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契阔 勤苦 合离 释义
“契阔”二字出自《邶风·击鼓》篇,诗云:“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钱钟书在《管锥编·击鼓》中详细论述了《诗经·邶凤·击鼓》一章中“契阔”诸义,并将“契阔”释为合离聚散之义,堪称训诂学的一篇佳作。然,历代注家对“契阔”二字的释义颇有分歧。郭小武和叶青在《(管錐编)“契阔”说义质疑》一文中对钱钟书的“离合”说提出了异议,认为应遵从毛亨、郑玄、王肃三家之说,将“契阔”训为勤苦,并从音韵学、文字学等多个角度进行驳斥。关于“契阔”二字的释义,目前学术界比较通行的说法有四种,分为“勤苦说”、“合离聚散说”、“隔远说”、“约束说”。
1.勤苦说:以汉代毛亨、郑玄,三国王肃、清代陈奂、仇兆鳌为代表。
《毛诗故训传》认为:“契阔,勤苦也。”郑玄《毛诗笺》继承了毛亨的“勤苦”一说,并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释义为“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志在相存救也。”郑玄认为这是战友之间的誓约之词,同生死,共勤苦,歌颂的是患难与共的战友之情。郑的观点在当时广为流传,然,三国时期王肃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此句诗并非是论战友情谊,而是言男女夫妻之情——“言国人室家之志,欲相与从生死契阔;勤苦而不相离,相与成男女之数,相扶持俱老”。’这是对爱情的解释。但是对于“契阔”一词的词义,仍从毛说,释为勤苦。
“契阔”作勤苦一说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在《魏略》中,孙权曾给曹丕写信道:“遂值先王委离国祚,殿下承统,下情始通。公私契阔,未获备举,是令本誓未即昭显。”“当时曹操去世,曹丕刚刚继位,此处的“公私契阔”,意指曹丕既要治理国家公务,又要料理家人丧事,很是辛劳。此外,卢子谅《赠刘琨并书》:“五臣奚与,契阔百罹。”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居然成潢落,白首甘契阔。”王珪《咏汉高祖》:“忆昔与项王,契阔时未伸。”韦应物《伤逝》:“契阔忧患灾”《晋书·范弘之传》:“契阔艰难,夷险以之。”“此诸例皆用“契阔”之“勤苦”义。
在“勤苦”这一释义之下,又引申出“契阔”的其他含义,例如奔走跋涉之义。《魏书·肃宗纪》:“世祖太武皇帝……本充爪牙,服勤征旅,契阔行间,备尝劳剧。”“此外,还有“失意潦倒”之意。李白《赠别从切高五》:“自笑我非夫,生事多契阔。蓄积万古愤,向谁得开豁。”v可笑我不算一个大丈夫,一生失意潦倒,胸中蓄积着万古忧愤,不知可以向谁诉说!
2.合离聚散说,偏义复词,或偏离散,或偏聚合,以黄生、范处义、杨简,今人钱钟书为代表
宋代范处义在《诗补传》中将“契阔”解释为合离聚散之义,他认为此诗是“国人与室家相诀之辞。盖契者,合也;阔者,离也。今所叹者果成离阔矣,不容我苟活矣!”是男女之间诀别之词。南宋杨简延续此说,明确反对前代诸儒将“契阔”解释为军中誓约的“勤苦”,他认为应当解释为男女之间的“合离”。他在《慈湖诗传》中说道:“诸儒皆日‘契阔,勤苦也’虽孔疏诸儒参定,亦无考据。……盖谓军伍誓约,必推其勤苦之意。今谓与室家诀别,则契者,合也,阔者,阔远也。婚姻之初亲爱誓者,其死其生,其合而共处,其远而阔别。”杨简认为,“死生契阔”表达的是婚姻中生死与共的爱情誓言,体现的亦是男女之情,并非军队中的约定。宋人孙奕也持同样的观点,《示儿编》云:“契,合也。阔,离也,谓死生离合,与汝成誓言矣。”明末清初学者黄生《义府》云:“‘契’、合也,‘阔’、离也,与‘死’对言。‘偕老’即偕死,所谓誓同生死也。言今者从军之役,我与室家有‘阔’而已,‘契’无日也;有‘死’而已,‘生’无日也。”按照黄生的看法,“死生契阔”,言从军之士与妻子生死别离之景,表现的是同生共死之情义。
