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生的学问千千万,有关书籍市面上多如牛毛、浩如烟海,使人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入手,如何掌握。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四大基石: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去年钟南山院士又补充了一项——早防早治(对疾病),可算第五大基石。这五大基石中戒烟限酒,内容简单明确,只要有决心和毅力,不难实现,其他各项内含丰富,根据老人的情况,应该有所侧重。我认为首先着眼和实行的有以下“八勿”:勿急躁、勿烦恼;勿食饱、勿炸烤;勿走少、勿跌倒;勿疲劳、勿感冒。
勿急躁 勿烦恼
人到老年,由于各部器官的老化,功能衰退,一定要控制情绪,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不能急躁,否则遇事激动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已经硬化的心脑血管易发生破裂出血或斑块脱落,引致中风或心肌梗塞。快节奏不适合老年人,老年人一切行动都要慢着点,悠着点,不能急躁,不然极易造成伤害和意外。
进食宜慢老年人在吃饭时要细嚼慢咽,才有利于消化,如进食过急,很容易噎着或让食物误入气管、引发窒息,或使鱼刺、肉骨头卡在喉头。
排便宜慢如果图快而过度用力,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会使血压骤升,导致脑溢血。
起床宜慢不论清晨或夜间都应参照洪昭光教授提议的“三个半分钟”,因为快速起床,体位突然改变会使大脑缺血缺氧,引起头晕,容易摔倒。
走路宜慢由于老年人多数骨关节呈现退行性改变,韧带僵硬,同时反应迟钝,遇有紧急情况,难以保持身体平衡,一旦跌倒,最易骨折。
说话宜慢速度快必然引起情绪高涨、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对心脏和大脑带来损害。
处事宜慢遇事要沉着气、多思量、别慌张,以免生错,特别是有心血管疾患的人不能急躁,一旦心急而动了肝火,会引起血压飙升而招致危险。
老年人一切都要慢,从饮食起居到说话做事、运动锻炼、上下楼梯、搭乘汽车、横过马路等。总之,“慢,慢,慢”是老年人的座右铭,只有遵行不悖才能保证平安。
烦恼是现代的流行病。心理学家认为烦恼是客观因素对人的精神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心境。我们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老年人本应无忧无虑地安度晚年,事实上不容易做到。家庭里和社会上各种问题使人烦恼,如: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子女关系出现的纠纷或不协调;子孙上学、就业、婚嫁、置房出现的不如意的事;朋友或邻居间的不和谐、亲人重病甚至病故等等都会使人烦恼;老年人身体各个系统的器官逐渐衰退、疾病多发,有的甚至卧床不起,忍受病痛的煎熬,这会引起不少烦恼;身边发生的许多不合理、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自己无力解决也会引起烦恼。
人的烦恼如不及时排除,会产生抑郁感、焦虑感、失落感。美国医学家胡夫兰德博士在《人生延寿法》一书中指出:“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了。”不良情绪有许多种:烦恼、多疑、紧张、焦虑、愤怒、悲伤、恐惧、狂喜……不良情绪会在人体内制造毒素,同时抑制消化功能和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久而久之,身体会受到很大损害。而烦恼是最普遍和最易产生的不良情绪,也是最轻的不良情绪,但如不及时解决,会引起其他更严重的不良情绪。严重的不良情绪,可使中枢神经传导受阻、气机紊乱、体内各器官功能失调、免疫力下降,所谓“心病而致身病”。佛经讲:“身病起于心病,心若无病,身亦无病。”现实中身病起于心病并不少见。医学心理学提醒人们注意身心健康,认为患病的心理可影响躯体,而患病的躯体又可影响心理。心病即不良情绪对人的健康的影响不能忽视,轻则失去生活乐趣,重则危害健康。
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遇到烦恼的事情,要尽量“化大事为小事,化小事为无事”,不要自寻烦恼,应该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不能为此而食不甘味、夜不成寐,应该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何消除烦恼呢?有许多方法:
1.宽恕法学会宽容,多宽恕别人,少与人计较,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2.躲避法遇有烦恼事,尽量避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离开现场,到公园散步或运动锻炼。
3.转移法心境不佳时,可找孙辈嬉戏,让天真烂漫的孩子的欢笑声冲掉一时的烦恼,或唱歌曲、听相声、赏名画、看电视、打电脑、玩扑克等。
4.释放法把有意见、不满意的事找亲人或知心朋友坦率地倾诉,使重负得以释放,达到心理平衡。
5.自励法出现烦恼时,可用生活中的哲理来安慰和激励自己,如钱物丢失了无法找回,应想到钱财乃身外之物,不必多计较;又如办事失败了,应想到“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要灰心。
6.对比法对比可以解忧,如年岁大、体力不行,生活上有许多不便,但应想到和过去相比,却有许多时间来安排自己的事。
7.替代法心情不要受困于烦恼而不能自拔,可追忆过去取得成功的业绩,与知己亲朋异域重逢的欢乐、游览旖旎风光的心旷神怡,把烦恼抛到九霄云外。
医学上认为急躁和烦恼是同一种类型,都是精神异常,躁是指外形热而内不宁,烦指胸内热而体不安,躁与烦往往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因此称为烦躁。中医认为烦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肾不能固摄情绪,反过来会对肾造成伤害,理由是体内骤生出多余的火,这些多余的火(旺盛的肝火)伤了身体的水液,最终是伤肝损肾。
勿食饱 勿炸烤
关于饮食,近年无数专家建议要三多(多蔬、多果、多杂粮)和四少(少油、少盐、少糖、少酒),并要求质量高、品种“杂”、数量少,荤素菜兼顾、粗细粮搭配和符合有益、清洁、天然、新鲜、当季等原则,这些都是正确的,但我认为还必须做到“勿食饱、勿炸烤”。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营养过剩比营养不良的比重大得多。经常饱食的人必定是营养过剩,从而引致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痛风、肥胖症,甚至更严重的疾患。有人主张早餐和中餐应该食饱,其实任何时候食饱都不好。
1.加重胃肠负担,易生积滞,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久而久之,会招致脾胃衰弱,严重的有在饱食一顿美味佳肴后引发急性胰腺炎或急性胆囊炎的常见病例。 2.由于胃脘胀满,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加上为了消化食物的需要,血液集中于胃肠道,头部供血不足,甚至出现缺血体征,常见的现象是昏昏欲睡、短暂失语或肢体无力,严重的会伴有单侧肢体瘫痪,最严重的会引起脑梗塞(中风)。
3.饱食后血液黏稠度增大,血脂水平增高,血流速度减慢,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脏负荷加重,血小板凝聚,促使血栓形成,易引发心绞痛,甚至出现心肌梗塞。
4.饱食可诱发人脑内一种称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增生,导致脑动脉硬化、大脑早衰、智力减退。专家研究有30%~40%的老年痴呆症患者是经常饱食者。
5.食得太饱会引起免疫因子迟钝和无能,长期饱食而不加节制会促使癌细胞活跃,久而久之就会患上癌症。
瑞典哥德堡大学细胞分子生物学专家米埃尔·莫林教授领导的小组研究发现,人体内有一种酶是延缓人体老化的关键因素,它叫氧化还原酶。减少卡路里(热量)的摄取能够有效地保持这种酶的活性;这种酶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保护我们体内的基因物质。目前尚不能解释这种“延年益寿”方法的原理,但这些研究者以猴子、鱼类、啮齿类、菌类等多个物种为实验对象,降低糖和蛋白质的摄入量,这些对象的寿命确实明显延长了3~5年。
我国古代有些养生家主张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辟谷”(断食),其用意按现代医学的解释是减少热量的摄取、降低机体的新陈代谢率和清除体内的腐败物。这种主张有一定的道理。“病从口入”不仅指食入不良之物(有毒或细菌感染),也指吃得过多。谚语云:“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祛病方。”
勿炸烤统指煎、炸、熏、烤的烹调方法。“食以味为先”的传统观念对健康带来很不利的影响,许多厨师把煎炸熏烤作为制作美味佳肴的主要手段不能不令人忧虑。这些烹调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厚油,二是高温。
