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对作文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等级标准。其中,发展等级标准中的关键词为“有创新”。“创新”是作文教学的目标,又是目标定位的指导思想。在作文训练实践中,学生应该“有创新”地对作文内外进行技巧性“装修”,创出具有生活化、个性化的作文,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就作文内部的创新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作文主题的确定
作文主题是写作方向,是贯穿文章内容、题材的基本问题、基本观点。我们写作文,不可无目的地把生活现象像照相一样,移植到作品中来。而要借助题材说明某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张,宣传或反对某观点,把自己最深的感受告诉读者。就是说,作文要有主题。一篇作文的主题必须是明确的、集中的,读者一看就明白作者想说什么。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统帅。主题准确、深刻、新颖、与众不同,作文则鲜活而不落俗套。
1.顺应时代,真实鲜明
“文章合为时而著”。文章要有时代气息,主题确定应顺应时代特点,反映当今人们的思想观念。这要求学生作文要有时代气息,要跟上时代步伐,合上时代节拍。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有别于过去任何时代。我们对以往的许多观念都作了新思考,对一些事物也赋予了新含义。如“老实人”一词,在人们的传统观中,老实人多半是驯良、听话、与世无争的“顺民”。《现代汉语词典》对“老实”的解释为“规规矩矩,不惹事”。而今,我们对“老实”的理解是不隐瞒自己观点、敢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心口如一、诚实守信等。若以“老实”为题材,我们就应在文中反映“老实”的新形象和新观念,使文章具有真实鲜明的时代色彩。
2.逆向思维,出奇制胜
作文的主题提炼,可以逆向思维,突破思维定势,从人们淡忘甚至遗忘的角度切入,或从常规问题的侧面或反面入手,往往会别有洞天。独辟蹊径,确立一个既符合客观事理又深刻新颖的主题观点,文章则新奇独特,
熠熠生辉。
如多数学生写“拜菩萨故事”都是从“人们遇上困难都求菩萨保佑,这是封建迷信落后”这个角度写,有学生却反道而行:“我们遇事都去求菩萨,那菩萨遇事求谁呢?菩萨一定回答:我求我自己!”这个角度较新,提出了“自己就是自己的菩萨”的主题,新鲜深刻,给人强烈的哲理感。
3.贴近生活,高于生活,自然独特
作文主题要贴近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既真实自然又新颖独特。如果学生思想过分拘束于现实,就明显表现出一些不合适的主题观点。如对农村、对生活、对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观点去评论,思想消极悲观,看法偏颇。这些在作文中出现,主题明显过于现实化,没有注意提升高度。
4.选择个性,真情表露
作文主题要有个性化。学生作文创新的时空是自由的。我们应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熟悉的生活环境(学校、家庭、社会和自我生活),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体验生活的艰辛与美好,感悟生活独特的苦涩与甘甜,触发创作灵感。作文主题要自然而然流露作者这种独特个性和真挚情感,即主题个性化。
如果学生生活时空狭小、个性体验匮乏、个性化见解和情感缺乏、思维浅表化等,就易出现个性失落,作文也会相应出现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无个性现象。
二、作文材料的选择
确定了主题,才能围绕主题选择、组织材料,全面铺开作文。作文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所以对材料创新运用尤为重要。
1.背范文不如备素材
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指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将自己融入其中并积极去体验、感悟,为积累作文素材打下基础。积累丰富的生活作文素材,在激情四溢地创作中,享受着生活的馈赠。
许多学生都在背诵抄写范文,这样做对写好作文收效不大,且埋没了“独创”能力。背范文不如备素材。所积素材最好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语言来整理的,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新颖性,避免使用陈词滥调。如“有付出才有成功”这一主题,在选材上不要非爱迪生、司马迁不可,其实完全可以举例刘翔、姚明、“感动中国”等具有时代气息的人和事。
