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中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 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挖掘生活中的自然资源,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简单粗暴地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如何以幼儿为本,引导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大胆而有创意的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是当今幼教工作者为之努力的方向,更是对新时期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挑战。下面我就谈谈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幼儿用高度概括、凝练的美术手法表现生活情趣,似乎与生俱来,浑然天成。
一、引导观察,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生活经验
幼儿美术是深深扎根于幼儿生活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感知、体验生活与美术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习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并通过给予幼儿适时、适当的支持,不断提出适度的要求,引导幼儿逐步提高。每次美术教学活动前,我都盡量与孩子一起看游戏、听音乐,讲故事,引导幼儿观察生活,用游戏的形式将活动内容呈现给幼儿,倾听幼儿心声,帮幼儿出谋划策,启发幼儿抓住物体的特点,让幼儿既表现真实生活又表现心灵童趣。如在活动《来来往往的车辆》中,我让幼儿带来各种玩具车来园欣赏、玩耍。按理说,幼儿对车辆有特殊的喜好,特别是男孩子,但这种喜好只停留在想把车子开动的程度上,对车的外形、动态鲜有人关注。于是,我让幼儿将车辆分类,总结出每类车与众不同的地方。孩子们娓娓道来。有的说:“坐敞篷车帅呆了,头发都吹得一边倒”,有的说:“洒水车边洒水边给行人播放音乐,我听了心里很舒服”,“赛车开得可快了,我长大了要当赛车手”。从幼儿的视角,给车辆全新定位。接着,我引导幼儿将车辆重新组合,设计成十字路口的场景,观察车辆之间的遮挡关系。让幼儿的经验不断丰富,从关注一辆车提高到关注一辆辆的车,这样画面自然就更加饱满了。
二、激发情感,产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地位是崇高的,教师态度积极热情是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的关键问题。如果教师带着极大的激情同幼儿一起参加美术活动,他们将会因教师的情感更加积极地参与活动,反之,将会影响幼儿学习的热情。在幼儿美术欣赏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的引导,让孩子以边体验边讨论的方式来充分感受作品后,再让幼儿通过动作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幼儿期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喜欢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当幼儿喜欢一件作品时,并不一定能说出为什么喜欢,他觉得喜欢就是喜欢。在指导幼儿欣赏时重点放在对作品的审美判断,揭示作品对于人类美术活动的意义,以帮助幼儿从多样化的作品表达方式中汲取审美经验,提高其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注重体验,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
(1)选择适合幼儿欣赏的优秀作品。选择的作品内容应为幼儿生活范围内熟悉的事物。小班选材要更加贴近幼儿生活实际,选择色彩明亮、鲜艳,夸张的作品进行欣赏,如毛茸茸的群鸡图、稚拙的布老虎、动画片中夸张的唐老鸭等,孩子们都会边欣赏边模仿小动物的步态、叫声;大班幼儿则可以扩大欣赏范围,提供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给孩子欣赏。如齐白石水墨画中惟妙惟肖的虾、中国民间剪纸、外国抽象画等,教师可以在欣赏时引导孩子想象体验,让幼儿幼儿在自由想象中,感受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之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一位幼儿在欣赏齐白石水墨画《虾》时,情不自禁地走到画前摸一摸,说它好像快游到我的手上了。
