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题曰“眼镜”,押“他”字韵—这便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二月“翰詹大考”的考题。这个题目让一众考生面面相觑。盖因眼镜是舶来之物,当时尚未普及,古籍中更没有典故可引。 但考生中有一人作诗答曰:“引镜能明眼,玻璃试拭磨。佳名传叆叇,雅制出欧罗。窥户穿双月,临池湛一波。连环圆可解,合璧薄相磋。玉鉴呈豪颖,晶盘辨指螺。风中尘可障,花下雾非讹。眸瞭宁须此,重瞳不恃他。圣人原未御,目力寿徵多。” 乾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曰“眼镜”,押“他”字韵—这便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二月“翰詹大考”的考题。这个题目让一众考生面面相觑。盖因眼镜是舶来之物,当时尚未普及,古籍中更没有典故可引。
但考生中有一人作诗答曰:“引镜能明眼,玻璃试拭磨。佳名传叆叇,雅制出欧罗。窥户穿双月,临池湛一波。连环圆可解,合璧薄相磋。玉鉴呈豪颖,晶盘辨指螺。风中尘可障,花下雾非讹。眸瞭宁须此,重瞳不恃他。圣人原未御,目力寿徵多。”
乾隆帝读之大喜,尤赞最后几句。盖因那时乾隆帝已年近八旬,但是保养得很好,看东西不需要借助外物。作诗者用“眸瞭”形容他目光如炬,又说他“目力寿徵多”,他自然特别高兴。
作诗之人名唤阮元。阮元就凭着这首诗,被乾隆帝擢为这次考试的第一名,被安排到南书房任职,后来又多次被擢升,成为乾、嘉、道三朝的名臣。推本溯源,那一次“翰詹大考”,正是他升迁的起点。
所谓“翰詹大考”是清朝独有的考试制度,专门针对翰林院和詹事府。翰林院自唐朝以降便是中央政府储备人才的固定机构,其官员称作翰林官。詹事府原本是用来培养太子的,后来变成了翰林院人员的迁转之所,所以其官员同样称作翰林官。
清朝的翰林官常常有100余人,盛时达200人以上。年深日久,大家看不到晋升的希望,逐渐滋生怠惰,学业荒废。所以朝廷决定举行考试,以保障翰林官的水平。翰林官若成绩不佳,罚俸、降职尚可忍受,最要命的是丢人现眼。所以官场上流传有“翰林怕大考,秀才怕岁考”之说。
第一次“大考”是顺治十年(1653年)之事。此后断断续续进行,没有固定时间,康熙帝在位的61年间仅仅举行过4次,雍正帝在位的13年间则一次都没有举行。直到乾隆帝才重拾此事,除了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因需要翰林官全力编纂《四库全书》未举行考试外,每4~6年考一次。
乾隆年间共举行了9次“大考”,最显著的特点是偏向于罚,而且处罚力度很大。一般每次处罚三四十人,占考生总数的40%以上。最夸张的是乾隆八年(1743年)那次,100人参加考试,居然处罚了71人。而且考试成绩本来分作四等,第一等破格晋升,第二等有望晋升,第三等降职、罚俸,第四等可能革职;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开始,又增设了“不入等”,该等少则1人,多则4人,被评为此等者直接革职。乾隆帝不光加大了惩罚力度,还提升了得分难度:有错字者,要罚;格式错了,要罚;书法不佳,也不免被罚。
如此高强度的考核之下,成绩优异者自然会得到皇帝的特别关注。比如乾嘉时期的“一代儒宗”钱大昕,就是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和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两次大考中杀出重围,得到升迁的。阮元参加的那一次考试更加特殊,题目“眼镜”是乾隆帝亲自定的。说起来,乾隆帝以此为题,确有些“推陈出新”之意,就是要刁難那些只知读死书、不知新事物的老顽固。所以他读到阮元之诗后格外喜悦,觉得碰到了眼界开阔的良才。
但是据《清稗类钞》记载,阮元这次考试可能是有作弊的:“(阮元)初入史馆,适和坤掌院事,执弟子礼甚恭,和收之门下。未几,大考翰詹,高宗以‘眼镜’命题。和知上高年不用镜,先泄意于元,故元诗:四目何须此,重瞳不用他。”(《清稗类钞》属于野史汇编,诗中文字不同,或为民间传言求简便所致。)阮元从和珅那里了解了乾隆帝的心理,所以其诗中的“宁须此”和“不恃他”两句,特别受到乾隆帝的青睐。
其他文献
伊朗的霍尔木兹岛地处波斯湾,离主要城镇约有5英里的距离,原本是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岛屿。为了开发旅游业,当地人请来建筑师,想打造一个特别的度假村。建筑师考虑到旅游业的需要,设计出了一组色彩鲜艳的建筑。 建筑师说,选用这些色彩,不仅是为了与这个岛屿的自然风景相融合,也是为了在视觉上营造一种气氛,让人度假时会有愉悦、轻松感。 整个度假村坐落在波斯湾海岸,村内约200个色彩鲜艳的圆屋顶连成一片。村内共