2.从熟悉的生活选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指导学生作文要从熟悉的生活入手。学生只有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功能体验生活,留心观察分析周围事物,养成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才能把对生活的亲身感受,用文字真实而富有情感地表达出来。
学生作文《四季感悟》的片段:“倾听第一朵桃花欢笑的声音,找寻第一只蝌蚪在荷叶上喊妈咪的痕迹,拾起第一列蚂蚁走过的红叶,体验第一束北风削面刺骨的凛然——走过四季路过四季,请……”
《同学小雨》中又有描写:“小雨不小,他有一张早熟黝黑的脸,配上严肃的表情和灰色大衣,老师见了他,以为是家长,于是赶紧点头哈腰;家长见了他,以为是老师,于是也赶紧点头哈腰。基于这点,哥几个朋友都尊称他为‘雨大爷’。”
两文段语言优美,蕴含真情,更重要的是在选材上捕捉了亲切、鲜活的生活元素,顺手拈来,从容不迫,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3.故事新编,弃旧迎新
赋予陈旧材料以新意的材料处理方法即“故事新编法”。
“弃旧迎新法”,即作文选材要抛掉老套事物,选取生活中最新、最具代表性的信息。它要求作者的思想与时代同步、与生活节奏吻合,情绪饱满地投入生活,善于观察和思考周围的新人新事新观念,多读多看内容积极健康的报纸杂志等,拓宽视野。
《<孔雀东南飞>新传》,新编了现代版刘兰芝:刘为勤劳、贤惠的妇女,居然为了丈夫而出入于各种交际场合……故事新编,古为今用,充满现代生活浓郁气息,是社会现象的最好折射。
农村学生在作文时更注意弃旧迎新处理作文材料,不要老翻十年二十年以前的旧事。如今农村“四大”变化都是新看点。一是自然环境,公路铁路桥梁、建筑设施等;二是人际关系,“分田到户”与“联合种植”、新型文化农民等;三是生活环境,规模种养基地、村公所、阳光球场等;四是生活新貌,天天街市、新农村养老保险、山歌文化节等。我们有意引导学生把家庭、社会、学校结合起来,发展“乡土”作文和“乡土”文化,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进而提高学生的个性作文、语文能力。
总之,美学基本原理强调:每一部具有独创性的艺术作品,它的内容都是具体独特的“这一个”。作文内容在主题与选材上创新,真正实现了独特的“这一个”,也实现了学生在淳朴生活中有个性地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的作文目标。
(责任编辑吕行)
本文就作文内部的创新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作文主题的确定
作文主题是写作方向,是贯穿文章内容、题材的基本问题、基本观点。我们写作文,不可无目的地把生活现象像照相一样,移植到作品中来。而要借助题材说明某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张,宣传或反对某观点,把自己最深的感受告诉读者。就是说,作文要有主题。一篇作文的主题必须是明确的、集中的,读者一看就明白作者想说什么。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统帅。主题准确、深刻、新颖、与众不同,作文则鲜活而不落俗套。
1.顺应时代,真实鲜明
“文章合为时而著”。文章要有时代气息,主题确定应顺应时代特点,反映当今人们的思想观念。这要求学生作文要有时代气息,要跟上时代步伐,合上时代节拍。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有别于过去任何时代。我们对以往的许多观念都作了新思考,对一些事物也赋予了新含义。如“老实人”一词,在人们的传统观中,老实人多半是驯良、听话、与世无争的“顺民”。《现代汉语词典》对“老实”的解释为“规规矩矩,不惹事”。而今,我们对“老实”的理解是不隐瞒自己观点、敢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心口如一、诚实守信等。若以“老实”为题材,我们就应在文中反映“老实”的新形象和新观念,使文章具有真实鲜明的时代色彩。
2.逆向思维,出奇制胜
作文的主题提炼,可以逆向思维,突破思维定势,从人们淡忘甚至遗忘的角度切入,或从常规问题的侧面或反面入手,往往会别有洞天。独辟蹊径,确立一个既符合客观事理又深刻新颖的主题观点,文章则新奇独特,
熠熠生辉。
如多数学生写“拜菩萨故事”都是从“人们遇上困难都求菩萨保佑,这是封建迷信落后”这个角度写,有学生却反道而行:“我们遇事都去求菩萨,那菩萨遇事求谁呢?菩萨一定回答:我求我自己!”这个角度较新,提出了“自己就是自己的菩萨”的主题,新鲜深刻,给人强烈的哲理感。
3.贴近生活,高于生活,自然独特
