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普特逆向融合教育以其全纳学习与生活氛围,为普通学生与特需学生实现双赢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具体的实施理论,并且稳定了二者的平衡点,具有显著的优势。而陶艺课程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体现出其立德、育人、提升智力等多方面的优势,将二者融合进行教育方式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在普特逆向融合教育背景下陶艺课程的实施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 普特逆向融合;融合教育;陶艺课程;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7-0014-02
陶藝课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美术课程,更是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且具有现代精神的艺术类教育活动。而陶艺课程强大的锻炼动手能力的优势,与普特逆向融合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普特逆向融合教育不同于普特融合教育,其对普通学生和特需学生的关注进行平衡,促进课程平衡稳定地顺利进行。而如何将普特逆向融合教育融入陶艺课程中,是众多学校与教师探索的重点。本文将分析有效应用普特逆向融合教育中融入陶艺课程的实践策略。
一、陶艺与教育
陶艺课程很早就已经在我国出现,虽没有普及,但已经在个别学校中实行二十多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1]。陶艺课程除了要在陶瓷制作工艺中揉泥、拉胚,还要进行注浆、烧造等步骤,均需要学校准备好相关原材料、制作容器等,真正学习相关陶艺需要较高的办学条件,而陶泥作为其中一个入门级的制作工艺,受到学校的关注,是教学的重点。国外将陶艺课程划分成两部分,一是专业的陶艺教育,由相关艺术院校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二是普通的陶艺教育,此种陶艺教育更加普及,且不同年龄段的人,凡是想学习陶艺的,均会有相应的机会去学习。在我国,已经有不少学校在尝试将陶艺课程引入课程设置中,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变革[2-3]。
二、普特逆向融合教育与陶艺课程的结合
(一)普特逆向融合教育的背景
普特逆向融合是指普通学生与有特别需求的学生之间的教育融合,改变以往将二者分离开来,不能接触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普通学生了解不到特需学生的状况,而特需学生不了解普通学生的生活节奏,不利于将来良好地适应社会与生活[4]。让普通学生与特需学生进行良好的接触,实现二者之间的良好接纳氛围、互帮互助以及互相理解的氛围,对社会的良好发展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二)二者融合教育的意义
将普特逆向融合教育与陶艺课程进行融合,不仅对融合的两方具有相应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陶艺课程本身的发展也有相应的促进作用[5]。一是能够发扬陶艺课程育德的能力。我国公民创造了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价值与追求,更反映了中国的独特,蕴含了伟大的中华文化精神,而通过陶艺课程,可以使公民更加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同时也能够促进公民形成对民族的自尊感与自豪感。二是能够促进公民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智力的发展,陶瓷的制作需要多种感官合作,尤其需要手部与脑部的配合,这将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还能促进学生对于美的感受,提升相应的创新能力、想象力,同时还可以达到强健体魄的作用。三是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公民的爱国意识,并通过创造自己的陶艺作品,将中国辉煌的陶艺文化进行发扬和传承。
三、普特逆向融合教育与陶艺课程的融合策略
(一)确定课程的实施目标与教学内容
在保留传统陶艺课程的基础教学目标、基本教育结构和教育的核心内容、手段的基础上,将陶艺课程的相应内容与目标调整到可以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上,筛查特殊学生教育需求中的重点内容,并做相应的改善融入陶艺课程教育中[6]。而对于教育体系中,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仅仅包括普通学生对特需学生提供帮助过程当中所获得的道德感提升,包括特需学生在融入普通大众生活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成长。这就体现了在普特逆向融合教育的过程中普通学生与特需学生是互相补充、互相进步、双向合作的过程。为了将陶艺课程的课程目标更加适合特需学生,就需要了解特需学生具体残疾的特征,从而降低在陶艺课程中相应的知识目标,提高对于功能训练、潜力开发以及社会适应力的目标。
(二)学校教育方式改革,撰写相关教材
