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年人的养生以养心为先。古籍《灵枢》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这说明,人的心理精神健康是肉体健康的主导因素。照现代人的观点,人们心理的高级神经系统是调节人体内外环境使之保持相对平衡的司令部,倘若这个司令部的调节功能失常,则肌体的防病和自疗功能减弱,因而百病乘虚而入。
然而,中老年人如何养心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无定论。笔者认为,弃其烦琐,撮其纲要,老年人养心之道以“心平、心怡、心静、心觉、心神、心气、心思、心性、心善、心安、心宽、心诚、心纯、心正、心志、心乐、心足、心斋、心禅、心智”这40字诀为妥。
一、心平——养心平
心平谓心平气和,态度温和;养心平即思想或精神平静没有不安或压抑的感情;也指抑制或重新克制自我感情、达到心平气和的养生方法。《礼记·深衣》:“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宋·苏轼《菜羹赋》:“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宋·司马光《与范景仁第四书》:“窃谓医书治已病,平心和气治未病。”养心平是一种平心意静的闭目宁神瞑思养生方法,可以达到宁静藏神、平衡心理的目的。而心理平衡是心平气和的关键,闭目宁神能带来心灵的平静,前提是有规律的,最好是每天在一定的时间内闭目宁神。为此,必须保证每次至少有10分钟不被打扰的时间。不用任何依靠,背挺坐直,闭眼,只注意自己呼吸,要在平心意静中感觉到吸气、呼气,这时意识与意念会宁静藏神,平衡心理。此外,养心平也可以平怒降气——凡遇愤愤不平或遭受屈辱之事,要理智地控制感情,离开是非之地。行闭目宁神之前,轻松身体,闭目端坐时用自己的手指端轻轻压在眼睑上。微微揉摩,至眼珠发热发胀,便觉胸膛闷塞顿开,肝火胃气下降,躁怒平息,心情和缓。
二、心怡——养心怡
心怡谓心怡神悦,心旷神怡;养心怡即达到心境开阔,心安神怡,精神愉快的养生方法。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引起:“不知君子那三件至乐的事,另有心怡神悦形容不到的田地。”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1回:“……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人生的旅程不会一帆风顾,坎坷曲折是避免不了的,既然绕不过去,就得努力去跋涉。沉溺于悲观失望,只能损害自己的身心。只有保持心旷神怡的心境,才能够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坦然面对命运的挑战;笑对人生,就会化忧为乐,自得其乐,自寻其乐。保持心怡神悦的健康心态,这也是一切快乐养生的源泉。
三、心静——养心静
心静谓心境平和,内心宁静;养心静是一种境界,是精神与灵魂的平静,心静能化解很多的矛盾,则万物莫不自得。一个人要做到心静养,必须有丰富渊博的知识与善于使自己在浮躁或混乱的表面现象中保持自我。《养生四要》言:“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管子言:“人心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唐代大医孙思邈更明确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每天白昼如能闭目静坐30~60分钟,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大脑安静了,可使全身肌肉放松,气血畅通,达到’心安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和延年益寿之目的。
四、心觉——养心觉
心觉谓心灵觉悟,心智觉明;养心觉是人们把握思维或意识的一种心理养生活动。《庄子·齐物论》:“且有心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心觉今是而昨非”。佛教语:谓能去迷悟道的心。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尊生》:“能照见其妄,而斩断念头,禪家谓之觉心。”养心觉是一种具有玄妙神奇效应的超觉心理自控疗法,其要点是端正姿势,调控呼吸,闭目安神,内视自己,以心觉意识控制其它所有感觉与情绪,把心觉意识集中于一点,逐渐进入万念皆空的“超觉境界”;以促使人体进入生理的“超觉”效应,达到防病祛疾、健身美容、平衡心神、养生益寿等目的。
五、心神—养心神