食油摄入过多的结果轻则引起消化不良、积滞便秘、咽喉肿痛,重则罹患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变,如果在一个短时期内过度食用油腻之物,极易诱发急性胰腺炎或急性胆囊炎。
高温(>120℃)烹调下的食物容易产生丙烯酰胺,可诱发基因突变,免疫力下降,导致肿瘤;由于高温,食物会产生大量过氧化脂质,使代谢酶系统遭受损害,促使大脑早衰、萎缩;这些食物还会有较多的杂环胺类化合物和大量苯并芘致癌物。
中医认为煎炸熏烤这些膏腴之食品会“上火”,可引起脏器火旺、湿热内蕴、邪毒瘀积、伤阴伤血。经常食用这些食品轻则口干舌燥、咽红目赤、积滞难消、大小便不利、长痘长疮,重则肝胆异常、心血管病变,进而滋生癌肿。
在烹调时常常还会放进各种添加剂(人工合成的添加剂大部分来自煤焦油),据报载,国内已查出有毒的添加剂达151种,经过调查证实:爱好并经常享用这类煎炸熏烤的美味佳肴的人,患胃癌、大肠癌、胰腺癌、胆囊癌、肝癌、乳腺癌的比率超过60%。
此外,喜爱食用腌制食品也是很危险的,尤其是暴腌的菜和海味,此类食品含大量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很容易在体内合成亚硝酸胺而导致胃肠道的癌肿。
勿走少 勿跌倒
生命在于运动。医学之父西波克拉底指出:“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可见运动的重要性。无数研究证明,科学合理的运动,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包括心血管、呼吸、消化、神经、肌肉和骨骼系统)的功能,是祛病延年、健康长寿的良方。
目前,老年人养生的主要问题是运动量太少。运动不足会给身体带来很大危害。由于运动量不足,心脏变得脆弱,稍一活动便会心慌气促;运动量不足,会引起血脂增高并使胆固醇沉积于血管壁,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运动量不足会使消化功能降低、食欲减退,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调节,容易失眠;运动量不足会造成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普遍下降,尤其是免疫功能的下降,各种疾患会接踵而至。所以运动量少是多病之因。
对于老年人,我们主张有氧运动,即规律性、反复性的慢速轻度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练习八段锦、五禽戏、气功等项目,其中步行是最简单而人人都能做的有氧运动,更应大力提倡。中医认为,脚是精气之根,是支撑人体重量的“顶梁柱”,它处于人体的最下端,联络着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双脚共有穴位126个,占全身穴位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有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是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区,藏着人体健康和抗衰老的密码。所以,坚持步行可给脚部以良性刺激,达到活血舒络、补益精气、调和阴阳的目的,从而起到强身健体、防治疾病、延缓衰老的作用。
作为运动锻炼,这里讲的步行不是随意散步,而是快走,运动学家称它“健走”,它讲究一定的姿势、速度和节奏,要求昂首阔步、挺胸收腹,前脚着地,每秒两步、呼吸配合、双手摆动。关于运动量(包含次数、时间和强度),有些专家提倡五三七(一周五次,每次30分钟,心率为170减年龄);作为锻炼,这个运动量不够,我主张二三二(每天2次,每次30分钟,心率为200减年龄)。健走不受具体时间、地点和天气的限制,但最好选择阳光灿烂和空气清新的郊野、公园或河边进行,不宜在饭后和正午时段运动。如果感觉疲劳,运动量可以缩减,千万不要过度。