合离聚散一说后人采用众多。《魏志·董昭传》:“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此处“契阔”取得就是合离之义。晚唐诗人李中《安福县秋吟寄陈锐秘书》:“苦恨亲交多契阔,未知良会几时同”,根据第二句可知,作者感慨不知何时能与亲朋相聚,那前文必是和亲朋分散了,契阔即是分别,取阔别之意。北宋刘子翠《传朋游丝贴歌》“乱离契阔四十秋,笔意与人俱老大”契阔也取“离别”意。
释“契阔”为“离散”之义是得到众多学者支持且普遍认同的说法,几乎占据了学界的主流地位。钱钟书在《管锥编》中也力主黄生《义府》之说,反对前人(毛、郑、王、胡)之说,并援引苏武《古诗》“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及李商隐《行次西郊作》“少壮尽点行,疲老守空村,生分作死誓,挥泪连秋云”,以此印证《击鼓》一诗主旨应为征人与妻子在战场上的生死合离。故此,“契阔”应为“合离”一说。
3.隔远说,以宋朱熹,严粲,清方玉润,今人袁梅为代表
将“契阔”释为“隔远”见于朱熹《诗经集传》:“契,与挈同。契阔,隔远之意。从役者念其室家,因言始为室家之时,期以死生契阔不相忘弃,又相与执手,而期以偕老也。”。按照朱熹的观点,“死生契阔”是指征人思念远方的妻子,想起曾经两人新婚之时的约定之词,生死相隔也不会相忘,执手相伴白头偕老。严粲承袭了朱熹的隔远说,并引申为间阔之义。他在《诗辑》中言:“契音挈,《汉书·诸葛丰传》:‘问何阔’注云:久阔不相见。则‘契阔’为问阔之义也。言居者生,行者死,一死一生,自此间阔矣。”“在严粲看来,这句诗所表达的诗意是,行役之人与居家之人一死一生,从此阔别,再无相见。值得注意的是,朱熹的隔远一说被后世一些学人所接受。陈介白《诗经选译》:“契阔,是间阔,即远离之意。”高亨《诗经译注》:“契,隔绝;阔,远离。”
4.约束、约结说,以汉代韩婴,唐代孔颖达、陆德明,清代王先谦,今人杨合鸣为代表
约束一说最早见于韩婴。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引用韩婴释义:“契阔,《韩诗》云:约束也。”基于这一释义的理解,孔颖达将《击鼓》解释为战友之间的执手相约、互相救助。“谓与其伍中之人约束也……是同伍相救,故举以言之”。陈乔枞认为“韩以契阔为约束,是以契阔为挈括之假借。”按照陈的观点,韩诗将“契阔”解释为约束,是将其作为挈括的假借用法。约束一说受到了清代多位学人认同。清代胡承珙在《毛诗后笺》说“死生挈括,言死生相与约束,不相离弃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契阔,约束也。”
作为南北朝以来经学的集大成之作,孔颖达《毛诗正义》解释“契阔”为“约束”,主要是因其保留和吸收了许多前代的经学成就。如《毛诗诂训传》、《毛诗笺》、王肃、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等成果,尤其是对于《韩诗》的引用。《韩诗》今虽不传,但在《毛诗正义》中被大量引用。
自诗经产生以来,各家对“契阔”的释义众说纷纭,难成定论。作为《邶风·击鼓》中的名句,“契阔”的释义应结合《诗经》的具体文意来阐释,从《击鼓》的主旨出发来理解。《击鼓》一诗应为一位远行的士兵思归不得而作,由于思归不得,诗人想起了与妻子昔日分别时的誓言——“死生契阔”,即“生的时候我们相互分离,死的时候我们也要在一起”,这样理解更加符合当时的语境语意。故而将“契阔”解释为“合离”还是比较确切的,而非战友之间勤苦之意。
《诗经》距今时代久远,语言语义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字词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诗歌诗意的理解。钱钟书的《管锥编·击鼓》此章脉络清晰,对“契阔”的阐释论据详实,逻辑性强,也为后人更好地理解《邶风·击鼓》提供了理论依据。
