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对这一倾向必须加以重视和改变。对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望规范其操作,提高其成效。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问题;对策
1问题的提出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集中体现在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手段上,其中培养内容又直接表现在各高校对学生的课程要求和实践要求上。中国高等教育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实际,表现在人才培养上,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近年来由于受经济和物质资源的制约,这一倾向愈益明显,已经到了必须加以重视和改变的时候了。
2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意义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形式,是高校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大学生接触社会、参加社会活动、参与实际工作,从而达到认识社会、服务社会、认识自我,提高素质的重要教学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单纯指团中央倡导的暑期社会实践,它应该包括在校大学生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和培养智能为目的的所有活动,是大学生现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因此,“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是社会实践,实践教学、服务社会、社会调查研究、就业实践等也是社会实践,这些活动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其表现形式存在差别而已。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衡量人才的标准不仅仅是看其拥有的知识量,同时还要求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全国的大学生提出希望:“希望你们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这一席语重心长的话语高度凝炼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为大学生成才指明了前进方向。
3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方式方法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为深入开展这一活动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这一活动的深入和发展,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在一些地方,在一些高校,轰轰烈烈的大学生实践活动正在偏离初衷,走向形式主义。具体而言,大学生社会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追求效益也成为必然。学生社会实践势必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管理,特别是可能带来生产安全隐患,所以企业一般都不愿接受学生社会实践。导致学校和学生在联系社会实践活动时往往遭遇相互推诿,影响社会实践的正常开展。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直接参加者和最大受益者,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其综合素质,成为社会上更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最终受益的是需要人才的社会和各企事业单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在地区和单位也是受益者,但各方面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误区。一些地方或单位往往把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负担,而看不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因此,政府应加强对接受学生社会实践意义的宣传,并出台有关鼓励政策,同时学校也应主动、积极地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3.2缺乏足够的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稳定的基地可以在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效率,可以增强实践环节的针对性,以解决课堂教学的难点和疑点;可以突出重点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但本科院校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远不如高等和中等职业院校那么重视。由于没有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学生需花大量精力四处奔波寻找社会实践场所,就形成了“教学实习打游击、毕业实习靠自己”的局面,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只能是放羊式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就不可能有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总结。没有实践基地的教学过程和结果很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部分学生甚至只是走过场,收效甚微。
3.3社会实践有待科学指导
从总体上看,目前大学生实践活动大多缺少科学的指导和管理。学生们远离社会,特别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和专业导师给予指导以提高成效,如具体实践内容的指导、文章的选题,和学生一起探讨他们在实践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和克服所遇到的困难提供参考意见和必要的帮助。但这方面的实际情况并不让人乐观,一方面学生不擅于发现问题和捕捉信息,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反馈信息不及时。另一方面有的老师责任心不强,将社会实践简单化,有的因自身素质和能力所限或与学生联系不方便,难以给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如果连一些指导者本身也对实践对象不甚明了,学校又没有相应设计的话,又如何指望学生们方向更明,收获更多?
3.4社会实践成绩评价不科学
社会实践成绩评价不够科学也是影响其效果的主要障碍之一。什么样的调查成果才使社会实践有价值,怎样的社会实践报告才算符合要求?许多学校现行的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成绩,主要依据为实践小结报告和接收单位意见、盖公章的情况等,对此学生们褒贬不一。,多数学生认为单凭小结报告和公章证明有一定的水分,因为有部分学生并未真正参加实践活动。同时,学校对于报告一般只有字数规定,而对内容、格式等要求不够确切,评选机制不健全,即使制定了奖惩制度也很难落实,社会实践活动搞得好坏与否也就没有多大的差别,这样很难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3.5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缺乏正确认识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必须完成的主要实践环节之一,各高校都规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然而,重视不等于就提高了认识。大学生在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有较大的自由度,他们是否具有正确的社会实践认识和自觉主动的学习精神,是社会实践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一些大学生不重视实践环节,离开学校和老师,就在自由散漫中把时间浪费了;一些大学生心浮气躁,难以真正沉入基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拍几张照,写几个字,与其说是实践,不如说是旅游;与其说是搞调研,不如说是凑热闹。为了应付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检查,有的同学不知从哪里抄来的东西,既没有主题也没有体会,更有甚者直接从网上下载,没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收获。
4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效的若干对策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为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得以顺利和有效进行,必须加强研究,旨在规范操作,以取得最佳效果。
4.1强化大学生注重社会实践意识
要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如果没有大学生自身的主动参与这个前提条件,纵有最好的条件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应针对就业制度的改革,人才市场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引导大学生认清形势,努力调整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所修学科知识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同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能力,鼓励学生向实践型人才发展。教育大学生明确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使大学生认识到:只有自己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才能使书本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素质,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成果;而且只有亲身实践,才能使自己增长见识,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制定一定激励政策,鼓励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4.2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高校要有意识地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这是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正常化、制度化进行的保证。社会实践要真正使双方受益,必须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那种一年换一个地方的形式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高校应推行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与企业合作,与其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共同建设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力求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比如,核电和燃气轮机是国家中长期电力发展规划的重要方向,也是上海先进制造业近期急需发展的两大重点。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电气集团以此为突破口,联合建设了核电和燃气轮机两个工程研究中心,并签订了18个科研项目,已有一大批研究生在导师的带领下进入了本领域的科研实践,有的已经在其中崭露头角和显露身手,通过这种学校与企业共建创新研发中心——社会实践基地形式,在实践中推进了高层次人才培养。