心悦神愉,心旷神恬,心神合一;养心神中老年人守望生命的养生方法。《庄子·在宥》:“解心释神,莫然无魂。”北周·庾信《代人乞致仕表》:“心神已弊,晷刻增悲。”中医认为,长寿的关键是“养心神”,而“养心神”的关键是“清静”。“清静”不是心情,而是心神。中医典籍中“静神寿,躁情夭”、“静者神藏,躁者情亡”、“静而日充神以壮,躁而日耗情以老”,都说明了“养心神”可以少耗神气,神目以充,故寿;反之,不顾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过多地透支自己生命要素,烦扰不定则耗神,催人衰老而易夭。中医名家认为:人有三宝精气神。这里的“神”就是由心来主管的,养神就要做到心气平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方法是每天按摩手心的劳宫穴与脚底的涌泉穴,可以临睡前或晨起时进行,按摩到发热为止。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劳宫穴;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
六、心气—养心气
心气谓心平气和,修心摄气,心强气盛;养心气有佛密云:“身调则脉调,脉调则气调,气调则心调”。宋·范仲淹《鄱阳酬泉州曹使君见寄》诗:“相期养心气,弥天浩无疆。”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一:“烛下浊酒一杯已解饥劬,清琴一曲以调心气。”古代朱子也介绍一种“静坐视鼻端白”的心气养生功法。朱子调息箴(《朱子全集》第八十五卷):“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移。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翕,如百虫蛰。氤氲阉辟,其妙无穷。谁其尸之,宰不之功。”。浅释:做观鼻端白这个功夫,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身体总要安闲而舒畅,不要弄得周身难受;又要心平气和,顺其自然,不要勉强执着。气机静到极处,它自然要动,就像春天的鱼类,浮在水面嘘气,气机动到极处,它自然要静,就像冬天的虫类,伏在土里翕气(“翕”是聚敛收摄之义)。此时身中之气,交互团结,有天及氤氲之象:一动一静,有乾坤阉辟之机,妙处是说不尽的。此外,从解剖意义上看,心就像一个泵,把血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如果心气不足,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来输送血液,身体得不到血液的濡养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人手指冰凉,养心气可以从饮食上下手,多吃桂圆、大枣、莲子、人参、黄芪等。锻炼需要循序渐进,慢跑、太极拳等都是合适的运动项目。 七、心思——养心思
心思谓心情思绪,心智思慧,雅心才思;养心思是一种静思或沉思的超静瞑思,但并非绞尽脑汁,是超凡入定,又并非昏然入睡,它包含了专注、潜思和抽象三层涵义,并由此成为丰富想象力和发挥创造力的源泉。宋·鲍照《代东武吟》:“肌力尽鞍甲,心思歷凉温。”宋·曾巩《再乞对状》:“心思消缩,齿髮凋耗也。”全套养心思方法分三个连续阶段进行,即静坐、调整呼吸和默念“真言”。传统的静坐方式是“结跏趺坐”,此种方式较难掌握。现在用于养心思强身治病可采用“稳坐”姿势,即盘腿而坐。“调整呼吸”。即根据呼吸系统功能接受“随意神经”和“自主神经”双重支配的特点,通过“自主神经”调整内脏器官和大脑。开始是自然呼吸(胸式呼吸),后练深呼吸(腹式呼吸),两种呼吸重复练习,同时数息,心身结合,可以达到万念俱空,脑像晴空一样清澈明快。第三步是“默念真言”。默念真言时,要继续原来平缓的腹式呼吸。佛教徒在作超觉瞑思时,采用的真言是“南无妙法莲华经”。我们的目的在于运用“养心思”强身治病,可选择有益于心身健康的真言,如采用《黄帝内经·素问》中“志意和,则精神专注,魂魄不散,五脏不受邪矣”,“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真言;或者采用当代人们更易理解的真言:“放松,入静可以防治疾病。”原则是,选择的真言应是真实的、代表人们的愿望、信念和经过努力能够促使其成功的座右铭。
八、心性——养心性
心性谓性情、理性、心神;养心性在道教中又叫性功;修心养精,即为性功。心与性本为一体,不易强分,性为生命之体,心为知觉灵明之枢,无生命即无知性,无知性亦不成为生命。换而言之,性为心之体,心为性之用。故养心亦所以养性,炼性即所以炼心。《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上说:“心者,神之舍也;心者众妙之理而宰万物也,性在乎是,命在乎是。若夫学道之士,先须了得这一个字,其余皆后段事矣。”按书中的主张,心的本体是无为的、不动的;动则叫作神。所以又说:“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淮南子·原道训》亦说:“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通而不变,静之至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不与物散,粹之至也。能此五者,则通于神明。”所谓“五者”的内容,均为心性修养的方法。道教中尚有一些以静卧状态为特征的睡功修炼法,著名的有陈抟睡功、虚靖先生睡功、陈自得睡功、尹清和睡功等。陈自得睡功被誉“心性大睡养生功”,此功可治四时伤寒。侧卧,拳起两脚,两手擦摩极热,抱阴并及囊,运气36口,慢咽神水入丹田,无息时生真火,真火烧身病自除。(见《道海玄微》卷1)
