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叙事中学写事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veryh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艺术作品有其相通之处,电影叙事与记叙文写事也有相似之处。记叙文写事可以借鉴电影叙事的一些艺术技巧,例如景物等画面的渲染;细节的雕琢;矛盾的建立;情节的暗示、象征;叙述人称的使用等,在享受和品味电影这一视觉盛宴的同时,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这些叙事技巧,从而不断提高记叙文的写事能力。
  关键词: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电影叙事 记叙文 写事
  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表意媒介,虽然借助的媒体不同,但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其相通之处,二者“都能自由地表现人的活动和所经历的环境,都有充分的自由真实地记录事件在时间、空间中发展的自然进程”。
  电影天生就是一个故事的叙事者,或者说电影就是因叙事而存在的。电影依靠一个个镜头的组接来叙事,也可以说是靠运动着的造型(影像和声音)和话语(有声语言和字幕)的有机构成来叙事。电影叙事和文学叙事虽属于两种不同方式的叙述方式,但在叙事人称视点的选择、叙事时间的安排和叙事结构的编制叙事表现方式等方面,电影叙事充分吸取了文学叙事的成功经验。反过来说,我们也可以借助电影这种既常见又被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帮助我们提高记叙文的叙事写作能力。时至今日,记叙文写作能力尤其是写事能力成了学生写作的一大缺陷。很多学生往往写不具体一个故事,更谈不上生动感人。所以,我们要训练学生学会“看电影”,激活大脑中的表象,形成丰富鲜明的画面,把事情想具体、写生动。假如能从电影叙事中有意识地获取写作的技巧,那么这将是一笔丰富的写作积累,对记叙文写事能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拟从《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出发,探讨如何从中学习和借鉴写事技巧的问题。
  之所以选择这部电影,是因为这部电影获得第50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第20届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张艺谋曾说这是他倾注感情最多的一部,也是他最珍爱的一部,也就是说这是一部讲故事讲成功了的影片。同时这部电影所选择的故事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而是平凡的父亲和母亲之间非常纯粹的温暖人心的爱情。这种感情较之其他更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它表现形式更丰富,张力更大,空间更大。
  那么这部电影中张艺谋“说”故事的高明之处在哪里?他借用了哪些有效的方法来表现这个唯美动人的故事?它对记叙文的写作有哪些启发?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1.景物画面的渲染
  的确,在这部影片中景物、画面的渲染为这个唯美的故事增色不少。在影片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对画面色彩的使用、动静的搭配、造型画面的构造,技艺是相当高超的。俄罗斯画家列宾说过,色彩即感情,不同色彩能引起人不同的情感反应,产生相应的情绪效果。色彩有穿越人的眼睛,直至渗透人内心深处的力量。影片将过去部分拍成彩色而现实部分拍成黑白。这样虽然有悖习惯思维,但更能反映导演对人物心理的把握。青春、爱情应该是五彩缤纷的,隽永的回忆即使成为过去,也永不褪色。而父亲的去世,显然带走了一生挚爱的母亲心中的色彩,只留下了单色的冰冷世界。影片主题部分是过去时空,色彩饱满、明朗、澄澈、如诗如画。金黄色绿黄色的树叶树林漫山遍野,无穷无尽,枯黄的柔软的草地绵延向远方,还有明亮的太阳,白色的树干、栅栏、雪地、深黄色的亭子,加上母亲红扑扑的美丽的脸、红色的棉袄、红色的围巾、红色的发卡……缤纷而清朗,丰盈而不染纤尘。在这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中,男女主人翁的爱情自然应该冰清玉洁,而观众也从中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
  正是有了这些画面,电影更好看了,它成为故事发生的客观环境,与故事中的人物相辉映,有力地烘托了这个如诗如画一般美好的爱情故事,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唯美的画面会产生这样唯美的故事。影片除了景物画面外,还有人物、场面画面,比如手扶门框的母亲、栅栏外听先生上课的村民和母亲,小学门口坚硬的石头堆中独坐的年迈悲痛的母亲的背影,这些人物活动的画面经过精心的设计更能充分体现创作者的意图,增强作品的画面感。那么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记叙文写作时是不是也能使用这样的创作手法呢?
