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在网上看了一个视频《这群鸭子火了》,感触颇深。在我们为这群稚嫩可爱的小鸭能否跳上台阶而担心焦虑的时候,小家伙们却给了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是啊,既然选择了成长,那么努力地向上,笨拙地跳跃,这些所有的扑腾、摔打都是必经的磨难。
一、选择决定人生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先生讲过这样一句话:“人与人最小的差别是智商,最大的差别是选择和坚持。”是啊,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坚守,促成不同的发展,造就不同的人生。
郑同学,我的大学室友,她是师范保送的。毕业论文她选择儿童文学,痛苦不堪。我选择了冷门——民间文学,轻松过关。毕业,各回各家,各找各校。
十年后,又同时成为某师大教育硕士,她选择的依然是儿童文学专业,师从著名学者,我拈轻怕重,选择了管理,并选了个容易通过的民办教育作为我的研究方向。
之后,再也没见,十年来,我从学校到机关,从机关到学校,安于生计,多歧亡羊。她师从上海师大著名的教授王荣生,如今已博士毕业。目前,在杭州某高校就职,从事她一生追求的儿童语言文学教育,成为我们口中眼中的“专家”。
有时候我经常想:她是如何做到的呢?到底是什么使她越来越接近自己的理想?
我和郑同学的当年的故事,在我们今天的校园里其实在不断地演绎着。比如,同样是新老师,有的人站稳讲台,成长迅速,脱颖而出,有的却选择安逸,停滞不前,成长缓慢。
再比如,在遇到教育教学困难的时候,你选择的是逃避还是克服?在学校需要你付出的时候,你选择的是拒绝还是接受?在有学习机会的时候,你选择的是借口还是珍惜?在略有空闲的时候,你选择的是安逸还是勤奋?在克服困难即将到达前一个路口的时候,你选择的是放弃还是坚守?
所以,人生处处是选择。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不仅仅是我们的能力,更应该是我们的选择。它不是外在的服从,而是内心一种真正自觉的追求。在这一系列的自觉选择中,你所具有的强烈的自觉成长的意识和品质,相信这是你一生成功的奠基。
二、我们的选择——成为好老师
对于我们中的大部分而言,无论情愿与否,在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开始,从我们与学生们相伴的那一刻起,成为一名好老师,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必须追逐的教育理想。
但在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却往往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并且常常萌发这样的念头:为什么我经过努力却无法改变学生改变现状?我真的是好老师的料吗?
我不由得想起了当年的自己。和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一样大学一毕业,我就当了班主任。还记得在新老师汇报课上,面对校长教务主任等大大小小的领导们,因为紧张,《长江三峡》这篇课文在我课堂里变得残缺不全,凶险万分。还记得为了给学生排练文艺汇演节目,晚自修无人管理场面失控,我这个班主任第二天被请进了校长室时的惶恐。还记得面对男女生交往密切,我苦口婆心、严厉批评外加班会家访,最后无计可施的无奈……匆匆那些年,历历犹在前。那些个时候,我就很多次怀疑过自己:我能成为好老师吗?学生会受我的影响而有所改变吗?
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也遇上这些那些的坎坎坷坷,但自始至终,我都坚信一位美国传奇教师的一句话:相信自己,你就是好教师的料。
这是发生在第56号教室的世界传奇,故事的主角是雷夫·艾斯奎斯。在这所美国第二大小学里,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且多出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可是,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雷夫老师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在第56号教室里,孩子们如着迷般每天提前2小时到校,放学后数小时内仍不愿离去。他是如何改变现状改变学生的呢?
