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发展”、“生本教育”、“提高质量”都不能离开教科研。新时代的教育改革需要具有一定可持续发展力与拥有较强“研究力”的教师群体。学校必须努力营造教师绽放生命火花的教科研磁场,极力提升教师的科研力。那么,学校如何直面问题,努力提升教师的科研力?近年来,我们江苏省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就如何提升教师“科研力”进行了校本探索,获得了一些经验。
一、直面教师科研“痼疾”,根除教科研“潜伏”问题之扰
(一)让“屡战屡败”转变为“屡败屡战”
不少老师迫切需要利用教科研来锻炼自己,提升自己,但是在种种困难面前却“败”下阵来,开始设法“逃避”教科研,还为“逃避”寻找各种各样所谓“站得住”的理由。“想为”却“不为”、“难为”,如何化解呢?
精神上“打气”。现在的教师承受着各种压力,教师工作的幸福指数似乎越来越低。这时,我们引导老师把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教科研结合起来,用教科研的视角寻找迫切需要研究的专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规划上“励志”。部分老师进行教科研时常“东一榔头西一棒”,没有进行教科研规划,又无人“铺路搭桥”,多走了弯路,越搞越没信心。为此,学校统筹规划,帮助每位老师制定《个人教科研发展规划》,确立一个主攻方向,搭建多种平台,创设交流机会,给教师提供专业自主发展的环境。现在,老师们有了目标和动力,信心十足。
(二)让“年轻无为”转变为“年轻有为”
一些青年教师,虽然有师范院校所学的“家底”,然而走上岗位后有些“力不从心”,对学校的教育科研缺乏经验,日久生畏,时间一长就成了教科研的“陌路人”。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五供”来解决:一是提供理论“食粮”,二是提供聚焦案例,三是提供“现场教科研”,四是提供外出“取经”机会,五是提供舞台。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青年教师接触更多的优秀案例,深入学习先进的教科研理论,同时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青年教师教科研的“不为”状态,真正把他们推向“学校科研市场”,推向科研“阵地”。
(三)让“垅上观”转变为“田中行”
部分老师常把自己当成教科研的“垅上人”,只观不研,在教科研的“广袤田野”中“颗粒无收”。
怎样把“垅上观”的老师“拉下田”呢?我们首先通过一些优秀教师的成功案例进行导引,让他们分享别人“犁田”的幸福,向往“田中行”“田中耕”的感受;同时为他们“划块自留田”——个人研究专题,进行方法重点指导,让他们有成功的机会。我们以课题为引领,并将其分解为若干专题,让每位老师都有“小家小院”,通过教科研小组采取多种方式让老师想研、乐研、善研,这些举措有效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科研欲。
(四)让“噱头工程”转变为“真科研”
“噱头工程”“造假工程”曾是学校教科研的代名词。学校曾经的“不良之举”,的确让一些老师“深受其害”,使得一些教师与教科研“格格不入”,还俨然成了“教科研无用论”的呐喊者。当然,也有“眼红者”,看到部分老师因开展课题研究而“发财”、“出名”,就多了“白眼”和“嘲讽”。其实,这是严重的“门缝里瞧教科研”,每个学校都有它滋生的土壤。
为防止“噱头工程”或“伪教科研”出现,我们要求领导必须亲上“科研火线”,真正领题,真正参与科研的每次活动。同时成立课题研究前期调查小组,把握学校发展脉搏,因学校发展需要而确立课题,根据学生发展状况而制定研究重点目标,因教育教学需要分解课题,因个人特长选择专题,因个人需要自定专题。另外,我们坚决剔除虚假课题,把握研究要质,做实课题研究。为防止虎头蛇腰豹尾的状况出现,我们采取过程监控的方法,从而确保研究实效。我们还要求校内老师100%参与教科研过程,争取人人科研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有一定的成果。
(五)让“一朵红”转变为“一片红”
曾几何时,学校教科研表现为“花”的三种情况:“永不开放的花蕾”,“一朵红”,“昙花一现”。有的人只教不研,有的一枝独秀,有的闭门造车。课题研究更多地呈现为“一朵红”状态,教科研怎能“满堂红”呢?
