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和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优美的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美,好的文章亦有音乐般的韵律美和旋律美,生动的课堂具有音乐般的节奏美和结构美。无疑,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无论是激发学生兴趣还是启发学生心智,无论是煽动学生情感体验还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设置情境,营造气氛
运用音乐导入新课,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兴趣。每首歌都有一个过门、前奏,其作用就是为整首歌奠定一个情感基调,从听一首歌的过门、前奏就能很快进入它的某种特定的氛围。课堂亦然。导入新课的音乐一开始就要给学生营造一种气氛,让学生自然而迅速地进入状态。
2009年我市基本功竞赛课堂教学这一环节选的是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响》,课文主要是回忆儿时家乡过年的风俗,在教学之初,我就播放了刘德华的《恭喜发财》,让学生在喜庆的乐曲声中回忆自己和家人过年时的愉快场面,欢快的锣鼓,吉祥的祝福,劈啪作响的鞭炮声,很快让学生想起过年时满桌子的好菜,五彩缤纷的糖果,以及和家人放烟花,看春晚等愉快而温馨的情景。在这时,我再提出带大家坐着时空穿梭机到三十年前,了解京郊运河边的一个小乡村的人们过年时的风俗就水到渠成了。一首喜庆吉祥的歌曲,一首过年时在大街小巷经常会想起的流行歌曲,很自然地就会把孩子们带到过年的氛围中去,这是教师只凭一张嘴很难达到的效果,这就是流行歌曲在课堂上的魅力。如我在讲授《智取生辰纲》(节选自《水浒传》)时,播放了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著名歌手刘欢高亢豪迈的演唱让人不禁联想到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劫富济贫的豪爽个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借助歌曲,寓学于唱
文学作品的情感世界深邃广博,而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接受水平等的限制,往往对作品中的情感世界体验不深。音乐歌曲不仅能传递思想感情,而且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所表达的甚至比语言文字更深刻、丰富。初中阶段除了要背诵规定的50首古诗外,教材上还有大量需要背诵的诗歌和古文,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在教授有些被谱曲演唱的诗歌时,我就搜集了相关的歌曲,在课堂上反复播放、欣赏、品味、师生共同学唱,往往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意、体会了诗情、背出了诗歌,而且学得兴趣盎然、积极主动。比如,苏教版七年级有一课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习这首词的时候,我就将王菲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入了课堂,当这位流行乐坛天后级歌手的声音在教室弥漫开时,学生的注意力立刻吸引,在我的带动下有些学生甚至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当他们发现老师不再是让他们读了背,背了又读的时候,不再像以前学古文那样皱着眉头被动地学习,而是兴趣高涨积极主动地去学唱这首歌。看学生来了兴致,在品味诗意时我趁热打铁又放了一遍,让大家静静地听这首歌曲,感受诗歌的浪漫与潇洒,以及诗人的飘逸与豪放,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品位。
从这堂课中,我是真切地感受到了讲诗歌与流行歌曲相结合的好处,寓教于乐,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只要是被谱成曲演唱的诗歌,我找到相应的歌曲,并将其巧妙地运用于课堂之中。如:邓丽君唱的《虞美人》,费玉清唱的《一剪梅》,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曲,等等,这些歌曲都能很好地起到诱发学生深层审美体验,强化理解课文内容的作用。
三、配乐朗读,陶冶情操
大家都熟知“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当年俞伯牙鼓琴,钟子期能根据琴声联想到高山流水,可见音乐能激发人们的想象,沟通各感官之间的审美功能。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一首告别诗,被编入了苏教版八年级的语文教材,这首诗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语言优美。学生朗读时我配上了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私语》,那产生的效果比仅仅是捧着书本的读要好得多,学生很轻易地就能感受到诗人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