4.3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科学指导
高校应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指导。具体地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在事前从确定主题与基地、预算活动经费、编制活动计划、实施活动方案、评估总结效果等各个方面,统一进行规划和部署,这样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才会更规范、更有价值。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之前。可开设实践活动指导讲座或课程,指导实践报告写作,培训组织实践活动的技能。同时也应指派认真负责的老师对学生的具体实践过程给予精心指导。
4.4对大学生实践活动严格考核、科学评价
社会实践考评条例要规范,做到奖惩分明,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不让弄虚作假者有可乘之机。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成绩在以实践小结报告和接收单位意见、盖公章的情况为主要依据的同时,还应结合实践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情况及实践活动的成果一并评价,并且还应到实践点上抽查,以防止弄虚作假。同时规定社会实践成绩不及格或不参加社会实践者不能毕业。
此外,学校还应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的环境氛围,谋求社会的配合和支持。学校应呼吁社会各界要给予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实际支持和帮助,包括建立科学的运作机制,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精神鼓励和正确的舆论导向,热情欢迎、接收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资料、信息、场所、机会、必要的条件和方便,并与学校密切配合,避免学生弄虚作假现象,以多种方式共同督促和激励学生们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 德秀. 寻找人才培养模式突破,致力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 育.2006,(11)
[2] 陈传联.大学教育必须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求实.2004, (11)
[3] 刘军、陈刚、罗伟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中国高教研究[J].2000,(7)
[4] 申作青、刘志林.实践教学对提高大学生能力素质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问题;对策
1问题的提出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集中体现在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手段上,其中培养内容又直接表现在各高校对学生的课程要求和实践要求上。中国高等教育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脱离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实际,表现在人才培养上,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近年来由于受经济和物质资源的制约,这一倾向愈益明显,已经到了必须加以重视和改变的时候了。
2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意义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形式,是高校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大学生接触社会、参加社会活动、参与实际工作,从而达到认识社会、服务社会、认识自我,提高素质的重要教学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不单纯指团中央倡导的暑期社会实践,它应该包括在校大学生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和培养智能为目的的所有活动,是大学生现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因此,“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是社会实践,实践教学、服务社会、社会调查研究、就业实践等也是社会实践,这些活动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其表现形式存在差别而已。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衡量人才的标准不仅仅是看其拥有的知识量,同时还要求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全国的大学生提出希望:“希望你们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这一席语重心长的话语高度凝炼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为大学生成才指明了前进方向。
3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方式方法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为深入开展这一活动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这一活动的深入和发展,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在一些地方,在一些高校,轰轰烈烈的大学生实践活动正在偏离初衷,走向形式主义。具体而言,大学生社会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追求效益也成为必然。学生社会实践势必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管理,特别是可能带来生产安全隐患,所以企业一般都不愿接受学生社会实践。导致学校和学生在联系社会实践活动时往往遭遇相互推诿,影响社会实践的正常开展。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直接参加者和最大受益者,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其综合素质,成为社会上更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最终受益的是需要人才的社会和各企事业单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在地区和单位也是受益者,但各方面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误区。一些地方或单位往往把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负担,而看不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因此,政府应加强对接受学生社会实践意义的宣传,并出台有关鼓励政策,同时学校也应主动、积极地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3.2缺乏足够的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稳定的基地可以在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效率,可以增强实践环节的针对性,以解决课堂教学的难点和疑点;可以突出重点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但本科院校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远不如高等和中等职业院校那么重视。由于没有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学生需花大量精力四处奔波寻找社会实践场所,就形成了“教学实习打游击、毕业实习靠自己”的局面,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只能是放羊式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就不可能有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总结。没有实践基地的教学过程和结果很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部分学生甚至只是走过场,收效甚微。
3.3社会实践有待科学指导
从总体上看,目前大学生实践活动大多缺少科学的指导和管理。学生们远离社会,特别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和专业导师给予指导以提高成效,如具体实践内容的指导、文章的选题,和学生一起探讨他们在实践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和克服所遇到的困难提供参考意见和必要的帮助。但这方面的实际情况并不让人乐观,一方面学生不擅于发现问题和捕捉信息,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反馈信息不及时。另一方面有的老师责任心不强,将社会实践简单化,有的因自身素质和能力所限或与学生联系不方便,难以给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如果连一些指导者本身也对实践对象不甚明了,学校又没有相应设计的话,又如何指望学生们方向更明,收获更多?