2013年雷夫老师在武汉演讲的时候,讲到这样一段话:
当你感到你并没有改变谁的时候,其实有的事情已经改变了。有时候你已经改变了一些事,尽管你还不知道。有的时候,孩子们并不是没有听你的,看起来他们没听,但实际上孩子们在听的。你教给孩子的东西,已经深入学生心里,也许五年后才能够显现出来。我曾收到一封女孩的信,她叫珍妮。她在我班里时,我没有感到她在倾听我。许多孩子和我亲昵,但珍妮却不和我说话,从不和我打招呼。但八年之后,她上了一所有名的大学,在她的童年成长的文章里,她写到:五年级我走进56号教室,所有的一切都改变了。我开始上音乐课,弹奏吉他,学莎士比亚,我再不害怕,我很快乐。56号教室是我的家。我的同学,就是我的亲人。我所有的成长都是在56号教室里完成的,是我成为现在的我的原因,即使在外面的世界有这么多可怕的事情发生,尽管有着一切不如意,但所有问题都可以在56号得到解决。这是一个没有愤怒的地方,没有仇恨的地方,一个只有幸福和欢乐的地方。
这真的是教育的奇迹,教师的奇迹。也许当你还未意识到的时候,你已经成为了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所以要相信自己,你一定能成为好老师。也许你现在缺少的只是一定的火候,比如时间,比如环境,比如你的付出你的勤奋,因为再好的材料如果没有一定的火候,也无法成长,无法成才。但首先,应该让成长成为你的自觉追求。
三、成长,你的自觉选择
(一)让勤奋和激情点燃梦想
国家督学罗崇敏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不能没有理想和追求,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能干最好的,就不干次好,工作给你的不仅是薪水,还有价值和成就感。朱永新老师更是言简情深:应该说,我是幸运的,而最大的幸运,是遇到了一些燃起我梦想与激情的老师。如今,朱永新老师用他的新教育实验燃起了全国更多老师的梦想和激情。所以,拥有理想和激情,是你的幸福,更是孩子们的幸福。
如果说理想和激情是成长的双翼,那么勤奋和刻苦更是成长不可或缺的马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公布过一个结果:一般情况下,教育经验与教学水平在前5年成正比关系,是老师的快速成长期,5~8年成长缓慢,8年以后成长分化,勤奋刻苦、学习反思的老师继续提升,但另一部分老师教学水平反而随着教龄的增长而下降。因此,人的职业生涯也许会很漫长,但你的成长关键期却是如此的短暂而艰难。所以,千万不要在最能吃苦的年龄选择了安逸! 在我的印象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省特级教师郑青岳。2008年,郑老师被评为浙派名师,当时我在《教育信息报》上写了题为《宽厚待人严谨笃学激情人生》一文介绍郑老师,我还记得其中两段:
……为了一项研究,一个问题,甚至一个数据,寒来暑往,他蜗居斗室、笔耕不辍,步履匆匆、奔波劳顿。教材编写中的一幅插图,丛书编著中的一个案例,甚至论文撰写中的一个摘录,他都是查找了再查找,比较了再比较,筛选后再筛选……作为学者,他始终坚守的严谨勤勉风范,令我等终身习之、益之。
很多人认为,激情是年轻人的专利。但在郑老师身上,你却能体会到来自内心的激情涌动——对教育理想的坚守,对教育科研的执着。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着内心丰富的安静和寂寞的充盈,甘心做一名直指实践,沉于草根的研究者!呵,原来激情不一定属于年轻,不一定嘈杂热闹,它也可以无声而强烈,持久而坚韧……
在机关和郑老师同事十年,就是他多年来仍坚守的这份理想、这份激情、这种勤奋深深地感染了我,感染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许这一生我们和特级无缘,但只要你愿意,勤奋和激情却能够伴随我们一生。
(二)做一名踏地而行的歌者
在我看来,一个好教师,一定是个愿意把小事做好的教师,一个能够把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的老师。因为真正的教育,能影响人的教育,往往就蕴藏在那些不经意间的小事之中:一次简短平和的谈话,一张看似随意的纸条,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还可能是一次暴风骤雨的批评和不受人欢迎的家访……经由这些小事,教育进入人的心灵,并持续影响人的一生。
我们的一天常常是这样度过的:我们像早起的鸟儿,早早地来到校园布置早读,问问迟到的同学,了解一下作业情况,备课、改作、上课,辅导,讨论一下公开课的事,谈谈班级的烦心事,当孩子入睡、万籁俱静的时候,摊开我们的备课本再好好备备课……
你看,教育就是这些微不足道、平平淡淡、不成体系甚至还有些烦琐的片断或细节,但当我们每天尽力把教育的这些小事做好,其实,你正在渐渐接近你成为好老师的梦想。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这样把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的老师,就像《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说的: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我可以过得不平凡!