虽然特需学生与普通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十分相似,但面对特需学生在听力或者视力上的缺陷,必须要将授课的方式进行调整,确保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7]。对于陶艺课程的特点,可以在一两节基础知识课程之后,多增加陶艺的手工课或实训课程。而对于有听力或者视力障碍的学生则需要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吸取相应的陶艺知识,培养陶艺的技能,减少在融合教育过程中的鸿沟。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中,需要首先满足特需学生的需求,这样并非忽略了普通学生,而是能够以另一种感官刺激增强普通学生对陶艺课程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根据特需学生的残疾特点,对教育的方式进行改革,并且为学校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这就需要针对不同视力或听力缺陷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教材,以确保特需学生能够准确地接收到陶艺课程的知识内容。
(三)成立普特逆向融合教研组,解决相应的问题
建立普特融合的教研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们需要拥有比普通教师更多的技能[8]。首先他们需要转变较为传统的课程设置观念,并承担宣传普特逆向融合教育的任务。不仅需要参与陶艺课程设置中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调整,还需要对相应的老师进行培训和指导。除此之外,也需要对陶艺课程的管理和具体实施路径进行监督,从而根据制定好的评价机制进行相应的反馈和整改。在课程的管理上需要交给老师更多的课程管理权力,使其参与课程的设计与改革。同时,建立多向协同的教学方式,在陶艺课程中,尤其是在普特逆向融合教育的陶艺课程中,需要多名教师或一名教师多名助教的方式来完成课堂的教学,从教学、学生行为以及监护、学生个人护理等方面帮助陶艺课程顺利完成。 四、实施普特逆向融合教育与陶艺课程融合的注意事项
(一)努力赢得全方位的支持,为融合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通过相应的宣传,可以使社会大众以及学生了解到普特融合教育的优势与价值。对于有相应疑虑的学生,则需要开放相应的通道,进行积极的沟通与解答。在积极的宣传背景下,为普特逆向融合教育赢得学生家长、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的支持,从而创造相应的融合教育的良好环境。可以通过相应的说明会、学生会,或是家长会等宣传渠道,使普通学生以及普通学生的家长理解相应的教育价值,并支持普特逆向融合教育。在這之前首先需要通过介绍具体的情况以及相应的应急机制,打消人们对于残疾学生的疑虑,从而建立正确的认知。同时向普通学生以及家长宣传在普特融合教育中普通学生将会获得的发展,例如培养接纳的意识,能够为他人提供帮助,并能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也需要向特需学生的家长及学生解释融合教育的价值,让相应的学生以及家长建立安全感以及信任感。
(二)为特需学生制定相应的指导策略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时期,要建立相应的陶艺课程指导策略,帮助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加速对环境的适应速度,制定关于作息、课程表、家长探视、学校活动等各个方面的制度,促进二者的有效融合。可以通过让普通学生帮助特需学生了解学习的环境以及班级的环境,建立良好的开端。在特需学生进入学习环境之前,有相应的老师为其进行学习指导,具体包括学习方式、课程内容、学习重点、课程目标,并且通过相应的沟通以及心理干预,消除其内心的不安,激活其内心对新朋友的期待,并告知特需学生有专门的组织帮助他们解决相应的问题。
(三)引导普通学生具有更多的担当
普特逆向融合教育区别于普特融合教育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普特逆向融合教育中更加注重引导提升普通学生的担当意识,将关注点拉回普通学生的能力提升中,维持普通学生和特需学生能力增长的平衡。在担当意识的提升过程中,普通学生将会更加懂得观察他人的需求,并且提供相应的帮助,学会换位思考,有利于今后形成良好的品质。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帮助需要的学生,鼓励年龄较大的学生帮助年龄较低的学生,并且积极引导普通学生在情感上接受特需学生,以利于陶艺课程的顺利进行,也更加利于在陶艺课程中发挥普特逆向融合教育的优势。
五、小结
结合普特逆向融合教育的背景进行陶艺课程的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进行全面的优势发展,而且能够有效地实现普通学生与特需学生的教育双赢。具体是通过为特需学生制定相应的指导策略,并引导普通学生具有更多的担当,从这两方面入手,实施教育改革的策略完成二者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柯雪冰.浅谈融合背景下构建“普特共处”的高效习慧课堂模式[J].科研,2019,55(127):129-128.
[2]沙鹏.普特融合式学校的准入标准、课程设置及评价标准研究[J].辽宁教育,2019(6):59-60.
[3]胡少华.融合教育中的课程调整:目的,内容及路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2(1):42-47.
[4]胡战.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有效融合工匠精神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54(26):301-302.
[5]许丽纹.在幼儿科技教育中融入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J].教育参考,2018(1):97-103.
[6]陆璇.现代陶艺与艺术设计教学融合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0,25(S1):215-216.
[7]邱海燕.传统陶艺技艺与高职教育融合创新与发展的探讨[J].艺术品鉴,2019,11(3):101-102.