走路必须防跌。中央卫生部公布的《中国伤害预防报告》指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3%男性和44%的女性因跌倒导致颅脑损伤、骨折或脾裂,许多老年人本来身体较健康,但一旦跌倒,状况就急剧恶化,有些人从此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如何防跌?要重视生活细节。必须注意的事很多,如看护孙辈,切忌追逐孩子,这一动作最易摔跤;电话铃响,不要性急跑去接,要慢悠着点,不然很可能滑倒;有的老人身边没有子女或年轻人,遇有确需登高处理的事,一定要将梯子或凳子放稳,人上去要站定扶牢,谨防重心偏侧而摔倒;盥洗间是老年人跌倒的高发地,地面应铺上防滑垫,洗澡时坐在小凳上会稳当些,更换裤子应采坐位,切忌单腿站立;晚间不要摸黑行走,通道不要留下障碍物;起床时要参照保健专家洪昭光提示的“三个半分钟”,不要操之过急;上下楼梯时一定要扶稳踏实,以免扑倒或踩空;外出应避开人挤车多的街道并留心路面是否不平、有无积水或杂物、光线是否充足;走路要慢,要注意周围状况,免被急匆匆的自行车或行人撞倒;乘坐公交车尽量不要在上下班高峰时段,更不要追赶车辆;在车上要坐稳扶牢,以免急刹车时摔倒或被磕;有些治疗慢性病的药物会使人产生眩晕或嗜睡,服药期间尽量不要外出;走路不要背提重物,以免步履不稳,失去平衡;不要突然回头,这样会压迫颈动脉,影响脑供血,易致昏厥;运动锻炼时,应穿着胶鞋或胶底布鞋,裤子不要过长,以免滑倒或绊倒;外出旅游要结伴而行,登高爬山要量力而为,不可逞强好胜;高龄老人出门应带备手杖以增加稳定性,同时在衣袋内放置有姓名、地址和电话的卡片,携带急救药的则应写明用法,放在外衣口袋,以防万一;恶劣天气(大风、大雨、大雪、大雾)不要出门,以免发生意外。 勿疲劳 勿感冒
疲劳虽不能算“病”,但却是发病的前奏,应该尽力防止。人在疲劳时会引起代谢失调、气血淤滞、排毒不畅;一般人疲劳时会感到头晕头痛、腰酸腿软、周身无力;有心血管病的人会因疲劳而引起血压波动甚至心绞痛;严重的会引起猝死;疲劳会引起免疫力下降,最易发生感冒,也会引发其他病症。
疲劳有许多种。
l.体力性疲劳 是由于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导致肌肉酸痛、四肢乏力、关节屈伸不利,其原因是肌体在运动时产生了大量的代谢废物,未能及时排出。清除的方法有——休息、听音乐、按摩、热水洗脚、洗温水澡,看看书报,最好的办法是睡眠。
2.脑力性疲劳 是由于脑力劳动时间过长,出现头昏脑胀、食欲不振、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其原因是过度用脑,导致大脑供氧不足,调节方法——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如做体操、散步、打球,远眺室外景观或绿色植物或观赏花、鸟、虫、鱼,饮茶、饮咖啡或进食一些优质蛋白或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
3.精神性(心因性)疲劳 是由
于生活节奏快、心理压力大,导致精神紧张、情绪不宁、心烦意乱。这是经受强烈或持久的不良刺激引起的。解决的办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及时宣泄不良情绪,如找亲朋好友谈心,外出旅游或参加社会活动。
4.病理性疲劳是由于饮食不节或不调造成困倦,也有因某些疾病引起,要找医生查明原因医治。
感冒是最普通不过的疾病,但它是百病之源,不能掉以轻心。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一般感冒的症状是局部性的,而流感的症状是全身性的。
普通感冒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可引起咽喉炎、敏性鼻炎、中耳炎、支气管炎,还可以引发肠胃炎、膀胱炎、尿道炎、肾炎、风湿性关节炎等,严重的可诱发心肌炎、肺炎或脑膜炎,甚至猝死。常见病原体为病毒,少数是细菌,全年皆可发病,但冬春季多发;如果没有并发症,一般5~7天可痊愈。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高,易暴发流行,可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病情较重),流感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北方一般在冬季,南方多在冬夏两季。流感病毒有较强的传染性,通过接触或空气或飞沫传播。流感起病急,症状较普通感冒严重,可引发病毒性肺炎或细菌性肺炎,出现高烧不退、全身衰竭、剧烈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死亡率较高,全球每年流感病例为6~12亿,病死率为8%~10%。流感还可引发肝脏和神经系统并发症、中毒休克综合症和横纹肌溶解症。
中医对感冒有不同的认识,认为病因出于六邪(即风、寒、暑、湿、燥、火),分型较细,治则以扶正与祛邪兼顾:风寒症,治则为辛温解表;风热症,治则为辛凉解表;暑热症,治则为清热解暑;风湿症,治则为疏风去湿;燥火症,治则为解表润燥。
感冒完全能够预防,最有效的措施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这关系到生活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包括心境平和、营养均衡、坚持锻炼、睡眠充足、远离烟酒、防寒保暖等)。还要注意休息、勿疲劳,人在疲劳时,抵抗力会下降,最易招致感冒;还应避免感染,在感冒流行期间,不要探亲访友,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出门带口罩,喝够干净水,注意饮食,搞好家庭卫生,特别是保持室内空气汽新;有条例还应该接种疫苗。
