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耄耋之年的毛泽东仍情系人民,关注着国内外动态。1974年底至1975年初,重病缠身的毛泽东进行了最后一次南方视察。面对着因“文革”的错误发动而呈现的国内混乱局势,毛泽东忧心忡忡,而日益衰竭的身体又使毛泽东显得有些无可奈何。《毛泽东最后的游泳》、《毛泽东最后一次到杭州》两篇文章,介绍了毛泽东最后一次南方视察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秘闻,留给我们对一代伟人更多的怀念与沉思。
我曾在一位朋友的引荐下,结识了建国后曾经长期担任湖南省委主要负责人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张平化及其夫人唐慕兰、儿子张自全。他们十分怀念地谈到了毛泽东数次回湖南故乡的往事,特别是他老人家在长沙最后两次游泳的故事,令人感奋而难忘。
那还是风云变幻的1974年。主持湖南省委日常工作的第二书记张平化(省委第一书记由华国锋兼任)从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王六生那里得知,毛泽东已经到了武汉三镇。
凭着多年的经验,张平化立即产生一种预感:毛泽东极可能要来长沙。因为湖南是毛泽东的故乡,从60年代初开始,毛泽东基本上每年都要回一至二次湖南。像绝大多数人一样,越到晚年,他对自己的家乡就越有一种难舍难分的桑梓之情,即便是在动乱的“文化大革命”中,他也没有中断过回乡“省亲”。何况他回到人熟地熟的三湘大地,主要还是要利用条件之便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与工作指导。而毛泽东回湖南,多数情况下都是从武汉三镇而来。
只是1972、1973这两年,毛泽东例外地没有再回湖南。不少人曾私下里猜测,他老人家是年高体弱,还是……
10月,按照省委的工作安排,张平化要去农村考察农业和机械化问题。当时,由部队回家休假的张自全正在父亲身边,他很想也能去农村看看。张平化平时到哪里都是不带亲属的,但见儿子言辞恳切,要去的又是条件比较艰苦的湘西农村,心想让孩子了解了解农村也好,便同意了。
张自全清楚地记得,父亲乘轮船沿洞庭湖缓缓行进,到了君山、常德、岳阳……似乎离长沙越远,心里越不踏实。张平化一路上在认真考察之余,总不时地要向身边工作人员问问:“北京有没有什么消息?”他明确要求省委:“北京有什么消息,一定要及时向我报告。”有一次,他还特意给已经到中央工作并在北京定居、但仍然兼任着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华国锋打电话。
视察到农业机械化搞得较好的南县,晚上刚刚开完会,县委的同志急匆匆报告:“长沙有电话来!”张平化赶紧去接。省委的同志说:“北京来人,已经出发了。”
张平化立即安排好手头的工作,一行人挤在一辆苏联制造的老式吉姆车内,匆匆往长沙赶。开车的司机王成贵一夜没有阖眼,衣袋里装满咖啡糖,不时地噙一块提神;坐车的张平化也一夜没有阖眼……那个时候,“文化大革命”已经搞了8年,人心思定。但1974年是名副其实的多事之秋,省内矛盾颇多,“剪不断,理还乱”。在湖南省工作的同志们,多么希望毛泽东主席能够再回家乡看看啊!
汽车行进在水网地带,因而每过一个轮渡,就要给下一站打一电话,通知下一个轮渡做好准备。
就这样马不停蹄,日夜兼程。终于在次日,即10月13日凌晨2时回到长沙。
张平化刚刚坐下,想喘口气,秘书和警卫员便来报告:“毛主席的专列已经到了长沙。”
省委领导立即赶到当时还十分简陋的长沙火车站。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张耀祠的陪同下走出专列车厢。张平化热情地上前问候。
见到久违了的“父母官”,毛泽东十分高兴。他亲切地拉着他的手问:“唐慕兰同志怎么样啊?”
