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山水间的辞章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707800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把“风雅”这个词,赐给了唐代的浙东——一条诗人纷至沓来、充满诗情画意的唐诗之路。而唐诗之路上最风雅的精华路段恐怕就是谢公古道了。走在谢公古道上,我们可以抚今追昔,遣怀思古,踏着古人的足迹,那将是何等的优雅而厚朴的行动!这样说来,我是幸福的,因为我曾数次前往浙江唐诗之路,游走于世外山水间,留下了许多清晰的温暖记忆和恒久的浪漫情怀。
  刘长卿的“鸟道通闽岭,山光落剡溪”诗句中的“鸟道”在会墅岭,会墅岭也是唐诗之路的干线,这便是谢灵运开辟的“谢公古道”。从天台山国清寺向北行38公里,途经赤城山、关岭、越万马渡再两公里到天姥山南端,再依天姥山麓西向北行6.5公里到会墅岭。会墅岭左有圳塍,是剡溪源头之一,下接惆怅溪。有斑竹村、司马承祯桥,是数百位唐代诗人从旱路游览台州。越州的必经之道。惆怅溪过司马承祯桥向北10公里与兰沿村前的剡溪汇合后,北流11公里到今新昌县城。
  
  谢公道:泛黄的古诗
  
  我们行走在唐诗之路上,无疑我们是在吟诵着千年古诗,而谢公道,便是谢公遗留在新昌山水间的一句经年不朽的诗行。尽管这句古诗,已经泛黄和残破。
  如今的 唐诗之路“已严重缩水,就保存良好的新昌精华段,也只剩下横贯斑竹的长街,会墅岭的石阶路,天姥寺至冷水坑的山路。驿道上残存的小石佛铺,关岭铺,还依稀可见古驿道的疲乏原貌。驿道再经桃源穿越天姥,抵达关岭头一段,全长共35公里。如翻越万马渡又可至天台,唐诗之路便一路延伸……
  无论是行走唐诗之路,还是说谢公道,恐怕是不能避开谢公谢灵运的。谢灵运与颜延之,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为晋宋之际的著名诗人。有专家评定:谢灵运为中国山水诗鼻祖,并且是李白一生的偶像,李白多次入浙探寻谢公旧迹,行走谢公古道,确实是个明证。谢灵运开辟了七百里剡(指剡溪)中道,后引得唐代众诗人追慕谢公风采,流连剡中山水,“唐诗之路”应运而生,更是无可非议。
  但有一点,我们一定感兴趣:谢灵运酷爱登山,尤其喜欢攀登幽静险峻的山峰。为此,它发明了“谢公屐”,即一双木制的钉鞋,上山取掉前掌的齿钉,下山取掉后掌的齿钉,上山下山分外省力稳当。谢灵运仕途落寂,却穿着著名的。谢公屐“寄情山水,写下无数美诗佳句,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殿堂上的地位,以至熠熠生辉,万众景仰。因为谢灵运,有了“唐诗之路”,来了李白,孟浩然,王维,杜甫,白居易……并留有了踪跡和万古传唱的诗作。我想,这就是我们钟情的“唐诗之路”的魅力!
  
  斑竹村:古老的记事绳索
  
  本想谢公道定是个探幽思古的好去处,没有想到的是,见它的第一面却是留有缺憾的,好端端的一条古道,却被人用水泥覆盖上了一层外壳,说是鹅卵石路面走着不舒服。
  还好,谢公古道还是留下了它的最精华的部分:斑竹村,天姥山拔云尖下的一个古村,在这里,谢公古道就像一条古老的记事绳索,牢牢地给我们打捞起来历史中的重要章节。
  
  
  
