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技术日益普及,高中计算机基础课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针对学生学习起点不一的状况,对计算机基础课实施反思教学改革能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计算机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计算机 教学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技术日益普及,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文化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近几年的教学状况和教学效果来看,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起点不一
许多城市的中学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而日益增加的家庭计算机又为部分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使相当多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部分学生对计算机非常精通。来自城市的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水平普遍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课感到内容太浅,而入学前程度低的学生又感到听不懂、跟不上,课后难以消化。学生学习起点不一,给教学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教学内容过于系统
由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是为了将计算机作为工具来使用,他们今后是计算机的应用者,因此,他们所需的计算机知识应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目前教学使用的教材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过于完整和系统,从二进制的转换、操作系统发展到网络体系结构,使理论授课内容非常庞杂,难以突出重点。另外,在授课的安排上,因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内容不是面向应用的,而是一大堆的概念和术语,使学生原本认为非常有趣的事变得十分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应有的学习热情。
3、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发挥
计算机基础课虽然改进了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表达趋于直观,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教与学的关系还是“你教我学”,所不同的是将教材的内容搬上了计算机投影的大屏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获取的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只能来自于课堂上的教师讲授。事实上,学生缺乏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如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另外,由于同一学习起点的学生也存在着学习上的差异,采取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难以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利于因材施教。因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学科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普教中,是仅为了编程开设程序设计课吗?我们是仅为的计算机应用而开设的信息技术课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门学科,尤其是中学的这门学科消失的时间会不会不太远了?因为,许多教学内容象windows98、word2000甚至windows xp在将来的应用会落后、消亡。而编程的vb、qb甚至c++都有可能会被更好的语言代替。
信息技术课除了技术的应用以外,还有没有更加深层的东西了吗?
全国信息技术教研中心特邀教研员郭善渡老师到我校听课时,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在powerpoint教学中发现学生们对艺术字特别感兴趣。一节课后,看到许多学生的作品中,只有设计好的艺术字标题。见不到完成的多媒体作品了。我们再回顾类似的问题比比皆是。在进行网络部分的教学中,也发现到了学生们学会了上网,对网络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充分的浏览,迷失在互联网这个信息的海洋中。“被信息的海洋淹死了”而忘记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在画图课中就对翻转与变形感兴趣,却得不到比原来更好的作品;在字处理教学中就对剪贴画感兴趣,却忘记了学习任务的本身……
那么,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是不是应当在对学生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应用中的方法与策略。使学生们明确什么是手段、什么是工具、什么是目的、如何利用手段与工具达到自己的目标?
计算机的应用固然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的重要任务。而使用这些工具的方法,使用工具完成任务或者作品的策略,是不是也应当或者将要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课中,技术更重要还是信息更重要?
其实,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回答,当然是信息更重要了。技术是为学生获取和传输信息、处理和分析信息、应用信息的而服务的。
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反思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我们的教学内容、我们的教材中相关于技术方面的内容多,还是相关于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应用部分的多?可以说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教材、教学内容中绝大多数的内容是在介绍:如何使用字处理软件的各项功能、如何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的各项功能、如何使用网络的各部分技巧、如何使用图形与图像处理软件的……。而不是利用字处理软件、多媒体软件、网络软件……完成作文中无法完成的图文作文、完成音乐与图文配合等等。而不是在信息的海洋如何更好的搜寻到需要的信息、如何利用软件将信息加工成为我们的各种成果。
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的发展能不能少一些学科本位论,多从教育的角度考虑一下自己的发展呢?
