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2011版新《课标》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我们认为,教师必须致力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学习,将数学课程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上,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一、以课程目标为导向,进行课堂教学方法定位
在新理念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为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服务的。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经常要根据学科教学目标、教材的编写要求、学生的实际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努力体现三维目标,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感悟。例如: 教学“5”的乘法口诀,就可以大胆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让学生自己去摆、去数、去算式、去编口诀等,自主进行探索的教学活动,并把学生所编的口诀展示出来。
二、以情境创设为着力点,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意识,将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要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至少要考虑这样几个因素:不能为了追求课堂形式上的热闹,为了合作而合作,要精心慎重选择合作交流的时机和形式;合作形式不能太单一;教师要注意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具体在操作过程中,要真正起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一是对人数的把握一般以4~6为宜,人数不宜过多,以免造成机会不均等;二是注意合理分工,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如收集信息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踊跃发言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讨论的习惯,等等。
1.抓住合作交流契机。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时,不是一遇到问题就让学生合作交流,而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恰当地把握合作学习时机。
(1)开放性的问题适合学生合作学习。对于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不同的选择。在合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可以互相碰撞,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2)疑难之处,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学习水平存在差距,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还吃不准,存有疑虑没有把握,这时就很希望与别人交流,希望有好的思路引领,或从别人的方法中得到验证,这时进行合作学习就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
(3)在思维的模糊处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我们常常在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时候运用合作学习,例如:数的整除这个单元,里面包含许多概念,有些概念比较难理解,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补充,正确理解、辨析,形成比较完备的知识概念。
(4)具有不同操作方式的或比较复杂的实验性学习,适宜采用合作学习,综合性比较强的内容适宜开展合作学习;调查、参观、访问等也适合采用合作学习。
2.把握合作交流实效。小学生具有“好合群”的心理特点,渴望在同龄人中有突出表现,展示自我在群体中的位置。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与同学互相交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四、对算法多样化的理解和把握
算法多样化要求提供的学习内容不只是标准的、最优的、严格的算法,而应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真实的问题求解过程,每一内容的表述、问题的解答尽可能地从多方面、多角度予以表现。优化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体验与反思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的过程。有的课上学生出现五六种方法,最后就是指定一种最优化的方法,让全体学生按照这种方法计算。中间少了交流体验反思这个环节。只有通过算法多样化的学习,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最优化的算法。
现在的最优化和开始的最优化本意是不同的。开始的最优化是按照数学家和成人的理解观点来定格的,未必是学生认为最好的,统一的算法导致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没有把个性化的东西反映出来。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造成新的学习负担。
五、以教学评价为手段,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
教学评价的目的之一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们力求开放性的评价,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如:在《认识图形》教学结束时,教师用本节课所认识的平面图形组成“不喜欢,一般,很喜欢”三个图形脸,让学生评价这一节课,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个设计有趣有味,打破了多年来老师评价一贯制,把师生的角色转变落到了实处。又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在这节课中表现好在哪里,再进行学生间的互评,谁的表现最好,为什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学习别人的优点,完善自己。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迁移的知识结构。
当我们解放孩子们的头脑,他们就能大胆地想;当我们解放孩子们的嘴巴,他们就能踊跃地说;当我们解放孩子们的双手,他们就能快乐地做。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每一个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在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中,认识数学、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
一、以课程目标为导向,进行课堂教学方法定位
在新理念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为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的有机整合服务的。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经常要根据学科教学目标、教材的编写要求、学生的实际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努力体现三维目标,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学习感悟。例如: 教学“5”的乘法口诀,就可以大胆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让学生自己去摆、去数、去算式、去编口诀等,自主进行探索的教学活动,并把学生所编的口诀展示出来。
二、以情境创设为着力点,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意识,将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要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至少要考虑这样几个因素:不能为了追求课堂形式上的热闹,为了合作而合作,要精心慎重选择合作交流的时机和形式;合作形式不能太单一;教师要注意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具体在操作过程中,要真正起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一是对人数的把握一般以4~6为宜,人数不宜过多,以免造成机会不均等;二是注意合理分工,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如收集信息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踊跃发言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讨论的习惯,等等。
1.抓住合作交流契机。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时,不是一遇到问题就让学生合作交流,而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恰当地把握合作学习时机。
(1)开放性的问题适合学生合作学习。对于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不同的选择。在合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可以互相碰撞,互相启发,拓宽思路。
(2)疑难之处,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学习水平存在差距,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还吃不准,存有疑虑没有把握,这时就很希望与别人交流,希望有好的思路引领,或从别人的方法中得到验证,这时进行合作学习就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
(3)在思维的模糊处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我们常常在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时候运用合作学习,例如:数的整除这个单元,里面包含许多概念,有些概念比较难理解,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补充,正确理解、辨析,形成比较完备的知识概念。
(4)具有不同操作方式的或比较复杂的实验性学习,适宜采用合作学习,综合性比较强的内容适宜开展合作学习;调查、参观、访问等也适合采用合作学习。
2.把握合作交流实效。小学生具有“好合群”的心理特点,渴望在同龄人中有突出表现,展示自我在群体中的位置。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与同学互相交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四、对算法多样化的理解和把握
算法多样化要求提供的学习内容不只是标准的、最优的、严格的算法,而应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真实的问题求解过程,每一内容的表述、问题的解答尽可能地从多方面、多角度予以表现。优化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体验与反思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的过程。有的课上学生出现五六种方法,最后就是指定一种最优化的方法,让全体学生按照这种方法计算。中间少了交流体验反思这个环节。只有通过算法多样化的学习,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最优化的算法。
现在的最优化和开始的最优化本意是不同的。开始的最优化是按照数学家和成人的理解观点来定格的,未必是学生认为最好的,统一的算法导致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没有把个性化的东西反映出来。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造成新的学习负担。
五、以教学评价为手段,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
教学评价的目的之一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们力求开放性的评价,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如:在《认识图形》教学结束时,教师用本节课所认识的平面图形组成“不喜欢,一般,很喜欢”三个图形脸,让学生评价这一节课,并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个设计有趣有味,打破了多年来老师评价一贯制,把师生的角色转变落到了实处。又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在这节课中表现好在哪里,再进行学生间的互评,谁的表现最好,为什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学习别人的优点,完善自己。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迁移的知识结构。
当我们解放孩子们的头脑,他们就能大胆地想;当我们解放孩子们的嘴巴,他们就能踊跃地说;当我们解放孩子们的双手,他们就能快乐地做。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每一个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在丰富多彩、积极主动、探索创新的学习中,认识数学、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