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激励、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就是学习动机。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产生于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培养、激发其外在动机,二是培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关键词: 数学学习动机 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 培养要点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需要有激励、推动他们学习的动力,并借以达到学习的目的,这种激励、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就是学习动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既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基本途径。
一、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学习动机产生于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在社会的生产生活中,学生要求具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于是他们头脑里就逐渐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当学生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时,就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这就是学习需要唤起了学习数学的动机。
学生学习数学是由动机激起和推动的,它直接关系到数学学习活动的水平、进程和效果,成为影响数学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学习动机愈明确、愈强烈,学生对其社会意义的理解就愈深刻,学习的自觉性就愈高,学习时就愈能专心致志、刻苦钻研、顽强地克服困难,因而也易于在学习上取得成功。
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向数学学习任务本身的动机,它来自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向往,学习(包括解题)后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所给予自己的鼓励与感受到的乐趣等。外部动机是指向数学学习任务本身以外的动机,它受外部力量的推动,与社会、学校、家庭的要求和学生所处的周围环境相联系,一般来自家长和老师的期望、表扬或批评、学校的奖惩、学业成绩与名次的刺激、班级集体荣誉感等。对数学学习来说,激发学生外部动机也很重要。特别是教师的表扬与批评,能促使学生努力学习。
二、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培养要点
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外在动机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外在动机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学生设立一个明确且适当的学习目标。
明确的目标指目标要具体,适当的目标指难度要合适。对这样的目标,学生不仅知道如何去做,而且力所能及,容易得到强化。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常要指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目标加以细化;对程度好一些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对程度相对差一些的适当降低标准。例如对数学分析中的有些定理,要求中等以上的学生能完全掌握证明及应用,而其他同学只需了解证明的方法并能加以运用。
(2)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
学习结果的反馈具有信息作用。通过结果反馈,学生能知道自己在学习上取得了多大进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动机。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好处。有些学生自己感觉学得还不错,但通过测验发现自己学得不扎实,有的题平时会做,测验时就不知道用何种方法去解决;还有的学生平时不注重书写步骤,通过考试发现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很难把准确的解题步骤书写完整,导致成绩不理想。这些发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使学习获得显著进步。
(3)对学习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
评价指在分数之外教师还可评等级、下评语、表扬或批评,这种评价会使强化的情感作用发挥出来。
(4)教师的评价,批评与表扬,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对成绩落后,自信心不足者,应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逐步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对成绩较好者,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表扬的同时还应指出其不足,并指导其弥补不足。
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
(1)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识矛盾的状态,使之产生特殊的好奇心。
“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认知矛盾的常用方法。这种方法是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的过程,通过“设疑”,学生能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例如在导数的运算法则一节中,我先问学生:“函数y=x,y=sinx的导数是什么?”接着设置问题:y=x sinx,y=x·sinx,y=x/sinx的导数如何求?从而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2)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促使他们产生“有能感”。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获得成功,亲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会觉得自己有这方面的能力,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进而更加努力地追求掌握目标。
(3)学生感受到“数学美”是激发数学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
有些人在数学学习中,常常会出现越学越爱学,对题目越做越想做的情形,这也是由于数学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自身存在着美,才会令人神往。数学中定理、公式、图形等所呈现出的简单、整齐、对称及和谐都是美的体现。例如,在数学分析中的零点定理,它是由闭区间连续函数端点处函数值的符号相反,得出至少在此区间内存在一点使函数值为0,利用这一定理对证明有关方程根的存在问题非常有效。它能清晰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中存在连续、整齐、和谐的美。
一般来说,有些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美,但可能是无意识的。教师可以在提出数学问题时,揭示它的新颖、奇异或形态的优美,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使他们感受到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巧妙、新奇、别致,促使他们自觉地掌握它;在把知识加以整理的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和谐、统一、简单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他们记忆的负担,而且可以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结构的美妙。
(4)恰当使用外部强化。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与使用外部强化并不矛盾。在数学学习之初,利用外部强化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技能后,就会产生“有能感”,感受到“数学美”。在使用外部强化时,要明确强化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而不是对学生的控制。
学生的学习动机随着年龄的增大与知识的增长,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抓住时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加以激发和培养,已成为广大教育者的普遍共识。数学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培养,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2]林崇德主编.中学教员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1.
