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社会不断进步的要求,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无可代替的。其本质就是遵循人的创新活动规律和人的创新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的教育。
关键词:生物教学 学生 创新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b)-0020-01
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为开放式教学,要把学校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学生带向生活,把生活引进学校,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指导学生自己去设计、去操作,形成一种创新的自由,表达和选择创意的自由,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型人才的场所。
创新能力是构成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竞争社会里保证人的生存质量和发展水平的基本需要。未来世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作为创新的主阵地,学校教育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他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还表现为对新思想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发明,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所以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一种综合素质。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创新教育才是真正的创新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生未来成才的重要保证。因此,我认为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就是要从素质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出发,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构建以学习者为主体,以其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和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转化点,有计划地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并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使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科教学中。
1 教师的创新
1.1 确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生物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意识,自觉地围绕培养创新精神这个核心来确定教学目标,找出落实创新教育的切入点,使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1.2 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
课堂教学方式要有启发性和多样性,注重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给学生思考和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气氛和更多的机会,实行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避免压抑幻想、强迫依从。
1.3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创新教学情境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激发创造能力。如在遗传学内容的教学中,首先提出为什么自然界会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现象?激发学生主动地去思考,渴望得到正确地答案。因此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创设“悱愤”情境,是活跃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良好途径。
1.4 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应深刻领会教学大纲精神,挖掘实验教学的内涵,不断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如通过解剖不同种类动物来观察它们之间的异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铺平道路,提供条件。
2 培养学生创新的活动实践
2.1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意识
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得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对祖国未来的企盼,吸引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引起学生探知的兴趣、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层次,适时提出大家熟知而又难以解释的问题,究竟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造成学生的认识冲突,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
2.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就是指有创见的思维,是创造才能的核心,创造思维是对思维方法综合应用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在课堂上不应再以先知先觉,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而应该巧妙提出疑问,鼓励学生争论,允许学生质疑,如在讲到植物生理的呼吸作用时,可以先采用提问的方式,“究竟植物呼吸要不要消耗氧气”,部分学生都只记得植物能产生氧气,但会忽略植物的呼吸同样是会消耗氧气的事实,在这时教师再详细地讲解和比较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记忆也会加深。因为创造潜能的发挥需要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只有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才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开拓创新的火花。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辩证地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总的来说,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既有知识的学习,又有社会现象的讨论,不拘常理,从而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了更好的认识、更新的理解、更广泛的扩充和更深的探。
2.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对已积累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创造思维进行科学加工,提出新想法,创造新事物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表现为善于运用新的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提出新思想、新方法、新工艺。创设各种创新教学情境,点燃学生学习信心之火,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全体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以充分发展。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建立创造能力的信心。
3 建立互相学习、互相合作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互相学习互相合作是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理解,彼此信任,共同合作。倡导和营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交流的教学环境,可以提前要求学生查找资料,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等,能为每个学生创造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其次是教学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及其差异性,重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充分运用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魅力和力量,激发学生活力,创造出常教常新的课堂教学情境。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观念方面,要彻底改变以往单纯以分数为评价标准的观念,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要肯定学生在学习中付出的努力和得出的一切结论,因为这些结论无论对错都是学生积极实践的结果。这些结论得出的过程及其结论本身,都是从某一个或几个侧面反映出学生不同的学习品质。创造性需要的就是学生的这种学习品质,而不只是对学科知识本身的理解与掌握。要肯定和赞扬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探索、创新、发现行为和活动。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信心,主动积极地参与。
关键词:生物教学 学生 创新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b)-0020-01
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为开放式教学,要把学校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学生带向生活,把生活引进学校,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指导学生自己去设计、去操作,形成一种创新的自由,表达和选择创意的自由,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型人才的场所。
创新能力是构成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竞争社会里保证人的生存质量和发展水平的基本需要。未来世界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作为创新的主阵地,学校教育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他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还表现为对新思想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发明,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所以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一种综合素质。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创新教育才是真正的创新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生未来成才的重要保证。因此,我认为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就是要从素质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出发,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构建以学习者为主体,以其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和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转化点,有计划地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并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使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科教学中。
1 教师的创新
1.1 确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生物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意识,自觉地围绕培养创新精神这个核心来确定教学目标,找出落实创新教育的切入点,使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1.2 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
课堂教学方式要有启发性和多样性,注重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给学生思考和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气氛和更多的机会,实行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避免压抑幻想、强迫依从。
1.3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创新教学情境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激发创造能力。如在遗传学内容的教学中,首先提出为什么自然界会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现象?激发学生主动地去思考,渴望得到正确地答案。因此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创设“悱愤”情境,是活跃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良好途径。
1.4 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应深刻领会教学大纲精神,挖掘实验教学的内涵,不断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如通过解剖不同种类动物来观察它们之间的异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铺平道路,提供条件。
2 培养学生创新的活动实践
2.1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意识
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得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对祖国未来的企盼,吸引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引起学生探知的兴趣、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层次,适时提出大家熟知而又难以解释的问题,究竟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造成学生的认识冲突,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
2.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就是指有创见的思维,是创造才能的核心,创造思维是对思维方法综合应用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在课堂上不应再以先知先觉,高高在上的姿态出现,而应该巧妙提出疑问,鼓励学生争论,允许学生质疑,如在讲到植物生理的呼吸作用时,可以先采用提问的方式,“究竟植物呼吸要不要消耗氧气”,部分学生都只记得植物能产生氧气,但会忽略植物的呼吸同样是会消耗氧气的事实,在这时教师再详细地讲解和比较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记忆也会加深。因为创造潜能的发挥需要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只有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才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开拓创新的火花。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辩证地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总的来说,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既有知识的学习,又有社会现象的讨论,不拘常理,从而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了更好的认识、更新的理解、更广泛的扩充和更深的探。
2.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对已积累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创造思维进行科学加工,提出新想法,创造新事物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表现为善于运用新的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提出新思想、新方法、新工艺。创设各种创新教学情境,点燃学生学习信心之火,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全体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以充分发展。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建立创造能力的信心。
3 建立互相学习、互相合作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互相学习互相合作是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理解,彼此信任,共同合作。倡导和营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交流的教学环境,可以提前要求学生查找资料,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等,能为每个学生创造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其次是教学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及其差异性,重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充分运用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魅力和力量,激发学生活力,创造出常教常新的课堂教学情境。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待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观念方面,要彻底改变以往单纯以分数为评价标准的观念,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要肯定学生在学习中付出的努力和得出的一切结论,因为这些结论无论对错都是学生积极实践的结果。这些结论得出的过程及其结论本身,都是从某一个或几个侧面反映出学生不同的学习品质。创造性需要的就是学生的这种学习品质,而不只是对学科知识本身的理解与掌握。要肯定和赞扬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探索、创新、发现行为和活动。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信心,主动积极地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