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课堂的“语文味”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ming15898575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细品特级教师刘云生课堂教学片段,领悟其教育艺术:关注童趣,心灵吸纳养分;雕刻细节,使课堂张弛有度;锤炼语言,促对话有效落实。让学生在简单实在、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中迸发智慧,生成思想。
  【关键词】语文味   童趣   细节    语言   艺术
  近年来,各种流派的教学理念与纷繁复杂的教学名词不断涌现,小学语文课堂也是繁花满眼,然而真正具有“语文味”的课堂并不多。走进特级教师刘云生的课堂,每一个环节都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学生们在他的课堂上幸福地享受语文之趣。
  一、 关注童趣,心灵吸纳养分
  许多成年人回顾人生,总觉得自己性格的形成、兴趣的偏好与其儿童时代的生活体验有着密切联系。画家关月曾说:“在我的创作中,不少作品是和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联系的。”因此,刘云生老师在其创导的“心根”论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童年对人一生的影响,语文教育的本原在人的“心根”,从“心根”上用力,才是旨归本原的语文教育。刘云生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关注童趣,不余遗力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些体验正是滋育“心根”最好的“养分”。
  学习《浅水洼里的小鱼》这一课,即使在“识字学词”的环节,刘老师也不忽视对学生体验的调动:
  师:在你的家中,谁最在乎你?
  生: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
  师:那如果把“在乎”这个词放进大海里呢?(出示海底图片)你还可以怎么说?
  生:鱼妈妈在乎小鱼。
  生:小鱼在乎大海。
  生:大海也在乎小鱼。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课文中的小鱼离开了大海,被留在了浅水洼里,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再默看课文,想一想。
  生:小鱼被留在浅水洼后,很快就要干死了,一个小男孩见了,一条一条地捡起小鱼,让小鱼回到大海。
  师:谁还有补充的吗?
  生:小男孩在捡小鱼时,一位叔叔说他捡不完,小男孩还是不断地捡,他说:“这条小鱼在乎!”
  (师板书:这条小鱼在乎!)
  好一个“在乎”!也许粗略一看,这只是课文里的一个普通新词,但刘老师为什么要舍得在上面花时间,下功夫?除了为厘清课文的主线做巧妙铺垫外,更重要的是要激活学生关于“在乎”的诸多生活体验,掂量“在乎”的心灵价值,凸现对生命的“在乎”与珍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语言文字之所以动心悦情,究其根源是因为其中蕴含深深的情感。说到底,语文就是由语言文字构建出的精神世界。儿童学习语文,不单单只是接受语言文字教育,也“享受”丰富的人文精神。从一个看似平常的课堂片段中,我们看到了刘老师引领学生沿着体验的阶梯拾级而上,努力登攀精神之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心根”自然吸收充沛的养分。刘老师多么在乎自己的学生!
  二、 雕刻细节,课堂张弛有度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教师生出这样的抱怨:“真不懂,学生在低年级时,课堂上还挺喜欢说的。年级越高,举手发言的次数却越来越少,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沉闷了!”苏霍姆林斯基将这一现象归结为现代的教学体系存在缺点:没有足够的个性思维训练,学生日复一日重复别人的思想,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久之,自然生出倦怠之感。因此,教师应积聚教学智慧,善于雕刻教学细节,充分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表达欲,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此,语文课堂才会张弛有度,真正成为语言交锋、智慧碰撞的精彩之地。
  在教学《杨氏之子》这篇小古文时,刘云生老师放慢课堂节奏,注重在比较辨析中逐步引导,学生就在不断深入的思考中自然领悟文章精髓。在学生粗略说出此文内容妙在何处后,刘老师继续追问其“精妙”还体现在哪里?(课堂暂时陷入沉默)
  师:不急,试着把两句话放回原文,细细体会。请一位同学读孔君平的话,我来读杨氏之子的话,其余同学读课文中叙述的话。
  (生齐读)
  (读至“为设果,果有杨梅”时,师做出手端果实的动作)
  生:此是君家果。
  师:(很生气的语气)孔雀是夫子家禽。(问)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你漏读了“未闻”两个字!
  师:为什么不可以漏读这两个字?