为改变这种不良状态,我们采取了“课题引领”、“主题论坛”、“佳文赏析”、“名师讲座”等方式让教师有机会参与、有机会表达、有方法研究、有成果呈现、有成功机会,切实转变“一言堂”、“孤家寡人”的教科研状态。并采取编印教育专刊、外送教育论文参赛等有效手段让教师研究成果有“地儿”展示,从而化解教师心中的“遗憾”,产生再科研的强动力。几年下来,学校几千篇论文发表或获奖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二、直面学校“掣肘”矛盾,化解教科研“潜在”制约之苦
毋庸置疑,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都需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力”。然而,对于学校教育科研存在的教科研重要性与现实迫切需要之间的矛盾冲突,科研部门不可以听之任之,让它成为学校发展、学生素质发展的“绊脚石”。作为学校领导更需要积极面对,努力加以化解。
(一)学校发展迫切需要教科研——制定科研“发展”规划
其一,教科研管理制度要避免“形同虚设”。
不少学校对于教科研管理制度的制定缺乏长远规划,内容笼统、空洞而没有具体措施。即使制定了,也是“聋子的耳朵”,在办公室里被“束之高阁”。在教育科研奖励措施方面,也没有统一标准,甚至有朝令夕改的情况出现。为弥补这种“制度缺陷”,我们从“制定制度、长远规划、符合校情、促进发展”16个字入手,狠抓制度的“执行度”,让教科研管理制度真正有了其存在的价值,有了“生命力”,在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素质培养方面发挥了其独到的作用。
其二,教科研过程管理要拒绝“无拘无束”。
科研管理必须是规范而有效的,不能“无拘无束”、“自由散漫”。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淡而简之、虎头蛇尾、“糊涂”管理。因而,“规范有效、措施得力、有效激励、照章办事”是教科研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我们必须对此务实而行,创新而为。
(二)打造生本课堂需要教科研——制定正确的“主攻”方向
其一,不能只盯着成绩。
无论是绩效考核,还是以前的教师考核,学生成绩绝对是个重要的指标因素。社会以及家长大都以学生分数高低论老师“英雄成败”。所以,老师对学生成绩自然不敢小觑,甚至要“全力以赴”。成绩从某个角度来看,也能反映教师的基本教学水平,但为绩效而钻进补差中,这种做法自然是有失偏颇的。
作为一所省级实验小学,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是通过讲座、案例分析等方式让老师明白分数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二是客观地考察教师的平时教育研究表现及成效,三是以“大教育观”看待学生的综合素养,四是与家长多沟通,向社会多宣传、展示,让更多的人明白教育之本意和价值所在。虽然,我们不大可能改变目前社会的“唯分论”状况,但我们坚持做着,最起码在学校里对教师的绩效工资考核方式、策略变得更人性化、更合理了。
其二,要明白研究什么东西。
教师最需要研究的就是“生本课堂”,教育之法、授课之艺、课堂之效、学生之情等方面都是研究的范围,只是有的老师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才会“瞎子”走路,乱“摸”一通,摸到哪里是哪里,找不到教科研主攻的方向。因而,也就难以取得丰硕的教科研成果。
怎么办呢?我们主要采取“课题引领、抓住关键、专题规划、有效捕捉、重点突破、有效整合”二十四字方法,让老师明白自己的“生本课堂”科研路在哪,该如何走,怎样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高。通过这样的举措,现在老师的科研信息的获取主动了,案例捕捉及时了,理性思考有深度了,研究论文有价值了。研究方向千千万,关键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角度和主题,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三)打造精兵强将需要教科研——制定有效“制导”策略
学校缺少科研“制导”之策,学校教科研工作很难蓬勃开展,也难以做出业绩。要想提升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就必须打造具有问题意识的“教科研动车组”,让每位老师成为教科研“急先锋”,真正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我们的做法主要是:
1.问题先导法。先期给一些老师设计一些问题,比如:“当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你采取什么对策?”“学生作业字迹潦草,该怎样进行矫正呢?”让老师在工作中进行相关研究。经过几个回合的“问题探索”,老师就会明白“问题解决”的实际价值,明白“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的道理。有了成功的体验,老师就会从工作中寻找问题,并设法通过有效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拥有“较强烈的问题意识”,产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2.管理菜单法。采取目标管理、层级管理、板块管理等科学管理策略打造具有人文精髓的教科研群体。将学校课题研究与教研整合起来,进行“板块式”课题分解,采取“菜单管理”方式,逐层推进,并切实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通过“教科研与教研联动式主题活动”,实现研究效益最大化。我们还采取分工负责“菜单制”的方法,进行专线纵深式研究,使得问题研究更有深度和现实意义。