“谢谢主席关心。”张平化答:“她很好。”
“那可是个好人啊!”毛泽东不乏幽默地说。
张平化看到毛泽东旅途疲惫的样子,便劝他走上停在站台上的红旗牌轿车。张平化知道毛泽东“恋旧”,特意安排的司机赵毅雍等工作人员,都是1965年陪同毛泽东从长沙出发上井冈山的老同志。
一路上,张平化留心地观察毛泽东,发现岁月的风霜染白了他的头发,并在他脸上镌下了深深的皱纹。他行动迟缓,走路很慢,确实显得衰老多了。
省委安排毛泽东住在“九所”6号。“九所”位于省委大院的西面,6号楼是毛泽东每次来长沙都要住的房子。虽然相隔数年,但毛泽东看到有些服务员还能认得。
张平化记得,毛泽东没有休息多少天,王洪文便从北京飞来。接待中,张平化在场。但毛泽东和王洪文之间的谈话当时尚属“最高层”的谈话,张平化没有参加。他事后才知道,王洪文此行的目的,就是奉江青、张春桥等人的旨意,向毛泽东告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状的。当然,他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
就在王洪文怏怏走后,毛泽东突然提出要下水游泳。张平化和湖南省委的同志们,以及刚刚从北京赶到长沙的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等不禁都大吃一惊。
他们都知道毛泽东素来酷爱游泳,而且在过去几十年的峥嵘岁月里,曾经无数次地在故乡的水塘和江河内奋力游过,并因此留下过“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然而,今非昔比,毛泽东如今已经是年过8旬的老人了啊!尽管在全国人民面前,他似乎依然没有完全失去照片上、荧屏上那种“十分健康”、“神采奕奕”的形象,但这瞒得了别人,可绝对瞒不了朝夕相处的“中南海总管”汪东兴等人,也瞒不了有机会在近距离较长时间接触毛泽东的张平化等人。他们晓得,自1971年“九一三”事件以来,毛泽东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不久前甚至休克了一次……
何况,毛泽东下榻的“九所六号”没有室内游泳池。省委的蓉园招待所虽有一处露天游泳池,也已年久失修。更何况眼下已是秋风萧瑟的10月下旬!
张平化和湖南省委经过慎重考虑,提出建议请汪东兴出面去劝说毛泽东。
其实不用别人提议,汪东兴也明了自己的职责。他寻找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径直走到毛泽东身旁,委婉地然而又是理由充分地谈了同志们关于请他不要下水游泳的建议。
谁知毛泽东一听就生气了:“你们不让我下水,我就到湘江里去游!”
最了解毛泽东脾气的汪东兴不再言语了。他晓得老人家生性倔强,最喜好向困难挑战,你越说是做不到的事情,他越是要做到。
汪东兴又把球踢给了张平化。
张平化赶紧找来湖南省体委主任张德隆。
“德隆同志,长沙,包括长沙附近,有没有室内游泳设施?”
“谁要用?”对老书记,张德隆向来比较随便。
“有位领导同志要来。”张平化爽快而又有分寸地回答。
“有,在省体委内。但是刚刚修好,还没有正式启用,是准备留作全国比赛时用的游泳馆……”
“那太好了!”张平化如释重负,“赶快检修试试……”
张平化刚刚亲自检查罢新落成的游泳馆及警卫措施,毛泽东就乘坐红旗牌轿车来了。
省体委院内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多警察和红旗牌轿车,人们纷纷问:“是不是有哪位中央首长来了?”为了严格保密,每位知情者只能支支吾吾地予以否认。
毛泽东从游泳馆的更衣室出来,见到张平化便问:“唐慕兰同志怎么没来呢?”
张平化答说:“我没有告诉她。”
毛泽东道:“多年不见的老熟人了,你让她来嘛!”说罢,便下到水中。张平化则赶紧派车去接夫人唐慕兰。
唐慕兰乘车赶到省体委游泳馆时,毛泽东已经在池内游罢好多个来回,上岸穿好毛巾浴衣,燃起一支香烟靠在藤椅上休息。
他仍然不失当年诗人的豪爽与幽默,一边与唐慕兰握手,一边打趣地说:“哦,久违了,慕兰同志,我似乎还是应当叫你‘花木兰’吧?”
唐慕兰自然清楚地记得,早在50年代她作为省委第一书记的夫人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主席时,正逢常香玉演的豫剧电影艺术片《花木兰》在全国风靡一时,加上“花木兰队”、“穆桂英小组”等词组正是新中国妇女团体最流行的名称,因而毛泽东便戏谑地一直称她为“花木兰”。
此刻,不仅经过风雨动荡的毛泽东已老态龙钟,连当年风华正茂的“小字辈”——“花木兰”也年近花甲了。唐慕兰坐到毛泽东主席身边的藤椅上,看到毛泽东主席比起“文化大革命”前真是衰老得多了。联想到国家和个人以及家庭的坎坎坷坷,不禁百感交集,流下了晶莹的泪水,竟一时想不起该向尊敬的毛泽东主席说些什么。她只是喃喃地问毛主席这些年身体可好?
