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活力课堂,它指诱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与形成技能、发展学生能力与学科素养的课堂教学活动。依据课堂教学过程特点与课程目标要求,小学数学活力课堂的构建主要体现在诱发学生的求知活力、启导学生的建构活力、开掘学生的思维活力、强化学生的乐学活力这四个方面。活力课堂,它是注重过程与方法设计的智慧课堂,它不仅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更注重学生素质与能力发展中活力的诱发。简单地说,活力课堂是教书育人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活力课堂;求知活力;建构活力;思维活力;乐学活力
活力课堂,它指诱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与形成技能、发展学生能力与学科素养的课堂教学活动。所谓“活力”,它是针对学生在课堂成长历程中的心理活动特征而言。课堂学习活动是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体的成长在于生命的活力,诱发学生的心理活力就是提升学生生命活力的重要方面。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发展”,其实质就是课程教学要注重学生生命活力的孕育,简曰构建活力课堂。依据课堂教学过程特点与课程目标要求,小学数学活力课堂的构建主要体现在诱发学生的求知活力、启导学生的建构活力、开掘学生的思维活力、强化学生的乐学活力这四个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求知活力
兴趣与求知欲是课堂学习活力的根基,喜欢学与我要学是求知活力的心理倾向,在课程学习中,积极的行为、热情的态度、活跃的思维都是学生求知活力的体现。问题是点燃思维的火花,新颖有趣的情境又是孕育兴趣的催化剂,因此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则是诱发学生求知活力的有效途径。
问题情境创设的最佳切入点是课题导入。如果在课题学习的开始学生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那么学生对所有的课堂学习活动就具备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能有效诱发学生求知活力的问题情境特征是新颖有趣,设问巧妙。如“因数与倍数”的课题导入,教学中就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情境:小明爸爸在小明出生那年27岁,小明爷爷在小明爸爸出生那年也是27岁,现在,小明的爸爸年龄是小明年龄的3倍,而小明爷爷的年龄则是小明年龄的5倍,问现在小明祖孙三代的年龄各是多少?这是包含“因数与倍数”的问题情境,相对教材(人教版)中飞机数量问题是新颖的,而小明祖孙三代年龄的隔代差异均为26的问题既巧合又有趣,因此学生很感兴趣,对于分别求算小明祖孙三代年龄问题,由于知识的欠缺又会产生困惑,然而学生不会因困惑而止步,“猜想与验算”的活力思维就会因应而生,而屡次失败的结果就会引发“如何让求算”的求知欲。
问题情境创设的常规做法是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有趣问题。如“异分母分数相加问题”,教材是创设如图生活垃圾问题来探究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法则,其中蕴含环保教育意义,然而在兴趣诱发与促进探究思维方面还有所欠缺,为此教学中可以增设如下问题情境: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只老虎和一头黑熊,它们请来猴哥划分山地,老虎要求分得3/5,黑熊则要求分得2/3,猴哥不懂数学,不会分,请你为猴哥设计分法。显然,这个问题有一定趣味成分,其中怎样分可以启迪学生的数形思维,能不能分(即3/5 2/3=?)的问题又能促进学生对“异分母分数相加”问题的探究欲望。
二、引导充分感知,启导建构活力
一个完整的认知往往要经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然后再由理性认识回归于实践检验这两个飞跃,在整个认知过程中,感性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感性认识越丰富,学生的认知思维建构就越活跃,获得的理性认识就越全面和越深刻,因此,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是启导学生认知建构活力的重要途径。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并启导认知建构中的活力思维,首先是针对知识内涵从多角度或多层面提供有关的感知信息来引导学生构建表象认识,其次是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依据表象来分析与归纳或抽象与概括,从而构建理性认识。