  生:这样感觉不是很友好,不像开玩笑了。
  生:用上“未聞”两字,意思就是没听说孔雀是孔君平家的鸟雀,那么杨梅也自然就不是杨氏家的果子了。
  师:如果要否定孔雀就是孔君平家的鸟雀的说法,改为“孔雀是夫子家禽?”行吗?
  生:这样一改感觉咄咄逼人。用上“未闻”这个词,意思表达得委婉一些。
  师:体会很有深度。正因如此,课文开篇便说:梁国杨氏子九岁——
  生:甚聪惠。
  课堂最精妙的地方在于师生之间一段看似随心闲谈式的对话,几处迂回,学生的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入,体现教师深刻的教学智慧,引而不牵,放而不散,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展开教学,教学过程沉稳大气而不失奇巧灵动。在与学生分读课文时,刘老师故意漏读“未闻”两个字,让学生感受杨氏之子态度的友好,再尝试改换句末标点符号继续发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对开篇言其“甚聪惠”的感知就显得水到渠成。刘老师这个教学细节的设计匠心独运,对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杨再隋先生说过:“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可见关注细节才会成就课堂。教师对细节的关注并非“偶得之”,而是充分研读教材,把握主旨,并兼具深厚的教学功底方可闪现的教学智慧。刘云生老师对这段教学情境进行“纯语文”式的成功预设,扣词、析句、悟情,徐徐展开,螺旋上升,最终生成精彩,刘老师亦可谓“甚聪惠”。   三、锤炼语言,对话有效落实
  现行教材所选的课文堪称经典,充分利用好这些文本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师生的有效对话,确实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手段。但如果师生对话方式僵硬呆板,教师的语言风格无法契合学生的兴趣,那么教师的“力气”常会用错地方,不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效对话”便不能落到实处,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语言特色与孩子的心理特点,打造庄谐并重的语言风格,灵活自如调控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方可有效展开。
  且看刘云生老师执教《桃花心木》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学习探究的结果。什么是作者所言的“不确定”?
  (学生列举文中“没有规律”“不一定”“有时……有时……”等词句并加以回答。)
  师:种树人有哪些“不确定”的做法?
  生: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天数不确定。
  生:浇水的量也不确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生:浇水的时间也不确定,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
  师:看来,浇水的天数、水量和时间都不确定。那种树人究竟为什么要让桃花心木在种種不确定中生长呢?是否因为懒?或是为偷懒找一个借口?再或是种树人想忽悠一下作者林清玄呢?
  (生回答时照本宣读课文中种树人说的两段话。)
  师:这两段的确回答了种树人让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生长的原因,你照搬课文原句来回答,但假如课文有两三千字,那可苦了同学们啰(众生笑)。读一大段课文,不能证明你真正弄清了其中原因。我给大家一面“照妖镜”,看有多少“南郭先生”原形毕露(众生笑)。填一个表格,完成后四人小组讨论,再学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好吗?
  刘老师的教学语言轻松明快、风趣幽默又不失睿智、深刻。在轻松愉悦的谈话中,他不着痕迹地向学生教授了一个学习语文的方法——回答问题时应摒弃不加思考的照本宣读,主动经历阅读、思考、提炼、概括这一系列过程,将文本进行内化、吸收,然后有条理、抓重点表达。刘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童真的语言实施教学,学生在会心一笑间自然意识到自己学习方法上存在的欠缺,主动改进,有目的地投入更为有效的语文学习。可见,真正的“语文味”不是教师一厢情愿,陶醉于自己的完美设计中,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加以调控,以独具风格的语言进行引领,将原本枯燥的语文学习方法以孩子喜欢的方式轻松呈现、无痕渗透,真正落实课堂上师生对话的有效性与高效性。
  积于内自然形于外,细品刘云生的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真正体现出一位教师的学识与才情。作为语文教师,应走出“课欲‘优’则‘秀’”的误区,删繁就简、回归本原,让学生在简单实在、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中润泽心灵,迸发智慧,生成思想。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06).
