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从现实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学生自身等方面探析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建大学生诚信道德的方法和对策,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建设提供了较好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诚信问题
[作者简介]余修日(1963- ),男,江西九江人,东华理工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刘剑斌(1970- ),男,浙江龙泉人,东华理工学院学工处学生社区办主任,讲师,江西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教育管理。(江西抚州344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7-0085-02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考试诚信危机
考试作为当今社会普遍应用的教育测量方法,是以诚信为基础的。当今的高校中,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已经是一个难以根治的顽症。在大学校园中,就曾流传着“学不在精,作弊则灵;功不在深,会看就行”的课桌文学。近年来,尽管各高校相应地出台了许多严格考场秩序的监考制度、考场规则,但随着现代化作弊手段、工具和“职业枪手”的不断出现,大学生作弊现象似有上升趋势。
(二)学术诚信危机
在高校制定的教学计划中,一般都给学生留有较多自主支配的时间,用来预习、复习所学课程或涉猎课外知识。但部分不自觉的学生却把这些时间用来娱乐,等要交作业时,则匆忙向其他同学“求救”,抄袭了事;还有的人上课不做笔记,临到考试时,就复印同学的笔记,夹带进考场;甚至有的同学连毕业论文也是抄来抄去,敷衍了事。这些不诚信的现象最终导致了学生学业、研究水平和工作能力的下降,使得高等教育的质量受到了严重威胁。
(三)信贷诚信危机
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充分表现在助学贷款上。为帮助貧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在1999 年开始推行助学贷款制度,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不需质押,只要以学生自己的身份、人格和信誉为担保。但是此项工作却遭遇到“信用瓶颈”。在实践中,一些家庭并不贫困的大学生,看到助学贷款的优惠政策,于是用家庭经济困难的假证明来申请贷款,将所贷的学费用于吃、喝、玩、乐,大肆挥霍;也有一些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受惠毕业后,不按时缴纳贷款利息及本金;甚至有些学生恶意逃避还款,如向贷款银行提供虚假的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大学生诚信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正常运转。由于违约率高,银行不愿意承担风险等原因,有一些高校被停发助学贷款,使得许多贫困大学生也因此而失去了宝贵的求学机会。
(四)就业诚信危机
为了在激烈的就业、择业竞争中处于较有利的位置,学生们往往更关注自己的实际利益,因而忽视了对诚信的遵守,这使得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弄虚作假的现象。如一些学生将各种获奖证书、合格证书、等级证书,仿造得几乎乱真,还杜撰出许多社会实习经历。就业诚信危机的另一种重要表现是违约。一些学生在面试过程中信誓旦旦,可签约后不久又毁约,甚至是签约之后不去报到。种种诚信缺失的行为,不仅让用人单位深恶痛绝,而且也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就业道路上的又一道“坎”,严重地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诚信危机的现实环境因素
1.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我国的市场经济目前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尚存在体制的不合理和规范的不健全等缺陷。加之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自由竞争和适者生存的特性,使得一些人见“利”忘义,采用各种手段去追求利润,并在利益的驱使下放弃诚实做人的根本。急功近利、规避法律、欺诈蒙骗等现象屡见不鲜,商品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处处可见,并且成为一些人的生存手段。如此种种,都对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当前用人机制中“重知识、轻品德”观念的负面影响。目前,“唯学历论”的观念依然占主导地位。企业、高校、机关在引进人才时,总是把学历要求放在首位。从专科学历、本科学历、硕士学位进而到博士,一路升级而来,而对学生道德素质的评价和要求往往比较笼统和不具体,诚信道德素质更不在考核的要求之内。可想而知,在这样的人才选用的标准之下,大学生的诚信德行又怎能养成?