  
  拥有司马悔桥,古驿道和惆怅溪等古迹的斑竹村坐落在天姥山下,是当年谢灵运投宿的地方,是道家的第六十福地。去斑竹村一般从村口下车,经过司马悔桥,踏着谢公道进村。我们就这样离开了104国道,下到了惆怅溪边。只见几株参天大树之下,有一座石拱桥,高10米,桥横侧刻有“落马桥”字样,桥头还有一座后来新建的小庙,是纪念司马承桢的。
  司马悔桥又称落马桥相传唐代道士司马承祯隐天台桐柏山白云观,因唐玄宗数诏出山,至斑竹村落马桥,见这里高山流水林木葱郁,触景生情,陡生悔意何必出山自寻烦恼,还不如回去仍过我那自由自在的神仙日子。
  从此开始,这座“文官到此需下轿,武官到此需下马”的落马桥,同时也成了有名的司马悔桥。桥上古藤缠绕,是不是就如当年司马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绪一般?
  进村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条长达1.5公里的古驿道,说起古驿道,村人无不知晓。古驿道上铺着鹅卵石,经过几百年的磨砺,泛着青光,牢牢地镶嵌在大道上。
  驿道两旁的黄泥瓦房,多为寻常百姓家;屋檐高挑、墙体斑驳的就是惟一留存的章家宗氏祠堂,却破旧陈烂,惟有尚存的门堂牛腿雕刻精美,昔日的富足与繁华仅此一斑,不过听村人们说,祠堂前的台阶有六级,在当时是不多见的。
  走近一处破败的黄土堆砌的院落,此院据说曾是徐霞客在此住过的地方。这个院子里曾有驿站、监狱等。朝西的一间土屋敞开着门扉,门上的对联还在,只是退去了鲜艳的红色。很小的窗口晾晒着一双农村常见的沾满泥土破旧的解放鞋,站在这个院子里,我想像着当年徐霞客住店的情景,恍惚中感觉到了时间的瞬息万变和如风火轮般的急速飞逝。
  
  天姥山:浮云遮梦眼
  
  怀着对谢公的崇敬之意,到了新昌不上天姥山,将是一个缺憾。在一个岔路口,岔路口立着一块石碑,上写着“古驿道碑”。这里其实是谢公道的中间部分。岔路为上山路径,沿着山脚一直往前就是通过冷水坑穿越天姥山直达天台的古道了。
  陪同的唐诗之路专家竺岳兵用脚踏着岔路口一块很不规则的立石说,这就是过去的路标石,从这里沿石子古道上山可以到达山顶。说着,他用手指向山林间若隐若现的石径。其实天姥山并不是一个山峰,而是一条山脉。斑竹村后的拔云尖就是天姥山的主峰或者说最高峰。
  迎面一阵清风拂过,我们登上了天姥群山的一座山峰,登高四望,山顶云雾缭绕,山间树林一片葱郁,一浪高过一浪。水泥公路104国道在山下若隐若现,与古驿道并行,述说古时与现代的情缘。望不尽的天姥群峰,峰峦叠嶂,绵延不断,那磅礴的气势,那巍峨的景致,不觉让人吟哦起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来。
  我们虽未看到李白描述的天姥烟雨、海日,清猿、天鸡、熊咆、龙吟、云裙,霞色梦幻景色,却为亲临天姥的那份经历而倍觉欣慰。于是,我们向着群山大呼:“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岔路口的南侧有一座路廊,其实就是建在路上的房子,山墙两头可以通过。这种房子便是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供那些出门在外,饥餐露宿的人歇息的地方,甚至人一时走不到目的地,还可以住在路廊里。我们从山上下来便通过路廊前行了一段。这时的古道由于被路边过厚的青草覆盖,显得很是狭窄,似乎只有一米的宽度。
  在一个天姥山下的村子里,市文物馆的一个文物管理员正管理着几块刻有李白诗歌的石碑。那块刻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已经断裂几块的古代碑刻才从一座废弃的村小学办公室里抱出来。
  我们惊喜地发现,碑刻对在一起,碑文还尚完整,用水冲洗过后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就是李白的那首著名的诗篇。另有几块碑刻上有两个比李白诗歌碑文要大一些的“唐”字,不知道是否正好对应了李白与 唐朝的关系。
  就在我们随后到的天姥寺遗址旁边,我们另外又发现了两块古碑,刻字已经十分模糊。但还是被看出来有着“大明”字样的碑文,于是,同行的新昌文物管理所的馆长说,这是大明的碑,刚才看过的诗碑应该和它是一个年代,因为这些碑原来都在一起。后来这两块已经分辨不清字迹的石碑和李白的诗碑一起和古驿道碑立在了一起。
  令人遗憾的是,天姥寺早已不复存在。在这里我们只能看到这些了。当地一村民指着旁边的一座不大的厂子告诉我这个工厂就是原来的天姥寺遗址。在没有建厂之前寺里还有配殿什么的,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太可惜了!可见,当地高速发展的经济却给自己的文化遗存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破坏。
  