  记叙文需要典型环境的选择,这个环境可以是田野村庄、山川河流,也可以是街头巷尾、工厂车间……我们可以通过描写它来衬托人物性格,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故事的主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景都能入文,它可以是我们根据故事主题所选择的真实的人物活动的背景,也可以是我们为了配合文章故事表达、人物塑造需要的“人工刻意制造”的背景。我们在写作中可以根据故事表现的情感、主题利用蒙太奇手法做相应的景物描述。
  2.细节的雕琢
  前井打水、故意“巧遇”……这些细节在影片中非常生动而又真实地表现了“爱意萌动中的女主人翁的心理”,记叙文中的记事不是记流水账(不加分析罗列现象的叙述或记载)。它需要我们“大题小做”,这里的“小”包含我们通常所说的细节描写,正是大师们的精妙的细节描写才使作品的叙事获得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也是他们创作成功的精髓所在。关于细节的问题我们平常已经讲过太多了,这里不再具体展开。
  3.矛盾的建立
  影片在这个故事的叙述中最让人揪心的情节是“骆先生的突然离去”,这是影片中的一个重要情节,记叙文写作能揪住人心的情节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大大提高文章的可读性。那么究竟什么是“情节”?什么样的情节才能揪住人心?那就是故事中因果逻辑关系的确立,矛盾的建立,差异的形成,对立的产生。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组成故事的大小事件有了某种必然的逻辑联系,或是它不顺畅,它有波澜,在我们习惯思维之外,违背了人物意愿。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和理论家爱·摩·福斯特在剑桥大学所做的《小说面面观》演讲中对情节这个概念有一种非常机智的阐释。他举例说:“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了。”这仅仅是事件;那么如果变成:“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这就是情节了,它有了因果联系;那么如果再变成:“国王死了,王后因兴奋而死。”这就更揪住人心了,因为矛盾、差异产生了。他认为情节和故事都是对事件的叙述,但情节的重点在因果关系上,故事注意的是依着时间顺序而出现的发展、高潮、结局,而情节注重的是为什么。那么我们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是不是也能构思这样的一种矛盾对立来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小说《高贵的施舍》开篇即写“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它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的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正是设置了这样的一种矛盾的对立关系放置在小说的开头,才增添了巨大的阅读吸引力。   4.情节的暗示、象征
  影片中路、奔跑、青花碗、发夹都有暗示、象征意义。这部影片的英文名为《The Road home》,改编的小说也名为《路上的爱情和往事》,路在这部影片中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因为在这条路上父亲母亲相见、相识、相爱,分别,这条路是父亲母亲爱情的道路,它的蜿蜒绵长也体现了这段爱情的艰辛和恒久。奔跑是贯穿整个电影的主人公的姿态:初次见先生的兴奋,到渴望与先生相遇的急迫,到分别时的追逐,最后是通向幸福的奔跑,影片最后年轻的母亲和年老的母亲都奔走在追寻父亲的道路上,镜头重叠,告诉我们“老去的是容颜,不曾老去的是爱情”这样的一个主题。在奔跑中导演也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彰显。母亲是一个懂得爱,懂得追求,倔强地执著,执著地倔强的人;爱情就是一个追逐的过程。此外,青花碗、发夹都是爱情的见证,青花碗碎了,发夹丢失了,都暗示着爱情出现了危机,最后青花碗被补碗的工匠补好了,母亲也终于找回了“红发卡”,这也暗示着爱情回归的可能。这样的一种暗示、象征手法的使用,使得文章构思更具艺术性,故事更显含蓄、意味深长,对我们记叙文的写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记叙文写作同样可以引入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使得文章更耐人寻味。
  5.叙述人称的使用
  很多导演都很喜欢运用以个人化的叙述作为贯穿故事的一条线索,个人化的叙述将观众带入“我”的世界,同“我”一起感知事情的发生发展。在感情上更容易使观众随故事的发展产生共鸣。同时个人化的叙述使故事详略得当。在需要展现父亲母亲爱情的发展的时候利用回忆的方式进行描写,不需要展开的时候就充分利用“我”的叙述一带而过。这种叙述视角在叙事的深度上十分有力,尤其是对主人翁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心态的呈现上。另外,“我”的叙述具有美妙的文学色彩,在简简单单几句言语的表达中,已传达出一种宏大的历史纵深感,不仅使情绪铺垫上岁月流逝的沧桑感,还有一种洞察世事后重归平静的知性愉悦。除此之外,这种利用时空的距离而展开的叙述更能营造一种故事的意境。比如《红高粱》影片一开始就是画外音“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而后:“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从而非常自如地把故事纳入非现实的时空之中。同时在记叙文写作中利用指称叙述也可以营造一种说故事的意境。比如2004年的高考满分卷《弃婴》:
  80年代初,一个江南小镇。
  婴儿哇哇的哭声在清冷的午夜听起来特别的凄惨。
  木门“吱——”地开了,一个男人探出头来,看见了脚底的婴儿。他眉头一皱,待了几分钟,然后下定决心似地“嘭”地关上了门。
  这样的一种叙述方式的特点就是利用时空的距离把故事拉远,产生历史的间离效果,营造一种说故事的氛围。似乎只是只言片语,但这就是我们小时候一听故事就总有“从前”“很久很久以前”“在山的那边”“那年冬天”的感觉,好像一切事情都正在发生,历史和现实交叉在一起,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读者也被卷入故事。
  当然,电影给我们的又何止是写事的启迪,在电影中我们一样可以学写人,在其他的艺术形式中也可以学写事。本文仅仅是一扇窗,希望写作者拥有的是一个世界。希望在阅读欣赏任何一种艺术作品时,都能够有这样的一种学写作的意识。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讲述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爱情故事,但凭借高超艺术技巧获得了国际电影大奖,我们是不是也能够有意识地借鉴一些电影中讲故事的技巧使自己的写作锦上添花呢?