(三)让读书和思考成为你的生活常态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贵希曾经和他的同事们就优秀教师的成长做过一个大规模的调查,在国内选择了一批公认的优秀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请他们就自己的成长、成才给出一些理由。同时,他们也请了一些在名师身边工作的同志寻找优秀的原因。汇总的结果让大家很意外,绝大部分优秀教师认为自己成长有三要素,其中关键书籍就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几乎所有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书籍,是他人筑就的智慧之梯,把他们送向成功之巅。
这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启发。书,虽然不能帮助我解决问题,却能给我一个更好的视角,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对我们老师来说,读书和思考更应该是我们的本分,是我们的生活常态。它能丰厚自身内涵,丰富课堂教学,丰沛学生心灵。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科研究、论文撰写,哪一样离得开读书和思考?去年听取了宁波鄞州高级中学张全民老师的《生活的艺术》一课,这是夏丏尊先生一篇很通俗很短小的散文。可是为了上好这篇课文,张老师却用了几个月的时间,阅读了图书馆里能找到的大部分民国经典,终于用短短的一节课,就让全国语文同仁享受到这篇小品文,更显整个民国经典的魅力。所以说,读书思考,这个过程是孤寂的,是单调的,是痛苦的,但却是有意义的。它就是你破土前的挣扎,是你成就自我必需的积淀。
就像那棵竹子一样,它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
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成长需要储备!多少人,没熬过那三厘米!
(四)借一双慧眼让自己走得更远
成长需要团队同伴的帮助。《读者》上有一句话:“一个人独自行走,可能会走得很快,但多人结伴而行,才能走得更远。”所以团队是我们成长的共同家园。同伴互助是我们成长的主要途径。它包括正式和非正式,有的时候,非正式也是很重要的一条途径。三五个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朋友茶余饭后,探讨交流,不经意间也能碰撞出思维火花,互相进步,共同成长。这几天我在看《梅兰芳传奇》,没想到大师的很多创作竟然是在演出后的小聚中产生的。因此,只要你有成长的自觉意识,那么,无论在哪里你都可能会有无心插柳柳成阴,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惊喜和收获。
当然,我们的专业归属最重要的还是在我们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有效的教研活动,往往能使我们受益匪浅。就像我们学校语文组组长叶红珠老师说的那样:这样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给我们平静而封闭色彩浓郁的教学一次融合的机会,我们一改单枪匹马的作战方式,在我们的活动中,彼此严峻或温和的凝视,让教学的优势和亮点得以彰显,让教学的赘余和陋处无所遁形。在凝视和言说中,让我们一起前行。
最后,让我用叶圣陶先生的一段话来共勉:教育事业原是教师做的,教师不能只等旁人来“觉我”,要靠自己觉悟。“自觉”和“外铄”,在旁人开来似乎没有区别,在实际上精神上却大异其趣。凡是人生的一切,从“外铄”得来的,虽言表名理,行合正谊,也不过是被动的;若是从“自觉”得来的,便灵心澈悟,即知即行。我是个小学教师,所以我要“自觉”!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玉环县玉城中学)
一、选择决定人生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先生讲过这样一句话:“人与人最小的差别是智商,最大的差别是选择和坚持。”是啊,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坚守,促成不同的发展,造就不同的人生。
郑同学,我的大学室友,她是师范保送的。毕业论文她选择儿童文学,痛苦不堪。我选择了冷门——民间文学,轻松过关。毕业,各回各家,各找各校。
十年后,又同时成为某师大教育硕士,她选择的依然是儿童文学专业,师从著名学者,我拈轻怕重,选择了管理,并选了个容易通过的民办教育作为我的研究方向。
之后,再也没见,十年来,我从学校到机关,从机关到学校,安于生计,多歧亡羊。她师从上海师大著名的教授王荣生,如今已博士毕业。目前,在杭州某高校就职,从事她一生追求的儿童语言文学教育,成为我们口中眼中的“专家”。
有时候我经常想:她是如何做到的呢?到底是什么使她越来越接近自己的理想?
我和郑同学的当年的故事,在我们今天的校园里其实在不断地演绎着。比如,同样是新老师,有的人站稳讲台,成长迅速,脱颖而出,有的却选择安逸,停滞不前,成长缓慢。
再比如,在遇到教育教学困难的时候,你选择的是逃避还是克服?在学校需要你付出的时候,你选择的是拒绝还是接受?在有学习机会的时候,你选择的是借口还是珍惜?在略有空闲的时候,你选择的是安逸还是勤奋?在克服困难即将到达前一个路口的时候,你选择的是放弃还是坚守?
所以,人生处处是选择。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不仅仅是我们的能力,更应该是我们的选择。它不是外在的服从,而是内心一种真正自觉的追求。在这一系列的自觉选择中,你所具有的强烈的自觉成长的意识和品质,相信这是你一生成功的奠基。
二、我们的选择——成为好老师
对于我们中的大部分而言,无论情愿与否,在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开始,从我们与学生们相伴的那一刻起,成为一名好老师,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必须追逐的教育理想。
但在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却往往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并且常常萌发这样的念头:为什么我经过努力却无法改变学生改变现状?我真的是好老师的料吗?