毛泽东不仅行动迟缓,连讲话也十分吃力。他一字一顿地说:“慕兰同志,你是好人。你样子虽然有些变了,但还是花木兰吧!……”说得在场的同志都心里沉沉的。
张平化清楚地记得,毛泽东在长沙一直进行着紧张的工作。他们的保密工作做得出奇地好。有时,一些特别重要的外宾在北京受到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同志的接见,还要在邓小平、李先念、乔冠华等陪同下,乘专机赶到长沙拜见毛泽东。当时,外宾不晓得是飞到了几千里外的橘子洲头。外电报道也只说是“在未经透露的地方”。
到了这一年的11月,长沙街头已凉风飕飕、树叶枯黄。毛泽东又提出要下水游泳。
有了前次的经验,省委立即在体委游泳馆内作好安排。
正巧,张平化的儿子张自全那天也在游泳馆玩,因而有幸目睹到现场的更多细节。
事隔几十年之后,张自全对那难忘的情景还记忆犹新,满怀深情地对笔者讲述:
“那一天,毛泽东主席是在汪东兴同志和张耀祠同志的陪同下来到省体委游泳馆的。
我看到毛主席刚刚从更衣室出来,身体显得很虚弱。他由两名服务员扶着,脚杆似乎很细,脚面发肿,走路时仿佛因呼吸困难而总微张着嘴,喘着粗气,还时不时地咳嗽几声。他缓慢地走到游泳池边,坐在躺椅上休息,望着满池的碧波,凝视了好一会,久久没有作声……总之,毛泽东主席的身体状况,显然远不像平时报刊上宣传的那样健康。我心中不仅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凄凉之感,甚至出现这样的担心:毛主席他老人家还能不能下水游泳?
然而,几分钟后呈现的奇迹,又使我大吃一惊:毛泽东主席在工作人员搀扶下由扶梯下到游泳池内,立即就活泛起来,和在岸上判若两人!打什么比方好呢?对了,就同我们平时说的‘蛟龙入海’一样!……”
看毛泽东游泳,那绝对是一种极妙的艺术享受。张自全回忆:游泳池水清澈极了,毛泽东先是仰游,四肢基本上不怎么动,双目微闭,安祥悠闲地仿佛睡着了一般,那“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情致,无疑是一种难得的最好的休息。
张自全始终在池边跟着毛泽东走,看上去老人家就像是一叶破浪行进的小舟,很快就沿着游泳池转了一圈。
工作人员轻轻跟上来,提醒张自全:“不要打扰主席。”
正在池中遨游的毛泽东忽然一翻身,动作十分敏捷地变成了侧泳。张自全一下看呆了,感到毛泽东那神态、动作、气概,简直就和他当年在长江大河中搏风击浪、实践“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抱负完全一样,似乎不是满池碧波承载着毛泽东,而是毛泽东驾驭着一泓清水!看到毛泽东在游泳池内,既不咳嗽也不气喘,面色也开始显出红润,仿佛因运动而完全焕发了青春,完全是一种“到中流击水”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张自全不禁感到由衷的欣慰。
工作人员走过来劝毛泽东:“主席,时间不短了,休息休息吧!”
