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击鼓》论“契阔”诸义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DC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契阔 勤苦 合离 释义
  “契阔”二字出自《邶风·击鼓》篇,诗云:“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钱钟书在《管锥编·击鼓》中详细论述了《诗经·邶凤·击鼓》一章中“契阔”诸义,并将“契阔”释为合离聚散之义,堪称训诂学的一篇佳作。然,历代注家对“契阔”二字的释义颇有分歧。郭小武和叶青在《(管錐编)“契阔”说义质疑》一文中对钱钟书的“离合”说提出了异议,认为应遵从毛亨、郑玄、王肃三家之说,将“契阔”训为勤苦,并从音韵学、文字学等多个角度进行驳斥。关于“契阔”二字的释义,目前学术界比较通行的说法有四种,分为“勤苦说”、“合离聚散说”、“隔远说”、“约束说”。
  1.勤苦说:以汉代毛亨、郑玄,三国王肃、清代陈奂、仇兆鳌为代表。
  《毛诗故训传》认为:“契阔,勤苦也。”郑玄《毛诗笺》继承了毛亨的“勤苦”一说,并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释义为“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志在相存救也。”郑玄认为这是战友之间的誓约之词,同生死,共勤苦,歌颂的是患难与共的战友之情。郑的观点在当时广为流传,然,三国时期王肃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此句诗并非是论战友情谊,而是言男女夫妻之情——“言国人室家之志,欲相与从生死契阔;勤苦而不相离,相与成男女之数,相扶持俱老”。’这是对爱情的解释。但是对于“契阔”一词的词义,仍从毛说,释为勤苦。
  “契阔”作勤苦一说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在《魏略》中,孙权曾给曹丕写信道:“遂值先王委离国祚,殿下承统,下情始通。公私契阔,未获备举,是令本誓未即昭显。”“当时曹操去世,曹丕刚刚继位,此处的“公私契阔”,意指曹丕既要治理国家公务,又要料理家人丧事,很是辛劳。此外,卢子谅《赠刘琨并书》:“五臣奚与,契阔百罹。”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居然成潢落,白首甘契阔。”王珪《咏汉高祖》:“忆昔与项王,契阔时未伸。”韦应物《伤逝》:“契阔忧患灾”《晋书·范弘之传》:“契阔艰难,夷险以之。”“此诸例皆用“契阔”之“勤苦”义。
  在“勤苦”这一释义之下,又引申出“契阔”的其他含义,例如奔走跋涉之义。《魏书·肃宗纪》:“世祖太武皇帝……本充爪牙,服勤征旅,契阔行间,备尝劳剧。”“此外,还有“失意潦倒”之意。李白《赠别从切高五》:“自笑我非夫,生事多契阔。蓄积万古愤,向谁得开豁。”v可笑我不算一个大丈夫,一生失意潦倒,胸中蓄积着万古忧愤,不知可以向谁诉说!
  2.合离聚散说,偏义复词,或偏离散,或偏聚合,以黄生、范处义、杨简,今人钱钟书为代表
  宋代范处义在《诗补传》中将“契阔”解释为合离聚散之义,他认为此诗是“国人与室家相诀之辞。盖契者,合也;阔者,离也。今所叹者果成离阔矣,不容我苟活矣!”是男女之间诀别之词。南宋杨简延续此说,明确反对前代诸儒将“契阔”解释为军中誓约的“勤苦”,他认为应当解释为男女之间的“合离”。他在《慈湖诗传》中说道:“诸儒皆日‘契阔,勤苦也’虽孔疏诸儒参定,亦无考据。……盖谓军伍誓约,必推其勤苦之意。今谓与室家诀别,则契者,合也,阔者,阔远也。婚姻之初亲爱誓者,其死其生,其合而共处,其远而阔别。”杨简认为,“死生契阔”表达的是婚姻中生死与共的爱情誓言,体现的亦是男女之情,并非军队中的约定。宋人孙奕也持同样的观点,《示儿编》云:“契,合也。阔,离也,谓死生离合,与汝成誓言矣。”明末清初学者黄生《义府》云:“‘契’、合也,‘阔’、离也,与‘死’对言。‘偕老’即偕死,所谓誓同生死也。言今者从军之役,我与室家有‘阔’而已,‘契’无日也;有‘死’而已,‘生’无日也。”按照黄生的看法,“死生契阔”,言从军之士与妻子生死别离之景,表现的是同生共死之情义。
  合离聚散一说后人采用众多。《魏志·董昭传》:“今吾有粮,将军有兵,有无相通,足以相济,死生契阔,相与共之。”此处“契阔”取得就是合离之义。晚唐诗人李中《安福县秋吟寄陈锐秘书》:“苦恨亲交多契阔,未知良会几时同”,根据第二句可知,作者感慨不知何时能与亲朋相聚,那前文必是和亲朋分散了,契阔即是分别,取阔别之意。北宋刘子翠《传朋游丝贴歌》“乱离契阔四十秋,笔意与人俱老大”契阔也取“离别”意。
  释“契阔”为“离散”之义是得到众多学者支持且普遍认同的说法,几乎占据了学界的主流地位。钱钟书在《管锥编》中也力主黄生《义府》之说,反对前人(毛、郑、王、胡)之说,并援引苏武《古诗》“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及李商隐《行次西郊作》“少壮尽点行,疲老守空村,生分作死誓,挥泪连秋云”,以此印证《击鼓》一诗主旨应为征人与妻子在战场上的生死合离。故此,“契阔”应为“合离”一说。
  3.隔远说,以宋朱熹,严粲,清方玉润,今人袁梅为代表
  将“契阔”释为“隔远”见于朱熹《诗经集传》:“契,与挈同。契阔,隔远之意。从役者念其室家,因言始为室家之时,期以死生契阔不相忘弃,又相与执手,而期以偕老也。”。按照朱熹的观点,“死生契阔”是指征人思念远方的妻子,想起曾经两人新婚之时的约定之词,生死相隔也不会相忘,执手相伴白头偕老。严粲承袭了朱熹的隔远说,并引申为间阔之义。他在《诗辑》中言:“契音挈,《汉书·诸葛丰传》:‘问何阔’注云:久阔不相见。则‘契阔’为问阔之义也。言居者生,行者死,一死一生,自此间阔矣。”“在严粲看来,这句诗所表达的诗意是,行役之人与居家之人一死一生,从此阔别,再无相见。值得注意的是,朱熹的隔远一说被后世一些学人所接受。陈介白《诗经选译》:“契阔,是间阔,即远离之意。”高亨《诗经译注》:“契,隔绝;阔,远离。”
  4.约束、约结说,以汉代韩婴,唐代孔颖达、陆德明,清代王先谦,今人杨合鸣为代表
