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理性精神、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成了新一批的学科核心素养,并且理性精神作为其余三项的基础更是被中学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是理性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在高中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能使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后有着更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更好地学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关键词] 高中政治;理性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6-0040-02
在国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理性精神、政治認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成为新一批的学科核心素养,而其中,理性精神又是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基础。可以说,理性精神在学科核心素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不仅有助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授,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通过笔者对于高中以及高校的教学用书的翻阅,发现了很多重复的内容,这使许多刚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学生产生一种“炒冷饭”的想法。这样的状况下是很难引起学生共鸣的。内容重复、教法古板,就会直接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下降。本文试着说明高中政治课中理性精神的培养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接。
一、培养活出自我的学生
关于理性精神,康德这样解释。一是要自己思考,即不迷信任何权威,包括书本、教条、经验、领袖、导师、救世主、专家等等,一切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二是要自己思考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这样才能避免单是自己思考有可能造成的自我膨胀,才能时刻保持谦卑而与人类共同的理性相沟通。如果能做到这两点,就是坚持了理性精神。这里着重指出“自己”。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理解“自己”两个字,树立主体意识。对于知识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之后再归纳为自己的知识。很多高中生现在有一个通病,就是不敢自己去独立完成学科的预习和主要知识点的概括。基于考试和成绩的压力,很多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理论传输,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完全丧失了自主学习的动力。也很少会有学生主动和老师进行互动,也就缺少了必要的学生主动去参与、主动去思考判断的过程。这就错过了培养理性精神的最佳时机。学生抱着为了获取好成绩以及考取好大学的想法去学习老师所说的必考点,即使成功升入了大学,对于大学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仍然认为这是学过的知识,这些知识在高中期间老师就讲过了。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炒冷饭”,因为在高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就缺少主体的参与,对于知识他们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也就不可能产生新的东西。并且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多了很多讨论和自主学习的环节,授课教师希望学生能够说出和书本不一样的东西,但是在高中阶段让他们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只能自己讲自己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课堂逐渐没有了生机,教学质量也会直线下降。所以在高中的时候,学校与教师就要重视学生理性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学生为主。科学发展观中就提出了“以人为本”,那么教育的侧重点必须紧紧围绕“育人”。教师应该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辅助者、引导者,学生应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学中,如讨论等教学环节都可以交给学生来主持、策划、组织。只要教师合理引导,适当放权,学生肯定能释放更强大的能量,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体性,成为教学的主人,这样教学相长就能实现。
二、培养敢于质疑的学生
上文提到了要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但仅仅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堂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授课教师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提出了一大堆值得思考的问题,可是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没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到头来还是让教师牵着鼻子走。培养理性精神,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更要让学生在发挥主体意识的基础上,运用辩证思维去看待问题。什么是辩证思维?有的学者这样说:辩证思维,就是善于用整体的,全局的,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现如今的政治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变成了学生听和教师讲两部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没有主体意识的发展,同时质疑能力也慢慢被削弱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存在于高中政治教学中,还存在于小学和大学,都是完全将学生的辩证思维置之不理。恩格斯说过一句话: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的这句话就反映了不仅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要重视思维的运用。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既丧失了主体地位也丧失了思维。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应试的产物。到了大学,很多政治理论课教师仍然采取“我说你听”的教学模式,学生不敢有“质疑”,总是认为老师就是权威,老师讲的就是对的。到最后,直接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理性精神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更多的是希望学生在发挥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能够发挥辩证思维。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教师就应该主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甚至可以故意提出错误的观点,让学生去主动发现其中的错误,使善于质疑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及一个比较有讨论意义的知识点时,应该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比如有教师在讲解财政税收时,并没有讲税收的重要性,而是提问:如果我们今天不用交各种税,我们的社会及个人生活会变成什么样?然后让学生讨论回答。一开始,学生是赞成这一做法的,过不久,就有学生提出:那么公共设施、学校、医院谁来建设?这样自然比教师正面的讲解更加有效。辩证思维的培养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且能让他们终身受益。
理性精神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现如今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衔接的重要性已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理性精神的培养也就不单单只是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而是要助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能够有更好的发展。笔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就理性精神的培养做了简单的论述,虽然理性精神可以说是核心素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其他三项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晓莎.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5(1).
[2] 薛玉华.高中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探究[J].新校园(中旬),2017(1).
[3] 孔国保.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探析[J].全国流通经济,2010(15).
