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在血细胞形态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医药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gpd14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以多媒体数码显微互动系统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系统应用,为血细胞形态教学搭建了一种全新的、多维动态的教学方式,不但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使知识交流更加快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还有效的解决了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之间矛盾,对提高血细胞形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血细胞形态;现代教育技术;数码显微互动系统;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2-164-02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的复杂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教学过程必须增加教育技术这个要素,而教育技术的应用则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从适应现代高等医学教育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并应用在教学实践中,使其能在满足教学需求的同时,并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我们每个医学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1]。近年来,我们在血细胞形态教学实践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数码显微互动系统”这一现代化教学设备,为血细胞形态的“教与学”赋予了全新的模式,并取得了传统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1 多媒体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在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血细胞形态学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教学内容,在“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教学中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一直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手段落后的影响,使教师和学生深感“教与学”的不易。实验课上,教师需要借用黑板描绘、教学挂图、示教片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细胞形态结构的描述与讲解,然后,再逐一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辨认。显然,这种模式化教学方法和单一性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再者,随着医学科学研究的迅猛发展,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使教学内容也不断的增加,而教学大纲所规
  定的课程教学时数却并未随之而增加,甚至在相应的减少,所以,造成教学课时紧张并出现了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甚至使教学任务难以很好的完成。凡此种种,都严重影响了血细胞形态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已成为课程教学亟待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2009年,我院引进了一套多媒体数码显微互动系统,随着这一教学系统在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了教学图像信息资料的共享性、互动性、随时再现与重复性,极大地满足了血细胞形态教学的各种需求,为血细胞形态教学构建出了一种全新的、多维动态的教学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教学系统的应用还使得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学信息量大幅度提高,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知识交流更加快捷,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提升,从而有效的解决了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我们认为,以多媒体数码显微互动系统为代表的现代教学系统的应用,是血细胞形态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是现代教育科技的进步,是教育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人才的必然选择。
  2 多媒体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的优势及在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数码显微互动系统是集计算机、投影仪、数码显微镜系统、图像处理系统、语言交流系统、视频多画面显示系统和功能强大的应用软件系统于一体的现代化、高效率教学系统[2-3]。其独特的优势之一,是该教学系统中教师端主控台上计算机和数码显微镜为本系统的控制中心,能与该实验室中所有学生端的数码显微镜和计算机相连接,从而使其拥有了丰富交互手段。几年的应用实践表明,这一教学系统是目前最适合以图像表达与展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在血细胞形态教学中具有着多种重要作用。
  2.1 提高实验教学效率,体现教师的指导性与示范性作用
