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人都说现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好做,我想说,现在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更不好做。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经济快速推进,生活节奏加快,处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村孩子遇到了许多的麻烦。如何帮助他们渡过这个难关,如何正确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有序、有效的进行铺平道路?这是我们必须研究的,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针对农村小学德育现状,结合我们多年来的德育工作经验,对今后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我们有以下思考:
一、动员全社会重视道德建设。
学校要承担学生道德教育的责任,但不是全部责任。如果得不到家庭与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学校的德育工作必将孤掌难鸣;如果不能构建文明道德的社会氛围,学校的德育工作努力必将被淹没。我们呼吁政府职能部门、立法执法机构、教育主管部门携起手来,加大对以青少年为目标的不法商业活动的监管与处罚力度,堵住那些利欲熏心的人挖出的道德缺口,同时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活动空间与场所,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不断加大对农村学校经费的投入。
作为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花大力气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提高农村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缩小日益拉大的城乡教育的距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教育。
三、切实改变当前的学校德育模式。
目前学校的思想品德课从教学方式到评价手段都十分落后,基本是德育与德行分离的状态。因此以往德育实效性差的最大原因是人为地将德育从生活实践中分离出来,使得我们对德育的投入与产出之间严重失衡。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让学校德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中去:关注和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和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并以文明和健康的方式享受新生活;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关注和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学校应投入人力与物力,扎实开展德育课题研究,寻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德育与德行的结合点,改进品德课程的评价方式,丰富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学校德育课程能真正成为直接影响校风、学风与学生人品的一门重要课程。
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在学校教育中,要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强调全体教师和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都要在不同岗位上担负起育人的职责,言传身教,以身示范。要认真选拔、配备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能为人表率、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教师担当班主任、品德课教师和少先队指导员,建立一支德育工作的骨干队伍,并为他们创造进修提高的条件。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建设一支校外德育工作队伍。因此,队伍的建设实在是今后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五、努力构建有效的三结合德育网络。
学校是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主阵地,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职责,而学校的教育要在家庭中得到强化培养,并到社会上去印证与再现。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完整的链条,缺了任何一环,对德育工作的开展都是致命的打击。尤其是社会、家庭中客观存在的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理想的完善,因此在德育问题上,学校必须有开放的姿态,积极主动争取社会与家庭的支持和互动。
六、倡导德育的人性化与科学化。
在小学,品德是一门课程,但在人的一生中,品德却是整个人生乃至命运的一部分。要淡化品德的课程特征,倡导德育的人性化与科学化,使其更具有针对性,更易于为学生接受。要走出道德教育实体化和成人化的误区,前者把德育从生活中、从整体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为,后者把成人化标准不恰当地强加给孩子,这是不科学的。德育的真正主体应该是学生,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生命体来看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让这种作用体现在实现德育目标要求的过程中,培养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高度的自主能力,增强道德体验的能力,才会使学生在成功体验中不断前进和升华。
七、重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和资源开发。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一方面教育者应给学生自主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表现自我、体验角色;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大胆进行思想沟通和相互交流,以展示自己、认识别人、升华情感。要把教学相长落到实处,和学生一起成长,可以从孩子身上学到生命的美好、生活的可贵。
八、强调德育工作的连续性。
德育工作最忌一曝十寒、断断续续,一个人的行为会变成习惯,习惯会影响性格,性格能决定命运,而这种影响与改变,需要的是持之以恒。水,唯有不停地流动才有生命,一停下来,就是死水。德育工作亦如是,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绝不能抓抓放放。
以上赘述的是农村小学德育现状,诚然是肤浅且不全面的,说是对策也未免有些不自量力,但来自实实在在的调查与对德育工作真切关注下的思考和建议,我们相信对于研究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是有一些意义的。同时我们更希望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能真正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让农村的孩子们能在一个更健康、更充满关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和城市孩子一道共同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一、动员全社会重视道德建设。
学校要承担学生道德教育的责任,但不是全部责任。如果得不到家庭与社会的重视和支持,学校的德育工作必将孤掌难鸣;如果不能构建文明道德的社会氛围,学校的德育工作努力必将被淹没。我们呼吁政府职能部门、立法执法机构、教育主管部门携起手来,加大对以青少年为目标的不法商业活动的监管与处罚力度,堵住那些利欲熏心的人挖出的道德缺口,同时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活动空间与场所,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不断加大对农村学校经费的投入。
作为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花大力气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提高农村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缩小日益拉大的城乡教育的距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教育。
三、切实改变当前的学校德育模式。
目前学校的思想品德课从教学方式到评价手段都十分落后,基本是德育与德行分离的状态。因此以往德育实效性差的最大原因是人为地将德育从生活实践中分离出来,使得我们对德育的投入与产出之间严重失衡。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让学校德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中去:关注和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和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并以文明和健康的方式享受新生活;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关注和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学校应投入人力与物力,扎实开展德育课题研究,寻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德育与德行的结合点,改进品德课程的评价方式,丰富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学校德育课程能真正成为直接影响校风、学风与学生人品的一门重要课程。
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在学校教育中,要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强调全体教师和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都要在不同岗位上担负起育人的职责,言传身教,以身示范。要认真选拔、配备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能为人表率、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教师担当班主任、品德课教师和少先队指导员,建立一支德育工作的骨干队伍,并为他们创造进修提高的条件。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建设一支校外德育工作队伍。因此,队伍的建设实在是今后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五、努力构建有效的三结合德育网络。
学校是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主阵地,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职责,而学校的教育要在家庭中得到强化培养,并到社会上去印证与再现。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完整的链条,缺了任何一环,对德育工作的开展都是致命的打击。尤其是社会、家庭中客观存在的消极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价值定位和道德理想的完善,因此在德育问题上,学校必须有开放的姿态,积极主动争取社会与家庭的支持和互动。
六、倡导德育的人性化与科学化。
在小学,品德是一门课程,但在人的一生中,品德却是整个人生乃至命运的一部分。要淡化品德的课程特征,倡导德育的人性化与科学化,使其更具有针对性,更易于为学生接受。要走出道德教育实体化和成人化的误区,前者把德育从生活中、从整体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为,后者把成人化标准不恰当地强加给孩子,这是不科学的。德育的真正主体应该是学生,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生命体来看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让这种作用体现在实现德育目标要求的过程中,培养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高度的自主能力,增强道德体验的能力,才会使学生在成功体验中不断前进和升华。
七、重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和资源开发。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一方面教育者应给学生自主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表现自我、体验角色;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大胆进行思想沟通和相互交流,以展示自己、认识别人、升华情感。要把教学相长落到实处,和学生一起成长,可以从孩子身上学到生命的美好、生活的可贵。
八、强调德育工作的连续性。
德育工作最忌一曝十寒、断断续续,一个人的行为会变成习惯,习惯会影响性格,性格能决定命运,而这种影响与改变,需要的是持之以恒。水,唯有不停地流动才有生命,一停下来,就是死水。德育工作亦如是,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绝不能抓抓放放。
以上赘述的是农村小学德育现状,诚然是肤浅且不全面的,说是对策也未免有些不自量力,但来自实实在在的调查与对德育工作真切关注下的思考和建议,我们相信对于研究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是有一些意义的。同时我们更希望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能真正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让农村的孩子们能在一个更健康、更充满关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和城市孩子一道共同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