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58例患儿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结果: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发热55例(94.83%),咽峡炎54例(93.10%),颈淋巴结肿大56例(96.55%),肝肿大30例(51.72%),皮疹 8例(1.72%),眼睑水肿9例(15.52%),白细胞增高48例(82.76%),异淋≥10%有45例(77.59%),EBV-IgM检测 阳性45例(77.57%)。可伴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的症状。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表现复杂多样,大多预后良好,外周血异淋细胞和EBV-IgM检测有特异性,可提高对本病的诊断。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儿童 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R51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066-0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小儿期常见,主要有EB病毒引起,临床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血液中出血大量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出现嗜异性凝集素及EB病毒特异性抗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8年5月-2010年5月我院共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症患儿58例,其中男38例,女20例,男;女=1.9;1。发病年龄11月~13岁;0~3岁组25例(43.1%),3~7岁组12例(20.69%),7~13岁组11例(18.97%)。均符合传染性单核细胞症的诊断标准[1]。
1.2 临床特点。58例患儿中:1 发热55例(94.83%),无固定热型,体温37.5度~41度,体温>39度15例,>40度3例,热程一般1-2周。2 咽峡炎54例(93.10%)。主要表现为咽痛,扁桃体充血、肿大,陷窝可见黄白色分泌物。3 颈淋巴结肿大56例(96.55%),肿大部位主要在双侧前后颈部,两侧可不对称,淋巴结柔韧无压痛,互不粘连,在病程第一周就可出现。4 肝肿大30例(51.72%),脾肿大26例(44.83%),可出现类似肝炎的症状,脾大一般在1~3cm。5 皮疹 8例(1.72%),一般在病程第4~10天出现,皮疹多样,表现为猩红热样、麻疹样、荨麻疹样斑丘疹。6眼睑水肿9例(15.52%),为中度浮肿,无充血及分泌物。
1.3 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儿均行血常规、异型淋巴细胞、肝功能、EBV-IgM 等检查。1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4×109/L2例(3.45%),-10×109/L8例(13.8%),-20×109/L38例(65.52 %),≥20×109/L10例(17.24%)。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为主>60%有55例(94.83%),异淋≥10%有45例(77.59%),<10%的有13例(22.41%)。血小板<100×109/L 有6例(10.34%)正常52例(89.66%)。2 肝功能异常52例(89.66%),ALT增高32例(61.54%),AST增高28例(53.85%),LDH增高33例(63.46%),4 EBV-IgM检测 阳性45例(77.57%)。
1.4 治疗。全部病例给予阿昔洛韦治疗,10mg/kg,每天2-3次,疗程7-14天,同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肝功能损害者给予阿拓莫兰静脉滴注,心肌损害者给予营养心肌治疗,脾肿大者应避免剧烈运动。
1.5 并发症。42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呼吸系统症状23例(39.66%)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双肺呼吸音增粗,少数可闻及湿啰音。消化系统症状12例(20.69%),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液系统症状6例(10.34%),表现为血小板的减少及贫血。
2 结果
本组58例患儿住院时间为7-15天,经治疗后,55例患儿临床治愈,3例好转,无死亡及治疗无效患儿。
3 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所导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小儿期常见,本病主要病理组织学改变是淋巴组织的良性增生,病毒进入口腔后,在咽部淋巴组织内繁殖复制,继而进入血流产生病毒血症,主要累及全身淋巴组织及具有淋巴细胞的组织与内脏。其症状和体征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血液中出血大量异常淋巴细胞,典型病例诊断不难,但早期易造成误诊。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或淋巴结炎。
本组病例中有15.52%的病人出现眼睑水肿,有时为首发症状,尿常规检查正常,考虑是颈部淋巴结肿大压迫使静脉回流受阻有关[2],并不是肾脏损害所引起,刘增荣提出眼睑水肿应看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体征之一[3]。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提高眼睑水肿的诊断价值。
在化验室检查中要注意血常规的检查,本组患儿中白细胞增高者有48 例,异常淋巴细胞≥10%有45例,有13例患儿异淋不高,考虑可能病程较短,后期未能及时复查,异常淋巴细胞升高一般在病程的3-4天出现,一周后达高峰,持续2周以后逐渐下降,持续7周,因此对于异常淋巴细胞小于10%的患儿,不能轻易否定该病的诊断,必要时需多次复查及根据临床作出正确的诊断。本组病例中肝功能异常的比例较高达89.66%,表现为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升高,主要由于EB病毒累及B淋巴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生有关。肝损害一般在病程的1-2周出现。血液系统的损害一般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其程度较轻,随着病情的恢复,血小板减少也逐渐好转。EBV-IgM在感染后1周内出现,一般持续4-8周,特异性高,是反映近期感染的可靠指标,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有重要的意义,本组资料中EBV-IgM阳性率为77.57%,所以EBV-IgM阳性是早期、敏感、特异的临床诊断依据。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自限性,如无并发症,大多预后良好,本组病例中55例临床治愈,无死亡病例。但本病可累及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临床医生要提高警惕,减少误诊,早诊断,早治疗,防止严重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1-822