3.绩效考核法。根据个人领题(或专题)研究情况,对老师上报的成果材料进行打分(总分值100分):30%的分值是关于教师教科研过程性材料,60%的分值是关于教师参与学校课题研究情况及实际价值,10%的分值是关于个人研究成果。这个“绩效”导引一定程度上催发了教师的科研欲。
4.评聘激励法。学校在评职称、评学术荣誉、晋级、年终考评时都要考虑教科研成绩,无则一票否决,对优胜者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从而达到奖励骨干教师,促动青年教师的目的。
5.学术规划法。对于基本素质不错,具有教科研头脑,对问题有较强洞察力和分析力的青年教师,学校会协助他们做好专业规划。我们要求有灵气的青年教师三到五年必须在教科研上崭露头角,五到十年成长为具有个性特长的、有影响力的骨干、名师。
6.名师帮扶法。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通过区教科研中心组学术委员会为个别具有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量身打造发展规划。同时配合区教育局的品牌教师培训班以及市级以上培训活动,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通过以上几种有效的方法,我校的骨干教师队伍得到了不断扩充,现在学校拥有无锡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以及区能手、新秀等骨干教师46名,占教师总数的60%。全校教师的科研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促进了学校课改的良性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直面舞台“稀缺”,开展“有行”多彩教科研活动
“教学”是左手,“研究”是右手,两手紧握方能形成合力化解教育教学难题,取得最大效益。所以,我们只有搭建教科研舞台,才能摒弃那种教科研“两张皮”、“走过场”、“被参与”、“虎头蛇腰豹尾”等研究旧习,把教科研的力量集中在提高教学质量上。
1.“一例”活动。“一例”研究是教师对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所开展的专项研究。研究过程通常是“一课一例”——“一例一专题”——“一例一论”——“一例一得”,以小切入,以论为核,点小力大,收效好。这个诊断性的“一例”活动,每月两期,每期都有一名主题主持人和发言人。
2.“二言”书会。一言书“魂”,二言书“行”。我校每两月举行一次“二言书会”,每位老师必须寻找到“论著”中“为我所用”的先进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每个寒暑假我们还布置读书征文活动,并把读书心得上传校网,目前已经举行了5届。
3.“三师”论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每期主题沙龙中,我们坚持“敢言、敢辩、敢议”的教科研作风,参与者人人是别人的徒弟。每期重点以“三人论”为主,采取类似现场答辩的方法,接受同伴的质疑。另外,我们还有“师徒二人转”,经常举行师徒同课、师徒专题互动、师徒才艺评比、徒课师评等活动。
4.“四导”活动。一“导读”名师名著,如魏书生之《骨干教师成长》、潘海燕之《骨干教师成长的秘诀》等,让教师学习他人教科研品质,二“导析”名师示范课,三“导解”名师教科研讲座,四“导会”名师,让老师们在与名师的零距离接触中,寻求个人发展之路,谋划个人未来蓝图。
5.“五星”展台。这是汇集校内老师的舞台,展现老师们的研究成果,凸现个人魅力,彰显教师的思想。“五星教师”分别指:特长星、科研星、教学艺术星、师德星、名师星。“五星展台”主要包括“个人教学特长展台”、“教科研成果展台”、“三品课堂展台”、“三品课件展台”、“教育思想展台”。其中教育思想展台,主要是让“校内名师”上台展示自己的教育思想,阐述自己的教学理念,表现个人教学艺术。
总而言之,教师较强的“科研力”是优化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石,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催化剂,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也是区域教育发展与腾飞的关键动力。要提升教师的科研力,必须直面问题,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及激励措施,开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
一、直面教师科研“痼疾”,根除教科研“潜伏”问题之扰
(一)让“屡战屡败”转变为“屡败屡战”
不少老师迫切需要利用教科研来锻炼自己,提升自己,但是在种种困难面前却“败”下阵来,开始设法“逃避”教科研,还为“逃避”寻找各种各样所谓“站得住”的理由。“想为”却“不为”、“难为”,如何化解呢?
