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攻下了集庆之后,朱元璋并没能高枕无忧,因为有两个人让他非常担心:一个是张士诚,一个是陈友谅。这是两个鼎鼎大名的人物。
富甲一方张士诚
张士诚生于1321年,江苏泰州人,职业是私盐贩子。过去盐是由国家控制的,私盐贩子当然不是什么正当职业,但特别富,风险自然也大。
那么张士诚的性格就很清楚了,首先他应该是一个不怕死的人,怕死就不能干这行,此外,他应该是一个比较有钱的人,有钱就能交到很多朋友,最后,他对元朝统治应该有着刻骨的仇恨,因为这个政府不让他卖私盐,还不时遭到别人的敲诈。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他便起来造了反。起兵后他连续攻占了泰州、兴化等地,并在高邮建都,称诚王,国号大周,以天祜为纪年。
但他的起义队伍不像朱元璋那样一路上会有能人贤士加入进来,他的部下都是他的同类兄弟。因为过去商人的地位最低,“土农工商”中排在末位,被人瞧不起,这也就形成了他这支起义队伍的特色。
当时起义造反的不少,但称王立国的却不多。因此元朝政府就认准张士诚是最危险的,于是调集了军队前去高邮城围剿,主帅就是元朝臣相脱脱。这场战争打得十分惨烈,规模据史书上记载是“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可见规模不小。这样大规模的围剿,张士诚本应该被消灭的,但事实是他没有被打垮:外城攻破了,守内城;内城攻破了,继续巷战。他的兄弟和他一样,也是不怕死的。这样坚守了好几个月,就在快要守不住的时候,突然元朝皇帝把主帅脱脱召了回去。原因很简单,小人进谗言,皇帝不放心重兵在握的脱脱,于是令其立即回去。这一撤自然救了张士诚,使他们逃过了一劫。
此战之后,张士诚名声大振。他再接再厉,连续攻克江苏、浙江的富饶地区,成为占地不是最大,却是最富的人。尽管这边朱元璋占领了集庆,但那边的张士诚也发展得更加强大。这便成了朱元璋的心患之一。
枭雄人物陈友谅
陈友谅生于1321年,沔阳(今湖北仙桃)人。他本不姓陈,姓谢,原先是渔民,后在当地府衙当书吏,就是文书。当徐寿辉起义军来到他家乡后,他就加入了。由于他很有文化,外加有计谋,很快得到了徐寿辉和起义军中的丞相倪文俊的信任。
但在说他之前,得先说他的领导——徐寿辉。
徐寿辉是湖北罗田人,原是个布贩。他造反时找了两个帮手,一个是在麻城打铁的邹普胜,另一个是江西和尚彭莹玉,在宣传明教几个月后,住大别山区发动起义,一举攻克罗田。他是红巾军的支流,所以也戴红巾。起义军先后攻克黄州和浠水,并最终定都浠水县城。
他的国号很奇特,叫“天完”,如果把这两个字的上面去掉,就可以发现是“大元”。这位布贩子唯恐自己的国号不能压制元朝,就想了这么个主意,似乎在字面上讨了个便宜,可让人看了总觉得是要完蛋的意思。当时徐寿辉的地盘很小,只有黄州和浠水这一片,但他排场却很大,元朝有的机构他都有。有太师邹普胜,丞相倪文俊。
在徐寿辉的军队里,兄弟义气最为重。如有谁背叛了兄弟,是要受到众人鄙视和惩罚的。有讲义气的也会有不讲义气的。丞相倪文俊就是这样的人。他一直在徐寿辉身边,深知他除了长得帅,并没有突出的才能,而自己文武双全,却要事事听从他的,便有了谋位的企图。事情败露后他逃往黄州陈友谅处,因为他一直很相信陈友谅,曾经提拔过陈友谅,让他成了军中的高级干部,也算是他的师傅了。可倪文俊忘记了一句老古话,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陈友谅是一个心黑手狠,膽大妄为的人。从他后来的行为看,他没有什么是不敢干的:杀上司,杀兄弟。干起来会毫不犹豫,干完后还满口承认!
