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诸多要素中,教材的地位举足轻重,一方面为课堂教学提供依据和参考,另一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法指导。然而,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唯教材之马首是瞻,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学生学法的指导,跟着教材亦步亦趋,与其说是在教学生,不如说是在“教”教材。
笔者认为,实施个性化教学,就要从个性化使用教材做起。只有灵活使用教材,以发展学生思维为己任,才能落实个性化教学的理念,实现教学共生的精彩课堂。
一、读懂文本,找准教材的着力点
用好教材的第一步,就是要读懂教材,挖掘教材的重点所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教材的着力点,思考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发展数学思维。
如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中,教材的设计是让学生根据长度不等的小棒(如2cm、3cm、5cm、6cm、10cm)拼摆三角形,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所在: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摆出三角形的。那么哪种能摆,哪种不能摆呢?
学生根据自己摆的情况发现: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摆出三角形。学生得到这样的推理,看似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实际情况如何呢?
从教材的设计编排分析,学生认识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仅仅是初步的表面观察,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深入。而教材的着力点便在于使学生深入理解“两条边的长度之和”。于是,笔者进一步设计:丁丁认为长度各为5厘米、3厘米、2厘米的三根小棒能够拼成一个三角形,因为两条边之和(2+5=7)大于3,你认为丁丁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对此展开思考:一边长度是5,另外两条边的和是3+2=5厘米,显然不符合“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怎么能摆出三角形来呢?由此,学生的思维有了探究的深入,由原来的片面关注三角形一组边,过渡到全面关注三角形三组边,实现了思维的飞跃。
二、活用素材,体会教材的系统性
教材为教学提供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活用素材,将系统化的静态知识,通过创造性设计,变为动态的课堂呈现。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学中,教材对三角形的高与锐角、直角、钝角的动态变化有清晰的脉络,也有较为系统的联系。以教材为基础,笔者创新设计,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系统化知识的动态呈现。
1.复习旧知:从过两点画直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出到直线的距离,在直线平行线上任意取两点,画出点到直线的距离。这样的旧知导入,学生很快建立了线段、高、垂直、平行的概念,并由此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直观认知。(如图1)
2.针对三角形的高,进行动态的演示(如图2),让学生正确理解三角形高的画法,并由此理解高之于锐角、钝角、直角之间的原点关系,深刻理解高与锐角、直角、钝角的变化,使学生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
通过对教材素材的分析和把握,学生能够将静态的数学知识与动态的变化结合起来,体验到数学的结构之美,深刻领悟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三、整合资源,无痕相融于教材
《数学》教材资源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可以整合和超越的。如在教学“认识分数”中,学生从操作探究活动中已经建构起分数的大小概念,接下来需要进行巩固和强化训练,但从教材来看,内容的层次没有呈现梯度,拓展性也不强,笔者便从学生日常喜欢吃饼子的现实入手,做了如下拓展运用的设计。
师:现在我们模拟小吃店卖大饼。各位同学请来表演一下。
生:我买四分之一的饼子。
生:我也买四分之一的饼子。
生:我要二分之一的饼子?
这个二分之一究竟是多少,要让学生继续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学生要买的二分之一,并非整张饼子的二分之一,而是剩下的二分之一。借此,学生的思维有了拓展和延伸。
师:我有10个馒头。你要多少?
生:我要五分之一。
师:说说给你几个。
生:10个馒头平均分成5份,一份就是2个。给我2个。
生:我要剩下的八分之一。剩下的8个平均分成8份,一份就是1个,给我1个。
这种设计是对教材的整合和超越,既照顾了学生的认知层次,也有了立体的梯度,使得分数的认识与现实运用密切联系,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也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研读教材、个性化使用教材是一个解压扩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尊重教材,还要从教材这个范例中汲取资源,创新课堂,使得教育素养和教育智慧有着完美的融合。◆(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师院附属丰泽小学)
□责任编辑:刘 林
笔者认为,实施个性化教学,就要从个性化使用教材做起。只有灵活使用教材,以发展学生思维为己任,才能落实个性化教学的理念,实现教学共生的精彩课堂。
一、读懂文本,找准教材的着力点
用好教材的第一步,就是要读懂教材,挖掘教材的重点所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教材的着力点,思考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发展数学思维。
如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中,教材的设计是让学生根据长度不等的小棒(如2cm、3cm、5cm、6cm、10cm)拼摆三角形,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所在:不是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摆出三角形的。那么哪种能摆,哪种不能摆呢?
学生根据自己摆的情况发现: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摆出三角形。学生得到这样的推理,看似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实际情况如何呢?
从教材的设计编排分析,学生认识到“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仅仅是初步的表面观察,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深入。而教材的着力点便在于使学生深入理解“两条边的长度之和”。于是,笔者进一步设计:丁丁认为长度各为5厘米、3厘米、2厘米的三根小棒能够拼成一个三角形,因为两条边之和(2+5=7)大于3,你认为丁丁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对此展开思考:一边长度是5,另外两条边的和是3+2=5厘米,显然不符合“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怎么能摆出三角形来呢?由此,学生的思维有了探究的深入,由原来的片面关注三角形一组边,过渡到全面关注三角形三组边,实现了思维的飞跃。
二、活用素材,体会教材的系统性
教材为教学提供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活用素材,将系统化的静态知识,通过创造性设计,变为动态的课堂呈现。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学中,教材对三角形的高与锐角、直角、钝角的动态变化有清晰的脉络,也有较为系统的联系。以教材为基础,笔者创新设计,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系统化知识的动态呈现。
1.复习旧知:从过两点画直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出到直线的距离,在直线平行线上任意取两点,画出点到直线的距离。这样的旧知导入,学生很快建立了线段、高、垂直、平行的概念,并由此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直观认知。(如图1)
2.针对三角形的高,进行动态的演示(如图2),让学生正确理解三角形高的画法,并由此理解高之于锐角、钝角、直角之间的原点关系,深刻理解高与锐角、直角、钝角的变化,使学生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
通过对教材素材的分析和把握,学生能够将静态的数学知识与动态的变化结合起来,体验到数学的结构之美,深刻领悟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三、整合资源,无痕相融于教材
《数学》教材资源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可以整合和超越的。如在教学“认识分数”中,学生从操作探究活动中已经建构起分数的大小概念,接下来需要进行巩固和强化训练,但从教材来看,内容的层次没有呈现梯度,拓展性也不强,笔者便从学生日常喜欢吃饼子的现实入手,做了如下拓展运用的设计。
师:现在我们模拟小吃店卖大饼。各位同学请来表演一下。
生:我买四分之一的饼子。
生:我也买四分之一的饼子。
生:我要二分之一的饼子?
这个二分之一究竟是多少,要让学生继续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学生要买的二分之一,并非整张饼子的二分之一,而是剩下的二分之一。借此,学生的思维有了拓展和延伸。
师:我有10个馒头。你要多少?
生:我要五分之一。
师:说说给你几个。
生:10个馒头平均分成5份,一份就是2个。给我2个。
生:我要剩下的八分之一。剩下的8个平均分成8份,一份就是1个,给我1个。
这种设计是对教材的整合和超越,既照顾了学生的认知层次,也有了立体的梯度,使得分数的认识与现实运用密切联系,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也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研读教材、个性化使用教材是一个解压扩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尊重教材,还要从教材这个范例中汲取资源,创新课堂,使得教育素养和教育智慧有着完美的融合。◆(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师院附属丰泽小学)
□责任编辑:刘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