是不是我们的学科会成为这样的一个学科。有着自己根本的任务,深化自己的教学内容;同时有着广阔的外延,与许多学科相结合。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正如美国学者比尔的“三层塔教学法”中讲到的一样。最终将各门学科通过共同的问题,互相联系起来。信息技术学科在这种联系中重点体现出本学科的方法、手段与策略。
从具体的教学内容上说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工具,学会计算机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在与各学科结合的过程中学会使用工具的方法与利用工具完成自己成果与任务的策略……
所有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因材施教,都知道从小学一年级学生到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不仅不一样,还会有着巨大的差异。仅从小学说,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中年级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转变,高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基本形成。那么,原来在大部分教材中为了照顾到教学设备而定的模块化教材是不是合适。仅从画图软件的教材来看,从易到难希望在一个年级里完成是不是就不合适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经常有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反映。例如有的老师在问,某部分的某部分内容如何处理?在这个中、低年级,学生实在是太难理解;放到高年级课时上怎么安排?在文字处理、多媒体、图形处理等各个模块中都存在着这个问题。
关键词:高中计算机 教学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技术日益普及,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文化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近几年的教学状况和教学效果来看,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的起点不一
许多城市的中学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而日益增加的家庭计算机又为部分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使相当多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部分学生对计算机非常精通。来自城市的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水平普遍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课感到内容太浅,而入学前程度低的学生又感到听不懂、跟不上,课后难以消化。学生学习起点不一,给教学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教学内容过于系统
由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是为了将计算机作为工具来使用,他们今后是计算机的应用者,因此,他们所需的计算机知识应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目前教学使用的教材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过于完整和系统,从二进制的转换、操作系统发展到网络体系结构,使理论授课内容非常庞杂,难以突出重点。另外,在授课的安排上,因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内容不是面向应用的,而是一大堆的概念和术语,使学生原本认为非常有趣的事变得十分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应有的学习热情。
3、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发挥
计算机基础课虽然改进了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表达趋于直观,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教与学的关系还是“你教我学”,所不同的是将教材的内容搬上了计算机投影的大屏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获取的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只能来自于课堂上的教师讲授。事实上,学生缺乏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如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另外,由于同一学习起点的学生也存在着学习上的差异,采取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难以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利于因材施教。因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学科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普教中,是仅为了编程开设程序设计课吗?我们是仅为的计算机应用而开设的信息技术课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门学科,尤其是中学的这门学科消失的时间会不会不太远了?因为,许多教学内容象windows98、word2000甚至windows xp在将来的应用会落后、消亡。而编程的vb、qb甚至c++都有可能会被更好的语言代替。
信息技术课除了技术的应用以外,还有没有更加深层的东西了吗?
全国信息技术教研中心特邀教研员郭善渡老师到我校听课时,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在powerpoint教学中发现学生们对艺术字特别感兴趣。一节课后,看到许多学生的作品中,只有设计好的艺术字标题。见不到完成的多媒体作品了。我们再回顾类似的问题比比皆是。在进行网络部分的教学中,也发现到了学生们学会了上网,对网络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充分的浏览,迷失在互联网这个信息的海洋中。“被信息的海洋淹死了”而忘记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在画图课中就对翻转与变形感兴趣,却得不到比原来更好的作品;在字处理教学中就对剪贴画感兴趣,却忘记了学习任务的本身……
那么,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是不是应当在对学生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应用中的方法与策略。使学生们明确什么是手段、什么是工具、什么是目的、如何利用手段与工具达到自己的目标?
计算机的应用固然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的重要任务。而使用这些工具的方法,使用工具完成任务或者作品的策略,是不是也应当或者将要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课中,技术更重要还是信息更重要?
其实,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回答,当然是信息更重要了。技术是为学生获取和传输信息、处理和分析信息、应用信息的而服务的。
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反思我们的信息技术课。我们的教学内容、我们的教材中相关于技术方面的内容多,还是相关于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应用部分的多?可以说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教材、教学内容中绝大多数的内容是在介绍:如何使用字处理软件的各项功能、如何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的各项功能、如何使用网络的各部分技巧、如何使用图形与图像处理软件的……。而不是利用字处理软件、多媒体软件、网络软件……完成作文中无法完成的图文作文、完成音乐与图文配合等等。而不是在信息的海洋如何更好的搜寻到需要的信息、如何利用软件将信息加工成为我们的各种成果。
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的发展能不能少一些学科本位论,多从教育的角度考虑一下自己的发展呢?
是不是我们的学科会成为这样的一个学科。有着自己根本的任务,深化自己的教学内容;同时有着广阔的外延,与许多学科相结合。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正如美国学者比尔的“三层塔教学法”中讲到的一样。最终将各门学科通过共同的问题,互相联系起来。信息技术学科在这种联系中重点体现出本学科的方法、手段与策略。
从具体的教学内容上说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工具,学会计算机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在与各学科结合的过程中学会使用工具的方法与利用工具完成自己成果与任务的策略……
所有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因材施教,都知道从小学一年级学生到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不仅不一样,还会有着巨大的差异。仅从小学说,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中年级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转变,高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基本形成。那么,原来在大部分教材中为了照顾到教学设备而定的模块化教材是不是合适。仅从画图软件的教材来看,从易到难希望在一个年级里完成是不是就不合适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经常有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反映。例如有的老师在问,某部分的某部分内容如何处理?在这个中、低年级,学生实在是太难理解;放到高年级课时上怎么安排?在文字处理、多媒体、图形处理等各个模块中都存在着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