[3]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
关键词: 数学学习动机 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 培养要点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需要有激励、推动他们学习的动力,并借以达到学习的目的,这种激励、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就是学习动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既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基本途径。
一、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学习动机产生于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在社会的生产生活中,学生要求具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于是他们头脑里就逐渐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当学生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时,就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这就是学习需要唤起了学习数学的动机。
学生学习数学是由动机激起和推动的,它直接关系到数学学习活动的水平、进程和效果,成为影响数学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学习动机愈明确、愈强烈,学生对其社会意义的理解就愈深刻,学习的自觉性就愈高,学习时就愈能专心致志、刻苦钻研、顽强地克服困难,因而也易于在学习上取得成功。
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向数学学习任务本身的动机,它来自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向往,学习(包括解题)后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所给予自己的鼓励与感受到的乐趣等。外部动机是指向数学学习任务本身以外的动机,它受外部力量的推动,与社会、学校、家庭的要求和学生所处的周围环境相联系,一般来自家长和老师的期望、表扬或批评、学校的奖惩、学业成绩与名次的刺激、班级集体荣誉感等。对数学学习来说,激发学生外部动机也很重要。特别是教师的表扬与批评,能促使学生努力学习。
二、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培养要点
1.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外在动机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外在动机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学生设立一个明确且适当的学习目标。
明确的目标指目标要具体,适当的目标指难度要合适。对这样的目标,学生不仅知道如何去做,而且力所能及,容易得到强化。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常要指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目标加以细化;对程度好一些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对程度相对差一些的适当降低标准。例如对数学分析中的有些定理,要求中等以上的学生能完全掌握证明及应用,而其他同学只需了解证明的方法并能加以运用。
(2)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
学习结果的反馈具有信息作用。通过结果反馈,学生能知道自己在学习上取得了多大进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动机。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好处。有些学生自己感觉学得还不错,但通过测验发现自己学得不扎实,有的题平时会做,测验时就不知道用何种方法去解决;还有的学生平时不注重书写步骤,通过考试发现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很难把准确的解题步骤书写完整,导致成绩不理想。这些发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使学习获得显著进步。
(3)对学习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
评价指在分数之外教师还可评等级、下评语、表扬或批评,这种评价会使强化的情感作用发挥出来。
(4)教师的评价,批评与表扬,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对成绩落后,自信心不足者,应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逐步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对成绩较好者,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表扬的同时还应指出其不足,并指导其弥补不足。
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
(1)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识矛盾的状态,使之产生特殊的好奇心。
“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认知矛盾的常用方法。这种方法是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的过程,通过“设疑”,学生能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例如在导数的运算法则一节中,我先问学生:“函数y=x,y=sinx的导数是什么?”接着设置问题:y=x sinx,y=x·sinx,y=x/sinx的导数如何求?从而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2)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促使他们产生“有能感”。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获得成功,亲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会觉得自己有这方面的能力,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进而更加努力地追求掌握目标。
(3)学生感受到“数学美”是激发数学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
有些人在数学学习中,常常会出现越学越爱学,对题目越做越想做的情形,这也是由于数学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自身存在着美,才会令人神往。数学中定理、公式、图形等所呈现出的简单、整齐、对称及和谐都是美的体现。例如,在数学分析中的零点定理,它是由闭区间连续函数端点处函数值的符号相反,得出至少在此区间内存在一点使函数值为0,利用这一定理对证明有关方程根的存在问题非常有效。它能清晰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中存在连续、整齐、和谐的美。
一般来说,有些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美,但可能是无意识的。教师可以在提出数学问题时,揭示它的新颖、奇异或形态的优美,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使他们感受到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巧妙、新奇、别致,促使他们自觉地掌握它;在把知识加以整理的过程中,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和谐、统一、简单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他们记忆的负担,而且可以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结构的美妙。
(4)恰当使用外部强化。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与使用外部强化并不矛盾。在数学学习之初,利用外部强化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技能后,就会产生“有能感”,感受到“数学美”。在使用外部强化时,要明确强化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而不是对学生的控制。
学生的学习动机随着年龄的增大与知识的增长,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抓住时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加以激发和培养,已成为广大教育者的普遍共识。数学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培养,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2]林崇德主编.中学教员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1.
[3]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