  实践证明,多媒体数码显微互动系统能使教师的指导性与示范性教学作用变得更加直接、更加高效,使抽象、微观的血细胞形态教学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如讲授某一个血细胞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时,教师可利用传出系统将储存在主控台计算机中的典型细胞示教图片或教师显微镜下所见到的典型细胞,直接投放至大屏幕上进行示教性讲解,亦可将学生显微镜下所见到的典型细胞直接切换至大屏幕上,供全体学生观察、讨论或进行即时性示范讲解。这样,既增强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实际指导作用,还改变了以往每次实验课前教师都要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在显微镜下寻找典型细胞作为示教的做法,有效的解决了镜下细胞形态的独占性和非交互性的矛盾[4],以及镜下示教的不利因素,实现了血细胞图像资料的共享,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能见到的细胞内容更多、更全面。另一方面,教师通过主控台显示屏能够观察到所有学生显微镜下的图像,对每位学生的镜下阅片情况实时全程监视、督促与指导,若发现问题教师即可通过语言交流系统呼叫学生并及时给予纠正与指导,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穿梭在学生之间,逐一的进行指导或利用某一镜下典型细胞形态让学生依次轮流观察的费时、低效做法,极大地减轻了教师负担,节约课堂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真正能使教师的指导性与示范性教学作用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发挥。
  2.2 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应用多媒体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对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日常所收集的大量各种血细胞典型彩色图片和不同血液疾病的血象与骨髓象图片,按照系统、类别及对图像与文字等内容优化组合后,制作出一个血细胞形态电子“图谱集”,然后,拷贝在多媒体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的计算机上,作为血细胞形态的重要学习资源,供学生在实验课上、开放实验室或课后自习等教学环节,根据个人学习的需要,随时调阅、反复观察,这显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最有效、最快捷、最方便的条件。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该教学系统“图谱集”中典型细胞作为模板,与显微镜下所见到的难以辨认细胞进行对照比较,从中获取结论。因此,该教学系统的应用,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   2.3 实现师生双向互动交流,增强师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
  多媒体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或多项交流,这是该教学系统的一项重要功能[5-6]。当学生在镜下阅片过程中对所观察的细胞难以辨认或感到疑惑时,即可将细胞图像上传,并通过语音发言系统随时向老师提问,经老师确认后,便可及时得到直接的回复与正确答案。若学生所提问题和上传的细胞图像带有普遍性意义时,教师可选择全通话模式,对全体学生进行难点示教或解疑性讲解。当某个学生在镜下发现了少见的或有特殊有意义的细胞,亦可借助互动平台及时与同学共享和交流。因此,该教学互动系统的应用,将彻底改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受时空的限制和教学信息传递呈单向性的弊端,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
  2.4 改革传统实验考试方法,创建方便、有序、高效的考核新模式
  通过对显微镜下的血细胞形态观察与辨认,是血细胞形态实验考试的传统方法,这种考试方法既费时、费力,又需要许多老师参与。考试前需要教师先在显微镜下逐个寻找并确定需要考核的细胞,再将显微镜按序号排列好。待学生进入考试现场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显微镜序号依次进行观察并将答案写在试题卡上,直至看完为止。如若在考试中有的学生不小心碰到显微镜,镜下考核的细胞就会被移走,这样就会影响到后续的学生,延误了考试进程。而应用多媒体数码显微互动系统进行血细胞形态实验考试,则能克服传统考试方法的种种弊端,使考试方式焕然一新。我们将所要考核的细胞以彩色图片的形式,用Powerpoint编译、制作出若干套《血细胞形态试题》,然后存入该教学系统的考试资料库中。当进行考试时,学生进入多媒体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并间隔一定距离坐开,教师可从该系统考试资料库中任意抽取一套试题,经图像处理系统投放在大屏幕上,学生则根据自动切换播放图片中的细胞进行答题。显然,这种应用多媒体数码显微互动系统进行血细胞形态实验考试,是一种方便快捷、安全可靠和有序高效的实验考试新模式。
  3 结论
  自多媒体数码显微互动系统这一现代教学系统引入实验课堂之后,实验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焕然一新,它使血细胞形态教学由枯燥、呆板、低效,转变成直观、生动、高效和多维动态。学生们普遍反映:“多媒体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在血细胞形态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真实,也使得我们的学习兴趣与效果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由于我们应用这一教学系统的时间毕竟不够长,还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深入研究与探索,尤其是该系统有些高级功能有待继续开发与应用,并且与其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典型的细胞形态图片资料库、试题库等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与开发,使其日臻完善并在血细胞形态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小桃,杨智,林琼莲,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形态学实验教学活动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4,18(4):220-221.
  [2] 周金美,袁广明,潘实清,等.MOTIC数码互动教学系统[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3(5):30-31.
  [3] 南瑛,田为真,张雪梅,等.数码互动实验室在形态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8):11-12.
  [4] 杨勇琴,杨开明,张灵,等.MOTIC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在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大理学院学报,2008,7(4):54-56.
  [5] 李久蕊.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6):696-697.
  [6] 徐文慧,陆玉霞.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在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23(5):466-468.
