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新理念的感召下,按传统的教学理念设计的小学数学练习已适应不了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传统的小学数学练习内容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在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注重作业方式规范统一,忽视了作业评价对人的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过分强调练习过程与评价练习本身的客观性,忽视了学生、教师的主观作用。传统的数学练习设计理念将练习视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或工具,追求的是练习终结性的实效。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练习是为了重建与提升小学数学课程的意义。多样化的练习不应该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应该是学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觉地生活需要、学习需要。
一、把练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数学练习的设计应为学生的发展和转变服务,练习题有统一规格向存在差异转变。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运用多种练习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的情感由“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
1.以“生”为本的练习。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小学数学练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应该因人而异,让练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练习,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协同合作的练习。新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构建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练习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他人协同合作。因此,我们应该对传统的“独立完成”的观念有所扬弃。
3.动态的练习的评改。参与学生练习过程或间接的参与学生练习过程,进行辅导评改。教师不再仅仅是练习评改的权威,而是和学生、家庭、社区等有关人员组成一个共同体,共同参与学生练习辅导及评改,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4.整体关怀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练习评价功能将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在评价方式上,新课程理念提倡多元评价(如诊断性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的相互结合,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练习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有这样的一个例子为很多人熟悉:一位全国特级数学教师曾谈到一个例子,在一次测试后,单独找一个考了58分的学生谈心,并耐心地和他找原因之后,师生商定,老师借给这个学生2分,学生在下次考试中还给老师2分。这次谈话以后,该生学习更用心了。实践证明,类似的做法是能促进学生积极进步的。
5.研究创新性习题的比重逐渐加大。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运用现代教学论、课程论及其他先进教育技术手段,多样化地深化并构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开展,学生搜集、发现、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优选并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将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得到增强和提高。现在已经有不少教师在教学有关数字文化知识之前,已经引领学生课前参与学习,通过查阅有关的书籍、网站等,整理出资料,课堂上全班交流各自收集的信息,大部分情况下效果都很好。
二、数学练习题的内容要反映学生的生活
数学练习题的设计,应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以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要突出练习的趣味性、应用性、层次性、生活性。
1.突出练习题的趣味性。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设计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练习题,
2.突出练习题的应用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例如,让学生用绳子和标杆测量学校操场的周长,画出操场的方位图;根据地图算一下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等可操作性的实际应用,有利于发展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观察、收集、记录他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例子”,并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收集到的问题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它,就不再单纯是背诵和记忆书本上的现成的知识,而是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了,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并且在此过程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3.突出练习的层次性。学生是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而存在的,我们设计问题时必须明确肯定学生认识活动的个体特殊性,正视他们在已有知识和学习的动机等方面的差别,所以设计问题必须有层次性。所谓层次性,指的是问题里面含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有浅、中、难适合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形成一连串的问题链,浅层次的记忆性问题可供单纯的机械模仿,较深层次的问题可用来掌握和巩固新知识,高层次的问题可供用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题目的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成绩一般的学生能正确解答大部分习题,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能对难度较高的探索性习题进行解答,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应该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高性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同时不拘泥于书本,对具有创新思想见解的学生,予以鼓励。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体会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4.突出习题的纠错性原则。在学生解答数学习题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完整或者出现了理解上的误差,教师会发现他们会多次在某个知识点上出现错误。设计习题时教师可从学生容易发生错误和经常发生错误的地方人手,适当设计一些题目,有意布设“陷阱”,“诱使”学生步入歧途。然后,在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辨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归纳出预防的措施。课后再配合题组练习,让学生在不断产生错误和纠错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从而产生防错的“免疫力”。
总之,数学练习应该是数学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是对数学课程意义的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我们对数学习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自我构建数学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过程。
传统的小学数学练习内容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在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注重作业方式规范统一,忽视了作业评价对人的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过分强调练习过程与评价练习本身的客观性,忽视了学生、教师的主观作用。传统的数学练习设计理念将练习视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或工具,追求的是练习终结性的实效。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练习是为了重建与提升小学数学课程的意义。多样化的练习不应该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应该是学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觉地生活需要、学习需要。
一、把练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数学练习的设计应为学生的发展和转变服务,练习题有统一规格向存在差异转变。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运用多种练习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的情感由“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
1.以“生”为本的练习。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小学数学练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应该因人而异,让练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练习,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协同合作的练习。新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的生成性、构建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练习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需要与他人协同合作。因此,我们应该对传统的“独立完成”的观念有所扬弃。
3.动态的练习的评改。参与学生练习过程或间接的参与学生练习过程,进行辅导评改。教师不再仅仅是练习评改的权威,而是和学生、家庭、社区等有关人员组成一个共同体,共同参与学生练习辅导及评改,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4.整体关怀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练习评价功能将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在评价方式上,新课程理念提倡多元评价(如诊断性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的相互结合,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练习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有这样的一个例子为很多人熟悉:一位全国特级数学教师曾谈到一个例子,在一次测试后,单独找一个考了58分的学生谈心,并耐心地和他找原因之后,师生商定,老师借给这个学生2分,学生在下次考试中还给老师2分。这次谈话以后,该生学习更用心了。实践证明,类似的做法是能促进学生积极进步的。
5.研究创新性习题的比重逐渐加大。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运用现代教学论、课程论及其他先进教育技术手段,多样化地深化并构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开展,学生搜集、发现、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优选并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将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得到增强和提高。现在已经有不少教师在教学有关数字文化知识之前,已经引领学生课前参与学习,通过查阅有关的书籍、网站等,整理出资料,课堂上全班交流各自收集的信息,大部分情况下效果都很好。
二、数学练习题的内容要反映学生的生活
数学练习题的设计,应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以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要突出练习的趣味性、应用性、层次性、生活性。
1.突出练习题的趣味性。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设计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练习题,
2.突出练习题的应用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例如,让学生用绳子和标杆测量学校操场的周长,画出操场的方位图;根据地图算一下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等可操作性的实际应用,有利于发展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观察、收集、记录他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例子”,并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收集到的问题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它,就不再单纯是背诵和记忆书本上的现成的知识,而是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了,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并且在此过程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3.突出练习的层次性。学生是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而存在的,我们设计问题时必须明确肯定学生认识活动的个体特殊性,正视他们在已有知识和学习的动机等方面的差别,所以设计问题必须有层次性。所谓层次性,指的是问题里面含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有浅、中、难适合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形成一连串的问题链,浅层次的记忆性问题可供单纯的机械模仿,较深层次的问题可用来掌握和巩固新知识,高层次的问题可供用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题目的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成绩一般的学生能正确解答大部分习题,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能对难度较高的探索性习题进行解答,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应该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高性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同时不拘泥于书本,对具有创新思想见解的学生,予以鼓励。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体会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4.突出习题的纠错性原则。在学生解答数学习题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完整或者出现了理解上的误差,教师会发现他们会多次在某个知识点上出现错误。设计习题时教师可从学生容易发生错误和经常发生错误的地方人手,适当设计一些题目,有意布设“陷阱”,“诱使”学生步入歧途。然后,在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辨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归纳出预防的措施。课后再配合题组练习,让学生在不断产生错误和纠错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从而产生防错的“免疫力”。
总之,数学练习应该是数学课程动态的生长性的延伸,是对数学课程意义的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我们对数学习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自我构建数学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