(2)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幼儿的认识水平存在着个别差异,在美术中,存在不同的效果,教师要随时给予指导,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增强其信心,对能力差的幼儿,要口吻亲切,态度诚恳地采取各种启发、诱导的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冷淡到热情,由被动变主动,增强信心。在指导幼儿创作时,要恰当称赞其优点,提出不足之处,而不可轻视讥笑、斥责或者强迫。否则,就会造成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畏惧情绪,而回避美术活动。在活动中,我擅长用夸张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快乐、激动的感觉:“快来听听,笑笑的想法可棒了”。“明明的画感觉真好!……”然然是一个内向的小女孩,有一次离园时很执着地按着下妈妈的肩膀,和她说着悄悄话。妈妈的眼光由狐疑变得喜悦。我一笑拉着孩子的手:“今天,然然的创意很棒!”和妈妈走出教室门的刹那,只听见然然说:“我说的吧,老师也是这么说的。”
四、拓宽渠道,丰富幼儿的表现形式
(1)选择适合幼儿创作的主题。教育要深入到幼儿生活中,去挖掘他们关注的热点,将目标拓展到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中去寻找美术创作的题材,如小花伞、放风筝、吹泡泡等。小班美术游戏活动“滚弹珠”中,小朋友们用弹珠蘸各种颜色在盒子里滚动,在盒子里的白纸上留下了美丽的痕迹。纸干了以后,教师将纸收起来,在后一次的折纸活动中,又可以让小朋友们用漂亮的花纸折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大班主题活动“毛线写真集”中,幼儿对毛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活动区摆放了很多的毛线:开司米线、绒线、花线、棒线等等,并制作了很多的带锯齿的卡片让孩子用毛线缠绕,孩子们创作得非常开心。一根根毛线在幼儿的手里变来变去,欢声、笑语充满了活动室。幼儿美术创作在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幼儿不断体验探究新知的乐趣。
(2)营造美的环境,激发创造动机。美术教育的特点是充满情感性的,在情境陶冶之中,幼儿能产生更敏锐的感知,并调动与这种情感相关的储存在头脑中的意象在潜意识中组合,爆发出创作的灵感之光。在美术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去独立选择与自己的活动目标相适应的材料,并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操作。同时,教师为幼儿创设的环境应是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以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情绪上的兴奋,才能激发出创作的动机,反之,如果教师总是要求幼儿机械地临摹范画,缺乏审美情感的体验,则美术活动就成了枯燥乏味的技术训练。如,要求孩子画太阳,就应该把孩子带到户外,让他们体验一下夏天和冬天的太阳晒在身上的不同感受,观察和欣赏早晨、中午、傍晚的太阳,让他们知道太阳在不同的时间里是有变化的,这样孩子画出来的太阳就不再是一个红圆周围画几条光线这样一种模式了。 (3)提供多种材料,激发幼儿创作灵感。美术活动是一种手眼并用的实际操作活动,多种多样的素材可以直接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促使他们从事创造性活动。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提供可操作的美术素材。如废旧纸盒、饮料瓶、纸筒、旧桌椅、旧报纸等。孩子们在教师提供的半成品和废旧物品上创作,兴趣很高,创作灵感被激发,生活中废旧物品,自然材料都可以作为美术资源,给幼儿美术活动增添了无穷的价值和魅力。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采用 “三多”政策,即教師提供的材料多,让幼儿用直观的方式去理解;幼儿自己尝试的时间多,使他们能充分感知;教师根据幼儿的个性差异,顺乎天性,因势利导的个别指导多,尽可能使幼儿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发挥,在作品中得以体现。
五、创新作品的呈现方式,评价环节激发再创造
《指南》中强调:幼儿对事物的感受不同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美术活动的评价环节不容忽视,对于小班的孩子,如何通过该环节统领孩子集中注意力,共同欣赏同伴的作品?策划作品呈现方式尤为重要,如小班的一次综合美术活动的作品呈现,以“蚊子死光光”为主题,在一张大的黄色背景板上,将孩子的作品进行艺术呈现,在总结活动时,用游戏的口吻评价孩子的作品,巧妙的提出不足。在引导孩子们欣赏用螺旋线画蚊香的作品,有的孩子螺旋线画得圈太小,幽默地说:“蚊香的圈画的少,蚊子没熏死还会咬人的,赶紧去画上大一点的圈,让蚊子死光光吧”,孩子欣然接受,继续接着画。别的孩子从中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启发,慢慢积累经验,逐步获得相关技能。