  (收稿日期:2013-05-07)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亲属活体肾移植供肾选取的策略和围手术期处理体会。 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2008年3月~2012年5月所完成亲属活体供肾切除术121例。供体年龄38~71岁,男43例,女78例。所有供体经过术前充分评估,选取GFR相对较低的一侧肾脏,手术采取经腹开放取肾方式,术中尽可能保留肾脏变异血管。 结果 121例手术均成功完成。手术时间平均135 min,无输血病例;所有供肾开放血
期刊
[摘要] 目的 比较B超定位与C臂X光定位在经皮肾镜取石术的临床应用。 方法 120例肾结石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C臂X光定位,观察组采用B超定位。 结果 观察组一期结石清除率(88.33%)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C臂X光定位用于经皮肾镜取石术。观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血管前置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来我院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产前检查的孕妇6348例,检测胎盘及相关区域内的血流信号,判断是否存在前置血管,并将检查结果与临床手术确诊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6348例孕妇最终临床手术确诊血管前置22例,血管前置的发生率为0.35%,产前超声检出血管前置19例,漏诊3例,产前超声检查结果符合率86.36%,
期刊
[摘要] 目的 研究建立红细胞悬浮液在保存期内电解质动态变化模型。 方法 在红细胞保存的24 h、3 d、5 d、7 d、14 d、21 d、28 d、35 d等8个时间点,分别采样10份,进行K+ 、Na+、Cl- 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保存初期内,Na+浓度先下降后上升,但始终比保存初期的Na+浓度要偏低;Cl-浓度在整个保存期内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保存期的第5天,红细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二至百合浓缩膏对去势雌性大鼠(双侧卵巢切除术)焦虑行为学的影响。 方法 3~4月龄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二至百合高、中、低剂量组。除假手术组,其余用手术摘除双侧卵巢建立去势更年期大鼠模型,给药组分别给予二至百合浓缩膏水溶液(1.92、0.96、0.48 g/kg),假手术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相应容量的蒸馏水,连续45 d。采用高架十字迷宫
期刊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比多点按压法与药物法治疗急性非创伤性下腰痛的疼痛评分和腰椎活动度,探讨多点按压法的疗效。 方法 160例急性非创伤性下腰痛的门诊患者,年龄20~50岁,分为多点按压组与药物组,各采用多点按压法与药物法治疗,对治疗前、治疗后1 d、7 d、14 d的疼痛评分和腰椎活动度进行t检验法统计学处理。 结果 多点按压组与药物组治疗后1、7、14 d疼痛评分比较(P均<0.01),差异具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创伤性骨髓炎的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本院2008年1月~2011 年12月收治的37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及护理经验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本组37例患者随访12个月~3年,患者均康复,其6例在治疗后1年复发,通过进一步清除感染灶及合理的应用抗菌药物后,患者治愈。 结论 通过手术清除坏死病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相应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治疗骨髓炎,疗效可靠。  [关
期刊
[摘要] 目的 分析医院门诊药房药患纠纷产生的原因,明确存在的问题,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 方法 根据我院门诊药房收集的信息反馈,从医院层面、药师层面以及患者层面分析,探讨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 结果 药患纠纷的发生与医师因素(处方不规范、开错处方)、药师因素(服务态度不佳、调剂差错等)、患者因素、退药因素、药品价格因素等有关。 结论 为预防药患纠纷的发生,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措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皮肤以浆细胞为主的淋巴组织瘤样增生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对1例皮肤以浆细胞为主的淋巴组织瘤样增生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进行分析。 结果 患者,女,18岁,右手腕部皮肤包块十年,显微镜下皮肤鳞状上皮角向下延伸,真皮层及皮肤附属器周围由小到中等大小淋巴样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免疫标记:LCA(+++),CD3 、CD38,CD138、MUM-1(++),CD20散在阳性,C
期刊
[摘要] 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长期存在着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脱节的问题,将转化医学的理念引入到我国的医学研究生教育中,改变传统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在确定培养目标、探索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有利于复合型医学人才科研创新能力的构建。  [关键词] 转化医学;研究生教育;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2-162-02  转化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