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建筑工程之中,为了不断提升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以及质量,因此需要做好其抗震技术,基于此,本文论述了在建筑工程之中如何不断建筑工程的抗震技术。
【关键词】 建筑工程;抗震;技术
引言:
地震作为破坏力最强的自然灾害,其对于人们的生活及建筑物损坏的程度是毁灭性的,为了防止地震对人类生活及建筑物的过度破坏,实现对人类生命及财产安全的保护,建筑工程必须要在结构设计环节中做好抗震设计。近年来,在专家、学者的共同专研和努力下,我国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这帮助我国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安全性实现了突破,我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水平正在逐步完善。
1、地震的破坏原理
1.1地震的灾害性
在众多自然灾害中,地震灾害具有破坏性大、瞬间性等特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产生巨大的危害,因此,地震是最难防范的天灾之一。地震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山体崩裂和房屋倒塌,尤其是在人们熟睡的夜晚,容易造成严重的伤亡。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发展迅速,房屋建筑比较密集,但是在建筑结构的抗震方面没有进行完善设计,一旦发生地震,就会造成惨重损失。在过去的地震数据中,有60%的死亡是由于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不够而造成的,所以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对于减轻地震损失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1.2地震对建筑构造的破坏
在地震发生时,震源会发出地震震波,受到地震震波的影响,地面和一些建筑物会发生强烈的晃动,这种强烈的震动对建筑结构产生影响,破坏建筑结构的平衡性,严重的将会发生破裂,甚至倒塌。地震的震波通常分为三种:地震纵波、地震横波和地震波的混合波。一般来说,地震的纵波为上下震动的方式,对建筑的破坏性较小;而地震横波到达地面时,传播方式为水平方向传播,对于建筑物的结构有着很大的破坏;当地震波的横波和纵波相遇时,成为地震波的混合波,这两种震波同时传播,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是最大的,两种力相遇生成一种合力,加上建筑加速度力和建筑物重心力的影响,非常容易导致建筑物的坍塌。
2、建筑工程抗震性能的提升
2.1建筑结构设计的对称原则
我国出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指出,我国建筑抗震的设计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对于建筑师和结构工程设计师来说,在进行建筑工程设计师应该秉持着简单、规则的建筑结构原则。一般方形、圆形、为主。建筑的竖向形态的变化要规则,一般可以选择矩形、梯形等变化均匀的形状。对称结构建筑在地震地面平动作用下一般只会出现平移震动,建筑内部构件出现测位移量,内部构件受力均衡;而非对称结构的建筑则会由于刚心和质心不重合,在地面平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扭转振动。如建筑内部的构建离刚心较远就会由于超出变形极限而出现损坏,进而导致结构一侧失效而倒塌。
2.2注重建筑构件与连接点处质量
在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建筑构件的合理配置以及连接点处的质量与建筑施工安全质量存在直接的联系。并且在新型建筑材料问世的同时建筑物的外部设计大都汇采用新型建筑材料,例如大理石、瓷砖等。而建筑室内装饰也会使用到吊顶等技术。这些室内以及立面装饰本身存在抗震性能的问题,并且其与建筑主体的牢固连接也是抗震设计的关键。近几年有部分国外高层建筑在发生地震时下起了“玻璃雨”,建筑的玻璃幕墙由于地震导致破损。这是由于当前所使用的玻璃幕墙还无法适应地震中产生变形和扭转。因此建筑如要采用玻璃幕墙则必须保证玻璃幕墙的强度与变形能力。在其与建筑主体连接处要设计为能够在水平向实现变位能力的构造,从而在地震时玻璃幕墙能够与建筑物地震变形脱离,减少玻璃幕墙的损坏。另外,在建筑设计中内隔墙、玻璃隔断等结构件的设计中也要充分考虑其与建筑主体连接点的牢固性,保证其抗震性能。
2.3合理选择建筑场地和建筑原材料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不仅要从理念上出发,更要加强建筑工程的基本工作。建筑工程的场地选择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建筑工程选择的场地经常出现崩塌、泥石流等灾害,那么对于该建筑工程的抗震能力就有严重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选址时,应当对场地进行仔细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建筑场地的地质、气候条件,并且应尽量避开地震断层带,以防地震对建筑结构产生严重的破坏。建筑工程的原材料不仅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功能,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选择建筑工程原材料时,应当选择抗震性能比较好的材料,例如硅酸盐砌块、陶粒混凝土、多孔砖等质量轻、强度大的材料,杜绝出现偷工减料、劣质材料等现象。3.3在建筑结构的局部进行抗震能力的提升设计地震的震源会产生震波,震波的传播方式有三种,这三种传播方式对于地表的建筑物来说有着严重的影响,是破坏建筑结构的重要作用力。在建筑结构设计时,不仅需要使用抗震能力较高的建筑材料、选择合适的建筑场地,还应该在建筑结构的局部进行抗震能力的提升设计。建筑结构的主体结构与其他构件之间的连接处强度比较低,抗震能力也比较差,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确保连接处的可靠稳定,提升建筑结构的局部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的破坏。