总之,对待“不舒服”(如疲劳)或小病(如感冒)不能等闲视之,要采取积极和有效的措施及时治疗,以免酿成大病、重病,危及健康。
勿急躁 勿烦恼
人到老年,由于各部器官的老化,功能衰退,一定要控制情绪,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不能急躁,否则遇事激动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已经硬化的心脑血管易发生破裂出血或斑块脱落,引致中风或心肌梗塞。快节奏不适合老年人,老年人一切行动都要慢着点,悠着点,不能急躁,不然极易造成伤害和意外。
进食宜慢老年人在吃饭时要细嚼慢咽,才有利于消化,如进食过急,很容易噎着或让食物误入气管、引发窒息,或使鱼刺、肉骨头卡在喉头。
排便宜慢如果图快而过度用力,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会使血压骤升,导致脑溢血。
起床宜慢不论清晨或夜间都应参照洪昭光教授提议的“三个半分钟”,因为快速起床,体位突然改变会使大脑缺血缺氧,引起头晕,容易摔倒。
走路宜慢由于老年人多数骨关节呈现退行性改变,韧带僵硬,同时反应迟钝,遇有紧急情况,难以保持身体平衡,一旦跌倒,最易骨折。
说话宜慢速度快必然引起情绪高涨、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对心脏和大脑带来损害。
处事宜慢遇事要沉着气、多思量、别慌张,以免生错,特别是有心血管疾患的人不能急躁,一旦心急而动了肝火,会引起血压飙升而招致危险。
老年人一切都要慢,从饮食起居到说话做事、运动锻炼、上下楼梯、搭乘汽车、横过马路等。总之,“慢,慢,慢”是老年人的座右铭,只有遵行不悖才能保证平安。
烦恼是现代的流行病。心理学家认为烦恼是客观因素对人的精神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心境。我们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老年人本应无忧无虑地安度晚年,事实上不容易做到。家庭里和社会上各种问题使人烦恼,如: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子女关系出现的纠纷或不协调;子孙上学、就业、婚嫁、置房出现的不如意的事;朋友或邻居间的不和谐、亲人重病甚至病故等等都会使人烦恼;老年人身体各个系统的器官逐渐衰退、疾病多发,有的甚至卧床不起,忍受病痛的煎熬,这会引起不少烦恼;身边发生的许多不合理、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自己无力解决也会引起烦恼。
人的烦恼如不及时排除,会产生抑郁感、焦虑感、失落感。美国医学家胡夫兰德博士在《人生延寿法》一书中指出:“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了。”不良情绪有许多种:烦恼、多疑、紧张、焦虑、愤怒、悲伤、恐惧、狂喜……不良情绪会在人体内制造毒素,同时抑制消化功能和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久而久之,身体会受到很大损害。而烦恼是最普遍和最易产生的不良情绪,也是最轻的不良情绪,但如不及时解决,会引起其他更严重的不良情绪。严重的不良情绪,可使中枢神经传导受阻、气机紊乱、体内各器官功能失调、免疫力下降,所谓“心病而致身病”。佛经讲:“身病起于心病,心若无病,身亦无病。”现实中身病起于心病并不少见。医学心理学提醒人们注意身心健康,认为患病的心理可影响躯体,而患病的躯体又可影响心理。心病即不良情绪对人的健康的影响不能忽视,轻则失去生活乐趣,重则危害健康。
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遇到烦恼的事情,要尽量“化大事为小事,化小事为无事”,不要自寻烦恼,应该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不能为此而食不甘味、夜不成寐,应该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何消除烦恼呢?有许多方法:
1.宽恕法学会宽容,多宽恕别人,少与人计较,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2.躲避法遇有烦恼事,尽量避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离开现场,到公园散步或运动锻炼。