很多幼儿园经常举行各种各样的幼儿创意美术作品现场展示活动,将孩子们琳琅满目的创意作品别出心裁,或粘贴、或悬挂、或陈列,布置成艺术长廊,成为幼儿园环境创设一道亮丽的风景,发挥环境的暗语作用,让孩子们再次欣赏,家长和孩子、老师和孩子、孩子和孩子之间,会生发新的话题,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同时也会为下一次类似形式的美术活动积累经验。作为幼教人,要树立大美育的观念,帮助幼儿建立完整的经验,保护和发展幼儿自身美术实践的的能力,促进幼儿艺术素养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陈鹤琴《我们的主张》
一、引导观察,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生活经验
幼儿美术是深深扎根于幼儿生活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感知、体验生活与美术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习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并通过给予幼儿适时、适当的支持,不断提出适度的要求,引导幼儿逐步提高。每次美术教学活动前,我都盡量与孩子一起看游戏、听音乐,讲故事,引导幼儿观察生活,用游戏的形式将活动内容呈现给幼儿,倾听幼儿心声,帮幼儿出谋划策,启发幼儿抓住物体的特点,让幼儿既表现真实生活又表现心灵童趣。如在活动《来来往往的车辆》中,我让幼儿带来各种玩具车来园欣赏、玩耍。按理说,幼儿对车辆有特殊的喜好,特别是男孩子,但这种喜好只停留在想把车子开动的程度上,对车的外形、动态鲜有人关注。于是,我让幼儿将车辆分类,总结出每类车与众不同的地方。孩子们娓娓道来。有的说:“坐敞篷车帅呆了,头发都吹得一边倒”,有的说:“洒水车边洒水边给行人播放音乐,我听了心里很舒服”,“赛车开得可快了,我长大了要当赛车手”。从幼儿的视角,给车辆全新定位。接着,我引导幼儿将车辆重新组合,设计成十字路口的场景,观察车辆之间的遮挡关系。让幼儿的经验不断丰富,从关注一辆车提高到关注一辆辆的车,这样画面自然就更加饱满了。
二、激发情感,产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地位是崇高的,教师态度积极热情是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的关键问题。如果教师带着极大的激情同幼儿一起参加美术活动,他们将会因教师的情感更加积极地参与活动,反之,将会影响幼儿学习的热情。在幼儿美术欣赏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的引导,让孩子以边体验边讨论的方式来充分感受作品后,再让幼儿通过动作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幼儿期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喜欢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当幼儿喜欢一件作品时,并不一定能说出为什么喜欢,他觉得喜欢就是喜欢。在指导幼儿欣赏时重点放在对作品的审美判断,揭示作品对于人类美术活动的意义,以帮助幼儿从多样化的作品表达方式中汲取审美经验,提高其审美判断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注重体验,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
(1)选择适合幼儿欣赏的优秀作品。选择的作品内容应为幼儿生活范围内熟悉的事物。小班选材要更加贴近幼儿生活实际,选择色彩明亮、鲜艳,夸张的作品进行欣赏,如毛茸茸的群鸡图、稚拙的布老虎、动画片中夸张的唐老鸭等,孩子们都会边欣赏边模仿小动物的步态、叫声;大班幼儿则可以扩大欣赏范围,提供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给孩子欣赏。如齐白石水墨画中惟妙惟肖的虾、中国民间剪纸、外国抽象画等,教师可以在欣赏时引导孩子想象体验,让幼儿幼儿在自由想象中,感受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之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一位幼儿在欣赏齐白石水墨画《虾》时,情不自禁地走到画前摸一摸,说它好像快游到我的手上了。
(2)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幼儿的认识水平存在着个别差异,在美术中,存在不同的效果,教师要随时给予指导,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增强其信心,对能力差的幼儿,要口吻亲切,态度诚恳地采取各种启发、诱导的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冷淡到热情,由被动变主动,增强信心。在指导幼儿创作时,要恰当称赞其优点,提出不足之处,而不可轻视讥笑、斥责或者强迫。否则,就会造成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畏惧情绪,而回避美术活动。在活动中,我擅长用夸张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快乐、激动的感觉:“快来听听,笑笑的想法可棒了”。“明明的画感觉真好!……”然然是一个内向的小女孩,有一次离园时很执着地按着下妈妈的肩膀,和她说着悄悄话。妈妈的眼光由狐疑变得喜悦。我一笑拉着孩子的手:“今天,然然的创意很棒!”和妈妈走出教室门的刹那,只听见然然说:“我说的吧,老师也是这么说的。”