[8]李娇芬.融合教育视角下“普特共校”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6(5):53-54.
[关键词] 普特逆向融合;融合教育;陶艺课程;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7-0014-02
陶藝课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美术课程,更是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且具有现代精神的艺术类教育活动。而陶艺课程强大的锻炼动手能力的优势,与普特逆向融合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普特逆向融合教育不同于普特融合教育,其对普通学生和特需学生的关注进行平衡,促进课程平衡稳定地顺利进行。而如何将普特逆向融合教育融入陶艺课程中,是众多学校与教师探索的重点。本文将分析有效应用普特逆向融合教育中融入陶艺课程的实践策略。
一、陶艺与教育
陶艺课程很早就已经在我国出现,虽没有普及,但已经在个别学校中实行二十多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1]。陶艺课程除了要在陶瓷制作工艺中揉泥、拉胚,还要进行注浆、烧造等步骤,均需要学校准备好相关原材料、制作容器等,真正学习相关陶艺需要较高的办学条件,而陶泥作为其中一个入门级的制作工艺,受到学校的关注,是教学的重点。国外将陶艺课程划分成两部分,一是专业的陶艺教育,由相关艺术院校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二是普通的陶艺教育,此种陶艺教育更加普及,且不同年龄段的人,凡是想学习陶艺的,均会有相应的机会去学习。在我国,已经有不少学校在尝试将陶艺课程引入课程设置中,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变革[2-3]。
二、普特逆向融合教育与陶艺课程的结合
(一)普特逆向融合教育的背景
普特逆向融合是指普通学生与有特别需求的学生之间的教育融合,改变以往将二者分离开来,不能接触的局面。在这种局面下,普通学生了解不到特需学生的状况,而特需学生不了解普通学生的生活节奏,不利于将来良好地适应社会与生活[4]。让普通学生与特需学生进行良好的接触,实现二者之间的良好接纳氛围、互帮互助以及互相理解的氛围,对社会的良好发展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二)二者融合教育的意义
将普特逆向融合教育与陶艺课程进行融合,不仅对融合的两方具有相应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陶艺课程本身的发展也有相应的促进作用[5]。一是能够发扬陶艺课程育德的能力。我国公民创造了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价值与追求,更反映了中国的独特,蕴含了伟大的中华文化精神,而通过陶艺课程,可以使公民更加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同时也能够促进公民形成对民族的自尊感与自豪感。二是能够促进公民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智力的发展,陶瓷的制作需要多种感官合作,尤其需要手部与脑部的配合,这将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还能促进学生对于美的感受,提升相应的创新能力、想象力,同时还可以达到强健体魄的作用。三是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公民的爱国意识,并通过创造自己的陶艺作品,将中国辉煌的陶艺文化进行发扬和传承。
三、普特逆向融合教育与陶艺课程的融合策略
(一)确定课程的实施目标与教学内容
在保留传统陶艺课程的基础教学目标、基本教育结构和教育的核心内容、手段的基础上,将陶艺课程的相应内容与目标调整到可以满足特殊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上,筛查特殊学生教育需求中的重点内容,并做相应的改善融入陶艺课程教育中[6]。而对于教育体系中,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仅仅包括普通学生对特需学生提供帮助过程当中所获得的道德感提升,包括特需学生在融入普通大众生活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成长。这就体现了在普特逆向融合教育的过程中普通学生与特需学生是互相补充、互相进步、双向合作的过程。为了将陶艺课程的课程目标更加适合特需学生,就需要了解特需学生具体残疾的特征,从而降低在陶艺课程中相应的知识目标,提高对于功能训练、潜力开发以及社会适应力的目标。
(二)学校教育方式改革,撰写相关教材
虽然特需学生与普通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十分相似,但面对特需学生在听力或者视力上的缺陷,必须要将授课的方式进行调整,确保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7]。对于陶艺课程的特点,可以在一两节基础知识课程之后,多增加陶艺的手工课或实训课程。而对于有听力或者视力障碍的学生则需要采取适宜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吸取相应的陶艺知识,培养陶艺的技能,减少在融合教育过程中的鸿沟。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中,需要首先满足特需学生的需求,这样并非忽略了普通学生,而是能够以另一种感官刺激增强普通学生对陶艺课程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根据特需学生的残疾特点,对教育的方式进行改革,并且为学校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这就需要针对不同视力或听力缺陷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教材,以确保特需学生能够准确地接收到陶艺课程的知识内容。