(二)大学生诚信危机的教育因素
1.学校教育“重升学、轻德育”。应试教育条件下的中小学教育,升学率是学校追求的唯一目标。在升学率指挥棒的作用下,“分数至上”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在此阶段中,无论是社会、学校、家长还是学生本人,注意力都集中在考试成绩上。衡量学校的标准是升学率,衡量学生的标准是学习成绩,升学率高的就是好学校,学习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正所谓“一俊遮百丑”。而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的偏颇,恰恰形成了诚信道德行为缺乏的主要原因。
2.家庭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获取道德良知的引路人,是道德的启蒙者。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春风化语、润物无声”的作用。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每个家长都尽其所能地培养孩子,从三四岁开始,学音乐、学外语、学数学等,力求为孩子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家长们认为只要孩子能得高分、进名校,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这样一来,在孩子的思想中,便形成了“唯知识”的理念,这对学生的道德认知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三)大学生诚信危机的自身因素
1.道德心理不成熟。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从人的心理发展来看,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他们思维开放活跃,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增强,但缺乏社会经验,阅历尚浅,思想上容易脱离实际,行动上好走极端。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的道德心理系统,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方面都具有不稳定性。因此,他们的道德辨析力、选择力都无法达到客观化和理性化。这样,社会中和大学生身边的许多不诚实守信的现象,就会误导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的青年学生。
2.自律意识薄弱。当代大学生在道德方面的突出表现是“知”与“行”的背离,道德要求和评价方面采取双重标准,要求别人、集体是一种标准;当涉及自身利益时,则是另一种标准。绝大多数学生认同诚实守信是道德修养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自己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对当前社会上诚信缺失现象深恶痛绝,但这些都是对他人的道德要求。在自己的道德实践中,却往往与诚信原则背道而行。面对“哥们儿”的情义和高额酬金的“替考”诱惑,部分大学生依旧会铤而走险;为选择一个理想的就业岗位,仍有人不惜伪造虚假简历。由此可见,学生的诚信行为选择有着较大“功利性”特点,在诚信与否的选择上,学生是以自我作为判断的依据,加之社会上不诚信行为的示范,这无疑进一步弱化了青年学生的诚信行为。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涉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诸多方面。大学生的诚信品质的养成,既需要学生通过强化自身修养将外在的道德知识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又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一)加大诚信道德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
1.强化舆论功能,营造诚信的舆论氛围。高校党委宣传部门、学生思想教育机构和工会等群众组织,可以通过报纸、报廊、校园网、大学生广播站等宣传媒体,加大对诚信的宣传力度;还可以通过确定“诚信宣传日”“诚信宣传月”和举办“免监考班级”等活动,每年都利用固定的时间,通过悬挂横幅或张贴标语等形式来提高学生对诚信教育的重视。通过舆论宣传,使大学生深刻理解诚信道德的内涵,充分认识到诚信是文明社会的重要表现,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准则,是作为社会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的大学生们理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2.强化教职工的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高校环境的影响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必须提高学校教职工的诚信意识。提高教职工的诚信意识,应该从教学、管理和服务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应该以高尚的诚信人格为学生做出表率,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学术领域内要坚决抵制学术腐败,营造“务、实、真”的学术氛围。第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第三,高校管理部门和管理者,特别是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强化诚信的道德原则。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执行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力求做到公正、公开、平等。如处理学生违纪和留降级、奖学金评定、发展党员、助学贷款和就业推荐审核等问题时,管理者务必要严谨务实、客观公正、一视同仁,绝不能从私利出发,对学生的虚假行为放任自流。
总之,学校必须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方面,并要求教职员工身体力行地做出表率,让学生置身于良好诚信道德环境之中,真正意识到诚信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是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从而养成良好的诚信品质。
(二)拓宽诚信教育渠道
1.在德育课教学中增加诚信教育的比重。在充分发挥“两课”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单独开设大学生诚信教育课、专题讲座等,使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诚信道德的内涵和具备诚信品质的必要性。
2.教师应自觉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将诚信教育从不同的层面体现出来。如在基础教学和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独立地完成各类实验操作,杜绝抄袭作业及实验数据的现象。
3.抓好实习阶段的诚信教育。不同专业的学生,毕业前的实习方式不同,此阶段是他们步入社会的开始,也是学校道德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因此,我们应重视相关专业的职业道德诚信问题。
(三)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加强诚信行为考核
1.建立、健全誠信激励机制。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既需要教育和培养,也需要完整可行的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目前,国内高校对在校大学生均实施综合素质考评。我们可将学生的诚信考核内容融进综合素质测评之中。按照学习诚信、经济诚信、生活诚信、择业诚信四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制定出具体的量化指标,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测评,并将大学生诚信评价结果分为几个等级,与学生的自身利益挂钩。通过提高道德成本机会来促使学生将诚信意识内化为自觉的诚信行为。
2.建立诚信档案。在发达国家,社会信用体制比较完善,每个公民都有信用档案。公民的生活、学习及工作中有背诚信的行为都将记录在案,并对自身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目前全社会的信用机制不完善,无法在短期内建立起健全的个体信用监控体系。但高校作为比较独立的一个机构,可以借鉴国外信用档案的方式,以建立诚信档案为手段来考核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情况。大学生诚信档案可以为毕业生就业、择业提供参考;用人单位可以此为据,杜绝学生在就业中的虚假推荐;学校也会因此受到就业单位的认可,提升本校毕业生的就业信誉度,推进就业工作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扬茜.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1).
[2]潘秀山.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途径[J].高教论坛,2004(1).
[3]文婷婷.大学生失信现状与对策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6).