“契阔”二字出自《邶风·击鼓》篇,诗云:“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钱钟书在《管锥编·击鼓》中详细论述了《诗经·邶凤·击鼓》一章中“契阔”诸义,并将“契阔”释为合离聚散之义,堪称训诂学的一篇佳作。然,历代注家对“契阔”二字的释义颇有分歧。郭小武和叶青在《(管錐编)“契阔”说义质疑》一文中对钱钟书的“离合”说提出了异议,认为应遵从毛亨、郑玄、王肃三家之说,将“契阔”训为勤苦,并从音韵学、文字学等多个角度进行驳斥。关于“契阔”二字的释义,目前学术界比较通行的说法有四种,分为“勤苦说”、“合离聚散说”、“隔远说”、“约束说”。
1.勤苦说:以汉代毛亨、郑玄,三国王肃、清代陈奂、仇兆鳌为代表。
《毛诗故训传》认为:“契阔,勤苦也。”郑玄《毛诗笺》继承了毛亨的“勤苦”一说,并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释义为“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志在相存救也。”郑玄认为这是战友之间的誓约之词,同生死,共勤苦,歌颂的是患难与共的战友之情。郑的观点在当时广为流传,然,三国时期王肃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此句诗并非是论战友情谊,而是言男女夫妻之情——“言国人室家之志,欲相与从生死契阔;勤苦而不相离,相与成男女之数,相扶持俱老”。’这是对爱情的解释。但是对于“契阔”一词的词义,仍从毛说,释为勤苦。
“契阔”作勤苦一说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在《魏略》中,孙权曾给曹丕写信道:“遂值先王委离国祚,殿下承统,下情始通。公私契阔,未获备举,是令本誓未即昭显。”“当时曹操去世,曹丕刚刚继位,此处的“公私契阔”,意指曹丕既要治理国家公务,又要料理家人丧事,很是辛劳。此外,卢子谅《赠刘琨并书》:“五臣奚与,契阔百罹。”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居然成潢落,白首甘契阔。”王珪《咏汉高祖》:“忆昔与项王,契阔时未伸。”韦应物《伤逝》:“契阔忧患灾”《晋书·范弘之传》:“契阔艰难,夷险以之。”“此诸例皆用“契阔”之“勤苦”义。
在“勤苦”这一释义之下,又引申出“契阔”的其他含义,例如奔走跋涉之义。《魏书·肃宗纪》:“世祖太武皇帝……本充爪牙,服勤征旅,契阔行间,备尝劳剧。”“此外,还有“失意潦倒”之意。李白《赠别从切高五》:“自笑我非夫,生事多契阔。蓄积万古愤,向谁得开豁。”v可笑我不算一个大丈夫,一生失意潦倒,胸中蓄积着万古忧愤,不知可以向谁诉说!
2.合离聚散说,偏义复词,或偏离散,或偏聚合,以黄生、范处义、杨简,今人钱钟书为代表
宋代范处义在《诗补传》中将“契阔”解释为合离聚散之义,他认为此诗是“国人与室家相诀之辞。盖契者,合也;阔者,离也。今所叹者果成离阔矣,不容我苟活矣!”是男女之间诀别之词。南宋杨简延续此说,明确反对前代诸儒将“契阔”解释为军中誓约的“勤苦”,他认为应当解释为男女之间的“合离”。他在《慈湖诗传》中说道:“诸儒皆日‘契阔,勤苦也’虽孔疏诸儒参定,亦无考据。……盖谓军伍誓约,必推其勤苦之意。今谓与室家诀别,则契者,合也,阔者,阔远也。婚姻之初亲爱誓者,其死其生,其合而共处,其远而阔别。”杨简认为,“死生契阔”表达的是婚姻中生死与共的爱情誓言,体现的亦是男女之情,并非军队中的约定。宋人孙奕也持同样的观点,《示儿编》云:“契,合也。阔,离也,谓死生离合,与汝成誓言矣。”明末清初学者黄生《义府》云:“‘契’、合也,‘阔’、离也,与‘死’对言。‘偕老’即偕死,所谓誓同生死也。言今者从军之役,我与室家有‘阔’而已,‘契’无日也;有‘死’而已,‘生’无日也。”按照黄生的看法,“死生契阔”,言从军之士与妻子生死别离之景,表现的是同生共死之情义。
