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线教平在2014年3月27日《现代教育报》撰文指出:近日,一组北京中学生穿宽松校服接待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米歇尔的照片在网上公布后,意外引起网友校服之争。不少网友觉得那套宽松的蓝白运动校服“太减分了”,甚至“丑到爆”。
实际上,学生们对校服的不满早已有之。去年年初,上海“问题校服”事件发生后,还一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如今,奥巴马夫人访华,校服问题本与此毫不相干,却意外成为焦点,进而引爆网友们对国内运动校服铺天盖地的吐槽。表面看起来是对校服设计的不满,背后却透露出在涉及学生亲身利益等问题时,对自己作为当事人长期缺位的不满,这不满恰恰蕴含了一种对自主权的吁求。
关于校服的由来,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校服的出现是源于战争后,部分家庭生活艰难,学校为了使贫困家庭的学生不因穿着产生自卑感,也防止富裕家庭的学生炫耀,因此统一着装。后来,这种观念被大多数学校所接纳,校服兴起。应该说,让校服承担掩盖“均贫富”的功能也罢,还是成为承载学校文化的载具也好,都是外界强加给它的,本身也并不能算错。只是这种承载和强加,很多时候并没有考虑使用者本人的意愿,也并没有考虑校服作为衣服的最初本性——是不是合身,是不是美观大方。倘若不符合后两点,前者即便有太多的意义,又有什么意义呢?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作为管理者,总认为只要一心为学生好,即便是有些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学生也总会理解的。因此,一旦碰到学生不认可、不买账,甚至反对时,总是一脸委屈、甚至伤心不已。殊不知,在涉及有关学生切身利益的事件时,不征求学生的意见,甚至都不让学生参与,其实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也是对学生的不信任,也并不符合民主办学的时代潮流,如此不知反省自身的“衙门”做法早已过时,类似的委屈心态不要也罢。
从这次网友的反馈看,他们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回归衣服的最初功能——美起来。按理说,这要求并不过分,也并没有脱离学生的身份到标新立异的程度,但何至于久拖不决,以致于今日喧宾夺主,成为本不该成为的焦点话题了呢?而且,除了校服,还有哪些事情涉及学生而剥夺了他们的参与权了呢?这不能不值得管理者深思。
其实,很多时候,让当事人参与进来,认真吸纳他们的意见,不仅能化解彼此的矛盾,也是集思广益、促进工作的有效手段,其结果往往是双赢。
再以校服为例,同样是北京,就有学校推出三大类,超过40款的校服,结果引来学生抢购,就连学生家长就有十几位自发做志愿者,排班轮流来帮忙。原因就在于,在设计这些校服前,学校特意做了问卷调查,上网征求学生的意见,甚至召开新款校服发布会时,把学生、家长都请来,根据他们的意见现场改进细节。以至于学生说:“以前恨不得在校服外边再套一件,现在穿着(新校服)都不想脱了!”
可见,校服问题的背后并不只是该不该满足学生的个性那么简单,它考验的是我们的管理者,在提倡现代化办学的今天,能否与时俱进、能否真正听从师生的意见,把科学、民主的管理举措落实到位。
实际上,学生们对校服的不满早已有之。去年年初,上海“问题校服”事件发生后,还一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如今,奥巴马夫人访华,校服问题本与此毫不相干,却意外成为焦点,进而引爆网友们对国内运动校服铺天盖地的吐槽。表面看起来是对校服设计的不满,背后却透露出在涉及学生亲身利益等问题时,对自己作为当事人长期缺位的不满,这不满恰恰蕴含了一种对自主权的吁求。
关于校服的由来,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校服的出现是源于战争后,部分家庭生活艰难,学校为了使贫困家庭的学生不因穿着产生自卑感,也防止富裕家庭的学生炫耀,因此统一着装。后来,这种观念被大多数学校所接纳,校服兴起。应该说,让校服承担掩盖“均贫富”的功能也罢,还是成为承载学校文化的载具也好,都是外界强加给它的,本身也并不能算错。只是这种承载和强加,很多时候并没有考虑使用者本人的意愿,也并没有考虑校服作为衣服的最初本性——是不是合身,是不是美观大方。倘若不符合后两点,前者即便有太多的意义,又有什么意义呢?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作为管理者,总认为只要一心为学生好,即便是有些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学生也总会理解的。因此,一旦碰到学生不认可、不买账,甚至反对时,总是一脸委屈、甚至伤心不已。殊不知,在涉及有关学生切身利益的事件时,不征求学生的意见,甚至都不让学生参与,其实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也是对学生的不信任,也并不符合民主办学的时代潮流,如此不知反省自身的“衙门”做法早已过时,类似的委屈心态不要也罢。
从这次网友的反馈看,他们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回归衣服的最初功能——美起来。按理说,这要求并不过分,也并没有脱离学生的身份到标新立异的程度,但何至于久拖不决,以致于今日喧宾夺主,成为本不该成为的焦点话题了呢?而且,除了校服,还有哪些事情涉及学生而剥夺了他们的参与权了呢?这不能不值得管理者深思。
其实,很多时候,让当事人参与进来,认真吸纳他们的意见,不仅能化解彼此的矛盾,也是集思广益、促进工作的有效手段,其结果往往是双赢。
再以校服为例,同样是北京,就有学校推出三大类,超过40款的校服,结果引来学生抢购,就连学生家长就有十几位自发做志愿者,排班轮流来帮忙。原因就在于,在设计这些校服前,学校特意做了问卷调查,上网征求学生的意见,甚至召开新款校服发布会时,把学生、家长都请来,根据他们的意见现场改进细节。以至于学生说:“以前恨不得在校服外边再套一件,现在穿着(新校服)都不想脱了!”
可见,校服问题的背后并不只是该不该满足学生的个性那么简单,它考验的是我们的管理者,在提倡现代化办学的今天,能否与时俱进、能否真正听从师生的意见,把科学、民主的管理举措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