  迎仙桥:遇仙古径
  
  在新昌盘桓到第六天的时候,我们从县城再次出发,沿104国道南下。在桃沅乡刘门塢附近的惆怅溪上,我们终于下车看到了惆怅溪上的迎仙桥。迎仙桥系国内首次发现的近似于悬链线拱的古石拱桥。该桥在明万历《新昌县志》有载,清代道光时重修。迎仙桥长29米,宽4.6米,净跨15.6米。悬链线拱桥型系20世纪60年代国外发明的世界先进桥梁科技。迎仙桥远早于国外应用了这项桥型技术。该桥的桥名源于民间传说。相传东汉时吴县青年刘晨和阮肇入天姥山采药迷路。在刘门坞遇见了二位仙女,双结伉俪。不几日,刘、阮回乡,世上已是其七世孙时代。此桥因刘,阮在此遇仙得名。此桥位于宋诗人谢灵运开辟的“谢公道”通向天姥山的门户处,经历了数百年商贾军旅的穿行,至今安然无恙,足见其结构的科学性。
  一座桥不仅与千年古道相关联,还与美好的传说有关,实在是奇妙无比,更何况自身的桥梁科学价值。我们在桥上望着溪水,听着叮咚的水声和着山里的鸟叫,想着久远的故事,满怀的激越溢于言表。就在桥的东侧,有一条铺满错落的鹅卵石的小路,间杂这绿绿的草丛,向着山里蜿蜒而去。陪同的朋友说,从这里就可以到达有着美丽传说的那个村庄:刘门村。而这条山间的古道小径也正是刘,阮遇仙的所在。
  在刘门村我们遇到一扛着锄头正要下地干活的93岁老翁,还每日劳作。我们就坐在小庙后面的刘、阮碑旁边聊了起来。谈起传说来,老翁能说得头头是道。最后他转身指着自己刚才来时山林间的蜿蜒石径说,那就是刘,阮采药经常走的古道,现在就叫采药径。其实就是谢公道的一段。在这里吃中饭时,我们吃到了一种叫神仙豆腐的菜品,这是当地村民用黄芪中药制作的豆腐,能清热解暑。
  唐诗之路是优雅的,谢公古道是浪漫的。就在离开新昌的时候,我们还应邀来到新昌县书法家协会主席梁少膺家做客,不仅遍尝地方名吃,还与当地的文人墨客有了一次难忘的聚会和交流。我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浪漫、优雅,多情而厚朴依然是这个小城名人的特质,不知道是否应该说,他们与天姥山,与谢公道,有着天然的缘分。
其他文献
班夫山地文化电影节是由加拿大班夫山地文化中心发起的一个世界最重要的综合山地户外文化活动,涉及山地文化题材的电影,纪录片、图书、摄影、设计等方面的评选和巡展。作为电影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班夫山地摄影大赛更是受到众多户外摄影师的推祟和敬仰。今年的班夫山地摄影大赛共收到来自41个国家的600名摄影师的四千余幅参赛作品。今年的评委由著名户外摄影师Alec Pytlowany和往届摄影大奖得主Andrew
《格萨尔王》  作者:阿来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9月1日  《格萨尔王》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西藏,要让大家对西藏的理解不只停留在雪山、高原和布达拉宫,还要能读懂西藏人的眼神。  格萨尔王天纵神武,所向披靡,魔国一个个破灭,岭国盛极一时。可是,魔生在心中,人生生不息,魔亦源源不绝,如何才能降服人心中之魔?  一千多年后,一个说书人,牧羊人的后代晋美踏遍格萨尔王的土地,傳唱格萨尔