[4] 谢潇媛.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高中《生活与哲学》教学衔接状态分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
(责任编辑 袁 妮)
[关键词] 高中政治;理性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6-0040-02
在国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理性精神、政治認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成为新一批的学科核心素养,而其中,理性精神又是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基础。可以说,理性精神在学科核心素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不仅有助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授,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通过笔者对于高中以及高校的教学用书的翻阅,发现了很多重复的内容,这使许多刚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学生产生一种“炒冷饭”的想法。这样的状况下是很难引起学生共鸣的。内容重复、教法古板,就会直接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下降。本文试着说明高中政治课中理性精神的培养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接。
一、培养活出自我的学生
关于理性精神,康德这样解释。一是要自己思考,即不迷信任何权威,包括书本、教条、经验、领袖、导师、救世主、专家等等,一切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二是要自己思考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这样才能避免单是自己思考有可能造成的自我膨胀,才能时刻保持谦卑而与人类共同的理性相沟通。如果能做到这两点,就是坚持了理性精神。这里着重指出“自己”。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理解“自己”两个字,树立主体意识。对于知识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之后再归纳为自己的知识。很多高中生现在有一个通病,就是不敢自己去独立完成学科的预习和主要知识点的概括。基于考试和成绩的压力,很多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理论传输,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完全丧失了自主学习的动力。也很少会有学生主动和老师进行互动,也就缺少了必要的学生主动去参与、主动去思考判断的过程。这就错过了培养理性精神的最佳时机。学生抱着为了获取好成绩以及考取好大学的想法去学习老师所说的必考点,即使成功升入了大学,对于大学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仍然认为这是学过的知识,这些知识在高中期间老师就讲过了。对于他们来说,这就是“炒冷饭”,因为在高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就缺少主体的参与,对于知识他们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也就不可能产生新的东西。并且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多了很多讨论和自主学习的环节,授课教师希望学生能够说出和书本不一样的东西,但是在高中阶段让他们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只能自己讲自己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课堂逐渐没有了生机,教学质量也会直线下降。所以在高中的时候,学校与教师就要重视学生理性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学生为主。科学发展观中就提出了“以人为本”,那么教育的侧重点必须紧紧围绕“育人”。教师应该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辅助者、引导者,学生应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学中,如讨论等教学环节都可以交给学生来主持、策划、组织。只要教师合理引导,适当放权,学生肯定能释放更强大的能量,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体性,成为教学的主人,这样教学相长就能实现。
二、培养敢于质疑的学生
上文提到了要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但仅仅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堂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授课教师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提出了一大堆值得思考的问题,可是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没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到头来还是让教师牵着鼻子走。培养理性精神,不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更要让学生在发挥主体意识的基础上,运用辩证思维去看待问题。什么是辩证思维?有的学者这样说:辩证思维,就是善于用整体的,全局的,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现如今的政治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变成了学生听和教师讲两部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没有主体意识的发展,同时质疑能力也慢慢被削弱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存在于高中政治教学中,还存在于小学和大学,都是完全将学生的辩证思维置之不理。恩格斯说过一句话: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的这句话就反映了不仅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要重视思维的运用。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既丧失了主体地位也丧失了思维。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应试的产物。到了大学,很多政治理论课教师仍然采取“我说你听”的教学模式,学生不敢有“质疑”,总是认为老师就是权威,老师讲的就是对的。到最后,直接影响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理性精神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更多的是希望学生在发挥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能够发挥辩证思维。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教师就应该主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甚至可以故意提出错误的观点,让学生去主动发现其中的错误,使善于质疑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及一个比较有讨论意义的知识点时,应该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比如有教师在讲解财政税收时,并没有讲税收的重要性,而是提问:如果我们今天不用交各种税,我们的社会及个人生活会变成什么样?然后让学生讨论回答。一开始,学生是赞成这一做法的,过不久,就有学生提出:那么公共设施、学校、医院谁来建设?这样自然比教师正面的讲解更加有效。辩证思维的培养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且能让他们终身受益。
理性精神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现如今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衔接的重要性已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理性精神的培养也就不单单只是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而是要助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能够有更好的发展。笔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就理性精神的培养做了简单的论述,虽然理性精神可以说是核心素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其他三项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晓莎.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5(1).
[2] 薛玉华.高中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探究[J].新校园(中旬),2017(1).
[3] 孔国保.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探析[J].全国流通经济,2010(15).
[4] 谢潇媛.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高中《生活与哲学》教学衔接状态分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