3.转移法心境不佳时,可找孙辈嬉戏,让天真烂漫的孩子的欢笑声冲掉一时的烦恼,或唱歌曲、听相声、赏名画、看电视、打电脑、玩扑克等。
4.释放法把有意见、不满意的事找亲人或知心朋友坦率地倾诉,使重负得以释放,达到心理平衡。
5.自励法出现烦恼时,可用生活中的哲理来安慰和激励自己,如钱物丢失了无法找回,应想到钱财乃身外之物,不必多计较;又如办事失败了,应想到“失败乃成功之母”,不要灰心。
6.对比法对比可以解忧,如年岁大、体力不行,生活上有许多不便,但应想到和过去相比,却有许多时间来安排自己的事。
7.替代法心情不要受困于烦恼而不能自拔,可追忆过去取得成功的业绩,与知己亲朋异域重逢的欢乐、游览旖旎风光的心旷神怡,把烦恼抛到九霄云外。
医学上认为急躁和烦恼是同一种类型,都是精神异常,躁是指外形热而内不宁,烦指胸内热而体不安,躁与烦往往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因此称为烦躁。中医认为烦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肾不能固摄情绪,反过来会对肾造成伤害,理由是体内骤生出多余的火,这些多余的火(旺盛的肝火)伤了身体的水液,最终是伤肝损肾。
勿食饱 勿炸烤
关于饮食,近年无数专家建议要三多(多蔬、多果、多杂粮)和四少(少油、少盐、少糖、少酒),并要求质量高、品种“杂”、数量少,荤素菜兼顾、粗细粮搭配和符合有益、清洁、天然、新鲜、当季等原则,这些都是正确的,但我认为还必须做到“勿食饱、勿炸烤”。
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营养过剩比营养不良的比重大得多。经常饱食的人必定是营养过剩,从而引致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痛风、肥胖症,甚至更严重的疾患。有人主张早餐和中餐应该食饱,其实任何时候食饱都不好。
1.加重胃肠负担,易生积滞,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紊乱,久而久之,会招致脾胃衰弱,严重的有在饱食一顿美味佳肴后引发急性胰腺炎或急性胆囊炎的常见病例。 2.由于胃脘胀满,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加上为了消化食物的需要,血液集中于胃肠道,头部供血不足,甚至出现缺血体征,常见的现象是昏昏欲睡、短暂失语或肢体无力,严重的会伴有单侧肢体瘫痪,最严重的会引起脑梗塞(中风)。
3.饱食后血液黏稠度增大,血脂水平增高,血流速度减慢,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脏负荷加重,血小板凝聚,促使血栓形成,易引发心绞痛,甚至出现心肌梗塞。
4.饱食可诱发人脑内一种称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增生,导致脑动脉硬化、大脑早衰、智力减退。专家研究有30%~40%的老年痴呆症患者是经常饱食者。
5.食得太饱会引起免疫因子迟钝和无能,长期饱食而不加节制会促使癌细胞活跃,久而久之就会患上癌症。
瑞典哥德堡大学细胞分子生物学专家米埃尔·莫林教授领导的小组研究发现,人体内有一种酶是延缓人体老化的关键因素,它叫氧化还原酶。减少卡路里(热量)的摄取能够有效地保持这种酶的活性;这种酶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保护我们体内的基因物质。目前尚不能解释这种“延年益寿”方法的原理,但这些研究者以猴子、鱼类、啮齿类、菌类等多个物种为实验对象,降低糖和蛋白质的摄入量,这些对象的寿命确实明显延长了3~5年。
我国古代有些养生家主张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辟谷”(断食),其用意按现代医学的解释是减少热量的摄取、降低机体的新陈代谢率和清除体内的腐败物。这种主张有一定的道理。“病从口入”不仅指食入不良之物(有毒或细菌感染),也指吃得过多。谚语云:“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祛病方。”
勿炸烤统指煎、炸、熏、烤的烹调方法。“食以味为先”的传统观念对健康带来很不利的影响,许多厨师把煎炸熏烤作为制作美味佳肴的主要手段不能不令人忧虑。这些烹调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厚油,二是高温。
食油摄入过多的结果轻则引起消化不良、积滞便秘、咽喉肿痛,重则罹患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变,如果在一个短时期内过度食用油腻之物,极易诱发急性胰腺炎或急性胆囊炎。