前不久我在学区片上了一节公开课《月迹》,这是贾平凹写的一篇散文,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和纯真明净的童真童趣,我选了班得瑞的钢琴曲《童年》进行配乐示范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聆听遐想,后来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也为他们配了音乐,整堂课就在轻快舒缓的音乐声中慢慢淌过。
优美的散文是需要通过“读”去理解、体会、品味的,而朗读时配上合适的音乐则更容易让学生领悟文章的美,所以一般在进行散文教学时,我都会配上相应的音乐,比如《紫藤萝瀑布》、《散步》等。
四、摘引歌词,装饰行文
歌词的特点是“声诗并著”,既有诗的素质,又有歌的性能,是“能唱的诗”。好的歌词应该既可以同旋律集合成为一首好歌,又是一首能离开旋律而独立存在的颇具审美价值的好诗。如果能恰当地在作文中引用歌词,那么就会让文章的魅力大增。
如今有的学生脑中的唐诗宋词可能没几首,但说到流行歌曲无论天南海北的他都能侃头头是道,至于那些喜爱的歌词更是烂熟于心。然而从另一个侧面看,这些铭记于心深深打动他的歌词或许正是写作的资源。
最近,一则在上海中学生写作现状研讨会上传出的信息,引发了持续热议。据称,在一次上海市中学生作文比赛中,评委随机抽取1000份作文进行统计,陶渊明的诗句出现了28次,而流行歌手周杰伦的歌词被引用了24次,大有赶超之势。周杰伦歌曲《爷爷泡的茶》中的歌词,被引用于一篇怀念爷爷作文的开篇;《外婆》被用来表达对奶奶的切切深情;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借用的是周杰伦的《我很忙》。《菊花台》、《青花瓷》中一些颇有古文韵味的歌词,也被频频摘引,用来“装饰”行文。
这就是歌词的魅力,往往只是那么一小句就会让你找回那份遥远的生活回忆,给你痛苦而枯涩的构思一种启发,给你茫然不定的选择一些灵感的润色,使你笔下的文字亲切而又有灵动感。
其实,每个教师身边一直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只要适时地挥舞起这双翅膀,就能挥去一直以来笼罩于语文课堂之上的枯燥的阴霾,带我们找到文学之美,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和谐愉悦的氛围。
我相信,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引下,只要我们能适时地插上音乐这双隐形的翅膀,运用音乐手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运用音乐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效果,那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也必将会在音乐声中开辟出一个新天地。
一、设置情境,营造气氛
运用音乐导入新课,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兴趣。每首歌都有一个过门、前奏,其作用就是为整首歌奠定一个情感基调,从听一首歌的过门、前奏就能很快进入它的某种特定的氛围。课堂亦然。导入新课的音乐一开始就要给学生营造一种气氛,让学生自然而迅速地进入状态。
2009年我市基本功竞赛课堂教学这一环节选的是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响》,课文主要是回忆儿时家乡过年的风俗,在教学之初,我就播放了刘德华的《恭喜发财》,让学生在喜庆的乐曲声中回忆自己和家人过年时的愉快场面,欢快的锣鼓,吉祥的祝福,劈啪作响的鞭炮声,很快让学生想起过年时满桌子的好菜,五彩缤纷的糖果,以及和家人放烟花,看春晚等愉快而温馨的情景。在这时,我再提出带大家坐着时空穿梭机到三十年前,了解京郊运河边的一个小乡村的人们过年时的风俗就水到渠成了。一首喜庆吉祥的歌曲,一首过年时在大街小巷经常会想起的流行歌曲,很自然地就会把孩子们带到过年的氛围中去,这是教师只凭一张嘴很难达到的效果,这就是流行歌曲在课堂上的魅力。如我在讲授《智取生辰纲》(节选自《水浒传》)时,播放了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著名歌手刘欢高亢豪迈的演唱让人不禁联想到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劫富济贫的豪爽个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借助歌曲,寓学于唱