九、心正——养心正
心正谓心意纯正,心性端正,心正意诚;养心正是在人的一生中,要做最好的自己,只要你的心正,就是道德之心,仁义之心。《论语· 雍也》说:“仁者寿”,就是说心正仁德者高寿。《礼记·大学》:“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宋·程颐曰:进修之术,“莫先于正心诚意”(《遗书》卷十八)。明·王畿《兴浦庵会语》以先天与后天区别正心与诚意:“正心先天之学也,诚意后天之学也。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只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就能吃得香,睡得稳。相反,贪心太大、私欲无边,整天让它牵着鼻子走,使你迷失、使你狂妄、使你丧失理智,就不可能生活得自由自在,只能是烦恼、忧虑不休。
十、心善——养心善
心善谓心慈善行,心善如水;施善可养生,好人能长寿,养生之道,贵在养德。养心善可令自己常处于助人为乐的生活氛围之中,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老子·八章》中“居善地,心善渊”《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善良是心理养生的一大营养素,一个人多行善事,能经常帮助弱者,使他人摆脱困境,心中必涌起欣慰之感。一个人坚信自己活着于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的生活支柱.这就会成为自己的一种精神鼓舞,会使人心情轻松愉快?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必然心理稳定、平衡,神经和内分泌调节功能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体健.寿高。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心理稳定、平衡,神经和内分泌调节功能会处于最佳状态,远离抑郁症、神经衰弱等疾病的困扰,人就会健康长寿。
然而,中老年人如何养心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无定论。笔者认为,弃其烦琐,撮其纲要,老年人养心之道以“心平、心怡、心静、心觉、心神、心气、心思、心性、心善、心安、心宽、心诚、心纯、心正、心志、心乐、心足、心斋、心禅、心智”这40字诀为妥。
一、心平——养心平
心平谓心平气和,态度温和;养心平即思想或精神平静没有不安或压抑的感情;也指抑制或重新克制自我感情、达到心平气和的养生方法。《礼记·深衣》:“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宋·苏轼《菜羹赋》:“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宋·司马光《与范景仁第四书》:“窃谓医书治已病,平心和气治未病。”养心平是一种平心意静的闭目宁神瞑思养生方法,可以达到宁静藏神、平衡心理的目的。而心理平衡是心平气和的关键,闭目宁神能带来心灵的平静,前提是有规律的,最好是每天在一定的时间内闭目宁神。为此,必须保证每次至少有10分钟不被打扰的时间。不用任何依靠,背挺坐直,闭眼,只注意自己呼吸,要在平心意静中感觉到吸气、呼气,这时意识与意念会宁静藏神,平衡心理。此外,养心平也可以平怒降气——凡遇愤愤不平或遭受屈辱之事,要理智地控制感情,离开是非之地。行闭目宁神之前,轻松身体,闭目端坐时用自己的手指端轻轻压在眼睑上。微微揉摩,至眼珠发热发胀,便觉胸膛闷塞顿开,肝火胃气下降,躁怒平息,心情和缓。
二、心怡——养心怡
心怡谓心怡神悦,心旷神怡;养心怡即达到心境开阔,心安神怡,精神愉快的养生方法。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引起:“不知君子那三件至乐的事,另有心怡神悦形容不到的田地。”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1回:“……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人生的旅程不会一帆风顾,坎坷曲折是避免不了的,既然绕不过去,就得努力去跋涉。沉溺于悲观失望,只能损害自己的身心。只有保持心旷神怡的心境,才能够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坦然面对命运的挑战;笑对人生,就会化忧为乐,自得其乐,自寻其乐。保持心怡神悦的健康心态,这也是一切快乐养生的源泉。