我不由得想起了当年的自己。和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一样大学一毕业,我就当了班主任。还记得在新老师汇报课上,面对校长教务主任等大大小小的领导们,因为紧张,《长江三峡》这篇课文在我课堂里变得残缺不全,凶险万分。还记得为了给学生排练文艺汇演节目,晚自修无人管理场面失控,我这个班主任第二天被请进了校长室时的惶恐。还记得面对男女生交往密切,我苦口婆心、严厉批评外加班会家访,最后无计可施的无奈……匆匆那些年,历历犹在前。那些个时候,我就很多次怀疑过自己:我能成为好老师吗?学生会受我的影响而有所改变吗?
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也遇上这些那些的坎坎坷坷,但自始至终,我都坚信一位美国传奇教师的一句话:相信自己,你就是好教师的料。
这是发生在第56号教室的世界传奇,故事的主角是雷夫·艾斯奎斯。在这所美国第二大小学里,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且多出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可是,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雷夫老师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在第56号教室里,孩子们如着迷般每天提前2小时到校,放学后数小时内仍不愿离去。他是如何改变现状改变学生的呢?
2013年雷夫老师在武汉演讲的时候,讲到这样一段话:
当你感到你并没有改变谁的时候,其实有的事情已经改变了。有时候你已经改变了一些事,尽管你还不知道。有的时候,孩子们并不是没有听你的,看起来他们没听,但实际上孩子们在听的。你教给孩子的东西,已经深入学生心里,也许五年后才能够显现出来。我曾收到一封女孩的信,她叫珍妮。她在我班里时,我没有感到她在倾听我。许多孩子和我亲昵,但珍妮却不和我说话,从不和我打招呼。但八年之后,她上了一所有名的大学,在她的童年成长的文章里,她写到:五年级我走进56号教室,所有的一切都改变了。我开始上音乐课,弹奏吉他,学莎士比亚,我再不害怕,我很快乐。56号教室是我的家。我的同学,就是我的亲人。我所有的成长都是在56号教室里完成的,是我成为现在的我的原因,即使在外面的世界有这么多可怕的事情发生,尽管有着一切不如意,但所有问题都可以在56号得到解决。这是一个没有愤怒的地方,没有仇恨的地方,一个只有幸福和欢乐的地方。
这真的是教育的奇迹,教师的奇迹。也许当你还未意识到的时候,你已经成为了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所以要相信自己,你一定能成为好老师。也许你现在缺少的只是一定的火候,比如时间,比如环境,比如你的付出你的勤奋,因为再好的材料如果没有一定的火候,也无法成长,无法成才。但首先,应该让成长成为你的自觉追求。
三、成长,你的自觉选择
(一)让勤奋和激情点燃梦想
国家督学罗崇敏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不能没有理想和追求,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能干最好的,就不干次好,工作给你的不仅是薪水,还有价值和成就感。朱永新老师更是言简情深:应该说,我是幸运的,而最大的幸运,是遇到了一些燃起我梦想与激情的老师。如今,朱永新老师用他的新教育实验燃起了全国更多老师的梦想和激情。所以,拥有理想和激情,是你的幸福,更是孩子们的幸福。
如果说理想和激情是成长的双翼,那么勤奋和刻苦更是成长不可或缺的马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公布过一个结果:一般情况下,教育经验与教学水平在前5年成正比关系,是老师的快速成长期,5~8年成长缓慢,8年以后成长分化,勤奋刻苦、学习反思的老师继续提升,但另一部分老师教学水平反而随着教龄的增长而下降。因此,人的职业生涯也许会很漫长,但你的成长关键期却是如此的短暂而艰难。所以,千万不要在最能吃苦的年龄选择了安逸! 在我的印象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省特级教师郑青岳。2008年,郑老师被评为浙派名师,当时我在《教育信息报》上写了题为《宽厚待人严谨笃学激情人生》一文介绍郑老师,我还记得其中两段:
……为了一项研究,一个问题,甚至一个数据,寒来暑往,他蜗居斗室、笔耕不辍,步履匆匆、奔波劳顿。教材编写中的一幅插图,丛书编著中的一个案例,甚至论文撰写中的一个摘录,他都是查找了再查找,比较了再比较,筛选后再筛选……作为学者,他始终坚守的严谨勤勉风范,令我等终身习之、益之。
很多人认为,激情是年轻人的专利。但在郑老师身上,你却能体会到来自内心的激情涌动——对教育理想的坚守,对教育科研的执着。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着内心丰富的安静和寂寞的充盈,甘心做一名直指实践,沉于草根的研究者!呵,原来激情不一定属于年轻,不一定嘈杂热闹,它也可以无声而强烈,持久而坚韧……
在机关和郑老师同事十年,就是他多年来仍坚守的这份理想、这份激情、这种勤奋深深地感染了我,感染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许这一生我们和特级无缘,但只要你愿意,勤奋和激情却能够伴随我们一生。
(二)做一名踏地而行的歌者