2.4效能减震技术应用
效能减震是实现对地震所产生动能的消耗,来减轻地震能的传导大小,从而降低其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目前,在此技术方面一般采用消能器和阻尼器,两种器械都能够实现地震能量的有效消耗和吸收,减小震力对建筑主体的破坏,以达到对建筑主体结构安全、稳性定的保护。目前,效能减震技术在我国建筑防震设计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其在新建筑的防震设计和旧建筑的抗震加固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5建筑竖向布置
建筑竖向布置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高度结构质量以及刚度的设计中,特别是在高层或超高层建筑中建筑的竖向布置对于建筑抗震设计来说更加重要。建筑楼层的使用功能差异导致建筑物楼层分布的质量和刚度均不一致,例如楼层包括游泳池、会议室、健身房等。楼层的功能需求导致楼层上下之间的刚度差异过大。高层建筑中刚度最差的楼层的抗震性能最为薄弱,在出现地震时即为变形严重的薄弱层。在建筑设计中由于楼层功能不同导致的墙体不连续,柱子不对称等极大的限制了抗震性能。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应该尽量保证竖向的刚度分布靠近,尤其是在结构上刚度转换层更加要着重注意。
3、结语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现象,灾害经常会引起建筑结构的破裂甚至出现坍塌,对经济建设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危害。因此,在当前的建筑结构设计中,加强对建筑物抗地震倒塌能力的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应当从建筑设计的理念革新出发。在整个设计施工的过程中,还应当控制建筑结构的原材料质量和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做好建筑结构局部抗震能力的提升,提高建筑结构的总体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攀.建筑工程抗震性能技术加强措施[J].中华建设,2012,08:280-281.
[2]许贇晟.建筑工程抗震性能技术提高措施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0:291.
[3]万军,于祥民.浅析如何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4:320-322.
[4]肖传帮.浅析如何提高建筑工程质量[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8,05:34-35.
【关键词】 建筑工程;抗震;技术
引言:
地震作为破坏力最强的自然灾害,其对于人们的生活及建筑物损坏的程度是毁灭性的,为了防止地震对人类生活及建筑物的过度破坏,实现对人类生命及财产安全的保护,建筑工程必须要在结构设计环节中做好抗震设计。近年来,在专家、学者的共同专研和努力下,我国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这帮助我国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安全性实现了突破,我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水平正在逐步完善。
1、地震的破坏原理
1.1地震的灾害性
在众多自然灾害中,地震灾害具有破坏性大、瞬间性等特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产生巨大的危害,因此,地震是最难防范的天灾之一。地震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山体崩裂和房屋倒塌,尤其是在人们熟睡的夜晚,容易造成严重的伤亡。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发展迅速,房屋建筑比较密集,但是在建筑结构的抗震方面没有进行完善设计,一旦发生地震,就会造成惨重损失。在过去的地震数据中,有60%的死亡是由于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不够而造成的,所以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对于减轻地震损失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1.2地震对建筑构造的破坏
在地震发生时,震源会发出地震震波,受到地震震波的影响,地面和一些建筑物会发生强烈的晃动,这种强烈的震动对建筑结构产生影响,破坏建筑结构的平衡性,严重的将会发生破裂,甚至倒塌。地震的震波通常分为三种:地震纵波、地震横波和地震波的混合波。一般来说,地震的纵波为上下震动的方式,对建筑的破坏性较小;而地震横波到达地面时,传播方式为水平方向传播,对于建筑物的结构有着很大的破坏;当地震波的横波和纵波相遇时,成为地震波的混合波,这两种震波同时传播,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是最大的,两种力相遇生成一种合力,加上建筑加速度力和建筑物重心力的影响,非常容易导致建筑物的坍塌。
2、建筑工程抗震性能的提升
2.1建筑结构设计的对称原则
