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对安徽省的电缆制造、工业刃具制造、遥控器制造等企业集群的实地调研基础之上,分析了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现状。由此,总结了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决策性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企业集群;集群经济;发展瓶颈
一、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的成因
(一)企业集群概念
巴卡提尼(Becattini)(1991)认为,企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产业形成相互联系的公司与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的聚集。Schmitz(1997)认为,企业集群是企业的地理和部门(sector)集中,集群能够使企业获得单个企业所无法获得的收益,这种收益来自于集体效率。仇保兴在《小企业集群研究》(1999)一书中认为,企业集群是由一组自主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组织。王缉慈(2001)认为。企业集群是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它们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看法,中国台湾学者吴思华(1992)认为,企业集群是一群独立自主又彼此依赖的成员组合,成员之间常常具有专业分工、资源互补的现象。彼此之间维持着长期的非特定合约关系。
(二)中小民营企业集群形成的原因
无论是高沟镇的电缆企业集群、博望镇的工业刃具制造企业集群,还是秦栏镇的遥控器制造企业集群,它们都属于自发形成的。这些民营企业的规模并不大,都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究其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一是社会文化因素。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其所在区域的地方文化密切相关。高沟镇的文化属于积极进取型,早期的企业家们具备了勤奋刻苦、坚持创业的恒心和毅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电缆制造技术和企业经营方式。最早创立了几家具有代表性的电缆制造企业。为电缆企业集群的形成创建了较好的基础。二是产品生产技术单一。从对安徽省3大企业集群的研究来看。电缆、工业刃具、遥控器等企业的生产技术都比较单一,没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学习、操作起来都很容易。所以,产品生产技术单一,降低了企业的进入壁垒,使得更多的企业进入该行业,从而在数量上形成了企业集聚。三是追求高额利润。民营企业生产的产品技术上虽然单一,产品也不具备多样化。但是这些产品往往都能给企业带来高额的利润回报。企业没有太多的技术投入。设备使用率比较高,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可以获得较高的剩余价值。高利润的驱使,使得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企业集群。四是政策拉动因素。民营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多项经济政策。有效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家重大项目的有力支撑下,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日渐显著。比如。国家电网改革、西电东输等电力建设项目,都为电缆制造企业集群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项目来源。同时也更加吸引了中小企业的进入,从而拉动了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再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政策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皖江工业制造的发展和壮大,给已有的中小民营制造业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也促进了更多区域企业集群的兴起。
二、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经济存在的问题及瓶颈
(一)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品单一。从中小民营企业产生的原因来看。产品单一是此类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依靠单一产品的价值。企业可以在短期内成立并稳定发展。但是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企业经济的发展并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产品。尤其是在世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市场经济的作用。要求企业必须走多元化经营的路线。而且,中国的中小民营企业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不具有品牌特色。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危险。
2、企业管理理念陈旧。民营企业多数属于家族式企业,管理层都是家族内部人员,在管理方面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模式。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家族决策式管理方法造成了企业决策矛盾、效率低、人员流失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首先。家族人员意见的不合,直接导致了企业有关部门之间意见的不统一,进而导致部门纠纷和政策的难以执行,容易错过市场先机,阻碍企业自身的发展;其次,由于企业内部“人情”观念太重,导致管理奖惩机制不健全,员工工作效率低下。不能形成有效健康的运行体制:另外,高层管理者的家族世袭制,影响了外聘管理者的发展路径,外聘管理者的建议或是得不到采纳,或是不被重用,或是只能停留在企业中层位置,这些都会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从而造成企业高级人才的匮乏。
3、人员素质低。民营企业运作模式缺乏规范化,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相比,其培训体系和员工管理制度都存在着一定差距。所以,民营企业很难吸纳高素质人才。从对中小民营企业调研的数据分析,从普通员工到企业高层管理者,中小民营企业的人员学历一般在初高巾、大专层次。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研分析来看,高等本科院校及以上毕业生更偏向于选择国有企业、大型中外合资企业或是外资企业工作,其次是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最后才会选择一些发展前景较好或是比较新兴的高新技术行业的中小民营企业。另外,中小民营企业的员工培训系统不健全,人才晋升机制僵化。而且,在薪资福利待遇方面,也远远不能满足高等人才的现实需求。因而,人员素质低下,成为制约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经济发展的瓶颈