如“统计与可能性”问题,本课题包含“可能性问题、可能性的统计问题、可能性与统计的综合问题”三个内容要点。在“可能性问题”内容中,教材仅列举“抛硬币决定篮球比赛谁先发球”与“转动指针决定三人下棋谁先走(其中某人先走的可能性是其他两人的2倍”两个生活事例来让学生认识可能性的问题,学生只能从这两个事例中认识“2含1”与“4含1或2”的问题,而要使学生构建“y含x”的可能性概念,这种感知素材显得不足,因此教学中还可以提供如下生活事例:①抛两个硬币来决定篮球比赛谁先发球,制定怎样的规则才公平?②有一张电影票,小亮与小刚利用猜“有”或“没有”来决定谁看电影,小亮设置“有”或“没有”的游戏让小刚猜。小刚的猜法是:“有”自己赢,“没有”对方输,这种猜法公平吗?③三人跳绳游戏中,采用伸手掌(掌心向上或向下)的方式来决定谁跳绳,掌心朝向独一者跳绳,每个人的可能性是多少?顯然,增加上述三个问题,有助于丰富学生对“可能性问题”的感性认识。
为启导学生对“可能性问题”的理性认识中的建构活力,教学中就可以设计下列问题来启导学生进行分析与归纳或抽象与概括:①对于可能性事件,其可能性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是多少?②可能性数值具有怎样的特征?③如何确定可能性数值?显然这两个问题是促进学生对“可能性问题”的本质性认识,尤其是在如何确定可能性数值问题思考中,学生对事物特征的比较、表象的分析、异同点区分等,都具有个体的思维特点或形式,这就是认知建构中的活力。
三、通过变式训练,开掘思维活力
就数学课程学习而言,课堂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构建是实现认知的第一个飞跃,而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练习则是完成认知的第二个飞跃。在设计课堂练习中,除了促进学生完善并内化已构建的认知外,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简称为开掘思维活力。
开掘思维活力的有效手段是设计变式训练。所谓“变式”,就是针对某一知识概念或某种技能方法设计形式不同的问题,一般分为“形同质同”、“形异质同”和“形同质异”等三类。在变式训练中,学生要依据已构建的认识对当前问题开展辨析比较、分析判断、转换类化、突破常规等思维活动,它在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迁移与发展方面有着“举一反三”功效。 如在“同分母分数相加”的课堂练习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设置如下变式训练(结果用分数表示):
(1) (2) (3) (4)
在上面四式中,(1)与(2)属于“形式相同本质相同问题,直接套用运算法则即可,然而对于(2)的结果 ,它可以引发学生对分数涵义与分数的化简方面构建新的认识。对于(4),从形式方面辨析,它属于小数与分数相加而不是同分母分数相加问题,如果学生能将0.5转化为 ,那么(4)是就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相加问题,这就是解决问题中思维的转换与类化方式。而对于(3),它可以启迪学生采用两种思维策略来解决问题,一是运用“同分母分数相加”法则直接运算,然后将结果 化简为 ;二是将 转化为 后来进行计算,显然 属于”异分母分数相加”,虽然学生还未掌握其计算方法,但作为教学中引导学生解决新问题从而开掘学生的思维活力,它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设计精彩结尾,强化乐学活力
如果说有趣的课题导入是开启求知活力的钥匙,那么一个精彩的课堂结尾,则能起到画龙点晴或意犹未尽而引发学生欲罢不能的功效。画龙点睛,它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体验收获的喜悦。而欲罢不能,实质是诱发人们急于获得答案心理的期盼或求知欲的强化,它能将课堂学习自然地延伸到课外,喜悦或欲罢不能,这些都是乐学的体现,它是后续课程学习的良好心理基础。课堂结尾有多种形式,下面列举两种加以说明。
1、画龙点睛式
有的课题或知识点,组织教学活动时需要尽情铺陈与细化引导,课堂内容饱满丰富,学生的思维活动犹如雄鹰在广阔的天空中翱翔。为使学生把握知识要点与方法运用,如果在課堂结尾时用二、三句话或顺口溜来点明重点、要旨,那么结尾就会显得生动有神。犹如画龙点晴,学生会有所顿悟,从而抓住问题的关键。如“统计与可能性”课题,教师就可以编拟下面顺口溜来归纳课题要点:可能数值是分数,值域就在零一间。确定分母计总量,分子考察可事件。显然,这四句话是该课题的核心内容,既便于记忆与掌握,又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活力。
2、问题悬念式
悬念式结尾是小说、戏曲、影视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它是抓住读者、听众或观众欲罢不能心理的艺术手段。作为课堂教学,设置悬念式的结尾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求知活力,而且还可以诱发学生课后主动探究的乐学活力。“悬念式”结尾的设置通常为“课题补充式”与“问题延伸式”两种方式。如“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课题结尾,在归纳小结课题内容后,教师就可以设置如下悬念式结尾:① =?② =? =?问题①是无数项的复杂计算问题,学生必然猜想其中存在巧算方法,如何巧算,这对学生有相当的吸引力。而问题②看似简单,但毕竟没学过,然而如果学生能领悟到运用教材中的探究方法来探究分数乘法问题,那成功的体验将会强化学生的乐学情趣。
精彩的课堂结尾,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承上启下为新课题作铺垫,从而使课堂活力得到充分的扩张。