我国出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指出,我国建筑抗震的设计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对于建筑师和结构工程设计师来说,在进行建筑工程设计师应该秉持着简单、规则的建筑结构原则。一般方形、圆形、为主。建筑的竖向形态的变化要规则,一般可以选择矩形、梯形等变化均匀的形状。对称结构建筑在地震地面平动作用下一般只会出现平移震动,建筑内部构件出现测位移量,内部构件受力均衡;而非对称结构的建筑则会由于刚心和质心不重合,在地面平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扭转振动。如建筑内部的构建离刚心较远就会由于超出变形极限而出现损坏,进而导致结构一侧失效而倒塌。
2.2注重建筑构件与连接点处质量
在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建筑构件的合理配置以及连接点处的质量与建筑施工安全质量存在直接的联系。并且在新型建筑材料问世的同时建筑物的外部设计大都汇采用新型建筑材料,例如大理石、瓷砖等。而建筑室内装饰也会使用到吊顶等技术。这些室内以及立面装饰本身存在抗震性能的问题,并且其与建筑主体的牢固连接也是抗震设计的关键。近几年有部分国外高层建筑在发生地震时下起了“玻璃雨”,建筑的玻璃幕墙由于地震导致破损。这是由于当前所使用的玻璃幕墙还无法适应地震中产生变形和扭转。因此建筑如要采用玻璃幕墙则必须保证玻璃幕墙的强度与变形能力。在其与建筑主体连接处要设计为能够在水平向实现变位能力的构造,从而在地震时玻璃幕墙能够与建筑物地震变形脱离,减少玻璃幕墙的损坏。另外,在建筑设计中内隔墙、玻璃隔断等结构件的设计中也要充分考虑其与建筑主体连接点的牢固性,保证其抗震性能。
2.3合理选择建筑场地和建筑原材料
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不仅要从理念上出发,更要加强建筑工程的基本工作。建筑工程的场地选择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建筑工程选择的场地经常出现崩塌、泥石流等灾害,那么对于该建筑工程的抗震能力就有严重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选址时,应当对场地进行仔细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建筑场地的地质、气候条件,并且应尽量避开地震断层带,以防地震对建筑结构产生严重的破坏。建筑工程的原材料不仅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功能,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选择建筑工程原材料时,应当选择抗震性能比较好的材料,例如硅酸盐砌块、陶粒混凝土、多孔砖等质量轻、强度大的材料,杜绝出现偷工减料、劣质材料等现象。3.3在建筑结构的局部进行抗震能力的提升设计地震的震源会产生震波,震波的传播方式有三种,这三种传播方式对于地表的建筑物来说有着严重的影响,是破坏建筑结构的重要作用力。在建筑结构设计时,不仅需要使用抗震能力较高的建筑材料、选择合适的建筑场地,还应该在建筑结构的局部进行抗震能力的提升设计。建筑结构的主体结构与其他构件之间的连接处强度比较低,抗震能力也比较差,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确保连接处的可靠稳定,提升建筑结构的局部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的破坏。
2.4效能减震技术应用
效能减震是实现对地震所产生动能的消耗,来减轻地震能的传导大小,从而降低其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目前,在此技术方面一般采用消能器和阻尼器,两种器械都能够实现地震能量的有效消耗和吸收,减小震力对建筑主体的破坏,以达到对建筑主体结构安全、稳性定的保护。目前,效能减震技术在我国建筑防震设计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其在新建筑的防震设计和旧建筑的抗震加固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5建筑竖向布置
建筑竖向布置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高度结构质量以及刚度的设计中,特别是在高层或超高层建筑中建筑的竖向布置对于建筑抗震设计来说更加重要。建筑楼层的使用功能差异导致建筑物楼层分布的质量和刚度均不一致,例如楼层包括游泳池、会议室、健身房等。楼层的功能需求导致楼层上下之间的刚度差异过大。高层建筑中刚度最差的楼层的抗震性能最为薄弱,在出现地震时即为变形严重的薄弱层。在建筑设计中由于楼层功能不同导致的墙体不连续,柱子不对称等极大的限制了抗震性能。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应该尽量保证竖向的刚度分布靠近,尤其是在结构上刚度转换层更加要着重注意。
3、结语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现象,灾害经常会引起建筑结构的破裂甚至出现坍塌,对经济建设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危害。因此,在当前的建筑结构设计中,加强对建筑物抗地震倒塌能力的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应当从建筑设计的理念革新出发。在整个设计施工的过程中,还应当控制建筑结构的原材料质量和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做好建筑结构局部抗震能力的提升,提高建筑结构的总体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攀.建筑工程抗震性能技术加强措施[J].中华建设,2012,08:280-281.
[2]许贇晟.建筑工程抗震性能技术提高措施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0:291.
[3]万军,于祥民.浅析如何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4:320-322.
[4]肖传帮.浅析如何提高建筑工程质量[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8,05: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