三、心静——养心静
心静谓心境平和,内心宁静;养心静是一种境界,是精神与灵魂的平静,心静能化解很多的矛盾,则万物莫不自得。一个人要做到心静养,必须有丰富渊博的知识与善于使自己在浮躁或混乱的表面现象中保持自我。《养生四要》言:“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管子言:“人心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唐代大医孙思邈更明确指出:“养静为摄生首务。”每天白昼如能闭目静坐30~60分钟,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大脑安静了,可使全身肌肉放松,气血畅通,达到’心安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和延年益寿之目的。
四、心觉——养心觉
心觉谓心灵觉悟,心智觉明;养心觉是人们把握思维或意识的一种心理养生活动。《庄子·齐物论》:“且有心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心觉今是而昨非”。佛教语:谓能去迷悟道的心。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尊生》:“能照见其妄,而斩断念头,禪家谓之觉心。”养心觉是一种具有玄妙神奇效应的超觉心理自控疗法,其要点是端正姿势,调控呼吸,闭目安神,内视自己,以心觉意识控制其它所有感觉与情绪,把心觉意识集中于一点,逐渐进入万念皆空的“超觉境界”;以促使人体进入生理的“超觉”效应,达到防病祛疾、健身美容、平衡心神、养生益寿等目的。
五、心神—养心神
心悦神愉,心旷神恬,心神合一;养心神中老年人守望生命的养生方法。《庄子·在宥》:“解心释神,莫然无魂。”北周·庾信《代人乞致仕表》:“心神已弊,晷刻增悲。”中医认为,长寿的关键是“养心神”,而“养心神”的关键是“清静”。“清静”不是心情,而是心神。中医典籍中“静神寿,躁情夭”、“静者神藏,躁者情亡”、“静而日充神以壮,躁而日耗情以老”,都说明了“养心神”可以少耗神气,神目以充,故寿;反之,不顾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过多地透支自己生命要素,烦扰不定则耗神,催人衰老而易夭。中医名家认为:人有三宝精气神。这里的“神”就是由心来主管的,养神就要做到心气平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方法是每天按摩手心的劳宫穴与脚底的涌泉穴,可以临睡前或晨起时进行,按摩到发热为止。握拳,中指尖所指处即是劳宫穴;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处。
六、心气—养心气
心气谓心平气和,修心摄气,心强气盛;养心气有佛密云:“身调则脉调,脉调则气调,气调则心调”。宋·范仲淹《鄱阳酬泉州曹使君见寄》诗:“相期养心气,弥天浩无疆。”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一:“烛下浊酒一杯已解饥劬,清琴一曲以调心气。”古代朱子也介绍一种“静坐视鼻端白”的心气养生功法。朱子调息箴(《朱子全集》第八十五卷):“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容与猗移。静极而嘘,如春沼鱼,动极而翕,如百虫蛰。氤氲阉辟,其妙无穷。谁其尸之,宰不之功。”。浅释:做观鼻端白这个功夫,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身体总要安闲而舒畅,不要弄得周身难受;又要心平气和,顺其自然,不要勉强执着。气机静到极处,它自然要动,就像春天的鱼类,浮在水面嘘气,气机动到极处,它自然要静,就像冬天的虫类,伏在土里翕气(“翕”是聚敛收摄之义)。此时身中之气,交互团结,有天及氤氲之象:一动一静,有乾坤阉辟之机,妙处是说不尽的。此外,从解剖意义上看,心就像一个泵,把血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如果心气不足,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来输送血液,身体得不到血液的濡养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人手指冰凉,养心气可以从饮食上下手,多吃桂圆、大枣、莲子、人参、黄芪等。锻炼需要循序渐进,慢跑、太极拳等都是合适的运动项目。 七、心思——养心思