  参考文献:
  [1]傅腾霄.小说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
  [2]李丽芳.影像叙事对文学叙事的承接与超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
  [3]张宗华.论影片《孔雀》的叙事策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1.
  [4]余华.《高潮》.北京华艺出版社,2000.
  [5]张文红.与文学同行:从文学叙事到影视叙事.甘肃社会科学,2003.6.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2010级教育硕士)
其他文献
文言文教学,尤其是初中文言文教学,是令广大语文教师颇为头疼的一件事。因为对初中学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来说,读文言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不要说学习它了。所以,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文言文就好比是“天书”,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望文兴叹,但语文教师不能不教,学生也不能不学。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搭好学习文言文的平台,让他们找到一把学习文言文的“钥匙”。  一、兴趣激发要先行  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
常州外国语学校管理层,期望本校成为优质教育的发生地,成为学生可信赖的、最值得选择的学校之美好愿景,动员全体教师,以满腔热忱与系统视角,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出全方位的追问、审视和回答,由此创造理性与感性并存的、思辨与行动共生的、憧憬与实证互印的智慧性实践。  在制定常州外国语学校的课程规划过程中,学校管理层经过积极思考、多方论证,形成了学校课程规划的核心策略: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将秉承创生的取向;学校
摘要: 教师的教学艺术对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教学艺术,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且要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艺术 教学语言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学科,学好数学的
摘要: 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是保持学生旺盛学习动力的关键。职中的学生受到中小学时期学习不良习惯的影响,对于英语没有兴趣。面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们可以“由外及里,由内而外”地设置多种有效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喜欢英语,热爱英语课堂,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成绩。  关键词: 英语学习兴趣 “由外而内” “由内而外” 培养方法  英语作为我国学生的第二语言,它的习得和
摘 要: 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对中职学生今后择业、就业、进行社会交往、实现人际沟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从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入手,逐步提高中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 中职语文 口语交际教学 倾听 表达 交流  随着人才就业竞争的加剧和人们合作的日趋频繁,口头表达在就业中的作用愈加重要。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过
摘要: 目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备受老师和家长的重视,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也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注,唯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等生处于被老师忽视的位置,备受冷落。本文就教师如何关注中等生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关注中等生 自信 潜能  每个人都知道“红花还得绿叶配”的道理,但很少有人在看花时关注绿叶,因为它们是那样众多,那样平凡。在班级教育工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让数学教育呈现出勃勃生机,但在热闹的背后,不难发现数学课堂存在很大的功利性。很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可看性,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抛弃了数学课程应有的简约性和有效性,数学课堂成了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针对数学课堂这一扭曲的现象,本文作者就如何构建简约、有效的数学课堂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数学课堂 简约性 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
学生心理活动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抓住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利用积极因素,抑制或改造消极因素,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重要的。我就财会教学与心理教育的有机融合谈些认识。  一、加强心理辅导,激发学习欲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卜生曾对一所小学进行“发展预测”的心理实验。他们各选了三个班进行测验并随意抄了些学生的名单,交给任课老师,说这些学生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几个月后,两位心理学家重新来到这所学
摘 要: 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首先应该解决高校教师人人都应该加强学习、修养这样一个认同问题。“知识越多越反动”是荒谬的,“有了知识道德就高尚了”是幼稚可笑的。还原教师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正确认识自身,有助于教师增强学习、践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关键词: 高等学校教师 师德建设 认同问题  这里说的认同问题,并不是指哪位教师会说师德建设不重要,师
人性的悖谬、残忍、荒诞、疯狂,构成了《雷雨》这出话剧的情节氛围。在人性的非理性的发展中,我们窥探到中国“五四”前后三十年代历史的劫难在人物性格上的深刻烙印,阶级地位的不同所带来的血亲对立,以及人们对爱情的呼唤和建立在原始欲望基础上的非理性狂热。它向我们昭示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闷、荒唐、腐朽和罪恶。学习《雷雨》,我更为关注的是这畸形社会中的一对畸形“母子”——繁漪和周萍。他们之间的这场不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