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的作文大都是以真善美為主题,按说这样的作文难度并不大,在老师的印象中,作文中的议论文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增强文章的条理性。然而在操作中却与想象的效果相去甚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那么,学之无“术”,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功效了。如今讲究快乐学习,为何还要如此机械地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作为应用文的一种,议论文注重实效性,写作者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观点,而且累积到了必须传达给其他人的程度,不吐不快。议论文值不值得在课堂上统一组织写作,这并不是问题所在。关键在于,如今普遍采用的指导议论文的方法不应该出现在课堂上。
还回到文学上来,卡夫卡对一个朋友说:“近来我有一种感觉,我有足够的能力与承受力去写作了,因为我可以好几个星期不和别人讲话。”于是我们读卡夫卡的作品,会有一种感觉,虽然一切都在猜测中,但是他在作品中确实思考了许多问题。
我不反对中学生议论,但是,我反对中学生写议论文。这种文章除了简单一些,可应付作业检查之外,实在没什么好处,机械得让学生远离作文不说,还没有承担起它该有的培养思维能力的责任。
从作文教学来看,进入文学之境反而是一条出路。为此,我也曾苦苦思索: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走向文学思维,让学生自觉地喜欢上写作文从而达到“我以我手写我心”。
首先,积累是没错的,正是积累才使人类文明达到今天这个高度。然而问题不在于积累本身,而在于如果学生不能体验到作文的快乐,积累往往会成为一种负担,更容易使学生远离作文。如果学生对写作充满兴趣,积累则会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另外,“多看书”如果总背着积累的负担,也会使看书的乐趣大大降低。所以关键还是要学生体验到写作的快乐。况且,积累什么仍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许多老师会说积累好词好句,那么“好”的标准又在哪里,怎样才能做到“好”?如此积累带来的后果却是学生的盲目抄袭而写成的作文,还美其名曰:“仿写”。如果“仿写”是指作文教学法,也只能叫人质疑这种方法的效果。人类最值得骄傲的能力是创造力,特别是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是美,这些对于中学生培养写作兴趣,享受精神生活是至关重要的。仿写别人的文章是一种失策。中学作文教学还缺乏系统的指导,停留在要求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上,老师等于避开了指导的责任。
文学在与创造一种精神世界。 就像搭积木一样,需要去考虑如何搭建才能更美,而不是如多数人所认为的对现实的模仿。“生活中要处处观察”。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错误的,但是却容易在中学生的印象里先入为主地把自己错误成一个负担的形象。必须有一个逻辑关系,一个人,总是对他感兴趣的东西才认真观察,这也是一个写作的人与众不同的地方,因为他感兴趣的东西与其他人有别。
其次:作文中文学文笔的养成。
语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无论不同教师对待作文有什么不同,平时需要训练语言却是一致的。平时大家觉得好的语言无非这么三种:巧妙的,精辟的,形象感强的。第三种有着极为重要的教学价值,因为这一种是可以培养成能力。而前两种主要是依靠积累的。
第三:组材思维。
“真”“假”做何解?真假之辩与虚实之辩仍是困扰中学作文教学的大问题。真与假,虚与实,该是摆脱现实的客观,而用文学的视角去思考的时候了。写作本来就讲究创造与个性,作文也不必强调真。不是真,而是合理。一个人,怎么去尽量靠近客观,也不可能复原成本来的原貌,你总会去改变它。其实文学丝毫不理睬这些,它本来就是假的,它和现实是不同的,它创造的是个人的精神世界。如果说艺术和现实有关系的话,那就在于它可以而不是必须拿现实材料做元素来建构一个精神世界.另外,看的人也要根据自己的现实经验去理解它。