当你从超市买袋装农作物食品,比如燕麦片时,包装袋上通常会列有食品中各种营养素的含量,譬如每100克蛋白质含量多少、脂肪含量多少、碳水化合物含量多少等等。 这都是实验人员通过化学方法测出来的。要测定食品中各种营养素的含量,一般需要几天或几周时间。但现在,有芬兰科学家发明了一款手持式的“作物感应器”,你只要拿着它对作物一扫,大约5秒即可测出它的各种营养素的含量。 与传统化学方法不同,“作物感应器”
每天以拉窗帘为“暗号”,报个平安;一旦窗帘没拉开,那就是有事了!—别误会,这可不是搞地下工作,而是两位老人之间的一个互助约定。近年来,邻里之间各种各样的为老互助新模式不断出现,发挥了重要作用。 防意外:“互助约定”保平安 在宁夏银川,65岁的王秀萍每天早上7点半,都会关注83岁的邻居徐花枝家中的窗帘有没有拉开。徐花枝独居在家,王秀萍和她约定,每天早上7点半,她家的窗帘若还没有拉开,自己就会登门
炎热的夏天让人感觉非常难受,但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并不是在中午12点。这个事实很多人都知道,然而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受太阳辐射时,空气中的各种气体直接吸收的热能只有14%左右,43%左右的熱能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了太阳的辐射热能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形式将热能向空气中传递。这种热能传递,是气温增高的主要原因。 虽然夏天的中午太阳光最接近直射地面,地面和空气受热最强,但地面释放出的热量少于太阳所
民政部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老龄人口将突破3亿。面对庞大的老龄人口,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困境如何破解?居家老人的安全和健康又该如何保障?南京市对家庭养老床位的探索是突破困境的路径之一,值得关注和推广。 2017年9月,南京市印发《南京市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实施办法(暂行)》,在全市铺开建设。经过4年来的探索实践和总结提升,全市已建成家庭养老床位5701张,相当于建设了50个中等规模的养老院。
转眼已是五黄六月。一天,雷石柱正要去锄地,刚走到大门外,看见南边涌起一片黑云,风刮得很紧,村边的树木不停地摇摆。黑云渐渐扩大,从南面山头上涌过来,太阳完全被遮没了,天空中黑暗无光,远处响着一连串的雷声。 雷石柱看了看天色,知道是要下雨了,便返身回到家中。刚拿出烟袋抽了几袋烟,只听院里一阵紧急的脚步声,抬头一看,见门被推开了,进来的是老武,顶着一头汗,背上背着个布袋。老武把布袋放下,一面擦汗,一面
大戏台前,“老广们”围坐桌前,一边品尝粤式点心,一边欣赏粤剧;一片金灿灿的稻田中,“袁隆平”爷爷专注地端详着手中的稻穗……走进位于广州塔下的“帷幕开啦”蜡像艺术馆,你会与许多亲切的场景、熟悉的人物不期而遇。 这些作品,均来自一个叫周雪蓉的女人。 今年47岁的周雪蓉是一名蜡像艺术工作者。她以真挚的情感、精湛的技艺,创作出神似真人的蜡像作品,赢得了业内外的交口赞叹,被称作中国版“杜莎夫人”。更可贵
在广东番禺的沙湾古镇,古色古香的街巷纵横交错。从挂着“蹈和巷”路牌的巷口拐进去,就能看到一个小院落,门上挂着“扣子博物馆”的匾额。朝门里面一望,迎面是一副对联:纽小乾坤大,扣微学问多。 博物馆的女主人刘冰青生于广东饶平,长于广州。9年前,她在香港的古董街偶然见到一位老妇人堆了一大堆古董扣子,正在待价而沽。这批扣子不但材质不同、形态各异,而且看上去似乎與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扣子大为不同。刘冰青
我想放下对姥姥的思念,干脆画画吧。涂抹着颜色,遮盖着思绪。胡涂乱抹了一堆纸,这才发现,我画的都是鲜花,差不多把所有的色彩都用上了—看来我还是太想姥姥了,姥姥爱花呀! 姥姥一生爱花,即使在最穷的日子里,姥姥的院门口也有两簇怒放的月季。那时我才五六岁,怎么也不明白,冬天人都穿不暖和,剪了枝的月季却“穿”得五颜六色—碎布条、旧绳子、玉米叶,远看犹如莫奈的油画。 姥姥说:“人的肚子不怕饿,眼睛可不能饿
早在距今2000多年的周朝,就已经出现了有关假发的记载。当时,假发是一种身份的标志。 据《周礼·天官》记载:“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副、编、次,就是我国最早的假发。“副”这种假发只有王后、君夫人这样身份显赫的妇女才有资格戴。 除了从史书中知道古人戴假发,我们还可以从考古发现的文物中发现假发的踪迹。比如著名的古代贵妇人“网红”—马王堆汉墓的墓主人辛追夫人,考古工作者对她进行了血型鉴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