1、基础设施配套差。受地方经济和地方政府收支的影响,安徽省大部分企业集群所在区域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交通闭塞,物流运输成本过高;网络信息技术落后,市场信息传达速度缓慢。从而影响到市场竞争;服务设施简陋,当地消费水平低。从而阻碍了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
2、融资渠道狭窄。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不足,这是制约当代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原始积累资金匮乏,后续融资渠道狭窄,中小民营企业运作受阻。由于这些民营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单一。在资产债务审核时很难达到银行融资的标准,所以。它们向银行融资十分困难。
3、技术创新不足。由于中小民营企业人员素质比较低、科研经费不足,他们基本上不存在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主要是靠引进新设备以及进行技术模仿。技术创新不足成为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三、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经济发展建议
(一)改善管理理念
中小民营企业要从根本上改善运营模式、提高企业效率。必须改善传统的管理理念。分清家庭与企业的概念,家族内部人员与企业外聘人员一视同仁,在职业规划、发展前景、奖惩措施上享有平等地位,公平竞争,真正实现企业内部的公平、公开、公正。
(二)品牌化特色经营
在市场竞争下,没有品牌。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中小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准确把握产品特点、消费者心理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通过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与服务水平。在消费者心目中初步建立企业品牌的地位。经过长期的坚持。最终发展成为名牌。为企业的发展增添强大的动力。另外。实行特色化经营战略,提供能满足某种独特的、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形成其不可替代性。在产品上下功夫,形成产品独特性。
(三)积极寻求融资渠道
在现代金融市场的竞争下,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相当激烈,中小民营企业成为他们争夺的重点对象。一方面,中小民营企业应积极寻找商业银行贷款,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政府扶持,以自身发展的特色吸引政府关注,争取政府项目资金的帮助。
(四)联合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
中小民营企业应树立联合发展的理念。一方面,与企业所在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开展合作,深入挖掘客户需要,提升市场潜力,获得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与大企业开展合作,在保证企业独立性的前提下,通过向其提供产品与服务,获得稳定的市场。为企业的发展积累资源。与大企业的合作,还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很好的市场导向。通过学习大企业的管理经验等。迅速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此外。还应与高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技术交流。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责任编辑:方涵)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企业集群;集群经济;发展瓶颈
一、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的成因
(一)企业集群概念
巴卡提尼(Becattini)(1991)认为,企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产业形成相互联系的公司与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的聚集。Schmitz(1997)认为,企业集群是企业的地理和部门(sector)集中,集群能够使企业获得单个企业所无法获得的收益,这种收益来自于集体效率。仇保兴在《小企业集群研究》(1999)一书中认为,企业集群是由一组自主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组织。王缉慈(2001)认为。企业集群是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它们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看法,中国台湾学者吴思华(1992)认为,企业集群是一群独立自主又彼此依赖的成员组合,成员之间常常具有专业分工、资源互补的现象。彼此之间维持着长期的非特定合约关系。
(二)中小民营企业集群形成的原因
无论是高沟镇的电缆企业集群、博望镇的工业刃具制造企业集群,还是秦栏镇的遥控器制造企业集群,它们都属于自发形成的。这些民营企业的规模并不大,都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究其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一是社会文化因素。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其所在区域的地方文化密切相关。高沟镇的文化属于积极进取型,早期的企业家们具备了勤奋刻苦、坚持创业的恒心和毅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电缆制造技术和企业经营方式。最早创立了几家具有代表性的电缆制造企业。为电缆企业集群的形成创建了较好的基础。二是产品生产技术单一。从对安徽省3大企业集群的研究来看。电缆、工业刃具、遥控器等企业的生产技术都比较单一,没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学习、操作起来都很容易。所以,产品生产技术单一,降低了企业的进入壁垒,使得更多的企业进入该行业,从而在数量上形成了企业集聚。三是追求高额利润。民营企业生产的产品技术上虽然单一,产品也不具备多样化。但是这些产品往往都能给企业带来高额的利润回报。企业没有太多的技术投入。设备使用率比较高,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可以获得较高的剩余价值。高利润的驱使,使得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企业集群。四是政策拉动因素。民营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多项经济政策。有效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家重大项目的有力支撑下,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日渐显著。比如。国家电网改革、西电东输等电力建设项目,都为电缆制造企业集群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项目来源。同时也更加吸引了中小企业的进入,从而拉动了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再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政策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皖江工业制造的发展和壮大,给已有的中小民营制造业企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也促进了更多区域企业集群的兴起。
