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们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倡导学生积极自主的阅读取向,是关注学生主体性、凸显学生生命独特性、尊重学生对语文材料反映多元化的具体表现。本文着重从让学生自选阅读方法、自主设疑和解疑和谈阅读自悟三个方面来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阅读 自选 设疑 自悟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所以我就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让学生自选内容和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來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学生一旦找到了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便可在很少的时间内学到较多的知识。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教学《荷花》一文时,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对学生说:“请同学们自由地选择喜欢的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学习,然后说说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则动笔圈画,有的同桌之间还互相讨论。在学生充分学习之后,全班交流时出现如下精彩的片断:
生甲:我选择了第二自然段,通过朗读我知道了荷花的形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生乙:我也学习了第二自然段,通过比较我知道了荷花的形状像一个个大圆盘,还知道荷花的颜色,“有的花瓣已经展开,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
生丙:我选择学习了课文第四自然段,通过和同桌讨论我明白了荷花还给身边的小动物带来了很多快乐,比如: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通过以上的教学片段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二、让学生自主设疑和解疑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有创新。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文章的重点处设疑,或在文章的题眼处生疑,或在文章的“空白”处找疑……进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疑,或反复阅读,或查找资料,或联系上下文等等。“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如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中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热闹——沉默——热闹。
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还有在教学《穷人》一文时,体会西蒙临死前对孩子的那份母爱,那份牵挂时。我抓住这句话“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位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是想抓住什么呢?通过设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西蒙临死前那种心境,这个“抓”字不仅写出这位母亲撕心裂肺的牵挂,更体现了一份伟大的母爱,对文章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还如学习《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我让学生通过质疑来理解“一阵沉默之后,一位小男孩颤抖地把手举起来,然后放下去又举起来”这句话。在质疑时,有的学生抓住“颤抖”一词提问:小男孩的手为什么会颤抖?有的学生则围绕小男孩的举动质疑:从举、放、举说明了什么?也有学生根据整体发问:从小男孩的举动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深刻地理解了文章,而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让学生通过阅读谈自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针对学生在议论时的非常规的见解,我们要让学生展开不同意见的谈自悟,让学生在议论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对于那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只要是学生在思考中得出的就应该及时给予正面评定和表扬,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讲完《妈妈的账单》一课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中,说说父母对自己爱和感受,同学们说出了发自肺腑的感受。
有的同学说:读了这篇文章,我自然不由得想起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每当我生病的时候,他们的焦急和关心总是溢于言表;每当我想吃什么菜和水果时,他们总是想方设法的满足我;每当我需要什么学习用品时,他们总是不管多贵都买来给我;每当我犯了错误,他们又总是那么苦口婆心、谆谆教导我……而我呢?却从来没有大声地对父母说声“谢谢!”尽管在我心里,我是很爱很爱他们的。老师说得对,爱是需要表达的,我们也要学会表达爱,勇于表达爱。
还有的同学说:这篇文章还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生活当中要尊敬长辈、关心长辈、感恩图报。当然,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在学习当中再接再厉,牢牢掌握更加丰富的文化知识,将来才能更好地回报社会!深刻、含蓄的语句,往往借助于修辞手法传达最大的信息量。寓意的深刻性和形象的丰富性相统一。
通过这一次阅读自悟的开展,我深深地感受到课堂中只要教师给学生说话的空间,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思维便能在交往中产生摩擦、碰撞,这样学生的个性不仅得到了张扬,而且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较为深入。
总之,阅读是个性化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课堂阅读的效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关键词:阅读 自选 设疑 自悟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所以我就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让学生自选内容和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來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学生一旦找到了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便可在很少的时间内学到较多的知识。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教学《荷花》一文时,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对学生说:“请同学们自由地选择喜欢的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学习,然后说说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则动笔圈画,有的同桌之间还互相讨论。在学生充分学习之后,全班交流时出现如下精彩的片断:
生甲:我选择了第二自然段,通过朗读我知道了荷花的形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生乙:我也学习了第二自然段,通过比较我知道了荷花的形状像一个个大圆盘,还知道荷花的颜色,“有的花瓣已经展开,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
生丙:我选择学习了课文第四自然段,通过和同桌讨论我明白了荷花还给身边的小动物带来了很多快乐,比如: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通过以上的教学片段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二、让学生自主设疑和解疑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有创新。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文章的重点处设疑,或在文章的题眼处生疑,或在文章的“空白”处找疑……进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疑,或反复阅读,或查找资料,或联系上下文等等。“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如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中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热闹——沉默——热闹。
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还有在教学《穷人》一文时,体会西蒙临死前对孩子的那份母爱,那份牵挂时。我抓住这句话“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位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是想抓住什么呢?通过设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西蒙临死前那种心境,这个“抓”字不仅写出这位母亲撕心裂肺的牵挂,更体现了一份伟大的母爱,对文章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还如学习《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我让学生通过质疑来理解“一阵沉默之后,一位小男孩颤抖地把手举起来,然后放下去又举起来”这句话。在质疑时,有的学生抓住“颤抖”一词提问:小男孩的手为什么会颤抖?有的学生则围绕小男孩的举动质疑:从举、放、举说明了什么?也有学生根据整体发问:从小男孩的举动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深刻地理解了文章,而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让学生通过阅读谈自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针对学生在议论时的非常规的见解,我们要让学生展开不同意见的谈自悟,让学生在议论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对于那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只要是学生在思考中得出的就应该及时给予正面评定和表扬,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讲完《妈妈的账单》一课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中,说说父母对自己爱和感受,同学们说出了发自肺腑的感受。
有的同学说:读了这篇文章,我自然不由得想起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每当我生病的时候,他们的焦急和关心总是溢于言表;每当我想吃什么菜和水果时,他们总是想方设法的满足我;每当我需要什么学习用品时,他们总是不管多贵都买来给我;每当我犯了错误,他们又总是那么苦口婆心、谆谆教导我……而我呢?却从来没有大声地对父母说声“谢谢!”尽管在我心里,我是很爱很爱他们的。老师说得对,爱是需要表达的,我们也要学会表达爱,勇于表达爱。
还有的同学说:这篇文章还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生活当中要尊敬长辈、关心长辈、感恩图报。当然,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在学习当中再接再厉,牢牢掌握更加丰富的文化知识,将来才能更好地回报社会!深刻、含蓄的语句,往往借助于修辞手法传达最大的信息量。寓意的深刻性和形象的丰富性相统一。
通过这一次阅读自悟的开展,我深深地感受到课堂中只要教师给学生说话的空间,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思维便能在交往中产生摩擦、碰撞,这样学生的个性不仅得到了张扬,而且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较为深入。
总之,阅读是个性化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课堂阅读的效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