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诚信教育首先是一种道德教育,和德育一样,有着由知到行、知行合一的规律,也面临“知易行难”的困境。具体表现为:学生对诚信的道理一听即懂,但是很难持久地落实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些小学生对诚信的“知”不是真知,“行”也多是浅尝辄止,不能笃定坚行。
由“众知”到“我知”
诚信作为一种传承了千百年的道德品质,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熟知。季布的故事和“狼来了”的传说等诚信素材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如果只以讲故事的方式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他们知道的仅仅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当面对各种考验时,他们未必会按这种认知去行动。这称为“众知”,主要指学生只是了解关于诚信的普适道理,未必能用这种道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我知”则是让每一名小学生接受、认同诚信,且产生“我”一定要这么做的强烈意愿。那么,如何内化并强化这种认知呢?
在矛盾冲突中内化对诚信的认识。小学生时常会出现诚信认知混乱。放学回到家,家长要求学生专心写作业,他们却玩手机;同桌有时作业没完成,却谎称落在家里,也没有被责罚……对小学生开展诚信教育,不可忽视他们身边可能出现的不诚信现象。要让学生真正知晓诚信的道理,就要敢于直面身边那些反面的例子,通过评议会等形式,让学生以诚信之理论身边之事,以诚信之理议身边之人,用这种方式促进他们。
在自我反省中强化对诚信的认识。诚信,体现在学生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归根结底要靠学生自觉地去践行。班主任为了强化诚信教育,可以建立诚信日省制度,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日常行为是否符合诚信的要求,这是促使他们不断矫正行为的重要途径。除了经常让学生自我反思外,还可以让小组成员相互提醒。自我剖析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也是最有用的,这能让学生找到改进的方向。
由日行到笃行
亚里士多德说过,德性是一种习惯。诚信也是一种品德,只有付诸于日常行动,人才能从中获取习惯的力量。在引导学生行为方面,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持续地给学生提供践行诚信行为的机会。
搭建公共平台。人都有一种从善、从众的心理,处在成长期的小学生表现尤为突出。利用这一心理,我们可以在班级搭建形式多样的诚信平台。比如,在教室设立自主借还图书的图书角,学生可随借随取,阅完即还。初期,学生可能会忘记按时归还,可以要求管理员提醒大家放学前把图书放入原地。当他们形成习惯后,允许学生把未看完的书带回家阅读。当学生坚持按时归还图书以后,他们的诚信意识会逐渐形成。
倡导诚信作文。小学生习作应当从“真”开始,有的教师却忽视这一根本,让学生一味地借鉴与模仿。笔者曾让学生写一处自己参观过的景点,结果有少数学生从作文书上抄,还有的学生从未走出当地城市,却写自己出了国。对这类现象,教师一定要零容忍,让学生坚持日常练笔,用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及感受。
建立评价机制。完善的评价机制不仅包括榜样行为的正面激励,还有对不诚信行为的容错、纠错机制。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教师所能观察到的最能体现他们诚信品质的行为。教师要明察秋毫,防微杜渐,抓住学生的点滴行为,及时跟踪与评价。
促进协调发展。诚信和其他品性具有相关性,我们不能为了让学生诚信而只抓诚信教育。学生不讲诚信,或许是规则意识淡薄,或许是没有时间概念,一个不守时的学生很容易拖拉,作业没完成只好撒谎应付;也可能是吃苦精神欠缺,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从而出现失信行為。我们在矫正学生失信行为的时候,不能只治标不治本,要找出他们失信的真正“病根”,并彻底地铲除“病灶”。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龙镇中心小学)
由“众知”到“我知”
诚信作为一种传承了千百年的道德品质,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被学生熟知。季布的故事和“狼来了”的传说等诚信素材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如果只以讲故事的方式对小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他们知道的仅仅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当面对各种考验时,他们未必会按这种认知去行动。这称为“众知”,主要指学生只是了解关于诚信的普适道理,未必能用这种道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我知”则是让每一名小学生接受、认同诚信,且产生“我”一定要这么做的强烈意愿。那么,如何内化并强化这种认知呢?
在矛盾冲突中内化对诚信的认识。小学生时常会出现诚信认知混乱。放学回到家,家长要求学生专心写作业,他们却玩手机;同桌有时作业没完成,却谎称落在家里,也没有被责罚……对小学生开展诚信教育,不可忽视他们身边可能出现的不诚信现象。要让学生真正知晓诚信的道理,就要敢于直面身边那些反面的例子,通过评议会等形式,让学生以诚信之理论身边之事,以诚信之理议身边之人,用这种方式促进他们。
在自我反省中强化对诚信的认识。诚信,体现在学生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归根结底要靠学生自觉地去践行。班主任为了强化诚信教育,可以建立诚信日省制度,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日常行为是否符合诚信的要求,这是促使他们不断矫正行为的重要途径。除了经常让学生自我反思外,还可以让小组成员相互提醒。自我剖析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也是最有用的,这能让学生找到改进的方向。
由日行到笃行
亚里士多德说过,德性是一种习惯。诚信也是一种品德,只有付诸于日常行动,人才能从中获取习惯的力量。在引导学生行为方面,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持续地给学生提供践行诚信行为的机会。
搭建公共平台。人都有一种从善、从众的心理,处在成长期的小学生表现尤为突出。利用这一心理,我们可以在班级搭建形式多样的诚信平台。比如,在教室设立自主借还图书的图书角,学生可随借随取,阅完即还。初期,学生可能会忘记按时归还,可以要求管理员提醒大家放学前把图书放入原地。当他们形成习惯后,允许学生把未看完的书带回家阅读。当学生坚持按时归还图书以后,他们的诚信意识会逐渐形成。
倡导诚信作文。小学生习作应当从“真”开始,有的教师却忽视这一根本,让学生一味地借鉴与模仿。笔者曾让学生写一处自己参观过的景点,结果有少数学生从作文书上抄,还有的学生从未走出当地城市,却写自己出了国。对这类现象,教师一定要零容忍,让学生坚持日常练笔,用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及感受。
建立评价机制。完善的评价机制不仅包括榜样行为的正面激励,还有对不诚信行为的容错、纠错机制。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教师所能观察到的最能体现他们诚信品质的行为。教师要明察秋毫,防微杜渐,抓住学生的点滴行为,及时跟踪与评价。
促进协调发展。诚信和其他品性具有相关性,我们不能为了让学生诚信而只抓诚信教育。学生不讲诚信,或许是规则意识淡薄,或许是没有时间概念,一个不守时的学生很容易拖拉,作业没完成只好撒谎应付;也可能是吃苦精神欠缺,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从而出现失信行為。我们在矫正学生失信行为的时候,不能只治标不治本,要找出他们失信的真正“病根”,并彻底地铲除“病灶”。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黄龙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