我在中国已经生活了八年了,跟有的人一生比起来算不上长,但对于我来说,这个八年也许是无从超越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也算个老中国了,不是老外了。    刚到中国的时候,我还是个学生,在五道口的语言大学学中文。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说实话,我有点烦这个问题。没有什么为什么,你学什么。爱什么往往都是说不清原因的事情,是缘分。我中间回过澳大利亚,我知道我还会回来,但我没想到在中国一待就是这么长时间。北京很好,不
微风吹过,乌云已占据半片天空。站在桃花树下,阵阵风铃声,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想当年,我们在田野上背靠背看书。那时,小麦的香味伴着书香,一起飘入我们的鼻腔。坐在碧绿的草丛中,和自己最好的朋友一起读书,时不时地仰望天空,真是一种享受。远处的“哞哞”声,近处风吹绿草的“沙沙”声,一起溜进我们的耳朵里。  想当年,我们一起偷摘邻家的苹果,然后坐在台阶上背靠背吃起来。我们谨慎地看着周围,生怕有人突然跑
什么是户外精神的核心内涵,什么旅行风格的时尚体现,一万个人可能会有一万零一种答案。多出一种的原因在于:享受生活,完善自我,释放心灵,融归自然一定是殊途同归的集结点。  从这里出发,我们的一生都是在追求用最理想的方式,达到心相期许的彼岸。  站在这个基点来展望,户外应该是感观与心灵的双重盛宴。在阳光、沙滩,河湖、草原等一切可以达到的自然美好中,为向往自由的个性提供最任意的空间,为不堪重负的心灵寻求最
漫畫
期刊
摄影 何亦红 王争平  黄河与长城历来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然而在母亲河怀抱中的山西、陕西北部地区,在历史的长河中曾一度被贫瘠和饥饿困扰。为了生计,人们拉开了长达三百余年的“走西口”之路,渡过黄河、跨越长城,向北到达蒙古草原及河套一带谋求生计。穿梭于口内口外的人们,一旦条件适当,有不少将全家都搬出口外,成为内蒙古的定居移民。直到现在,在包头、鄂尔多斯一带,都总能听到浓厚的山西口音。吃到正宗的山西风味。
下雪了,皑皑一片。早上起来,我忙着送孩子上学。街上路滑拥堵,气愤之余,给南方的朋友发了一个信息。一会儿,朋友回复了:“你们那里下雪了?你真幸福!”我愕然,这也叫幸福?  和暖的一个秋天,母亲从老家打电话过来,说要进城给我们送玉米穗。临近中午,年过六十的母亲背着一編织袋玉米穗,一摇一晃地爬上我住的四楼。老人喘着粗气进了房门,我赶忙接过母亲背上的袋子,不耐烦地说:“大老远的拿这么多干吗?城里也不缺这个
2007年6月底,Martin Moran完成一本关于所有4000米山峰经典路线的攀登指南《Alps 4000》。有数千名登山者尝试在10年15年间完攀所有的4000米山峰。这个挑战让他们专注于登山并以此为目标,它描述了登顶阿尔卑斯山区每一座4000米山峰的一系列路线,从而填补了图书市场空白。  作为一名登山向导,我用52天时间完成了阿尔卑斯山区75座4000米级山峰。我可能是说英语的人当中对这些
2001年5月22日,奥地利人Stefan Gatt无氧登顶珠峰单板滑雪下山,这也是珠峰攀登史上首次尝试登顶后滑单板下山,他还在1999年卓奥友无氧登顶滑降,1990年在厄瓜多尔Chimborazo(6345米)登顶滑降。第二天,22岁的法国青年Marco Siffredi创造了首次全程从顶峰单板滑雪下撤到ABC的纪录,他在自传里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我的真实意图在于登上珠峰后从积雪覆盖和遍布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