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摆在学校面前的任务已不再是仅仅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考虑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力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为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时代特点的优秀人才而努力。以此为基点,笔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尝试采用一些新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创设课堂情景
现代教育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一样,它的课堂教学应建立在学生主体之上,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教师应该在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启迪智慧、培养学生悟性上下功夫。因此,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情景,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能力的关键。
营造平等和谐教学氛围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在的活动。”在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脑等活动,间接体验历史过程,将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改变为主动参与式和探究式的学习。例如:讲到郑和下西洋一节时,让学生动脑想一想“郑和需要有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完成远航”,再动口说一说“郑和在下西洋的一路上会遇到什么困难”,然后配合插图认真描绘一下“郑和下西洋都到过哪些地方,引起了什么样的反响”。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描述,使之对郑和下西洋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之后,再引导出郑和下西洋达到了什么目的,做出最后的总结。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同学们就可以顺利得出正确结论。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这种参与式的学习远比被动地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取现成的结论要深刻得多,必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要让学生能在认识上有所提高,对历史感兴趣,还应注意尽量能让他们回到历史的情景中去。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将能找到的历史资料,尽可能地都让学生看到,使其在客观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兴趣,进而自觉地学习历史知识。例如: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笔者用一定时间组织学生看资料片,学生是在残酷的战争情景中领略了这样一场空前规模的大战,引发了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的关注,同时还要求学生将其中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写成了小论文。学生通过课下查书找资料扩展了知识面,深化了对这一段历史的认识,这样就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同学对此反映就非常热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营造学生自觉参与、师生互教互学的氛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整体把握历史知识 笔者特别注重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尤其是利用电脑课件,把历史知识的结构示意图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将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和逻辑性融为一体,一目了然,克服了历史概念和规律性理论内容枯燥的缺陷,给学生的感官上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加深了记忆和理解。
组织学生开展擂台赛
为了顺应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潮流,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竞争的规律,感受竞争的压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开拓创新精神。为此,笔者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擂台赛。
擂台赛由师生共同参与,一名学生为擂主,历史教师为裁判,班上其他学生均有机会挑战擂主。第一任擂主由每班的学习委员担任。课堂上,笔者适时插入“攻擂环节”,结合教学内容,采取教师设问、其他学生提问的竞答形式,守擂者和攻擂者相互提问等问答形式,再根据答题结果统计得分决出下一任擂主。擂台赛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学会竞争,从而形成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良好学风,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和独立性。
在擂台赛中,笔者注重激发学生思维,鼓励争鸣,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创造的目的。例如:讲《世界格局的变化》时,穿插攻擂环节。当问及战争的影响时,擂主和攻擂者表现得非常踊跃。对于攻擂者和守擂者的精彩演讲,给他们都加上了10分,其他学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好不热闹。同学们的唇枪舌剑,进一步活跃了擂台赛的气氛,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发展。
开放式作业引导学生参与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历史课的作业主要是完成课本中课后练习题,以填空、选择或简答题为主,就学生而言,这种练习形式对其能力的提高效果甚微,久而久之,学生还形成了一种习惯,不用认真听讲,只需提前将课后习题做完,便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学生正常的课堂学习。对此,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作业引入课堂,将学生的课内外学习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采用开放式作业,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层次发展的空间。仅第二次世界大战部分,同学们就写出了各种文章。例如:《珍珠港事件之我谈》《斯大林其人》《自由法国的领袖戴高乐》《战争狂人希特勒》等小文章。在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阅读了大量相关的参考书和刊物,有的学生还动员家长帮助找材料或专门购买相关书籍,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取得了常规课堂教学合作也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这样的作业,也加深了学生对二战时期历史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自觉探究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这样的作业,既改变学生动手不动脑、书中找答案、生搬硬套的作业方式,又锻炼了学生归纳知识、整理资料的自学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改革考试方式,让学生当老师
传统历史课的考核方式往往是教师出题,学生答题,标准答案,形式单一,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量。学生为取得成绩必须死记硬背,记时间、事件、人物。那么,在新形势下应该考察学生什么?如何考试呢?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基本知识考核 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对历史课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但考核的内容由师生共同商定,以内容不多,利于学生及时掌握为好。有时题目由学生自己出,互相考,规定好题型和知识点范围,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来命题,测验时每人轮流抽取,抽到谁的题,就答谁的题。
综合能力的考核 为掌握学生对各节课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所学专题知识按线索进行理清,要求学生在课上完成,一般在期末进行。例如:学完中国近代史就有几条线索可供归纳总结,“中国人民反对外国的侵略”“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等专题,其中可让学生自选一条进行总结,可以看书、看笔记,但不许讨论,要求在课上完成。
说“史”考核 历史是由人和事组成的,为考察学生完整了解历史事件和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还进行一项说“史”考核,老师把本学期所学的历史事件加以整理,采用抽签的方式,每人有两次机会,抽完题目选一个作答,要求学生完成讲述相关的历史内容。
通过以上几种考核方法,不仅可以比较全面、客观地考察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考察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方面获得了双丰收。
结束语
正如专家指出,主体性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和提高人的主体能力,是我国21世纪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与进步对人的素质的根本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能指望一学期一学年就可以完成。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应从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做起,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情景中逐步自主地去“做”、去“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那么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各种能力将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