作文主题要贴近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既真实自然又新颖独特。如果学生思想过分拘束于现实,就明显表现出一些不合适的主题观点。如对农村、对生活、对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观点去评论,思想消极悲观,看法偏颇。这些在作文中出现,主题明显过于现实化,没有注意提升高度。
4.选择个性,真情表露
作文主题要有个性化。学生作文创新的时空是自由的。我们应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熟悉的生活环境(学校、家庭、社会和自我生活),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体验生活的艰辛与美好,感悟生活独特的苦涩与甘甜,触发创作灵感。作文主题要自然而然流露作者这种独特个性和真挚情感,即主题个性化。
如果学生生活时空狭小、个性体验匮乏、个性化见解和情感缺乏、思维浅表化等,就易出现个性失落,作文也会相应出现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无个性现象。
二、作文材料的选择
确定了主题,才能围绕主题选择、组织材料,全面铺开作文。作文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所以对材料创新运用尤为重要。
1.背范文不如备素材
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指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和自然景物,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将自己融入其中并积极去体验、感悟,为积累作文素材打下基础。积累丰富的生活作文素材,在激情四溢地创作中,享受着生活的馈赠。
许多学生都在背诵抄写范文,这样做对写好作文收效不大,且埋没了“独创”能力。背范文不如备素材。所积素材最好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语言来整理的,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新颖性,避免使用陈词滥调。如“有付出才有成功”这一主题,在选材上不要非爱迪生、司马迁不可,其实完全可以举例刘翔、姚明、“感动中国”等具有时代气息的人和事。
2.从熟悉的生活选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指导学生作文要从熟悉的生活入手。学生只有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功能体验生活,留心观察分析周围事物,养成观察思考的良好习惯,才能把对生活的亲身感受,用文字真实而富有情感地表达出来。
学生作文《四季感悟》的片段:“倾听第一朵桃花欢笑的声音,找寻第一只蝌蚪在荷叶上喊妈咪的痕迹,拾起第一列蚂蚁走过的红叶,体验第一束北风削面刺骨的凛然——走过四季路过四季,请……”
《同学小雨》中又有描写:“小雨不小,他有一张早熟黝黑的脸,配上严肃的表情和灰色大衣,老师见了他,以为是家长,于是赶紧点头哈腰;家长见了他,以为是老师,于是也赶紧点头哈腰。基于这点,哥几个朋友都尊称他为‘雨大爷’。”
两文段语言优美,蕴含真情,更重要的是在选材上捕捉了亲切、鲜活的生活元素,顺手拈来,从容不迫,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3.故事新编,弃旧迎新
赋予陈旧材料以新意的材料处理方法即“故事新编法”。
“弃旧迎新法”,即作文选材要抛掉老套事物,选取生活中最新、最具代表性的信息。它要求作者的思想与时代同步、与生活节奏吻合,情绪饱满地投入生活,善于观察和思考周围的新人新事新观念,多读多看内容积极健康的报纸杂志等,拓宽视野。
《<孔雀东南飞>新传》,新编了现代版刘兰芝:刘为勤劳、贤惠的妇女,居然为了丈夫而出入于各种交际场合……故事新编,古为今用,充满现代生活浓郁气息,是社会现象的最好折射。
农村学生在作文时更注意弃旧迎新处理作文材料,不要老翻十年二十年以前的旧事。如今农村“四大”变化都是新看点。一是自然环境,公路铁路桥梁、建筑设施等;二是人际关系,“分田到户”与“联合种植”、新型文化农民等;三是生活环境,规模种养基地、村公所、阳光球场等;四是生活新貌,天天街市、新农村养老保险、山歌文化节等。我们有意引导学生把家庭、社会、学校结合起来,发展“乡土”作文和“乡土”文化,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进而提高学生的个性作文、语文能力。
总之,美学基本原理强调:每一部具有独创性的艺术作品,它的内容都是具体独特的“这一个”。作文内容在主题与选材上创新,真正实现了独特的“这一个”,也实现了学生在淳朴生活中有个性地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的作文目标。
(责任编辑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