毛泽东摇摇头,又鲤鱼翻身似地换成了仰泳。不一会,他又开始踩水,但脚却不大动,全凭水的浮力,身体就像轻盈地漂在水上一样。毛泽东在水中还令人叫绝地进行“全身活动”;时而揉揉胳膊,搓搓腿,捏捏脚……
看到毛泽东在水中越来越精神焕发,张自全不禁想起一句成语——“如鱼得水”。的确,老人家在水中“全身活动”的那几个动作,事后好多游泳高手都曾经模仿过,但没有一个能学得了的。
就这样,毛泽东在长沙的游泳馆内一气游了两三个小时。当在岸上一直跟着他转的张自全等饥肠辘辘,不得不回家去补充热量时,毛泽东还流连在他平生最钟爱的碧波之中……
据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讲,这是老人家最后一次游泳。
耄耋之年的毛泽东仍情系人民,关注着国内外动态。1974年底至1975年初,重病缠身的毛泽东进行了最后一次南方视察。面对着因“文革”的错误发动而呈现的国内混乱局势,毛泽东忧心忡忡,而日益衰竭的身体又使毛泽东显得有些无可奈何。《毛泽东最后的游泳》、《毛泽东最后一次到杭州》两篇文章,介绍了毛泽东最后一次南方视察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秘闻,留给我们对一代伟人更多的怀念与沉思。
我曾在一位朋友的引荐下,结识了建国后曾经长期担任湖南省委主要负责人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张平化及其夫人唐慕兰、儿子张自全。他们十分怀念地谈到了毛泽东数次回湖南故乡的往事,特别是他老人家在长沙最后两次游泳的故事,令人感奋而难忘。
那还是风云变幻的1974年。主持湖南省委日常工作的第二书记张平化(省委第一书记由华国锋兼任)从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王六生那里得知,毛泽东已经到了武汉三镇。
凭着多年的经验,张平化立即产生一种预感:毛泽东极可能要来长沙。因为湖南是毛泽东的故乡,从60年代初开始,毛泽东基本上每年都要回一至二次湖南。像绝大多数人一样,越到晚年,他对自己的家乡就越有一种难舍难分的桑梓之情,即便是在动乱的“文化大革命”中,他也没有中断过回乡“省亲”。何况他回到人熟地熟的三湘大地,主要还是要利用条件之便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与工作指导。而毛泽东回湖南,多数情况下都是从武汉三镇而来。
只是1972、1973这两年,毛泽东例外地没有再回湖南。不少人曾私下里猜测,他老人家是年高体弱,还是……
10月,按照省委的工作安排,张平化要去农村考察农业和机械化问题。当时,由部队回家休假的张自全正在父亲身边,他很想也能去农村看看。张平化平时到哪里都是不带亲属的,但见儿子言辞恳切,要去的又是条件比较艰苦的湘西农村,心想让孩子了解了解农村也好,便同意了。
张自全清楚地记得,父亲乘轮船沿洞庭湖缓缓行进,到了君山、常德、岳阳……似乎离长沙越远,心里越不踏实。张平化一路上在认真考察之余,总不时地要向身边工作人员问问:“北京有没有什么消息?”他明确要求省委:“北京有什么消息,一定要及时向我报告。”有一次,他还特意给已经到中央工作并在北京定居、但仍然兼任着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华国锋打电话。
视察到农业机械化搞得较好的南县,晚上刚刚开完会,县委的同志急匆匆报告:“长沙有电话来!”张平化赶紧去接。省委的同志说:“北京来人,已经出发了。”
张平化立即安排好手头的工作,一行人挤在一辆苏联制造的老式吉姆车内,匆匆往长沙赶。开车的司机王成贵一夜没有阖眼,衣袋里装满咖啡糖,不时地噙一块提神;坐车的张平化也一夜没有阖眼……那个时候,“文化大革命”已经搞了8年,人心思定。但1974年是名副其实的多事之秋,省内矛盾颇多,“剪不断,理还乱”。在湖南省工作的同志们,多么希望毛泽东主席能够再回家乡看看啊!
汽车行进在水网地带,因而每过一个轮渡,就要给下一站打一电话,通知下一个轮渡做好准备。
就这样马不停蹄,日夜兼程。终于在次日,即10月13日凌晨2时回到长沙。
张平化刚刚坐下,想喘口气,秘书和警卫员便来报告:“毛主席的专列已经到了长沙。”
省委领导立即赶到当时还十分简陋的长沙火车站。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张耀祠的陪同下走出专列车厢。张平化热情地上前问候。
见到久违了的“父母官”,毛泽东十分高兴。他亲切地拉着他的手问:“唐慕兰同志怎么样啊?”