(三)成立普特逆向融合教研组,解决相应的问题
建立普特融合的教研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们需要拥有比普通教师更多的技能[8]。首先他们需要转变较为传统的课程设置观念,并承担宣传普特逆向融合教育的任务。不仅需要参与陶艺课程设置中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调整,还需要对相应的老师进行培训和指导。除此之外,也需要对陶艺课程的管理和具体实施路径进行监督,从而根据制定好的评价机制进行相应的反馈和整改。在课程的管理上需要交给老师更多的课程管理权力,使其参与课程的设计与改革。同时,建立多向协同的教学方式,在陶艺课程中,尤其是在普特逆向融合教育的陶艺课程中,需要多名教师或一名教师多名助教的方式来完成课堂的教学,从教学、学生行为以及监护、学生个人护理等方面帮助陶艺课程顺利完成。 四、实施普特逆向融合教育与陶艺课程融合的注意事项
(一)努力赢得全方位的支持,为融合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通过相应的宣传,可以使社会大众以及学生了解到普特融合教育的优势与价值。对于有相应疑虑的学生,则需要开放相应的通道,进行积极的沟通与解答。在积极的宣传背景下,为普特逆向融合教育赢得学生家长、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的支持,从而创造相应的融合教育的良好环境。可以通过相应的说明会、学生会,或是家长会等宣传渠道,使普通学生以及普通学生的家长理解相应的教育价值,并支持普特逆向融合教育。在這之前首先需要通过介绍具体的情况以及相应的应急机制,打消人们对于残疾学生的疑虑,从而建立正确的认知。同时向普通学生以及家长宣传在普特融合教育中普通学生将会获得的发展,例如培养接纳的意识,能够为他人提供帮助,并能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也需要向特需学生的家长及学生解释融合教育的价值,让相应的学生以及家长建立安全感以及信任感。
(二)为特需学生制定相应的指导策略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时期,要建立相应的陶艺课程指导策略,帮助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加速对环境的适应速度,制定关于作息、课程表、家长探视、学校活动等各个方面的制度,促进二者的有效融合。可以通过让普通学生帮助特需学生了解学习的环境以及班级的环境,建立良好的开端。在特需学生进入学习环境之前,有相应的老师为其进行学习指导,具体包括学习方式、课程内容、学习重点、课程目标,并且通过相应的沟通以及心理干预,消除其内心的不安,激活其内心对新朋友的期待,并告知特需学生有专门的组织帮助他们解决相应的问题。
(三)引导普通学生具有更多的担当
普特逆向融合教育区别于普特融合教育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普特逆向融合教育中更加注重引导提升普通学生的担当意识,将关注点拉回普通学生的能力提升中,维持普通学生和特需学生能力增长的平衡。在担当意识的提升过程中,普通学生将会更加懂得观察他人的需求,并且提供相应的帮助,学会换位思考,有利于今后形成良好的品质。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帮助需要的学生,鼓励年龄较大的学生帮助年龄较低的学生,并且积极引导普通学生在情感上接受特需学生,以利于陶艺课程的顺利进行,也更加利于在陶艺课程中发挥普特逆向融合教育的优势。
五、小结
结合普特逆向融合教育的背景进行陶艺课程的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进行全面的优势发展,而且能够有效地实现普通学生与特需学生的教育双赢。具体是通过为特需学生制定相应的指导策略,并引导普通学生具有更多的担当,从这两方面入手,实施教育改革的策略完成二者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柯雪冰.浅谈融合背景下构建“普特共处”的高效习慧课堂模式[J].科研,2019,55(127):129-128.
[2]沙鹏.普特融合式学校的准入标准、课程设置及评价标准研究[J].辽宁教育,2019(6):59-60.
[3]胡少华.融合教育中的课程调整:目的,内容及路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2(1):42-47.
[4]胡战.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有效融合工匠精神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54(26):301-302.
[5]许丽纹.在幼儿科技教育中融入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J].教育参考,2018(1):97-103.
[6]陆璇.现代陶艺与艺术设计教学融合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0,25(S1):215-216.
[7]邱海燕.传统陶艺技艺与高职教育融合创新与发展的探讨[J].艺术品鉴,2019,11(3):101-102.
[8]李娇芬.融合教育视角下“普特共校”办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6(5):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