文学作品的情感世界深邃广博,而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接受水平等的限制,往往对作品中的情感世界体验不深。音乐歌曲不仅能传递思想感情,而且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它所表达的甚至比语言文字更深刻、丰富。初中阶段除了要背诵规定的50首古诗外,教材上还有大量需要背诵的诗歌和古文,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在教授有些被谱曲演唱的诗歌时,我就搜集了相关的歌曲,在课堂上反复播放、欣赏、品味、师生共同学唱,往往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理解了诗意、体会了诗情、背出了诗歌,而且学得兴趣盎然、积极主动。比如,苏教版七年级有一课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习这首词的时候,我就将王菲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入了课堂,当这位流行乐坛天后级歌手的声音在教室弥漫开时,学生的注意力立刻吸引,在我的带动下有些学生甚至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当他们发现老师不再是让他们读了背,背了又读的时候,不再像以前学古文那样皱着眉头被动地学习,而是兴趣高涨积极主动地去学唱这首歌。看学生来了兴致,在品味诗意时我趁热打铁又放了一遍,让大家静静地听这首歌曲,感受诗歌的浪漫与潇洒,以及诗人的飘逸与豪放,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品位。
从这堂课中,我是真切地感受到了讲诗歌与流行歌曲相结合的好处,寓教于乐,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只要是被谱成曲演唱的诗歌,我找到相应的歌曲,并将其巧妙地运用于课堂之中。如:邓丽君唱的《虞美人》,费玉清唱的《一剪梅》,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曲,等等,这些歌曲都能很好地起到诱发学生深层审美体验,强化理解课文内容的作用。
三、配乐朗读,陶冶情操
大家都熟知“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当年俞伯牙鼓琴,钟子期能根据琴声联想到高山流水,可见音乐能激发人们的想象,沟通各感官之间的审美功能。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一首告别诗,被编入了苏教版八年级的语文教材,这首诗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语言优美。学生朗读时我配上了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私语》,那产生的效果比仅仅是捧着书本的读要好得多,学生很轻易地就能感受到诗人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
前不久我在学区片上了一节公开课《月迹》,这是贾平凹写的一篇散文,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和纯真明净的童真童趣,我选了班得瑞的钢琴曲《童年》进行配乐示范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聆听遐想,后来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也为他们配了音乐,整堂课就在轻快舒缓的音乐声中慢慢淌过。
优美的散文是需要通过“读”去理解、体会、品味的,而朗读时配上合适的音乐则更容易让学生领悟文章的美,所以一般在进行散文教学时,我都会配上相应的音乐,比如《紫藤萝瀑布》、《散步》等。
四、摘引歌词,装饰行文
歌词的特点是“声诗并著”,既有诗的素质,又有歌的性能,是“能唱的诗”。好的歌词应该既可以同旋律集合成为一首好歌,又是一首能离开旋律而独立存在的颇具审美价值的好诗。如果能恰当地在作文中引用歌词,那么就会让文章的魅力大增。
如今有的学生脑中的唐诗宋词可能没几首,但说到流行歌曲无论天南海北的他都能侃头头是道,至于那些喜爱的歌词更是烂熟于心。然而从另一个侧面看,这些铭记于心深深打动他的歌词或许正是写作的资源。
最近,一则在上海中学生写作现状研讨会上传出的信息,引发了持续热议。据称,在一次上海市中学生作文比赛中,评委随机抽取1000份作文进行统计,陶渊明的诗句出现了28次,而流行歌手周杰伦的歌词被引用了24次,大有赶超之势。周杰伦歌曲《爷爷泡的茶》中的歌词,被引用于一篇怀念爷爷作文的开篇;《外婆》被用来表达对奶奶的切切深情;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借用的是周杰伦的《我很忙》。《菊花台》、《青花瓷》中一些颇有古文韵味的歌词,也被频频摘引,用来“装饰”行文。
这就是歌词的魅力,往往只是那么一小句就会让你找回那份遥远的生活回忆,给你痛苦而枯涩的构思一种启发,给你茫然不定的选择一些灵感的润色,使你笔下的文字亲切而又有灵动感。
其实,每个教师身边一直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只要适时地挥舞起这双翅膀,就能挥去一直以来笼罩于语文课堂之上的枯燥的阴霾,带我们找到文学之美,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和谐愉悦的氛围。
我相信,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引下,只要我们能适时地插上音乐这双隐形的翅膀,运用音乐手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运用音乐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效果,那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也必将会在音乐声中开辟出一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