要分析这个人物,需要从他的童年说起。他们家是渔民,从小吃住在船上,身上总带有一股挥之不去的鱼腥味,村民都不和他们打交道。他从小饱受别人的歧视和唾骂,人家看见他就远远躲开,使他心中充满了深深的自卑感。他努力读书,在县衙有了份差事,但并没有给他带来尊严,那些瞧不起他的人依旧瞧不起他。经长时间的思考后,陈友谅似乎找到了一条可以让别人敬重自己的方法,那就是权力和地位。只有当自己高高在上的时候,才没有人再敢藐视自己!
所以当倪文俊跑来他这里时,他仍友善地接待他,为他准备房间和衣物,陪他说话,让倪文俊深感自己没有看错人,于是便把内幕事情和盘托出。当陈友谅得知徐寿辉身边的四大金刚赵普胜他们依然对其忠心不变时,就把倪文俊给杀了,割下头第二天就送给了徐寿辉。由此他成了天完国的第一重臣。
此后,他的能力充分表现了出来:他有很强的组织能力,能知人善任,更是一个善于带兵打仗的人。徐寿辉就差远了,虽然他是个好人。陈友谅每天看见徐寿辉高高在上地坐在宝座上就来气,想除掉他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不久他把徐寿辉身边4个得力干将清除了,使徐寿辉成了光杆司令。历史书中都会有这样一段奇怪的描述,说是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徐寿辉在陈友谅的挟持下进攻朱元璋。
进攻,还要被人挟持!皇帝已做到了这般地步。
徐寿辉把权力交给了陈友谅,只是希望活下去。可陈友谅是那种“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人。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六月十六日,陈友谅率领十万军队顺江而下攻克朱元璋的采石,他邀请徐寿辉去采石城的五通庙拜神,徐寿辉一向对这些活动很热衷。当他来到庙里时,陈友谅正站在窗前,身边站着两个卫士,外面下着很大的雨。卫士上前,用预先准备好的铁锤打碎了徐寿辉的脑袋。
随后卫士们稍稍擦了擦,布置一下,就在这个血腥的地方举行了新皇帝的登基大典。那是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六月十六日,陈友谅在暴风雨中,于五通庙登基为帝,定国号为汉。
谁能对抗这样一个可怕的人呢?
(据《齐鲁晚报》)
富甲一方张士诚
张士诚生于1321年,江苏泰州人,职业是私盐贩子。过去盐是由国家控制的,私盐贩子当然不是什么正当职业,但特别富,风险自然也大。
那么张士诚的性格就很清楚了,首先他应该是一个不怕死的人,怕死就不能干这行,此外,他应该是一个比较有钱的人,有钱就能交到很多朋友,最后,他对元朝统治应该有着刻骨的仇恨,因为这个政府不让他卖私盐,还不时遭到别人的敲诈。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他便起来造了反。起兵后他连续攻占了泰州、兴化等地,并在高邮建都,称诚王,国号大周,以天祜为纪年。
但他的起义队伍不像朱元璋那样一路上会有能人贤士加入进来,他的部下都是他的同类兄弟。因为过去商人的地位最低,“土农工商”中排在末位,被人瞧不起,这也就形成了他这支起义队伍的特色。
当时起义造反的不少,但称王立国的却不多。因此元朝政府就认准张士诚是最危险的,于是调集了军队前去高邮城围剿,主帅就是元朝臣相脱脱。这场战争打得十分惨烈,规模据史书上记载是“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可见规模不小。这样大规模的围剿,张士诚本应该被消灭的,但事实是他没有被打垮:外城攻破了,守内城;内城攻破了,继续巷战。他的兄弟和他一样,也是不怕死的。这样坚守了好几个月,就在快要守不住的时候,突然元朝皇帝把主帅脱脱召了回去。原因很简单,小人进谗言,皇帝不放心重兵在握的脱脱,于是令其立即回去。这一撤自然救了张士诚,使他们逃过了一劫。
此战之后,张士诚名声大振。他再接再厉,连续攻克江苏、浙江的富饶地区,成为占地不是最大,却是最富的人。尽管这边朱元璋占领了集庆,但那边的张士诚也发展得更加强大。这便成了朱元璋的心患之一。