“谢谢主席关心。”张平化答:“她很好。”
“那可是个好人啊!”毛泽东不乏幽默地说。
张平化看到毛泽东旅途疲惫的样子,便劝他走上停在站台上的红旗牌轿车。张平化知道毛泽东“恋旧”,特意安排的司机赵毅雍等工作人员,都是1965年陪同毛泽东从长沙出发上井冈山的老同志。
一路上,张平化留心地观察毛泽东,发现岁月的风霜染白了他的头发,并在他脸上镌下了深深的皱纹。他行动迟缓,走路很慢,确实显得衰老多了。
省委安排毛泽东住在“九所”6号。“九所”位于省委大院的西面,6号楼是毛泽东每次来长沙都要住的房子。虽然相隔数年,但毛泽东看到有些服务员还能认得。
张平化记得,毛泽东没有休息多少天,王洪文便从北京飞来。接待中,张平化在场。但毛泽东和王洪文之间的谈话当时尚属“最高层”的谈话,张平化没有参加。他事后才知道,王洪文此行的目的,就是奉江青、张春桥等人的旨意,向毛泽东告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状的。当然,他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受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
就在王洪文怏怏走后,毛泽东突然提出要下水游泳。张平化和湖南省委的同志们,以及刚刚从北京赶到长沙的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等不禁都大吃一惊。
他们都知道毛泽东素来酷爱游泳,而且在过去几十年的峥嵘岁月里,曾经无数次地在故乡的水塘和江河内奋力游过,并因此留下过“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然而,今非昔比,毛泽东如今已经是年过8旬的老人了啊!尽管在全国人民面前,他似乎依然没有完全失去照片上、荧屏上那种“十分健康”、“神采奕奕”的形象,但这瞒得了别人,可绝对瞒不了朝夕相处的“中南海总管”汪东兴等人,也瞒不了有机会在近距离较长时间接触毛泽东的张平化等人。他们晓得,自1971年“九一三”事件以来,毛泽东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不久前甚至休克了一次……
何况,毛泽东下榻的“九所六号”没有室内游泳池。省委的蓉园招待所虽有一处露天游泳池,也已年久失修。更何况眼下已是秋风萧瑟的10月下旬!
张平化和湖南省委经过慎重考虑,提出建议请汪东兴出面去劝说毛泽东。
其实不用别人提议,汪东兴也明了自己的职责。他寻找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径直走到毛泽东身旁,委婉地然而又是理由充分地谈了同志们关于请他不要下水游泳的建议。
谁知毛泽东一听就生气了:“你们不让我下水,我就到湘江里去游!”
最了解毛泽东脾气的汪东兴不再言语了。他晓得老人家生性倔强,最喜好向困难挑战,你越说是做不到的事情,他越是要做到。
汪东兴又把球踢给了张平化。
张平化赶紧找来湖南省体委主任张德隆。
“德隆同志,长沙,包括长沙附近,有没有室内游泳设施?”
“谁要用?”对老书记,张德隆向来比较随便。
“有位领导同志要来。”张平化爽快而又有分寸地回答。
“有,在省体委内。但是刚刚修好,还没有正式启用,是准备留作全国比赛时用的游泳馆……”
“那太好了!”张平化如释重负,“赶快检修试试……”
张平化刚刚亲自检查罢新落成的游泳馆及警卫措施,毛泽东就乘坐红旗牌轿车来了。
省体委院内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多警察和红旗牌轿车,人们纷纷问:“是不是有哪位中央首长来了?”为了严格保密,每位知情者只能支支吾吾地予以否认。
毛泽东从游泳馆的更衣室出来,见到张平化便问:“唐慕兰同志怎么没来呢?”
张平化答说:“我没有告诉她。”
毛泽东道:“多年不见的老熟人了,你让她来嘛!”说罢,便下到水中。张平化则赶紧派车去接夫人唐慕兰。
唐慕兰乘车赶到省体委游泳馆时,毛泽东已经在池内游罢好多个来回,上岸穿好毛巾浴衣,燃起一支香烟靠在藤椅上休息。
他仍然不失当年诗人的豪爽与幽默,一边与唐慕兰握手,一边打趣地说:“哦,久违了,慕兰同志,我似乎还是应当叫你‘花木兰’吧?”
唐慕兰自然清楚地记得,早在50年代她作为省委第一书记的夫人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主席时,正逢常香玉演的豫剧电影艺术片《花木兰》在全国风靡一时,加上“花木兰队”、“穆桂英小组”等词组正是新中国妇女团体最流行的名称,因而毛泽东便戏谑地一直称她为“花木兰”。
此刻,不仅经过风雨动荡的毛泽东已老态龙钟,连当年风华正茂的“小字辈”——“花木兰”也年近花甲了。唐慕兰坐到毛泽东主席身边的藤椅上,看到毛泽东主席比起“文化大革命”前真是衰老得多了。联想到国家和个人以及家庭的坎坎坷坷,不禁百感交集,流下了晶莹的泪水,竟一时想不起该向尊敬的毛泽东主席说些什么。她只是喃喃地问毛主席这些年身体可好?
