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双减”,厚植面向全员的艺术教育沃土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ce81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伴随“双减”政策的实施,各地方学校积极响应,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出丰富多彩的实践路径,共同推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有机无机复混肥用量对苏北地区水稻产量、经济性状、养分含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为科学合理施肥、提高作物产量和提升耕地地力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共设置6个试验处理:空白对照,常规施肥,有机无机复混肥675、 750、 825、 900kg·hm-2。结果表明:随着有机无机复混肥用量的增加,水稻籽粒产量、秸秆产量、有效穗数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施用量为825kg·hm-2时,籽粒和
可溶性碳组分是土壤有机碳库中最活跃的部分,作为土壤碳周转初期变化的敏感指标,其含量受到凋落叶等植物残体输入、森林类型及季节性水热变化的共同调节。采用土壤原位培养法,以亚热带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人工林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对象,分析生长季内土壤可溶性碳(DOC)与热水溶性碳(HWSC)含量动态变化及其对凋落叶输入的响应趋势。结果表
探究软枣猕猴桃叶片中绿原酸最佳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软枣猕猴桃叶片中绿原酸,在单因素实验结果基础上,以液料比、pH、超声时间为三个考察因素进行正交实验设计;通过探究绿原酸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10,pH=3,超声时间为20 min,绿原酸平均得率为0.96 mg/g;绿原酸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均有较强的
<正>5月25日,兰州新区举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金融标准发布暨研讨会,旨在立足甘肃省内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实际,发挥财政、金融、产业、环保等政策作用,构建兰州新区统一的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库,解决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认证评级落地难问题,推动绿色金融成为支撑甘肃经济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期刊
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PSD患者常常伴随便秘、呃逆等胃肠道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后期功能恢复。目前西药治疗PSD副作用较大,且会加重胃肠道症状。针刺作为非药物疗法,具有绿色安全、操作方便等优势,是治疗PSD的常用方法之一。脑肠轴是大脑与胃肠道的双向调节通道,本文通过梳理PSD的发病机制、脑肠轴对PSD的影响 ,从针刺调节脑肠肽、肠道菌群、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
研究目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从"无"到有、从散乱到体系、从缓慢起步到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举世瞩目的独特发展道路。总结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体育非遗未来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认知体育非遗传承保护的"中国模式"和践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与逻辑分析法。研究结果:3.1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的历程3.1.1松散传承保护
【目的】探索不同密度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及其特征。【方法】以35~55年生柏木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不同林分密度(密度分别为4 160、992、452株/公顷)下0~4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变化。【结果】柏木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土壤养分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
材料弹性是影响触觉感知的物理属性之一,从皮肤的“感”和大脑的“知”系统研究材料弹性对触感的影响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手指触摸不同弹性特征表面的摩擦、振动信号以及激发的触感脑电信号进行特征参数提取,建立了材料弹性模量E与触感特征参数的关系,实现了弹性表面触感的部分量化表征。结果显示:手指触摸橡胶材料的摩擦力以滞后摩擦分量为主;手指触摸陶瓷和塑料材料时滞后摩擦和黏着摩擦共同影响表面接触摩擦力。相关性
季节性浅冻地区由于冻土较浅,冻结一般在路基外部进行,路基在冻融循环过程中形成冻土核和未冻土核,从而使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变形。参考当地标准冻深,设想将路基分为冻融区和非冻区,在两区间设导流导温通道从而进行冷热能量交换,并在非冻区外设隔水层阻隔自由水进入,路基外部冻融区实现冻融循环功能,非冻区主要承担道路传来荷载起承重作用。
由于学习、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很多人都曾经有过不同严重程度的慢性失眠,失眠归属于“不寐”范畴。文章论述不寐产生的病因病机,通过对中医理论探讨及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阐述了“痰浊”“瘀血”及“痰瘀互结”引起不寐致病特点及临床治疗,旨在从痰瘀方面提高对不寐的认识,更好地发挥中医在治疗不寐方面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