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有效的知识可视化工具,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教学中正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研究者不乏其人。本文探究了近几年一些学者针对概念图和思维导图从本质,原理,差异和两者相结合上论述的研究理论。
【关键词】概念图;思维导图;有意义学习理论;发散性思维
1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本质特征
概念图(concept map)是美国康乃尔大学诺瓦克博士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技术。诺瓦克博士认为:使用节点代表概念,使用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知识组织和表征工具。
概念图的图表结构包括概念、命题、交叉连线和层级结构,概念与概念之间通过连接线和连接线上的连接词而形成意义关系,连接词连接两个重要概念并构成命题,就是将概念之间的关系非线性化,构成一个空间网络结构图,是其与其他知识表征工具最大的不同。
概念图的教学优势主要在于形象化的表示概念间的关系,深层构建认知结构。用概念图进行教学,可以把握一个概念体系,促进知识的迁移。
思维导图(mind map)是英国人东尼·博赞提出的一种记笔记的方法,源于脑神经的学习互动模式,是一种将发散性思考可视化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最核心目的是激发并整理思考,采用的手段是“从中心向周围发散的非线性笔记”,他的基本结构包括中心主题、节点、连线、图像和色彩。思维导图都将为让中心主题展开,不会偏离中心主体的内容,中心主题分支处节点,节点在分支出子节点,并以此发散,节点不断增加。他所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学习者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理清思维的脉络,并可供自己或他人回顾整个思维过程。
2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原理
赵国庆在《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一文中提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外显的知识制品,解决了大脑工作记忆加工不足的问题,以外存补充内存,提高了思维加工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概念图和思维导图以其非线性结构,更加清晰的表征了概念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新旧知识的融合。连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不断优化脑中的知识网络。而概念构图和思维导图绘制过程就是对大脑知识和想法进行“碎片整理”并“不断优化”的过程。
3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不同
虽然前面论述了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共同点,事实上当前对概念图和思维导图两个概念的认识不是很统一,主要存在“等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无需区分的观点”。
2004年赵国庆和陆志坚分别从历史渊源上,定义上,对知识的表示能力上,创作方法上,表现形式上和应用领域上对二者进行了辨析。他们认为概念图能够构造一个清晰地知识网络,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学习者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理清思维的脉络,并可供自己或他人回顾整个思维过程。2006年杨凌又从定义,知识表征方式,创作的方法上进行了比较。他们认为思维导图注重具体构建的过程,而概念图注重构建的结果。Davies则对概念图、思维导图和论证图这三种不同的认知工具进行了深入的比较。
之后,赵国庆又对2004年的辨析做了一定的补充和修正,又从直接目的上,理论依据上和评判标准上进行了深入探究。概念图的目的是表征知识,思维导图的目的是激发和整理思考。概念图以认知心理学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强调新旧知识的连接,而思维导图则以神经心理学为依据,认为思维是神经元及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概念图表征的是客观的知识体系,有对错之分,思维导图反映的是主观的想法,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无对错之分。
另一方面,将两者不加区分的观点依然很多,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使用它们时采用哪种名称并不重要。齐伟老师对概念图和思维导图有着多年的研究和应用经验,他就倾向于这种观点。
3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相结合
杨凌认为,把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师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两者结合可以帮助教师建立该课程系统、完整的框架体系,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实现互动,帮助教师的科学研究,用来把握学科前沿,发展脉络。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所理解的本课程的框架体系,从而使得教师能够发现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现他们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和认识程度,据此对学生所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做出具体的指导和相应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 (英)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2] 齐伟.与黎家厚教授谈概念图[J].信息技术教育.2003.
[3] 徐洪林,康长运,刘恩山.概念图的研究及其进展[J].学科教育.2003
[4] 赵国庆,陆志坚.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的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4.
[5] 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5.
【关键词】概念图;思维导图;有意义学习理论;发散性思维
1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本质特征
概念图(concept map)是美国康乃尔大学诺瓦克博士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技术。诺瓦克博士认为:使用节点代表概念,使用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知识组织和表征工具。
概念图的图表结构包括概念、命题、交叉连线和层级结构,概念与概念之间通过连接线和连接线上的连接词而形成意义关系,连接词连接两个重要概念并构成命题,就是将概念之间的关系非线性化,构成一个空间网络结构图,是其与其他知识表征工具最大的不同。
概念图的教学优势主要在于形象化的表示概念间的关系,深层构建认知结构。用概念图进行教学,可以把握一个概念体系,促进知识的迁移。
思维导图(mind map)是英国人东尼·博赞提出的一种记笔记的方法,源于脑神经的学习互动模式,是一种将发散性思考可视化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最核心目的是激发并整理思考,采用的手段是“从中心向周围发散的非线性笔记”,他的基本结构包括中心主题、节点、连线、图像和色彩。思维导图都将为让中心主题展开,不会偏离中心主体的内容,中心主题分支处节点,节点在分支出子节点,并以此发散,节点不断增加。他所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学习者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理清思维的脉络,并可供自己或他人回顾整个思维过程。
2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原理
赵国庆在《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一文中提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外显的知识制品,解决了大脑工作记忆加工不足的问题,以外存补充内存,提高了思维加工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概念图和思维导图以其非线性结构,更加清晰的表征了概念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新旧知识的融合。连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不断优化脑中的知识网络。而概念构图和思维导图绘制过程就是对大脑知识和想法进行“碎片整理”并“不断优化”的过程。
3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不同
虽然前面论述了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共同点,事实上当前对概念图和思维导图两个概念的认识不是很统一,主要存在“等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无需区分的观点”。
2004年赵国庆和陆志坚分别从历史渊源上,定义上,对知识的表示能力上,创作方法上,表现形式上和应用领域上对二者进行了辨析。他们认为概念图能够构造一个清晰地知识网络,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思维导图呈现的是一个思维过程,学习者能够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理清思维的脉络,并可供自己或他人回顾整个思维过程。2006年杨凌又从定义,知识表征方式,创作的方法上进行了比较。他们认为思维导图注重具体构建的过程,而概念图注重构建的结果。Davies则对概念图、思维导图和论证图这三种不同的认知工具进行了深入的比较。
之后,赵国庆又对2004年的辨析做了一定的补充和修正,又从直接目的上,理论依据上和评判标准上进行了深入探究。概念图的目的是表征知识,思维导图的目的是激发和整理思考。概念图以认知心理学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强调新旧知识的连接,而思维导图则以神经心理学为依据,认为思维是神经元及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概念图表征的是客观的知识体系,有对错之分,思维导图反映的是主观的想法,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无对错之分。
另一方面,将两者不加区分的观点依然很多,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使用它们时采用哪种名称并不重要。齐伟老师对概念图和思维导图有着多年的研究和应用经验,他就倾向于这种观点。
3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相结合
杨凌认为,把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师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两者结合可以帮助教师建立该课程系统、完整的框架体系,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实现互动,帮助教师的科学研究,用来把握学科前沿,发展脉络。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所理解的本课程的框架体系,从而使得教师能够发现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现他们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和认识程度,据此对学生所存在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做出具体的指导和相应的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 (英)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2] 齐伟.与黎家厚教授谈概念图[J].信息技术教育.2003.
[3] 徐洪林,康长运,刘恩山.概念图的研究及其进展[J].学科教育.2003
[4] 赵国庆,陆志坚.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的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4.
[5] 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