在灵感来临之前,思维不可少。中学作文思维方式是可以指导的。其实创造全新的元素来构造作文是困难的。拿生活中的材料做元素反而是容易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学生去编造一个故事总是显得幼稚。
一个人生活中会发生什么事,与性格有很大关系。一个人是什么性格,与思考什么有很大关系,与经历也有关。期待生活中有值得写的事情发生,不是不可能,但一般人不应走这条路。 生活中确实有感人的素材,从这个角度入手培养写作是有用的。现在存在于学生写作中的问题是:又感人又长篇的事情少,感人是有的,然而就那么个瞬间,怎么能写成一篇作文? 有真正完整情节的,那是小说,中学作文的篇幅距离小说甚远,写的是散文。而散文不需要完整的情节,一瞬间的感动完全可以写成一篇散文,关键还在于怎样构思,怎样组材,怎样写。 宗白华说过,我们的思维模式都是来自于生活,因此,不管你如何创造,都不会脱离生活基础,大胆创造吧。
在平时写作文时,总有学生会抱怨写作时找不到事情可写。这种困难来自于认识的错误。其实潜心于写作,从写作中感受快乐的人,多数也都经历着平淡的生活,文学正是对我们平凡生活的一种补偿,它是我们在平凡的生存中建构出的不平凡的精神世界。写作不在于对现实的模仿,不是非要从经历中找出事情来写,而是用想象与思考去搭建。写作的人不一定是要有许多故事的,但一定是习惯于思考的,一定是习惯于动情的。
由此,我倒想指出文学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功能:那就是令写作者经常分析自己,反省自己的精神,这种思考本身可以引导读者的思维,思维的过程就是深,而不是一定要解决某种问题。
对中学生来说,真情实感也容易成为抱怨,总积极向上又与真情实感相违背,别说是学生,就连一个大人,他的真情实感在任何时刻都能拿得出手么?每个人都不可能如理想般高尚。所以真情实感这一提法等于是架空了。中学生在作文组材上存在许多困难,认为没有经历所以找不到可写的事情,这是个观念的问题。一个作家不在于经历多少,而在于思考多少,只是这种思考是艺术化的,是内省的,一个人总在试图认清自己,每个人都会有,比如看到一封信会感动,是因为想起某段往事,但唯有作家才主动地把这个过程做到彻底。中学作文写的大多是散文,不是小说,小说需要情节,散文只要有一次感动就可以完成,只是你要去看清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感动,这样分析多了,思维自然就深入了。
知一重非 进一重境,让作文进入文学之境,作文教学中就要多注重学生的文学思维。
作为应用文的一种,议论文注重实效性,写作者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观点,而且累积到了必须传达给其他人的程度,不吐不快。议论文值不值得在课堂上统一组织写作,这并不是问题所在。关键在于,如今普遍采用的指导议论文的方法不应该出现在课堂上。
还回到文学上来,卡夫卡对一个朋友说:“近来我有一种感觉,我有足够的能力与承受力去写作了,因为我可以好几个星期不和别人讲话。”于是我们读卡夫卡的作品,会有一种感觉,虽然一切都在猜测中,但是他在作品中确实思考了许多问题。
我不反对中学生议论,但是,我反对中学生写议论文。这种文章除了简单一些,可应付作业检查之外,实在没什么好处,机械得让学生远离作文不说,还没有承担起它该有的培养思维能力的责任。
从作文教学来看,进入文学之境反而是一条出路。为此,我也曾苦苦思索: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走向文学思维,让学生自觉地喜欢上写作文从而达到“我以我手写我心”。
首先,积累是没错的,正是积累才使人类文明达到今天这个高度。然而问题不在于积累本身,而在于如果学生不能体验到作文的快乐,积累往往会成为一种负担,更容易使学生远离作文。如果学生对写作充满兴趣,积累则会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另外,“多看书”如果总背着积累的负担,也会使看书的乐趣大大降低。所以关键还是要学生体验到写作的快乐。况且,积累什么仍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许多老师会说积累好词好句,那么“好”的标准又在哪里,怎样才能做到“好”?如此积累带来的后果却是学生的盲目抄袭而写成的作文,还美其名曰:“仿写”。如果“仿写”是指作文教学法,也只能叫人质疑这种方法的效果。人类最值得骄傲的能力是创造力,特别是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是美,这些对于中学生培养写作兴趣,享受精神生活是至关重要的。仿写别人的文章是一种失策。中学作文教学还缺乏系统的指导,停留在要求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上,老师等于避开了指导的责任。