[关键词]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诚信问题
[作者简介]余修日(1963- ),男,江西九江人,东华理工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刘剑斌(1970- ),男,浙江龙泉人,东华理工学院学工处学生社区办主任,讲师,江西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教育管理。(江西抚州344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7-0085-02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考试诚信危机
考试作为当今社会普遍应用的教育测量方法,是以诚信为基础的。当今的高校中,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已经是一个难以根治的顽症。在大学校园中,就曾流传着“学不在精,作弊则灵;功不在深,会看就行”的课桌文学。近年来,尽管各高校相应地出台了许多严格考场秩序的监考制度、考场规则,但随着现代化作弊手段、工具和“职业枪手”的不断出现,大学生作弊现象似有上升趋势。
(二)学术诚信危机
在高校制定的教学计划中,一般都给学生留有较多自主支配的时间,用来预习、复习所学课程或涉猎课外知识。但部分不自觉的学生却把这些时间用来娱乐,等要交作业时,则匆忙向其他同学“求救”,抄袭了事;还有的人上课不做笔记,临到考试时,就复印同学的笔记,夹带进考场;甚至有的同学连毕业论文也是抄来抄去,敷衍了事。这些不诚信的现象最终导致了学生学业、研究水平和工作能力的下降,使得高等教育的质量受到了严重威胁。
(三)信贷诚信危机
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充分表现在助学贷款上。为帮助貧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在1999 年开始推行助学贷款制度,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不需质押,只要以学生自己的身份、人格和信誉为担保。但是此项工作却遭遇到“信用瓶颈”。在实践中,一些家庭并不贫困的大学生,看到助学贷款的优惠政策,于是用家庭经济困难的假证明来申请贷款,将所贷的学费用于吃、喝、玩、乐,大肆挥霍;也有一些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受惠毕业后,不按时缴纳贷款利息及本金;甚至有些学生恶意逃避还款,如向贷款银行提供虚假的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大学生诚信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正常运转。由于违约率高,银行不愿意承担风险等原因,有一些高校被停发助学贷款,使得许多贫困大学生也因此而失去了宝贵的求学机会。
(四)就业诚信危机
为了在激烈的就业、择业竞争中处于较有利的位置,学生们往往更关注自己的实际利益,因而忽视了对诚信的遵守,这使得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弄虚作假的现象。如一些学生将各种获奖证书、合格证书、等级证书,仿造得几乎乱真,还杜撰出许多社会实习经历。就业诚信危机的另一种重要表现是违约。一些学生在面试过程中信誓旦旦,可签约后不久又毁约,甚至是签约之后不去报到。种种诚信缺失的行为,不仅让用人单位深恶痛绝,而且也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就业道路上的又一道“坎”,严重地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诚信危机的现实环境因素
1.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我国的市场经济目前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尚存在体制的不合理和规范的不健全等缺陷。加之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自由竞争和适者生存的特性,使得一些人见“利”忘义,采用各种手段去追求利润,并在利益的驱使下放弃诚实做人的根本。急功近利、规避法律、欺诈蒙骗等现象屡见不鲜,商品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处处可见,并且成为一些人的生存手段。如此种种,都对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当前用人机制中“重知识、轻品德”观念的负面影响。目前,“唯学历论”的观念依然占主导地位。企业、高校、机关在引进人才时,总是把学历要求放在首位。从专科学历、本科学历、硕士学位进而到博士,一路升级而来,而对学生道德素质的评价和要求往往比较笼统和不具体,诚信道德素质更不在考核的要求之内。可想而知,在这样的人才选用的标准之下,大学生的诚信德行又怎能养成?