四、拓宽渠道,丰富幼儿的表现形式
(1)选择适合幼儿创作的主题。教育要深入到幼儿生活中,去挖掘他们关注的热点,将目标拓展到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中去寻找美术创作的题材,如小花伞、放风筝、吹泡泡等。小班美术游戏活动“滚弹珠”中,小朋友们用弹珠蘸各种颜色在盒子里滚动,在盒子里的白纸上留下了美丽的痕迹。纸干了以后,教师将纸收起来,在后一次的折纸活动中,又可以让小朋友们用漂亮的花纸折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大班主题活动“毛线写真集”中,幼儿对毛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活动区摆放了很多的毛线:开司米线、绒线、花线、棒线等等,并制作了很多的带锯齿的卡片让孩子用毛线缠绕,孩子们创作得非常开心。一根根毛线在幼儿的手里变来变去,欢声、笑语充满了活动室。幼儿美术创作在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幼儿不断体验探究新知的乐趣。
(2)营造美的环境,激发创造动机。美术教育的特点是充满情感性的,在情境陶冶之中,幼儿能产生更敏锐的感知,并调动与这种情感相关的储存在头脑中的意象在潜意识中组合,爆发出创作的灵感之光。在美术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去独立选择与自己的活动目标相适应的材料,并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操作。同时,教师为幼儿创设的环境应是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以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情绪上的兴奋,才能激发出创作的动机,反之,如果教师总是要求幼儿机械地临摹范画,缺乏审美情感的体验,则美术活动就成了枯燥乏味的技术训练。如,要求孩子画太阳,就应该把孩子带到户外,让他们体验一下夏天和冬天的太阳晒在身上的不同感受,观察和欣赏早晨、中午、傍晚的太阳,让他们知道太阳在不同的时间里是有变化的,这样孩子画出来的太阳就不再是一个红圆周围画几条光线这样一种模式了。 (3)提供多种材料,激发幼儿创作灵感。美术活动是一种手眼并用的实际操作活动,多种多样的素材可以直接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促使他们从事创造性活动。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提供可操作的美术素材。如废旧纸盒、饮料瓶、纸筒、旧桌椅、旧报纸等。孩子们在教师提供的半成品和废旧物品上创作,兴趣很高,创作灵感被激发,生活中废旧物品,自然材料都可以作为美术资源,给幼儿美术活动增添了无穷的价值和魅力。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采用 “三多”政策,即教師提供的材料多,让幼儿用直观的方式去理解;幼儿自己尝试的时间多,使他们能充分感知;教师根据幼儿的个性差异,顺乎天性,因势利导的个别指导多,尽可能使幼儿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发挥,在作品中得以体现。
五、创新作品的呈现方式,评价环节激发再创造
《指南》中强调:幼儿对事物的感受不同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美术活动的评价环节不容忽视,对于小班的孩子,如何通过该环节统领孩子集中注意力,共同欣赏同伴的作品?策划作品呈现方式尤为重要,如小班的一次综合美术活动的作品呈现,以“蚊子死光光”为主题,在一张大的黄色背景板上,将孩子的作品进行艺术呈现,在总结活动时,用游戏的口吻评价孩子的作品,巧妙的提出不足。在引导孩子们欣赏用螺旋线画蚊香的作品,有的孩子螺旋线画得圈太小,幽默地说:“蚊香的圈画的少,蚊子没熏死还会咬人的,赶紧去画上大一点的圈,让蚊子死光光吧”,孩子欣然接受,继续接着画。别的孩子从中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启发,慢慢积累经验,逐步获得相关技能。
很多幼儿园经常举行各种各样的幼儿创意美术作品现场展示活动,将孩子们琳琅满目的创意作品别出心裁,或粘贴、或悬挂、或陈列,布置成艺术长廊,成为幼儿园环境创设一道亮丽的风景,发挥环境的暗语作用,让孩子们再次欣赏,家长和孩子、老师和孩子、孩子和孩子之间,会生发新的话题,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同时也会为下一次类似形式的美术活动积累经验。作为幼教人,要树立大美育的观念,帮助幼儿建立完整的经验,保护和发展幼儿自身美术实践的的能力,促进幼儿艺术素养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陈鹤琴《我们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