精神上“打气”。现在的教师承受着各种压力,教师工作的幸福指数似乎越来越低。这时,我们引导老师把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教科研结合起来,用教科研的视角寻找迫切需要研究的专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规划上“励志”。部分老师进行教科研时常“东一榔头西一棒”,没有进行教科研规划,又无人“铺路搭桥”,多走了弯路,越搞越没信心。为此,学校统筹规划,帮助每位老师制定《个人教科研发展规划》,确立一个主攻方向,搭建多种平台,创设交流机会,给教师提供专业自主发展的环境。现在,老师们有了目标和动力,信心十足。
(二)让“年轻无为”转变为“年轻有为”
一些青年教师,虽然有师范院校所学的“家底”,然而走上岗位后有些“力不从心”,对学校的教育科研缺乏经验,日久生畏,时间一长就成了教科研的“陌路人”。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五供”来解决:一是提供理论“食粮”,二是提供聚焦案例,三是提供“现场教科研”,四是提供外出“取经”机会,五是提供舞台。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青年教师接触更多的优秀案例,深入学习先进的教科研理论,同时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青年教师教科研的“不为”状态,真正把他们推向“学校科研市场”,推向科研“阵地”。
(三)让“垅上观”转变为“田中行”
部分老师常把自己当成教科研的“垅上人”,只观不研,在教科研的“广袤田野”中“颗粒无收”。
怎样把“垅上观”的老师“拉下田”呢?我们首先通过一些优秀教师的成功案例进行导引,让他们分享别人“犁田”的幸福,向往“田中行”“田中耕”的感受;同时为他们“划块自留田”——个人研究专题,进行方法重点指导,让他们有成功的机会。我们以课题为引领,并将其分解为若干专题,让每位老师都有“小家小院”,通过教科研小组采取多种方式让老师想研、乐研、善研,这些举措有效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科研欲。
(四)让“噱头工程”转变为“真科研”
“噱头工程”“造假工程”曾是学校教科研的代名词。学校曾经的“不良之举”,的确让一些老师“深受其害”,使得一些教师与教科研“格格不入”,还俨然成了“教科研无用论”的呐喊者。当然,也有“眼红者”,看到部分老师因开展课题研究而“发财”、“出名”,就多了“白眼”和“嘲讽”。其实,这是严重的“门缝里瞧教科研”,每个学校都有它滋生的土壤。
为防止“噱头工程”或“伪教科研”出现,我们要求领导必须亲上“科研火线”,真正领题,真正参与科研的每次活动。同时成立课题研究前期调查小组,把握学校发展脉搏,因学校发展需要而确立课题,根据学生发展状况而制定研究重点目标,因教育教学需要分解课题,因个人特长选择专题,因个人需要自定专题。另外,我们坚决剔除虚假课题,把握研究要质,做实课题研究。为防止虎头蛇腰豹尾的状况出现,我们采取过程监控的方法,从而确保研究实效。我们还要求校内老师100%参与教科研过程,争取人人科研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有一定的成果。
(五)让“一朵红”转变为“一片红”
曾几何时,学校教科研表现为“花”的三种情况:“永不开放的花蕾”,“一朵红”,“昙花一现”。有的人只教不研,有的一枝独秀,有的闭门造车。课题研究更多地呈现为“一朵红”状态,教科研怎能“满堂红”呢?