高温(>120℃)烹调下的食物容易产生丙烯酰胺,可诱发基因突变,免疫力下降,导致肿瘤;由于高温,食物会产生大量过氧化脂质,使代谢酶系统遭受损害,促使大脑早衰、萎缩;这些食物还会有较多的杂环胺类化合物和大量苯并芘致癌物。
中医认为煎炸熏烤这些膏腴之食品会“上火”,可引起脏器火旺、湿热内蕴、邪毒瘀积、伤阴伤血。经常食用这些食品轻则口干舌燥、咽红目赤、积滞难消、大小便不利、长痘长疮,重则肝胆异常、心血管病变,进而滋生癌肿。
在烹调时常常还会放进各种添加剂(人工合成的添加剂大部分来自煤焦油),据报载,国内已查出有毒的添加剂达151种,经过调查证实:爱好并经常享用这类煎炸熏烤的美味佳肴的人,患胃癌、大肠癌、胰腺癌、胆囊癌、肝癌、乳腺癌的比率超过60%。
此外,喜爱食用腌制食品也是很危险的,尤其是暴腌的菜和海味,此类食品含大量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很容易在体内合成亚硝酸胺而导致胃肠道的癌肿。
勿走少 勿跌倒
生命在于运动。医学之父西波克拉底指出:“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可见运动的重要性。无数研究证明,科学合理的运动,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包括心血管、呼吸、消化、神经、肌肉和骨骼系统)的功能,是祛病延年、健康长寿的良方。
目前,老年人养生的主要问题是运动量太少。运动不足会给身体带来很大危害。由于运动量不足,心脏变得脆弱,稍一活动便会心慌气促;运动量不足,会引起血脂增高并使胆固醇沉积于血管壁,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运动量不足会使消化功能降低、食欲减退,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调节,容易失眠;运动量不足会造成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普遍下降,尤其是免疫功能的下降,各种疾患会接踵而至。所以运动量少是多病之因。
对于老年人,我们主张有氧运动,即规律性、反复性的慢速轻度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练习八段锦、五禽戏、气功等项目,其中步行是最简单而人人都能做的有氧运动,更应大力提倡。中医认为,脚是精气之根,是支撑人体重量的“顶梁柱”,它处于人体的最下端,联络着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双脚共有穴位126个,占全身穴位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有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是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区,藏着人体健康和抗衰老的密码。所以,坚持步行可给脚部以良性刺激,达到活血舒络、补益精气、调和阴阳的目的,从而起到强身健体、防治疾病、延缓衰老的作用。
作为运动锻炼,这里讲的步行不是随意散步,而是快走,运动学家称它“健走”,它讲究一定的姿势、速度和节奏,要求昂首阔步、挺胸收腹,前脚着地,每秒两步、呼吸配合、双手摆动。关于运动量(包含次数、时间和强度),有些专家提倡五三七(一周五次,每次30分钟,心率为170减年龄);作为锻炼,这个运动量不够,我主张二三二(每天2次,每次30分钟,心率为200减年龄)。健走不受具体时间、地点和天气的限制,但最好选择阳光灿烂和空气清新的郊野、公园或河边进行,不宜在饭后和正午时段运动。如果感觉疲劳,运动量可以缩减,千万不要过度。
走路必须防跌。中央卫生部公布的《中国伤害预防报告》指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3%男性和44%的女性因跌倒导致颅脑损伤、骨折或脾裂,许多老年人本来身体较健康,但一旦跌倒,状况就急剧恶化,有些人从此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如何防跌?要重视生活细节。必须注意的事很多,如看护孙辈,切忌追逐孩子,这一动作最易摔跤;电话铃响,不要性急跑去接,要慢悠着点,不然很可能滑倒;有的老人身边没有子女或年轻人,遇有确需登高处理的事,一定要将梯子或凳子放稳,人上去要站定扶牢,谨防重心偏侧而摔倒;盥洗间是老年人跌倒的高发地,地面应铺上防滑垫,洗澡时坐在小凳上会稳当些,更换裤子应采坐位,切忌单腿站立;晚间不要摸黑行走,通道不要留下障碍物;起床时要参照保健专家洪昭光提示的“三个半分钟”,不要操之过急;上下楼梯时一定要扶稳踏实,以免扑倒或踩空;外出应避开人挤车多的街道并留心路面是否不平、有无积水或杂物、光线是否充足;走路要慢,要注意周围状况,免被急匆匆的自行车或行人撞倒;乘坐公交车尽量不要在上下班高峰时段,更不要追赶车辆;在车上要坐稳扶牢,以免急刹车时摔倒或被磕;有些治疗慢性病的药物会使人产生眩晕或嗜睡,服药期间尽量不要外出;走路不要背提重物,以免步履不稳,失去平衡;不要突然回头,这样会压迫颈动脉,影响脑供血,易致昏厥;运动锻炼时,应穿着胶鞋或胶底布鞋,裤子不要过长,以免滑倒或绊倒;外出旅游要结伴而行,登高爬山要量力而为,不可逞强好胜;高龄老人出门应带备手杖以增加稳定性,同时在衣袋内放置有姓名、地址和电话的卡片,携带急救药的则应写明用法,放在外衣口袋,以防万一;恶劣天气(大风、大雨、大雪、大雾)不要出门,以免发生意外。 勿疲劳 勿感冒