心思谓心情思绪,心智思慧,雅心才思;养心思是一种静思或沉思的超静瞑思,但并非绞尽脑汁,是超凡入定,又并非昏然入睡,它包含了专注、潜思和抽象三层涵义,并由此成为丰富想象力和发挥创造力的源泉。宋·鲍照《代东武吟》:“肌力尽鞍甲,心思歷凉温。”宋·曾巩《再乞对状》:“心思消缩,齿髮凋耗也。”全套养心思方法分三个连续阶段进行,即静坐、调整呼吸和默念“真言”。传统的静坐方式是“结跏趺坐”,此种方式较难掌握。现在用于养心思强身治病可采用“稳坐”姿势,即盘腿而坐。“调整呼吸”。即根据呼吸系统功能接受“随意神经”和“自主神经”双重支配的特点,通过“自主神经”调整内脏器官和大脑。开始是自然呼吸(胸式呼吸),后练深呼吸(腹式呼吸),两种呼吸重复练习,同时数息,心身结合,可以达到万念俱空,脑像晴空一样清澈明快。第三步是“默念真言”。默念真言时,要继续原来平缓的腹式呼吸。佛教徒在作超觉瞑思时,采用的真言是“南无妙法莲华经”。我们的目的在于运用“养心思”强身治病,可选择有益于心身健康的真言,如采用《黄帝内经·素问》中“志意和,则精神专注,魂魄不散,五脏不受邪矣”,“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真言;或者采用当代人们更易理解的真言:“放松,入静可以防治疾病。”原则是,选择的真言应是真实的、代表人们的愿望、信念和经过努力能够促使其成功的座右铭。
八、心性——养心性
心性谓性情、理性、心神;养心性在道教中又叫性功;修心养精,即为性功。心与性本为一体,不易强分,性为生命之体,心为知觉灵明之枢,无生命即无知性,无知性亦不成为生命。换而言之,性为心之体,心为性之用。故养心亦所以养性,炼性即所以炼心。《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卷上说:“心者,神之舍也;心者众妙之理而宰万物也,性在乎是,命在乎是。若夫学道之士,先须了得这一个字,其余皆后段事矣。”按书中的主张,心的本体是无为的、不动的;动则叫作神。所以又说:“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淮南子·原道训》亦说:“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喑,惊怖为狂。忧悲多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通而不变,静之至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不与物散,粹之至也。能此五者,则通于神明。”所谓“五者”的内容,均为心性修养的方法。道教中尚有一些以静卧状态为特征的睡功修炼法,著名的有陈抟睡功、虚靖先生睡功、陈自得睡功、尹清和睡功等。陈自得睡功被誉“心性大睡养生功”,此功可治四时伤寒。侧卧,拳起两脚,两手擦摩极热,抱阴并及囊,运气36口,慢咽神水入丹田,无息时生真火,真火烧身病自除。(见《道海玄微》卷1)
九、心正——养心正
心正谓心意纯正,心性端正,心正意诚;养心正是在人的一生中,要做最好的自己,只要你的心正,就是道德之心,仁义之心。《论语· 雍也》说:“仁者寿”,就是说心正仁德者高寿。《礼记·大学》:“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宋·程颐曰:进修之术,“莫先于正心诚意”(《遗书》卷十八)。明·王畿《兴浦庵会语》以先天与后天区别正心与诚意:“正心先天之学也,诚意后天之学也。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只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就能吃得香,睡得稳。相反,贪心太大、私欲无边,整天让它牵着鼻子走,使你迷失、使你狂妄、使你丧失理智,就不可能生活得自由自在,只能是烦恼、忧虑不休。
十、心善——养心善
心善谓心慈善行,心善如水;施善可养生,好人能长寿,养生之道,贵在养德。养心善可令自己常处于助人为乐的生活氛围之中,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老子·八章》中“居善地,心善渊”《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善良是心理养生的一大营养素,一个人多行善事,能经常帮助弱者,使他人摆脱困境,心中必涌起欣慰之感。一个人坚信自己活着于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的生活支柱.这就会成为自己的一种精神鼓舞,会使人心情轻松愉快?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必然心理稳定、平衡,神经和内分泌调节功能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体健.寿高。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心理稳定、平衡,神经和内分泌调节功能会处于最佳状态,远离抑郁症、神经衰弱等疾病的困扰,人就会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