  约束一说最早见于韩婴。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引用韩婴释义:“契阔,《韩诗》云:约束也。”基于这一释义的理解,孔颖达将《击鼓》解释为战友之间的执手相约、互相救助。“谓与其伍中之人约束也……是同伍相救,故举以言之”。陈乔枞认为“韩以契阔为约束,是以契阔为挈括之假借。”按照陈的观点,韩诗将“契阔”解释为约束,是将其作为挈括的假借用法。约束一说受到了清代多位学人认同。清代胡承珙在《毛诗后笺》说“死生挈括,言死生相与约束,不相离弃也。”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契阔,约束也。”
  作为南北朝以来经学的集大成之作,孔颖达《毛诗正义》解释“契阔”为“约束”,主要是因其保留和吸收了许多前代的经学成就。如《毛诗诂训传》、《毛诗笺》、王肃、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等成果,尤其是对于《韩诗》的引用。《韩诗》今虽不传,但在《毛诗正义》中被大量引用。
  自诗经产生以来,各家对“契阔”的释义众说纷纭,难成定论。作为《邶风·击鼓》中的名句,“契阔”的释义应结合《诗经》的具体文意来阐释,从《击鼓》的主旨出发来理解。《击鼓》一诗应为一位远行的士兵思归不得而作,由于思归不得,诗人想起了与妻子昔日分别时的誓言——“死生契阔”,即“生的时候我们相互分离,死的时候我们也要在一起”,这样理解更加符合当时的语境语意。故而将“契阔”解释为“合离”还是比较确切的,而非战友之间勤苦之意。
  《诗经》距今时代久远,语言语义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字词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诗歌诗意的理解。钱钟书的《管锥编·击鼓》此章脉络清晰,对“契阔”的阐释论据详实,逻辑性强,也为后人更好地理解《邶风·击鼓》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发展情感、获取积极心理能量的方式.随着现代教育的进步,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而如何利用丰富的阅读构筑学生的积极
工作之余,重温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荣历史,追着红船的影子,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沉思.rn不容易.百年之初,正如毛泽东主席在诗词中所言:“看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921年从嘉
期刊
通过听儿歌,幼儿的学习兴趣会被激发,所以,幼儿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儿歌引入到教学实践中,增强幼儿语文学习兴趣。不仅如此,幼儿教师还要整合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并且找到语文知识与儿歌的相似点,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将儿歌融入在语文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作用。所以,幼儿教师需要关注儿歌,并且将儿歌应用在教学实际中,发挥儿歌的价值和作用。   一.幼儿语文学前教育中融入儿歌的重要意义   1.有利
期刊
听力障碍的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过程中面对更大的挑战.教师要想提升绘画教学课堂的质量,就要针对结合听力障碍学生的特点优化美术课程教学的方式,促进学生绘画语言的提升.本文
关键词:小说 意境 营造  小说意境是小说艺术价值的体现,优秀的小说总是让人回味无穷,给人以美感和启示。我们读《红楼梦》可以感受到“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读沈从文的《边城》可以感受到和谐之美。读莫言的《丰乳肥臀》可以感受到母性生命的蓬勃以及对苦难的隐忍。读余华的《活着》可以感受到活着非同寻常的况味。营造小说意境并非易事,需要从优秀艺术家的创作当中汲取经验和方法。以下我们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首先,
小学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单轨道,而是技能、人文和情境等的多轨道.体育及其体育的面孔可以更多姿一点,比如,不仅仅可以齐步走,也可以单独走;不仅仅是体育味,也是人文味;不仅仅是
2007年和2016年国家先后颁布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了培智学校的课程要以生活为核心,遵循智力障碍学生的身心特点,促
我做家庭教育研究这些年,有时候家长来咨询,说孩子努力学习,父母对孩子也很用心投入,但孩子的成绩还是不太理想,或者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候就要反思,是不是我们的家
期刊
核心素养作为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的一项新型的教学理念,一经提出就深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成为教育领域中的热门话题.随着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不仅为数学课
关键词:《儒林外史》 知识分子 吴敬梓  吴敬梓写举人秀才、翰院名士、平民百姓,揭露了封建科举考试对人的一种腐蚀和毒害。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曾说道:“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儒林外史》的伟大之处不仅表现在它那高超的讽刺艺术,而且也表现在书中所塑造的立体、真实、能够引人深思的知识分子。书中总共大概出现了200多个人物,作者主要把笔墨放到典型的人物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