创设课堂情景
现代教育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一样,它的课堂教学应建立在学生主体之上,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教师应该在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启迪智慧、培养学生悟性上下功夫。因此,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情景,是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能力的关键。
营造平等和谐教学氛围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在的活动。”在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脑等活动,间接体验历史过程,将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改变为主动参与式和探究式的学习。例如:讲到郑和下西洋一节时,让学生动脑想一想“郑和需要有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完成远航”,再动口说一说“郑和在下西洋的一路上会遇到什么困难”,然后配合插图认真描绘一下“郑和下西洋都到过哪些地方,引起了什么样的反响”。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描述,使之对郑和下西洋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之后,再引导出郑和下西洋达到了什么目的,做出最后的总结。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同学们就可以顺利得出正确结论。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这种参与式的学习远比被动地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取现成的结论要深刻得多,必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要让学生能在认识上有所提高,对历史感兴趣,还应注意尽量能让他们回到历史的情景中去。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将能找到的历史资料,尽可能地都让学生看到,使其在客观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兴趣,进而自觉地学习历史知识。例如: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笔者用一定时间组织学生看资料片,学生是在残酷的战争情景中领略了这样一场空前规模的大战,引发了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的关注,同时还要求学生将其中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写成了小论文。学生通过课下查书找资料扩展了知识面,深化了对这一段历史的认识,这样就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同学对此反映就非常热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营造学生自觉参与、师生互教互学的氛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整体把握历史知识 笔者特别注重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尤其是利用电脑课件,把历史知识的结构示意图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将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和逻辑性融为一体,一目了然,克服了历史概念和规律性理论内容枯燥的缺陷,给学生的感官上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加深了记忆和理解。
组织学生开展擂台赛
为了顺应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潮流,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竞争的规律,感受竞争的压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开拓创新精神。为此,笔者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擂台赛。
擂台赛由师生共同参与,一名学生为擂主,历史教师为裁判,班上其他学生均有机会挑战擂主。第一任擂主由每班的学习委员担任。课堂上,笔者适时插入“攻擂环节”,结合教学内容,采取教师设问、其他学生提问的竞答形式,守擂者和攻擂者相互提问等问答形式,再根据答题结果统计得分决出下一任擂主。擂台赛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学会竞争,从而形成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良好学风,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和独立性。
在擂台赛中,笔者注重激发学生思维,鼓励争鸣,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创造的目的。例如:讲《世界格局的变化》时,穿插攻擂环节。当问及战争的影响时,擂主和攻擂者表现得非常踊跃。对于攻擂者和守擂者的精彩演讲,给他们都加上了10分,其他学生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好不热闹。同学们的唇枪舌剑,进一步活跃了擂台赛的气氛,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发展。
开放式作业引导学生参与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历史课的作业主要是完成课本中课后练习题,以填空、选择或简答题为主,就学生而言,这种练习形式对其能力的提高效果甚微,久而久之,学生还形成了一种习惯,不用认真听讲,只需提前将课后习题做完,便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学生正常的课堂学习。对此,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作业引入课堂,将学生的课内外学习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采用开放式作业,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层次发展的空间。仅第二次世界大战部分,同学们就写出了各种文章。例如:《珍珠港事件之我谈》《斯大林其人》《自由法国的领袖戴高乐》《战争狂人希特勒》等小文章。在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阅读了大量相关的参考书和刊物,有的学生还动员家长帮助找材料或专门购买相关书籍,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取得了常规课堂教学合作也无法达到的教育效果。这样的作业,也加深了学生对二战时期历史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自觉探究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这样的作业,既改变学生动手不动脑、书中找答案、生搬硬套的作业方式,又锻炼了学生归纳知识、整理资料的自学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改革考试方式,让学生当老师
传统历史课的考核方式往往是教师出题,学生答题,标准答案,形式单一,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量。学生为取得成绩必须死记硬背,记时间、事件、人物。那么,在新形势下应该考察学生什么?如何考试呢?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基本知识考核 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对历史课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但考核的内容由师生共同商定,以内容不多,利于学生及时掌握为好。有时题目由学生自己出,互相考,规定好题型和知识点范围,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来命题,测验时每人轮流抽取,抽到谁的题,就答谁的题。
综合能力的考核 为掌握学生对各节课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所学专题知识按线索进行理清,要求学生在课上完成,一般在期末进行。例如:学完中国近代史就有几条线索可供归纳总结,“中国人民反对外国的侵略”“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等专题,其中可让学生自选一条进行总结,可以看书、看笔记,但不许讨论,要求在课上完成。
说“史”考核 历史是由人和事组成的,为考察学生完整了解历史事件和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还进行一项说“史”考核,老师把本学期所学的历史事件加以整理,采用抽签的方式,每人有两次机会,抽完题目选一个作答,要求学生完成讲述相关的历史内容。
通过以上几种考核方法,不仅可以比较全面、客观地考察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考察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方面获得了双丰收。
结束语
正如专家指出,主体性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和提高人的主体能力,是我国21世纪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与进步对人的素质的根本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能指望一学期一学年就可以完成。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应从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做起,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情景中逐步自主地去“做”、去“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那么学生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各种能力将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