枭雄人物陈友谅
陈友谅生于1321年,沔阳(今湖北仙桃)人。他本不姓陈,姓谢,原先是渔民,后在当地府衙当书吏,就是文书。当徐寿辉起义军来到他家乡后,他就加入了。由于他很有文化,外加有计谋,很快得到了徐寿辉和起义军中的丞相倪文俊的信任。
但在说他之前,得先说他的领导——徐寿辉。
徐寿辉是湖北罗田人,原是个布贩。他造反时找了两个帮手,一个是在麻城打铁的邹普胜,另一个是江西和尚彭莹玉,在宣传明教几个月后,住大别山区发动起义,一举攻克罗田。他是红巾军的支流,所以也戴红巾。起义军先后攻克黄州和浠水,并最终定都浠水县城。
他的国号很奇特,叫“天完”,如果把这两个字的上面去掉,就可以发现是“大元”。这位布贩子唯恐自己的国号不能压制元朝,就想了这么个主意,似乎在字面上讨了个便宜,可让人看了总觉得是要完蛋的意思。当时徐寿辉的地盘很小,只有黄州和浠水这一片,但他排场却很大,元朝有的机构他都有。有太师邹普胜,丞相倪文俊。
在徐寿辉的军队里,兄弟义气最为重。如有谁背叛了兄弟,是要受到众人鄙视和惩罚的。有讲义气的也会有不讲义气的。丞相倪文俊就是这样的人。他一直在徐寿辉身边,深知他除了长得帅,并没有突出的才能,而自己文武双全,却要事事听从他的,便有了谋位的企图。事情败露后他逃往黄州陈友谅处,因为他一直很相信陈友谅,曾经提拔过陈友谅,让他成了军中的高级干部,也算是他的师傅了。可倪文俊忘记了一句老古话,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陈友谅是一个心黑手狠,膽大妄为的人。从他后来的行为看,他没有什么是不敢干的:杀上司,杀兄弟。干起来会毫不犹豫,干完后还满口承认!
要分析这个人物,需要从他的童年说起。他们家是渔民,从小吃住在船上,身上总带有一股挥之不去的鱼腥味,村民都不和他们打交道。他从小饱受别人的歧视和唾骂,人家看见他就远远躲开,使他心中充满了深深的自卑感。他努力读书,在县衙有了份差事,但并没有给他带来尊严,那些瞧不起他的人依旧瞧不起他。经长时间的思考后,陈友谅似乎找到了一条可以让别人敬重自己的方法,那就是权力和地位。只有当自己高高在上的时候,才没有人再敢藐视自己!
所以当倪文俊跑来他这里时,他仍友善地接待他,为他准备房间和衣物,陪他说话,让倪文俊深感自己没有看错人,于是便把内幕事情和盘托出。当陈友谅得知徐寿辉身边的四大金刚赵普胜他们依然对其忠心不变时,就把倪文俊给杀了,割下头第二天就送给了徐寿辉。由此他成了天完国的第一重臣。
此后,他的能力充分表现了出来:他有很强的组织能力,能知人善任,更是一个善于带兵打仗的人。徐寿辉就差远了,虽然他是个好人。陈友谅每天看见徐寿辉高高在上地坐在宝座上就来气,想除掉他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不久他把徐寿辉身边4个得力干将清除了,使徐寿辉成了光杆司令。历史书中都会有这样一段奇怪的描述,说是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徐寿辉在陈友谅的挟持下进攻朱元璋。
进攻,还要被人挟持!皇帝已做到了这般地步。
徐寿辉把权力交给了陈友谅,只是希望活下去。可陈友谅是那种“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人。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六月十六日,陈友谅率领十万军队顺江而下攻克朱元璋的采石,他邀请徐寿辉去采石城的五通庙拜神,徐寿辉一向对这些活动很热衷。当他来到庙里时,陈友谅正站在窗前,身边站着两个卫士,外面下着很大的雨。卫士上前,用预先准备好的铁锤打碎了徐寿辉的脑袋。
随后卫士们稍稍擦了擦,布置一下,就在这个血腥的地方举行了新皇帝的登基大典。那是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六月十六日,陈友谅在暴风雨中,于五通庙登基为帝,定国号为汉。
谁能对抗这样一个可怕的人呢?
(据《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