为改变这种不良状态,我们采取了“课题引领”、“主题论坛”、“佳文赏析”、“名师讲座”等方式让教师有机会参与、有机会表达、有方法研究、有成果呈现、有成功机会,切实转变“一言堂”、“孤家寡人”的教科研状态。并采取编印教育专刊、外送教育论文参赛等有效手段让教师研究成果有“地儿”展示,从而化解教师心中的“遗憾”,产生再科研的强动力。几年下来,学校几千篇论文发表或获奖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二、直面学校“掣肘”矛盾,化解教科研“潜在”制约之苦
毋庸置疑,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都需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力”。然而,对于学校教育科研存在的教科研重要性与现实迫切需要之间的矛盾冲突,科研部门不可以听之任之,让它成为学校发展、学生素质发展的“绊脚石”。作为学校领导更需要积极面对,努力加以化解。
(一)学校发展迫切需要教科研——制定科研“发展”规划
其一,教科研管理制度要避免“形同虚设”。
不少学校对于教科研管理制度的制定缺乏长远规划,内容笼统、空洞而没有具体措施。即使制定了,也是“聋子的耳朵”,在办公室里被“束之高阁”。在教育科研奖励措施方面,也没有统一标准,甚至有朝令夕改的情况出现。为弥补这种“制度缺陷”,我们从“制定制度、长远规划、符合校情、促进发展”16个字入手,狠抓制度的“执行度”,让教科研管理制度真正有了其存在的价值,有了“生命力”,在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素质培养方面发挥了其独到的作用。
其二,教科研过程管理要拒绝“无拘无束”。
科研管理必须是规范而有效的,不能“无拘无束”、“自由散漫”。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淡而简之、虎头蛇尾、“糊涂”管理。因而,“规范有效、措施得力、有效激励、照章办事”是教科研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我们必须对此务实而行,创新而为。
(二)打造生本课堂需要教科研——制定正确的“主攻”方向
其一,不能只盯着成绩。
无论是绩效考核,还是以前的教师考核,学生成绩绝对是个重要的指标因素。社会以及家长大都以学生分数高低论老师“英雄成败”。所以,老师对学生成绩自然不敢小觑,甚至要“全力以赴”。成绩从某个角度来看,也能反映教师的基本教学水平,但为绩效而钻进补差中,这种做法自然是有失偏颇的。
作为一所省级实验小学,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是通过讲座、案例分析等方式让老师明白分数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二是客观地考察教师的平时教育研究表现及成效,三是以“大教育观”看待学生的综合素养,四是与家长多沟通,向社会多宣传、展示,让更多的人明白教育之本意和价值所在。虽然,我们不大可能改变目前社会的“唯分论”状况,但我们坚持做着,最起码在学校里对教师的绩效工资考核方式、策略变得更人性化、更合理了。
其二,要明白研究什么东西。
教师最需要研究的就是“生本课堂”,教育之法、授课之艺、课堂之效、学生之情等方面都是研究的范围,只是有的老师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才会“瞎子”走路,乱“摸”一通,摸到哪里是哪里,找不到教科研主攻的方向。因而,也就难以取得丰硕的教科研成果。
怎么办呢?我们主要采取“课题引领、抓住关键、专题规划、有效捕捉、重点突破、有效整合”二十四字方法,让老师明白自己的“生本课堂”科研路在哪,该如何走,怎样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高。通过这样的举措,现在老师的科研信息的获取主动了,案例捕捉及时了,理性思考有深度了,研究论文有价值了。研究方向千千万,关键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角度和主题,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三)打造精兵强将需要教科研——制定有效“制导”策略
学校缺少科研“制导”之策,学校教科研工作很难蓬勃开展,也难以做出业绩。要想提升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就必须打造具有问题意识的“教科研动车组”,让每位老师成为教科研“急先锋”,真正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我们的做法主要是:
1.问题先导法。先期给一些老师设计一些问题,比如:“当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你采取什么对策?”“学生作业字迹潦草,该怎样进行矫正呢?”让老师在工作中进行相关研究。经过几个回合的“问题探索”,老师就会明白“问题解决”的实际价值,明白“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的道理。有了成功的体验,老师就会从工作中寻找问题,并设法通过有效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拥有“较强烈的问题意识”,产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2.管理菜单法。采取目标管理、层级管理、板块管理等科学管理策略打造具有人文精髓的教科研群体。将学校课题研究与教研整合起来,进行“板块式”课题分解,采取“菜单管理”方式,逐层推进,并切实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通过“教科研与教研联动式主题活动”,实现研究效益最大化。我们还采取分工负责“菜单制”的方法,进行专线纵深式研究,使得问题研究更有深度和现实意义。
3.绩效考核法。根据个人领题(或专题)研究情况,对老师上报的成果材料进行打分(总分值100分):30%的分值是关于教师教科研过程性材料,60%的分值是关于教师参与学校课题研究情况及实际价值,10%的分值是关于个人研究成果。这个“绩效”导引一定程度上催发了教师的科研欲。
4.评聘激励法。学校在评职称、评学术荣誉、晋级、年终考评时都要考虑教科研成绩,无则一票否决,对优胜者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从而达到奖励骨干教师,促动青年教师的目的。
5.学术规划法。对于基本素质不错,具有教科研头脑,对问题有较强洞察力和分析力的青年教师,学校会协助他们做好专业规划。我们要求有灵气的青年教师三到五年必须在教科研上崭露头角,五到十年成长为具有个性特长的、有影响力的骨干、名师。
6.名师帮扶法。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通过区教科研中心组学术委员会为个别具有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量身打造发展规划。同时配合区教育局的品牌教师培训班以及市级以上培训活动,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通过以上几种有效的方法,我校的骨干教师队伍得到了不断扩充,现在学校拥有无锡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以及区能手、新秀等骨干教师46名,占教师总数的60%。全校教师的科研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促进了学校课改的良性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直面舞台“稀缺”,开展“有行”多彩教科研活动
“教学”是左手,“研究”是右手,两手紧握方能形成合力化解教育教学难题,取得最大效益。所以,我们只有搭建教科研舞台,才能摒弃那种教科研“两张皮”、“走过场”、“被参与”、“虎头蛇腰豹尾”等研究旧习,把教科研的力量集中在提高教学质量上。
1.“一例”活动。“一例”研究是教师对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所开展的专项研究。研究过程通常是“一课一例”——“一例一专题”——“一例一论”——“一例一得”,以小切入,以论为核,点小力大,收效好。这个诊断性的“一例”活动,每月两期,每期都有一名主题主持人和发言人。
2.“二言”书会。一言书“魂”,二言书“行”。我校每两月举行一次“二言书会”,每位老师必须寻找到“论著”中“为我所用”的先进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每个寒暑假我们还布置读书征文活动,并把读书心得上传校网,目前已经举行了5届。
3.“三师”论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每期主题沙龙中,我们坚持“敢言、敢辩、敢议”的教科研作风,参与者人人是别人的徒弟。每期重点以“三人论”为主,采取类似现场答辩的方法,接受同伴的质疑。另外,我们还有“师徒二人转”,经常举行师徒同课、师徒专题互动、师徒才艺评比、徒课师评等活动。
4.“四导”活动。一“导读”名师名著,如魏书生之《骨干教师成长》、潘海燕之《骨干教师成长的秘诀》等,让教师学习他人教科研品质,二“导析”名师示范课,三“导解”名师教科研讲座,四“导会”名师,让老师们在与名师的零距离接触中,寻求个人发展之路,谋划个人未来蓝图。
5.“五星”展台。这是汇集校内老师的舞台,展现老师们的研究成果,凸现个人魅力,彰显教师的思想。“五星教师”分别指:特长星、科研星、教学艺术星、师德星、名师星。“五星展台”主要包括“个人教学特长展台”、“教科研成果展台”、“三品课堂展台”、“三品课件展台”、“教育思想展台”。其中教育思想展台,主要是让“校内名师”上台展示自己的教育思想,阐述自己的教学理念,表现个人教学艺术。
总而言之,教师较强的“科研力”是优化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石,是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催化剂,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也是区域教育发展与腾飞的关键动力。要提升教师的科研力,必须直面问题,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及激励措施,开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