活力课堂,它是注重过程与方法设计的智慧课堂,它不仅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更注重学生素质与能力发展中活力的诱发。简单地说,活力课堂是教书育人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林伟民侯建成编著《活力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教学艺术》江苏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活力课堂;求知活力;建构活力;思维活力;乐学活力
活力课堂,它指诱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与形成技能、发展学生能力与学科素养的课堂教学活动。所谓“活力”,它是针对学生在课堂成长历程中的心理活动特征而言。课堂学习活动是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体的成长在于生命的活力,诱发学生的心理活力就是提升学生生命活力的重要方面。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发展”,其实质就是课程教学要注重学生生命活力的孕育,简曰构建活力课堂。依据课堂教学过程特点与课程目标要求,小学数学活力课堂的构建主要体现在诱发学生的求知活力、启导学生的建构活力、开掘学生的思维活力、强化学生的乐学活力这四个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求知活力
兴趣与求知欲是课堂学习活力的根基,喜欢学与我要学是求知活力的心理倾向,在课程学习中,积极的行为、热情的态度、活跃的思维都是学生求知活力的体现。问题是点燃思维的火花,新颖有趣的情境又是孕育兴趣的催化剂,因此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则是诱发学生求知活力的有效途径。
问题情境创设的最佳切入点是课题导入。如果在课题学习的开始学生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那么学生对所有的课堂学习活动就具备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能有效诱发学生求知活力的问题情境特征是新颖有趣,设问巧妙。如“因数与倍数”的课题导入,教学中就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情境:小明爸爸在小明出生那年27岁,小明爷爷在小明爸爸出生那年也是27岁,现在,小明的爸爸年龄是小明年龄的3倍,而小明爷爷的年龄则是小明年龄的5倍,问现在小明祖孙三代的年龄各是多少?这是包含“因数与倍数”的问题情境,相对教材(人教版)中飞机数量问题是新颖的,而小明祖孙三代年龄的隔代差异均为26的问题既巧合又有趣,因此学生很感兴趣,对于分别求算小明祖孙三代年龄问题,由于知识的欠缺又会产生困惑,然而学生不会因困惑而止步,“猜想与验算”的活力思维就会因应而生,而屡次失败的结果就会引发“如何让求算”的求知欲。
问题情境创设的常规做法是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有趣问题。如“异分母分数相加问题”,教材是创设如图生活垃圾问题来探究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法则,其中蕴含环保教育意义,然而在兴趣诱发与促进探究思维方面还有所欠缺,为此教学中可以增设如下问题情境: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只老虎和一头黑熊,它们请来猴哥划分山地,老虎要求分得3/5,黑熊则要求分得2/3,猴哥不懂数学,不会分,请你为猴哥设计分法。显然,这个问题有一定趣味成分,其中怎样分可以启迪学生的数形思维,能不能分(即3/5 2/3=?)的问题又能促进学生对“异分母分数相加”问题的探究欲望。
二、引导充分感知,启导建构活力
一个完整的认知往往要经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然后再由理性认识回归于实践检验这两个飞跃,在整个认知过程中,感性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感性认识越丰富,学生的认知思维建构就越活跃,获得的理性认识就越全面和越深刻,因此,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是启导学生认知建构活力的重要途径。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并启导认知建构中的活力思维,首先是针对知识内涵从多角度或多层面提供有关的感知信息来引导学生构建表象认识,其次是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依据表象来分析与归纳或抽象与概括,从而构建理性认识。
如“统计与可能性”问题,本课题包含“可能性问题、可能性的统计问题、可能性与统计的综合问题”三个内容要点。在“可能性问题”内容中,教材仅列举“抛硬币决定篮球比赛谁先发球”与“转动指针决定三人下棋谁先走(其中某人先走的可能性是其他两人的2倍”两个生活事例来让学生认识可能性的问题,学生只能从这两个事例中认识“2含1”与“4含1或2”的问题,而要使学生构建“y含x”的可能性概念,这种感知素材显得不足,因此教学中还可以提供如下生活事例:①抛两个硬币来决定篮球比赛谁先发球,制定怎样的规则才公平?②有一张电影票,小亮与小刚利用猜“有”或“没有”来决定谁看电影,小亮设置“有”或“没有”的游戏让小刚猜。小刚的猜法是:“有”自己赢,“没有”对方输,这种猜法公平吗?③三人跳绳游戏中,采用伸手掌(掌心向上或向下)的方式来决定谁跳绳,掌心朝向独一者跳绳,每个人的可能性是多少?顯然,增加上述三个问题,有助于丰富学生对“可能性问题”的感性认识。