3.4社会实践成绩评价不科学
社会实践成绩评价不够科学也是影响其效果的主要障碍之一。什么样的调查成果才使社会实践有价值,怎样的社会实践报告才算符合要求?许多学校现行的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成绩,主要依据为实践小结报告和接收单位意见、盖公章的情况等,对此学生们褒贬不一。,多数学生认为单凭小结报告和公章证明有一定的水分,因为有部分学生并未真正参加实践活动。同时,学校对于报告一般只有字数规定,而对内容、格式等要求不够确切,评选机制不健全,即使制定了奖惩制度也很难落实,社会实践活动搞得好坏与否也就没有多大的差别,这样很难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3.5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缺乏正确认识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必须完成的主要实践环节之一,各高校都规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然而,重视不等于就提高了认识。大学生在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有较大的自由度,他们是否具有正确的社会实践认识和自觉主动的学习精神,是社会实践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一些大学生不重视实践环节,离开学校和老师,就在自由散漫中把时间浪费了;一些大学生心浮气躁,难以真正沉入基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拍几张照,写几个字,与其说是实践,不如说是旅游;与其说是搞调研,不如说是凑热闹。为了应付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检查,有的同学不知从哪里抄来的东西,既没有主题也没有体会,更有甚者直接从网上下载,没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收获。
4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效的若干对策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为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得以顺利和有效进行,必须加强研究,旨在规范操作,以取得最佳效果。
4.1强化大学生注重社会实践意识
要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如果没有大学生自身的主动参与这个前提条件,纵有最好的条件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应针对就业制度的改革,人才市场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引导大学生认清形势,努力调整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所修学科知识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同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能力,鼓励学生向实践型人才发展。教育大学生明确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使大学生认识到:只有自己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才能使书本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素质,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成果;而且只有亲身实践,才能使自己增长见识,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制定一定激励政策,鼓励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4.2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高校要有意识地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这是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正常化、制度化进行的保证。社会实践要真正使双方受益,必须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那种一年换一个地方的形式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高校应推行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与企业合作,与其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共同建设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力求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比如,核电和燃气轮机是国家中长期电力发展规划的重要方向,也是上海先进制造业近期急需发展的两大重点。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电气集团以此为突破口,联合建设了核电和燃气轮机两个工程研究中心,并签订了18个科研项目,已有一大批研究生在导师的带领下进入了本领域的科研实践,有的已经在其中崭露头角和显露身手,通过这种学校与企业共建创新研发中心——社会实践基地形式,在实践中推进了高层次人才培养。
4.3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科学指导
高校应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指导。具体地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在事前从确定主题与基地、预算活动经费、编制活动计划、实施活动方案、评估总结效果等各个方面,统一进行规划和部署,这样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才会更规范、更有价值。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之前。可开设实践活动指导讲座或课程,指导实践报告写作,培训组织实践活动的技能。同时也应指派认真负责的老师对学生的具体实践过程给予精心指导。
4.4对大学生实践活动严格考核、科学评价
社会实践考评条例要规范,做到奖惩分明,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不让弄虚作假者有可乘之机。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成绩在以实践小结报告和接收单位意见、盖公章的情况为主要依据的同时,还应结合实践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情况及实践活动的成果一并评价,并且还应到实践点上抽查,以防止弄虚作假。同时规定社会实践成绩不及格或不参加社会实践者不能毕业。
此外,学校还应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的环境氛围,谋求社会的配合和支持。学校应呼吁社会各界要给予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实际支持和帮助,包括建立科学的运作机制,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精神鼓励和正确的舆论导向,热情欢迎、接收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资料、信息、场所、机会、必要的条件和方便,并与学校密切配合,避免学生弄虚作假现象,以多种方式共同督促和激励学生们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 德秀. 寻找人才培养模式突破,致力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 育.2006,(11)
[2] 陈传联.大学教育必须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求实.2004, (11)
[3] 刘军、陈刚、罗伟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中国高教研究[J].2000,(7)
[4] 申作青、刘志林.实践教学对提高大学生能力素质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