二、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经济存在的问题及瓶颈
(一)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品单一。从中小民营企业产生的原因来看。产品单一是此类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依靠单一产品的价值。企业可以在短期内成立并稳定发展。但是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企业经济的发展并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产品。尤其是在世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市场经济的作用。要求企业必须走多元化经营的路线。而且,中国的中小民营企业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不具有品牌特色。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危险。
2、企业管理理念陈旧。民营企业多数属于家族式企业,管理层都是家族内部人员,在管理方面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模式。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家族决策式管理方法造成了企业决策矛盾、效率低、人员流失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首先。家族人员意见的不合,直接导致了企业有关部门之间意见的不统一,进而导致部门纠纷和政策的难以执行,容易错过市场先机,阻碍企业自身的发展;其次,由于企业内部“人情”观念太重,导致管理奖惩机制不健全,员工工作效率低下。不能形成有效健康的运行体制:另外,高层管理者的家族世袭制,影响了外聘管理者的发展路径,外聘管理者的建议或是得不到采纳,或是不被重用,或是只能停留在企业中层位置,这些都会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从而造成企业高级人才的匮乏。
3、人员素质低。民营企业运作模式缺乏规范化,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相比,其培训体系和员工管理制度都存在着一定差距。所以,民营企业很难吸纳高素质人才。从对中小民营企业调研的数据分析,从普通员工到企业高层管理者,中小民营企业的人员学历一般在初高巾、大专层次。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研分析来看,高等本科院校及以上毕业生更偏向于选择国有企业、大型中外合资企业或是外资企业工作,其次是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最后才会选择一些发展前景较好或是比较新兴的高新技术行业的中小民营企业。另外,中小民营企业的员工培训系统不健全,人才晋升机制僵化。而且,在薪资福利待遇方面,也远远不能满足高等人才的现实需求。因而,人员素质低下,成为制约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经济发展的瓶颈
1、基础设施配套差。受地方经济和地方政府收支的影响,安徽省大部分企业集群所在区域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交通闭塞,物流运输成本过高;网络信息技术落后,市场信息传达速度缓慢。从而影响到市场竞争;服务设施简陋,当地消费水平低。从而阻碍了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
2、融资渠道狭窄。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不足,这是制约当代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原始积累资金匮乏,后续融资渠道狭窄,中小民营企业运作受阻。由于这些民营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单一。在资产债务审核时很难达到银行融资的标准,所以。它们向银行融资十分困难。
3、技术创新不足。由于中小民营企业人员素质比较低、科研经费不足,他们基本上不存在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主要是靠引进新设备以及进行技术模仿。技术创新不足成为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三、中小民营企业集群经济发展建议
(一)改善管理理念
中小民营企业要从根本上改善运营模式、提高企业效率。必须改善传统的管理理念。分清家庭与企业的概念,家族内部人员与企业外聘人员一视同仁,在职业规划、发展前景、奖惩措施上享有平等地位,公平竞争,真正实现企业内部的公平、公开、公正。
(二)品牌化特色经营
在市场竞争下,没有品牌。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中小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准确把握产品特点、消费者心理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通过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与服务水平。在消费者心目中初步建立企业品牌的地位。经过长期的坚持。最终发展成为名牌。为企业的发展增添强大的动力。另外。实行特色化经营战略,提供能满足某种独特的、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形成其不可替代性。在产品上下功夫,形成产品独特性。
(三)积极寻求融资渠道
在现代金融市场的竞争下,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相当激烈,中小民营企业成为他们争夺的重点对象。一方面,中小民营企业应积极寻找商业银行贷款,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政府扶持,以自身发展的特色吸引政府关注,争取政府项目资金的帮助。
(四)联合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
中小民营企业应树立联合发展的理念。一方面,与企业所在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开展合作,深入挖掘客户需要,提升市场潜力,获得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与大企业开展合作,在保证企业独立性的前提下,通过向其提供产品与服务,获得稳定的市场。为企业的发展积累资源。与大企业的合作,还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很好的市场导向。通过学习大企业的管理经验等。迅速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此外。还应与高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技术交流。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责任编辑:方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