为启导学生对“可能性问题”的理性认识中的建构活力,教学中就可以设计下列问题来启导学生进行分析与归纳或抽象与概括:①对于可能性事件,其可能性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是多少?②可能性数值具有怎样的特征?③如何确定可能性数值?显然这两个问题是促进学生对“可能性问题”的本质性认识,尤其是在如何确定可能性数值问题思考中,学生对事物特征的比较、表象的分析、异同点区分等,都具有个体的思维特点或形式,这就是认知建构中的活力。
三、通过变式训练,开掘思维活力
就数学课程学习而言,课堂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构建是实现认知的第一个飞跃,而运用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练习则是完成认知的第二个飞跃。在设计课堂练习中,除了促进学生完善并内化已构建的认知外,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简称为开掘思维活力。
开掘思维活力的有效手段是设计变式训练。所谓“变式”,就是针对某一知识概念或某种技能方法设计形式不同的问题,一般分为“形同质同”、“形异质同”和“形同质异”等三类。在变式训练中,学生要依据已构建的认识对当前问题开展辨析比较、分析判断、转换类化、突破常规等思维活动,它在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迁移与发展方面有着“举一反三”功效。 如在“同分母分数相加”的课堂练习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设置如下变式训练(结果用分数表示):
(1) (2) (3) (4)
在上面四式中,(1)与(2)属于“形式相同本质相同问题,直接套用运算法则即可,然而对于(2)的结果 ,它可以引发学生对分数涵义与分数的化简方面构建新的认识。对于(4),从形式方面辨析,它属于小数与分数相加而不是同分母分数相加问题,如果学生能将0.5转化为 ,那么(4)是就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相加问题,这就是解决问题中思维的转换与类化方式。而对于(3),它可以启迪学生采用两种思维策略来解决问题,一是运用“同分母分数相加”法则直接运算,然后将结果 化简为 ;二是将 转化为 后来进行计算,显然 属于”异分母分数相加”,虽然学生还未掌握其计算方法,但作为教学中引导学生解决新问题从而开掘学生的思维活力,它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设计精彩结尾,强化乐学活力
如果说有趣的课题导入是开启求知活力的钥匙,那么一个精彩的课堂结尾,则能起到画龙点晴或意犹未尽而引发学生欲罢不能的功效。画龙点睛,它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体验收获的喜悦。而欲罢不能,实质是诱发人们急于获得答案心理的期盼或求知欲的强化,它能将课堂学习自然地延伸到课外,喜悦或欲罢不能,这些都是乐学的体现,它是后续课程学习的良好心理基础。课堂结尾有多种形式,下面列举两种加以说明。
1、画龙点睛式
有的课题或知识点,组织教学活动时需要尽情铺陈与细化引导,课堂内容饱满丰富,学生的思维活动犹如雄鹰在广阔的天空中翱翔。为使学生把握知识要点与方法运用,如果在課堂结尾时用二、三句话或顺口溜来点明重点、要旨,那么结尾就会显得生动有神。犹如画龙点晴,学生会有所顿悟,从而抓住问题的关键。如“统计与可能性”课题,教师就可以编拟下面顺口溜来归纳课题要点:可能数值是分数,值域就在零一间。确定分母计总量,分子考察可事件。显然,这四句话是该课题的核心内容,既便于记忆与掌握,又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活力。
2、问题悬念式
悬念式结尾是小说、戏曲、影视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它是抓住读者、听众或观众欲罢不能心理的艺术手段。作为课堂教学,设置悬念式的结尾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求知活力,而且还可以诱发学生课后主动探究的乐学活力。“悬念式”结尾的设置通常为“课题补充式”与“问题延伸式”两种方式。如“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课题结尾,在归纳小结课题内容后,教师就可以设置如下悬念式结尾:① =?② =? =?问题①是无数项的复杂计算问题,学生必然猜想其中存在巧算方法,如何巧算,这对学生有相当的吸引力。而问题②看似简单,但毕竟没学过,然而如果学生能领悟到运用教材中的探究方法来探究分数乘法问题,那成功的体验将会强化学生的乐学情趣。
精彩的课堂结尾,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承上启下为新课题作铺垫,从而使课堂活力得到充分的扩张。
活力课堂,它是注重过程与方法设计的智慧课堂,它不仅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更注重学生素质与能力发展中活力的诱发。简单地说,活力课堂是教书育人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林伟民侯建成编著《活力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教学艺术》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