(二)大学生诚信危机的教育因素
1.学校教育“重升学、轻德育”。应试教育条件下的中小学教育,升学率是学校追求的唯一目标。在升学率指挥棒的作用下,“分数至上”的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在此阶段中,无论是社会、学校、家长还是学生本人,注意力都集中在考试成绩上。衡量学校的标准是升学率,衡量学生的标准是学习成绩,升学率高的就是好学校,学习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正所谓“一俊遮百丑”。而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的偏颇,恰恰形成了诚信道德行为缺乏的主要原因。
2.家庭教育“重智育、轻德育”。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获取道德良知的引路人,是道德的启蒙者。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春风化语、润物无声”的作用。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每个家长都尽其所能地培养孩子,从三四岁开始,学音乐、学外语、学数学等,力求为孩子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家长们认为只要孩子能得高分、进名校,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这样一来,在孩子的思想中,便形成了“唯知识”的理念,这对学生的道德认知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三)大学生诚信危机的自身因素
1.道德心理不成熟。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从人的心理发展来看,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他们思维开放活跃,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增强,但缺乏社会经验,阅历尚浅,思想上容易脱离实际,行动上好走极端。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的道德心理系统,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方面都具有不稳定性。因此,他们的道德辨析力、选择力都无法达到客观化和理性化。这样,社会中和大学生身边的许多不诚实守信的现象,就会误导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的青年学生。
2.自律意识薄弱。当代大学生在道德方面的突出表现是“知”与“行”的背离,道德要求和评价方面采取双重标准,要求别人、集体是一种标准;当涉及自身利益时,则是另一种标准。绝大多数学生认同诚实守信是道德修养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自己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对当前社会上诚信缺失现象深恶痛绝,但这些都是对他人的道德要求。在自己的道德实践中,却往往与诚信原则背道而行。面对“哥们儿”的情义和高额酬金的“替考”诱惑,部分大学生依旧会铤而走险;为选择一个理想的就业岗位,仍有人不惜伪造虚假简历。由此可见,学生的诚信行为选择有着较大“功利性”特点,在诚信与否的选择上,学生是以自我作为判断的依据,加之社会上不诚信行为的示范,这无疑进一步弱化了青年学生的诚信行为。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涉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诸多方面。大学生的诚信品质的养成,既需要学生通过强化自身修养将外在的道德知识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又需要建立、健全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一)加大诚信道德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
1.强化舆论功能,营造诚信的舆论氛围。高校党委宣传部门、学生思想教育机构和工会等群众组织,可以通过报纸、报廊、校园网、大学生广播站等宣传媒体,加大对诚信的宣传力度;还可以通过确定“诚信宣传日”“诚信宣传月”和举办“免监考班级”等活动,每年都利用固定的时间,通过悬挂横幅或张贴标语等形式来提高学生对诚信教育的重视。通过舆论宣传,使大学生深刻理解诚信道德的内涵,充分认识到诚信是文明社会的重要表现,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准则,是作为社会文明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的大学生们理应具备的道德品质。
2.强化教职工的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高校环境的影响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必须提高学校教职工的诚信意识。提高教职工的诚信意识,应该从教学、管理和服务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应该以高尚的诚信人格为学生做出表率,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学术领域内要坚决抵制学术腐败,营造“务、实、真”的学术氛围。第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第三,高校管理部门和管理者,特别是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强化诚信的道德原则。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管理规定,执行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力求做到公正、公开、平等。如处理学生违纪和留降级、奖学金评定、发展党员、助学贷款和就业推荐审核等问题时,管理者务必要严谨务实、客观公正、一视同仁,绝不能从私利出发,对学生的虚假行为放任自流。
总之,学校必须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方面,并要求教职员工身体力行地做出表率,让学生置身于良好诚信道德环境之中,真正意识到诚信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是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从而养成良好的诚信品质。
(二)拓宽诚信教育渠道
1.在德育课教学中增加诚信教育的比重。在充分发挥“两课”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单独开设大学生诚信教育课、专题讲座等,使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诚信道德的内涵和具备诚信品质的必要性。
2.教师应自觉将诚信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将诚信教育从不同的层面体现出来。如在基础教学和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独立地完成各类实验操作,杜绝抄袭作业及实验数据的现象。
3.抓好实习阶段的诚信教育。不同专业的学生,毕业前的实习方式不同,此阶段是他们步入社会的开始,也是学校道德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因此,我们应重视相关专业的职业道德诚信问题。
(三)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加强诚信行为考核
1.建立、健全誠信激励机制。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既需要教育和培养,也需要完整可行的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目前,国内高校对在校大学生均实施综合素质考评。我们可将学生的诚信考核内容融进综合素质测评之中。按照学习诚信、经济诚信、生活诚信、择业诚信四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制定出具体的量化指标,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测评,并将大学生诚信评价结果分为几个等级,与学生的自身利益挂钩。通过提高道德成本机会来促使学生将诚信意识内化为自觉的诚信行为。
2.建立诚信档案。在发达国家,社会信用体制比较完善,每个公民都有信用档案。公民的生活、学习及工作中有背诚信的行为都将记录在案,并对自身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目前全社会的信用机制不完善,无法在短期内建立起健全的个体信用监控体系。但高校作为比较独立的一个机构,可以借鉴国外信用档案的方式,以建立诚信档案为手段来考核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情况。大学生诚信档案可以为毕业生就业、择业提供参考;用人单位可以此为据,杜绝学生在就业中的虚假推荐;学校也会因此受到就业单位的认可,提升本校毕业生的就业信誉度,推进就业工作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扬茜.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1).
[2]潘秀山.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途径[J].高教论坛,2004(1).
[3]文婷婷.大学生失信现状与对策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