疲劳虽不能算“病”,但却是发病的前奏,应该尽力防止。人在疲劳时会引起代谢失调、气血淤滞、排毒不畅;一般人疲劳时会感到头晕头痛、腰酸腿软、周身无力;有心血管病的人会因疲劳而引起血压波动甚至心绞痛;严重的会引起猝死;疲劳会引起免疫力下降,最易发生感冒,也会引发其他病症。
疲劳有许多种。
l.体力性疲劳 是由于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导致肌肉酸痛、四肢乏力、关节屈伸不利,其原因是肌体在运动时产生了大量的代谢废物,未能及时排出。清除的方法有——休息、听音乐、按摩、热水洗脚、洗温水澡,看看书报,最好的办法是睡眠。
2.脑力性疲劳 是由于脑力劳动时间过长,出现头昏脑胀、食欲不振、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其原因是过度用脑,导致大脑供氧不足,调节方法——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如做体操、散步、打球,远眺室外景观或绿色植物或观赏花、鸟、虫、鱼,饮茶、饮咖啡或进食一些优质蛋白或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
3.精神性(心因性)疲劳 是由
于生活节奏快、心理压力大,导致精神紧张、情绪不宁、心烦意乱。这是经受强烈或持久的不良刺激引起的。解决的办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及时宣泄不良情绪,如找亲朋好友谈心,外出旅游或参加社会活动。
4.病理性疲劳是由于饮食不节或不调造成困倦,也有因某些疾病引起,要找医生查明原因医治。
感冒是最普通不过的疾病,但它是百病之源,不能掉以轻心。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一般感冒的症状是局部性的,而流感的症状是全身性的。
普通感冒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可引起咽喉炎、敏性鼻炎、中耳炎、支气管炎,还可以引发肠胃炎、膀胱炎、尿道炎、肾炎、风湿性关节炎等,严重的可诱发心肌炎、肺炎或脑膜炎,甚至猝死。常见病原体为病毒,少数是细菌,全年皆可发病,但冬春季多发;如果没有并发症,一般5~7天可痊愈。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高,易暴发流行,可分为甲、乙、丙三型(甲型病情较重),流感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北方一般在冬季,南方多在冬夏两季。流感病毒有较强的传染性,通过接触或空气或飞沫传播。流感起病急,症状较普通感冒严重,可引发病毒性肺炎或细菌性肺炎,出现高烧不退、全身衰竭、剧烈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死亡率较高,全球每年流感病例为6~12亿,病死率为8%~10%。流感还可引发肝脏和神经系统并发症、中毒休克综合症和横纹肌溶解症。
中医对感冒有不同的认识,认为病因出于六邪(即风、寒、暑、湿、燥、火),分型较细,治则以扶正与祛邪兼顾:风寒症,治则为辛温解表;风热症,治则为辛凉解表;暑热症,治则为清热解暑;风湿症,治则为疏风去湿;燥火症,治则为解表润燥。
感冒完全能够预防,最有效的措施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这关系到生活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包括心境平和、营养均衡、坚持锻炼、睡眠充足、远离烟酒、防寒保暖等)。还要注意休息、勿疲劳,人在疲劳时,抵抗力会下降,最易招致感冒;还应避免感染,在感冒流行期间,不要探亲访友,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出门带口罩,喝够干净水,注意饮食,搞好家庭卫生,特别是保持室内空气汽新;有条例还应该接种疫苗。
总之,对待“不舒服”(如疲劳)或小病(如感冒)不能等闲视之,要采取积极和有效的措施及时治疗,以免酿成大病、重病,危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