文学在与创造一种精神世界。 就像搭积木一样,需要去考虑如何搭建才能更美,而不是如多数人所认为的对现实的模仿。“生活中要处处观察”。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错误的,但是却容易在中学生的印象里先入为主地把自己错误成一个负担的形象。必须有一个逻辑关系,一个人,总是对他感兴趣的东西才认真观察,这也是一个写作的人与众不同的地方,因为他感兴趣的东西与其他人有别。
其次:作文中文学文笔的养成。
语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无论不同教师对待作文有什么不同,平时需要训练语言却是一致的。平时大家觉得好的语言无非这么三种:巧妙的,精辟的,形象感强的。第三种有着极为重要的教学价值,因为这一种是可以培养成能力。而前两种主要是依靠积累的。
第三:组材思维。
“真”“假”做何解?真假之辩与虚实之辩仍是困扰中学作文教学的大问题。真与假,虚与实,该是摆脱现实的客观,而用文学的视角去思考的时候了。写作本来就讲究创造与个性,作文也不必强调真。不是真,而是合理。一个人,怎么去尽量靠近客观,也不可能复原成本来的原貌,你总会去改变它。其实文学丝毫不理睬这些,它本来就是假的,它和现实是不同的,它创造的是个人的精神世界。如果说艺术和现实有关系的话,那就在于它可以而不是必须拿现实材料做元素来建构一个精神世界.另外,看的人也要根据自己的现实经验去理解它。
在灵感来临之前,思维不可少。中学作文思维方式是可以指导的。其实创造全新的元素来构造作文是困难的。拿生活中的材料做元素反而是容易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学生去编造一个故事总是显得幼稚。
一个人生活中会发生什么事,与性格有很大关系。一个人是什么性格,与思考什么有很大关系,与经历也有关。期待生活中有值得写的事情发生,不是不可能,但一般人不应走这条路。 生活中确实有感人的素材,从这个角度入手培养写作是有用的。现在存在于学生写作中的问题是:又感人又长篇的事情少,感人是有的,然而就那么个瞬间,怎么能写成一篇作文? 有真正完整情节的,那是小说,中学作文的篇幅距离小说甚远,写的是散文。而散文不需要完整的情节,一瞬间的感动完全可以写成一篇散文,关键还在于怎样构思,怎样组材,怎样写。 宗白华说过,我们的思维模式都是来自于生活,因此,不管你如何创造,都不会脱离生活基础,大胆创造吧。
在平时写作文时,总有学生会抱怨写作时找不到事情可写。这种困难来自于认识的错误。其实潜心于写作,从写作中感受快乐的人,多数也都经历着平淡的生活,文学正是对我们平凡生活的一种补偿,它是我们在平凡的生存中建构出的不平凡的精神世界。写作不在于对现实的模仿,不是非要从经历中找出事情来写,而是用想象与思考去搭建。写作的人不一定是要有许多故事的,但一定是习惯于思考的,一定是习惯于动情的。
由此,我倒想指出文学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功能:那就是令写作者经常分析自己,反省自己的精神,这种思考本身可以引导读者的思维,思维的过程就是深,而不是一定要解决某种问题。
对中学生来说,真情实感也容易成为抱怨,总积极向上又与真情实感相违背,别说是学生,就连一个大人,他的真情实感在任何时刻都能拿得出手么?每个人都不可能如理想般高尚。所以真情实感这一提法等于是架空了。中学生在作文组材上存在许多困难,认为没有经历所以找不到可写的事情,这是个观念的问题。一个作家不在于经历多少,而在于思考多少,只是这种思考是艺术化的,是内省的,一个人总在试图认清自己,每个人都会有,比如看到一封信会感动,是因为想起某段往事,但唯有作家才主动地把这个过程做到彻底。中学作文写的大多是散文,不是小说,小说需要情节,散文只要有一次感动就可以完成,只是你要去看清自己为什么会这么感动,这样分析多了,思维自然就深入了。
知一重非 进一重境,让作文进入文学之境,作文教学中就要多注重学生的文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