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习者的自主阅读实践,不要以教师繁琐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感悟。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鼓励学生多多阅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质疑,形成语感与审美意识,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另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组合运用,让学生内化课本语言,完善语言结构,在写作与交际中有效地运用。
一、注重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
在个人阅读中,默读是一种常见的形式,是学生静思的有效方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将默读与朗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手脑兼用,在读中思考,达到“动静结合”的目的。如学习《蔚蓝的王国》一文时,可要求学生先默读后朗读,整体感知,理解文章大意,而后在朗读中细细体会文本意境;或者让学生先朗读后默读,诱导学生思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其次,整合朗读与复述,强化说话训练。复述是读与鉴赏的更高境界,需要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感悟文本,然后运用自己的话语说出文本大意,即在遵循原文意思的前提下,让学生发挥自主性,合理引用文中词语,有条理、有感情地叙述课文内容。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整合复述与朗读,以“读”促“述”。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让学生先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试着分别以国王、大臣、骗子、孩子为第一人称讲述文章内容。当某位学生复述后,其他学生可予以补充。另外,在阅读学习中,背诵课文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助于学生把握文中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是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的途径之一。而朗读也是深刻理解文章的有效方法,频繁朗读便能成诵。可见,“读”和“诵”的结合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带有情感地诵读。
二、讲究多样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丰富多样,如范读、自由读、交流读、集体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诱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深化理解,升华情感。同时,对于不同的朗读方式,可给学生不同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分组朗读,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朗读训练机会;借助学生个别朗读,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朗读情况,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利用领读、范读,渗透朗读方法指导;通过学生自由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
如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教师先请学生欣赏一段电影,让学生说说所看所感,然后小结,并齐读:“这是一次损失惨重、令人沉痛的海上事故。这是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然后采用范读的方式或者引导学生听录音朗读,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而后带领学生品读感悟。比如:①引导学生翻开书本,默读描绘灾难刚发生时情景的有关段落,想象画面,在自己眼前浮现出了哪些画面或场景?②自主阅读,读中思考:哈尔威船长在危急时刻是如何说的?细细感悟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镇定自若的高尚品质,而后指导学生阅读,升华情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接着,交流读。呈现课件:一刹那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惊恐万状,一片混乱……引导学生交流感悟:①对于这一段话你们有何感受?哪些词语最令你感到害怕?②说说你们对“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的理解。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诵,感受文本蕴含的情感。当感受到哈尔威船长与大副、洛克机械师的对话中显现出的镇定与果断时,可引导学生分组展开情境朗读,并适时提示指导。在第一组中,××同学为了显示船长的果断,朗读时声音洪亮、语速快,但语速太快,个别句子模糊。学生读后,教师予以提示:倘若想让他人感受到你的镇定,说话时需要更冷静,落地有声,语速不能过快,否则会令人感觉你太过着急。到第二组朗读时,我让学生去掉中间的旁白,学生朗读衔接紧密,比较好地表现出了在当时紧张的气氛下船长的果断以及他与船员们的默契配合。
三、引导学生读思结合,质疑提问
朱熹曾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表明了质疑的重要性。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大胆质疑与提问。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为课堂质疑作好准备。于是,通过自主阅读后,学生提出不少问题,比如:叙述过程中,为何要插入美女蛇一段?百草园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呢?作者为什么将百草园写得那么美呢?描写“冬天捕鸟”有何意义?在三味书屋中,能够学习很多知识,作者为何不喜欢在那里学习呢?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选出一两个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再抛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言。而其他问题,可让学生课后合作解决。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的学习氛围,将默读与朗读有机结合起来,手脑兼用,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创造,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一、注重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
在个人阅读中,默读是一种常见的形式,是学生静思的有效方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将默读与朗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手脑兼用,在读中思考,达到“动静结合”的目的。如学习《蔚蓝的王国》一文时,可要求学生先默读后朗读,整体感知,理解文章大意,而后在朗读中细细体会文本意境;或者让学生先朗读后默读,诱导学生思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其次,整合朗读与复述,强化说话训练。复述是读与鉴赏的更高境界,需要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感悟文本,然后运用自己的话语说出文本大意,即在遵循原文意思的前提下,让学生发挥自主性,合理引用文中词语,有条理、有感情地叙述课文内容。所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整合复述与朗读,以“读”促“述”。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让学生先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试着分别以国王、大臣、骗子、孩子为第一人称讲述文章内容。当某位学生复述后,其他学生可予以补充。另外,在阅读学习中,背诵课文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助于学生把握文中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是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的途径之一。而朗读也是深刻理解文章的有效方法,频繁朗读便能成诵。可见,“读”和“诵”的结合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带有情感地诵读。
二、讲究多样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丰富多样,如范读、自由读、交流读、集体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诱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深化理解,升华情感。同时,对于不同的朗读方式,可给学生不同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如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分组朗读,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朗读训练机会;借助学生个别朗读,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朗读情况,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利用领读、范读,渗透朗读方法指导;通过学生自由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
如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教师先请学生欣赏一段电影,让学生说说所看所感,然后小结,并齐读:“这是一次损失惨重、令人沉痛的海上事故。这是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然后采用范读的方式或者引导学生听录音朗读,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而后带领学生品读感悟。比如:①引导学生翻开书本,默读描绘灾难刚发生时情景的有关段落,想象画面,在自己眼前浮现出了哪些画面或场景?②自主阅读,读中思考:哈尔威船长在危急时刻是如何说的?细细感悟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镇定自若的高尚品质,而后指导学生阅读,升华情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接着,交流读。呈现课件:一刹那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惊恐万状,一片混乱……引导学生交流感悟:①对于这一段话你们有何感受?哪些词语最令你感到害怕?②说说你们对“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的理解。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诵,感受文本蕴含的情感。当感受到哈尔威船长与大副、洛克机械师的对话中显现出的镇定与果断时,可引导学生分组展开情境朗读,并适时提示指导。在第一组中,××同学为了显示船长的果断,朗读时声音洪亮、语速快,但语速太快,个别句子模糊。学生读后,教师予以提示:倘若想让他人感受到你的镇定,说话时需要更冷静,落地有声,语速不能过快,否则会令人感觉你太过着急。到第二组朗读时,我让学生去掉中间的旁白,学生朗读衔接紧密,比较好地表现出了在当时紧张的气氛下船长的果断以及他与船员们的默契配合。
三、引导学生读思结合,质疑提问
朱熹曾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表明了质疑的重要性。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大胆质疑与提问。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引导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为课堂质疑作好准备。于是,通过自主阅读后,学生提出不少问题,比如:叙述过程中,为何要插入美女蛇一段?百草园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呢?作者为什么将百草园写得那么美呢?描写“冬天捕鸟”有何意义?在三味书屋中,能够学习很多知识,作者为何不喜欢在那里学习呢?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选出一两个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再抛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言。而其他问题,可让学生课后合作解决。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的学习氛围,将默读与朗读有机结合起来,手脑兼用,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创造,获得知识,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