  [2] 刘云生.心根课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5).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苑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和思考课堂的高效性、有效性。笔者研究并尝试“三步四问”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各年级数学教学内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和实施“三步”课堂结构的问题学案,应用恰当的策略与技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活动的产出与投入的比值尽可能加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课堂 三步四问 有效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期刊
【摘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为此我们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从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六个方面,对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着力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  【关键词】农村学校 传统文化 育人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三年来,我校根据农村小学中华优
期刊
好幸运,在学校教师阅览室读到这么一本优秀的绘本——《市场街最后一站》。  封面、封底都是以橙色为主色调,应该是一个温情的故事。书的封面上两块奖牌赫然入目——一块金灿夺目,一块银白圣洁,再看文字介绍,居然是“纽伯瑞金奖”“凯迪克银奖”双料大奖绘本,这名头之下,令人对绘本的内容确实很是期待。  故事不长,一页页翻过,纸张硬挺的质感挥之不去,一股温暖澄明油然而生。请允许我将这个幸福的故事也讲给你听。  
期刊
【摘要】语文学习要发展儿童的核心素养,必须重视思维的产生、训练与发展:关注思维起点,改变言语实践的程式化倾向;亲历思维过程,彰显言语实践的主体性特征;提升思维质量,增值言语实践的发展性效应。  【关键词】儿童 思维 语文学习  纵观语文教育思潮的演变,语言始终是一个核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思维的产生、训练与发展,概括来说,应把握“三个关键”:关注思维起点,亲历思维过程,提升思维
期刊
《花猫三丫上房了》,这是叶广芩老师继《耗子大爷起晚了》后的又一部关于北京童年生活的作品。《耗子大爷起晚了》写的是颐和园里的那些事儿,“花猫三丫”则写的是丫丫养在北京胡同儿里的一只黄猫和作者之间的故事。  这是一部有些年代感的自传体小说,叶老充满北京风味、清雅、劲道的简洁言语,让遥远的童年印记没有了时间的阻隔,也没有了空间的距离。  有过完整童年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  生命的原点很多时候就是生
期刊
中国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位于南京市长江以北,是华东面向内陆腹地的战略支点,也是长江经济带与东部沿海经济带的重要交汇节点。在这里,坐落着一所年轻的学校——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滨江分校,它建校于2007年9月,虽然创办时间不长,但作为南京市实施教育跨江发展战略“名校过江”的第一校,它在短时间内已经向学生、家长和社会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在“尚美精进,发现更美好的自己”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学校
期刊
【摘要】文化意识是核心素养之一,译林版小学《英语》第二课时从文化意识的角度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文化水平、生活背景,创设与学生共情的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文化意识 思维导图 情境教学  一、译林版小学《英语》第二课时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译林版小学《英语》的教材内容是以版块的形式呈现的,这些版块分别围绕单元话题展开,有的侧重
期刊
【摘要】批注式阅读如今成为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一种热门阅读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的关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功利性强、负担沉重、指导缺乏和梯度模糊等令人深思的问题。笔者结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对批注式阅读的探索经验,提出:适性是小学批注式阅读的理性回归。  【关键词】批注 閱读 适性  批注,源于我国古代文人的传统读书方法:评点。明清时期,评点成为流行的文学批评方式,具体表
期刊
我们都艳羡“以诗相伴、饮酒为乐”的人生。在我看来,阅读是一把能够开启心灵的钥匙,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充满诗意,生机盎然。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心是需要滋养的,莎士比亚有语:“身外之物留得越多,無穷无尽的心思费得越多,享受到的快乐就越少。”是的,让内心高贵的最好方法是阅读!读谌容的《人到中年》,它会使你明白人到中年,负重前行,不忘初心,坚守奉献,才能迎来太阳的光辉;读《苏东坡传》,它会使你看到“君
期刊
【摘要】儿童作文教学的对象是儿童,仅有写作教学的内容还不够,教师需要立足儿童本位,考虑教学的形式,力求教得有趣。教师一旦确立写作教学的内容,就要正确定位学段目标,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形式,精心设计流程。这样,课堂教学氛围活跃起来,孩子们自然愿意上作文课,喜欢写作文。  【关键词】儿童 作文教学 教学形式  儿童作文教学需要解决两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什么,指向作文教学的内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