合离聚散一说后人采用众多。《魏志·董昭传》:“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此处“契阔”取得就是合离之义。晚唐诗人李中《安福县秋吟寄陈锐秘书》:“苦恨亲交多契阔,未知良会几时同”,根据第二句可知,作者感慨不知何时能与亲朋相聚,那前文必是和亲朋分散了,契阔即是分别,取阔别之意。北宋刘子翠《传朋游丝贴歌》“乱离契阔四十秋,笔意与人俱老大”契阔也取“离别”意。
释“契阔”为“离散”之义是得到众多学者支持且普遍认同的说法,几乎占据了学界的主流地位。钱钟书在《管锥编》中也力主黄生《义府》之说,反对前人(毛、郑、王、胡)之说,并援引苏武《古诗》“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及李商隐《行次西郊作》“少壮尽点行,疲老守空村,生分作死誓,挥泪连秋云”,以此印证《击鼓》一诗主旨应为征人与妻子在战场上的生死合离。故此,“契阔”应为“合离”一说。
3.隔远说,以宋朱熹,严粲,清方玉润,今人袁梅为代表
将“契阔”释为“隔远”见于朱熹《诗经集传》:“契,与挈同。契阔,隔远之意。从役者念其室家,因言始为室家之时,期以死生契阔不相忘弃,又相与执手,而期以偕老也。”。按照朱熹的观点,“死生契阔”是指征人思念远方的妻子,想起曾经两人新婚之时的约定之词,生死相隔也不会相忘,执手相伴白头偕老。严粲承袭了朱熹的隔远说,并引申为间阔之义。他在《诗辑》中言:“契音挈,《汉书·诸葛丰传》:‘问何阔’注云:久阔不相见。则‘契阔’为问阔之义也。言居者生,行者死,一死一生,自此间阔矣。”“在严粲看来,这句诗所表达的诗意是,行役之人与居家之人一死一生,从此阔别,再无相见。值得注意的是,朱熹的隔远一说被后世一些学人所接受。陈介白《诗经选译》:“契阔,是间阔,即远离之意。”高亨《诗经译注》:“契,隔绝;阔,远离。”
4.约束、约结说,以汉代韩婴,唐代孔颖达、陆德明,清代王先谦,今人杨合鸣为代表
约束一说最早见于韩婴。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引用韩婴释义:“契阔,《韩诗》云:约束也。”基于这一释义的理解,孔颖达将《击鼓》解释为战友之间的执手相约、互相救助。“谓与其伍中之人约束也……是同伍相救,故举以言之”。陈乔枞认为“韩以契阔为约束,是以契阔为挈括之假借。”按照陈的观点,韩诗将“契阔”解释为约束,是将其作为挈括的假借用法。约束一说受到了清代多位学人认同。清代胡承珙在《毛诗后笺》说“死生挈括,言死生相与约束,不相离弃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契阔,约束也。”
作为南北朝以来经学的集大成之作,孔颖达《毛诗正义》解释“契阔”为“约束”,主要是因其保留和吸收了许多前代的经学成就。如《毛诗诂训传》、《毛诗笺》、王肃、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等成果,尤其是对于《韩诗》的引用。《韩诗》今虽不传,但在《毛诗正义》中被大量引用。
自诗经产生以来,各家对“契阔”的释义众说纷纭,难成定论。作为《邶风·击鼓》中的名句,“契阔”的释义应结合《诗经》的具体文意来阐释,从《击鼓》的主旨出发来理解。《击鼓》一诗应为一位远行的士兵思归不得而作,由于思归不得,诗人想起了与妻子昔日分别时的誓言——“死生契阔”,即“生的时候我们相互分离,死的时候我们也要在一起”,这样理解更加符合当时的语境语意。故而将“契阔”解释为“合离”还是比较确切的,而非战友之间勤苦之意。
《诗经》距今时代久远,语言语义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字词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诗歌诗意的理解。钱钟书的《管锥编·击鼓》此章脉络清晰,对“契阔”的阐释论据详实,逻辑性强,也为后人更好地理解《邶风·击鼓》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