毛泽东不仅行动迟缓,连讲话也十分吃力。他一字一顿地说:“慕兰同志,你是好人。你样子虽然有些变了,但还是花木兰吧!……”说得在场的同志都心里沉沉的。
张平化清楚地记得,毛泽东在长沙一直进行着紧张的工作。他们的保密工作做得出奇地好。有时,一些特别重要的外宾在北京受到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同志的接见,还要在邓小平、李先念、乔冠华等陪同下,乘专机赶到长沙拜见毛泽东。当时,外宾不晓得是飞到了几千里外的橘子洲头。外电报道也只说是“在未经透露的地方”。
到了这一年的11月,长沙街头已凉风飕飕、树叶枯黄。毛泽东又提出要下水游泳。
有了前次的经验,省委立即在体委游泳馆内作好安排。
正巧,张平化的儿子张自全那天也在游泳馆玩,因而有幸目睹到现场的更多细节。
事隔几十年之后,张自全对那难忘的情景还记忆犹新,满怀深情地对笔者讲述:
“那一天,毛泽东主席是在汪东兴同志和张耀祠同志的陪同下来到省体委游泳馆的。
我看到毛主席刚刚从更衣室出来,身体显得很虚弱。他由两名服务员扶着,脚杆似乎很细,脚面发肿,走路时仿佛因呼吸困难而总微张着嘴,喘着粗气,还时不时地咳嗽几声。他缓慢地走到游泳池边,坐在躺椅上休息,望着满池的碧波,凝视了好一会,久久没有作声……总之,毛泽东主席的身体状况,显然远不像平时报刊上宣传的那样健康。我心中不仅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凄凉之感,甚至出现这样的担心:毛主席他老人家还能不能下水游泳?
然而,几分钟后呈现的奇迹,又使我大吃一惊:毛泽东主席在工作人员搀扶下由扶梯下到游泳池内,立即就活泛起来,和在岸上判若两人!打什么比方好呢?对了,就同我们平时说的‘蛟龙入海’一样!……”
看毛泽东游泳,那绝对是一种极妙的艺术享受。张自全回忆:游泳池水清澈极了,毛泽东先是仰游,四肢基本上不怎么动,双目微闭,安祥悠闲地仿佛睡着了一般,那“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情致,无疑是一种难得的最好的休息。
张自全始终在池边跟着毛泽东走,看上去老人家就像是一叶破浪行进的小舟,很快就沿着游泳池转了一圈。
工作人员轻轻跟上来,提醒张自全:“不要打扰主席。”
正在池中遨游的毛泽东忽然一翻身,动作十分敏捷地变成了侧泳。张自全一下看呆了,感到毛泽东那神态、动作、气概,简直就和他当年在长江大河中搏风击浪、实践“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抱负完全一样,似乎不是满池碧波承载着毛泽东,而是毛泽东驾驭着一泓清水!看到毛泽东在游泳池内,既不咳嗽也不气喘,面色也开始显出红润,仿佛因运动而完全焕发了青春,完全是一种“到中流击水”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张自全不禁感到由衷的欣慰。
工作人员走过来劝毛泽东:“主席,时间不短了,休息休息吧!”
毛泽东摇摇头,又鲤鱼翻身似地换成了仰泳。不一会,他又开始踩水,但脚却不大动,全凭水的浮力,身体就像轻盈地漂在水上一样。毛泽东在水中还令人叫绝地进行“全身活动”;时而揉揉胳膊,搓搓腿,捏捏脚……
看到毛泽东在水中越来越精神焕发,张自全不禁想起一句成语——“如鱼得水”。的确,老人家在水中“全身活动”的那几个动作,事后好多游泳高手都曾经模仿过,但没有一个能学得了的。
就这样,毛泽东在长沙的游泳馆内一气游了两三个小时。当在岸上一直跟着他转的张自全等饥肠辘辘,不得不回家去补充热量时,毛泽东还流连在他平生最钟爱的碧波之中……
据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讲,这是老人家最后一次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