[2] 王晓丽.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相关疾病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9 (9):696-670
[3] 胡小林,汪欣.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0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5):101-102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儿童 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R51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066-0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小儿期常见,主要有EB病毒引起,临床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血液中出血大量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出现嗜异性凝集素及EB病毒特异性抗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8年5月-2010年5月我院共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症患儿58例,其中男38例,女20例,男;女=1.9;1。发病年龄11月~13岁;0~3岁组25例(43.1%),3~7岁组12例(20.69%),7~13岁组11例(18.97%)。均符合传染性单核细胞症的诊断标准[1]。
1.2 临床特点。58例患儿中:1 发热55例(94.83%),无固定热型,体温37.5度~41度,体温>39度15例,>40度3例,热程一般1-2周。2 咽峡炎54例(93.10%)。主要表现为咽痛,扁桃体充血、肿大,陷窝可见黄白色分泌物。3 颈淋巴结肿大56例(96.55%),肿大部位主要在双侧前后颈部,两侧可不对称,淋巴结柔韧无压痛,互不粘连,在病程第一周就可出现。4 肝肿大30例(51.72%),脾肿大26例(44.83%),可出现类似肝炎的症状,脾大一般在1~3cm。5 皮疹 8例(1.72%),一般在病程第4~10天出现,皮疹多样,表现为猩红热样、麻疹样、荨麻疹样斑丘疹。6眼睑水肿9例(15.52%),为中度浮肿,无充血及分泌物。
1.3 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儿均行血常规、异型淋巴细胞、肝功能、EBV-IgM 等检查。1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4×109/L2例(3.45%),-10×109/L8例(13.8%),-20×109/L38例(65.52 %),≥20×109/L10例(17.24%)。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为主>60%有55例(94.83%),异淋≥10%有45例(77.59%),<10%的有13例(22.41%)。血小板<100×109/L 有6例(10.34%)正常52例(89.66%)。2 肝功能异常52例(89.66%),ALT增高32例(61.54%),AST增高28例(53.85%),LDH增高33例(63.46%),4 EBV-IgM检测 阳性45例(77.57%)。
1.4 治疗。全部病例给予阿昔洛韦治疗,10mg/kg,每天2-3次,疗程7-14天,同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肝功能损害者给予阿拓莫兰静脉滴注,心肌损害者给予营养心肌治疗,脾肿大者应避免剧烈运动。
1.5 并发症。42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呼吸系统症状23例(39.66%)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双肺呼吸音增粗,少数可闻及湿啰音。消化系统症状12例(20.69%),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液系统症状6例(10.34%),表现为血小板的减少及贫血。
2 结果
本组58例患儿住院时间为7-15天,经治疗后,55例患儿临床治愈,3例好转,无死亡及治疗无效患儿。
3 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所导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小儿期常见,本病主要病理组织学改变是淋巴组织的良性增生,病毒进入口腔后,在咽部淋巴组织内繁殖复制,继而进入血流产生病毒血症,主要累及全身淋巴组织及具有淋巴细胞的组织与内脏。其症状和体征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血液中出血大量异常淋巴细胞,典型病例诊断不难,但早期易造成误诊。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或淋巴结炎。
本组病例中有15.52%的病人出现眼睑水肿,有时为首发症状,尿常规检查正常,考虑是颈部淋巴结肿大压迫使静脉回流受阻有关[2],并不是肾脏损害所引起,刘增荣提出眼睑水肿应看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体征之一[3]。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提高眼睑水肿的诊断价值。
在化验室检查中要注意血常规的检查,本组患儿中白细胞增高者有48 例,异常淋巴细胞≥10%有45例,有13例患儿异淋不高,考虑可能病程较短,后期未能及时复查,异常淋巴细胞升高一般在病程的3-4天出现,一周后达高峰,持续2周以后逐渐下降,持续7周,因此对于异常淋巴细胞小于10%的患儿,不能轻易否定该病的诊断,必要时需多次复查及根据临床作出正确的诊断。本组病例中肝功能异常的比例较高达89.66%,表现为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升高,主要由于EB病毒累及B淋巴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增生有关。肝损害一般在病程的1-2周出现。血液系统的损害一般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其程度较轻,随着病情的恢复,血小板减少也逐渐好转。EBV-IgM在感染后1周内出现,一般持续4-8周,特异性高,是反映近期感染的可靠指标,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有重要的意义,本组资料中EBV-IgM阳性率为77.57%,所以EBV-IgM阳性是早期、敏感、特异的临床诊断依据。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自限性,如无并发症,大多预后良好,本组病例中55例临床治愈,无死亡病例。但本病可累及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临床医生要提高警惕,减少误诊,早诊断,早治疗,防止严重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1-822
[2] 王晓丽.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相关疾病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9 (9):696-670
[3] 胡小林,汪欣.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0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5):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