在我看来,一个好教师,一定是个愿意把小事做好的教师,一个能够把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的老师。因为真正的教育,能影响人的教育,往往就蕴藏在那些不经意间的小事之中:一次简短平和的谈话,一张看似随意的纸条,一个眼神、一个微笑,还可能是一次暴风骤雨的批评和不受人欢迎的家访……经由这些小事,教育进入人的心灵,并持续影响人的一生。
我们的一天常常是这样度过的:我们像早起的鸟儿,早早地来到校园布置早读,问问迟到的同学,了解一下作业情况,备课、改作、上课,辅导,讨论一下公开课的事,谈谈班级的烦心事,当孩子入睡、万籁俱静的时候,摊开我们的备课本再好好备备课……
你看,教育就是这些微不足道、平平淡淡、不成体系甚至还有些烦琐的片断或细节,但当我们每天尽力把教育的这些小事做好,其实,你正在渐渐接近你成为好老师的梦想。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这样把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的老师,就像《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说的: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我可以过得不平凡!
(三)让读书和思考成为你的生活常态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贵希曾经和他的同事们就优秀教师的成长做过一个大规模的调查,在国内选择了一批公认的优秀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请他们就自己的成长、成才给出一些理由。同时,他们也请了一些在名师身边工作的同志寻找优秀的原因。汇总的结果让大家很意外,绝大部分优秀教师认为自己成长有三要素,其中关键书籍就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几乎所有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书籍,是他人筑就的智慧之梯,把他们送向成功之巅。
这可以使我们获得很多启发。书,虽然不能帮助我解决问题,却能给我一个更好的视角,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对我们老师来说,读书和思考更应该是我们的本分,是我们的生活常态。它能丰厚自身内涵,丰富课堂教学,丰沛学生心灵。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科研究、论文撰写,哪一样离得开读书和思考?去年听取了宁波鄞州高级中学张全民老师的《生活的艺术》一课,这是夏丏尊先生一篇很通俗很短小的散文。可是为了上好这篇课文,张老师却用了几个月的时间,阅读了图书馆里能找到的大部分民国经典,终于用短短的一节课,就让全国语文同仁享受到这篇小品文,更显整个民国经典的魅力。所以说,读书思考,这个过程是孤寂的,是单调的,是痛苦的,但却是有意义的。它就是你破土前的挣扎,是你成就自我必需的积淀。
就像那棵竹子一样,它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
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成长需要储备!多少人,没熬过那三厘米!
(四)借一双慧眼让自己走得更远
成长需要团队同伴的帮助。《读者》上有一句话:“一个人独自行走,可能会走得很快,但多人结伴而行,才能走得更远。”所以团队是我们成长的共同家园。同伴互助是我们成长的主要途径。它包括正式和非正式,有的时候,非正式也是很重要的一条途径。三五个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朋友茶余饭后,探讨交流,不经意间也能碰撞出思维火花,互相进步,共同成长。这几天我在看《梅兰芳传奇》,没想到大师的很多创作竟然是在演出后的小聚中产生的。因此,只要你有成长的自觉意识,那么,无论在哪里你都可能会有无心插柳柳成阴,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惊喜和收获。
当然,我们的专业归属最重要的还是在我们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有效的教研活动,往往能使我们受益匪浅。就像我们学校语文组组长叶红珠老师说的那样:这样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给我们平静而封闭色彩浓郁的教学一次融合的机会,我们一改单枪匹马的作战方式,在我们的活动中,彼此严峻或温和的凝视,让教学的优势和亮点得以彰显,让教学的赘余和陋处无所遁形。在凝视和言说中,让我们一起前行。
最后,让我用叶圣陶先生的一段话来共勉:教育事业原是教师做的,教师不能只等旁人来“觉我”,要靠自己觉悟。“自觉”和“外铄”,在旁人开来似乎没有区别,在实际上精神上却大异其趣。凡是人生的一切,从“外铄”得来的,虽言表名理,行合正谊,也不过是被动的;若是从“自觉”得来的,便灵心澈悟,即知即行。我是个小学教师,所以我要“自觉”!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玉环县玉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