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中的无名英雄,其之于文章如同眉目之于面目,虽属小节,作用却不可小觑。这一沉寂了多年的考点,2020年同时登陆高考“新课标Ⅰ卷”及“新课程Ⅰ卷”,应引起我们重视。因此,梳理这一考点的多种考查方式,对其作理性回眸,大有必要。
一、考查破折号的语法功能
再度回归的“标点符号”考点,与十多年前题型明显不同,命题人将其放在现代文阅读这一大语境中进行综合考查,且注重和教材的关联——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为我们备考指明了方向。
[例1] (2020年高考新课程Ⅰ卷第18题)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
D.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相关语段]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水。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粘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看我在杯盘狼籍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解析:本题四个选项中B项出自孙犁的《荷花淀》,D项出自何为的《第二次考试》。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掌握破折号常见的几种作用,比如表解释说明或补充说明,表语意的转折或转换,表声音的中断或停顿,表语意的跃进等。其次须结合语境仔细辨析。文本“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的跳跃,前面内容写想起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后面写“去吃门钉肉饼”,前后内容形成语意的跳跃。A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本草纲目》”是对“这部药学经典”的解释说明。B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的跳跃,前面写“再去看看他”,后面写“有什么看头啊”,前后内容形成语意的跳跃。C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的转折,“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与“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在语意上构成转折。D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补充说明,“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通过增添修饰成分,用扩展的方式,对“一个人”进行补充说明。故选B项。
二、解读引号的特殊作用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使用标点则是帮助我们把文字记录得更精密。有时作者往往借助一些特殊的标点来强调突出相关内容,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或形成反讽效果。
[例2] (2015年高考天津卷第18题)文章最后一段,“梯田”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该段的理解。
[相关语段]
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远眺层层梯田,犹如面对着一座盘旋陡立的天梯。
相传,云和梯田已有千年历史。由闽北迁徙浙南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田最早的垦殖者。“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田地最为宝贵。聪明勤劳的农人先祖,用锄头镰刀和汗水,伐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挖去乱石拣尽杂砾,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或宽或窄的梯田,一长条一小块,不规则地依山势上下伸展。最小的梯田田畔,被称为“巴掌田”,即便春种一兜稻秧、秋收一把稻谷,也不会轻易放弃。历经千百年实践,先人积累了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无论何样贫瘠陡峭的山地,但凡人迹所至之处,就有了人造的梯田。梯田以水田、树木、竹林调节气候,保持四季的气温与湿度,建立起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环境,具有固化山体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之功。
梯田自成一体的耕作方式,梯田独创的灌溉系统,为中国及东亚的稻作文化,增添了灿烂的一笔。
回望云和梯田,田埂棱角分明,梯级层次清晰,如同一部刻录着中国千年农耕文明成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史册。
在这个以“移动”为时尚的时代,尚有一种“不可移动”的物体——“梯田”,默默守望着人类共同的家园。
(张抗抗《云和梯田》,有删节)
解析:本题是从标点符号这一独特视角来考查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引号”一般是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此题可以从这个角度作答。另外,理解句段的意思应抓住关键词。
参考答案:①引号具有强调、突出的作用。加上引号以后梯田就不仅是一种具体事物,更是一种象征。②“移动”是现代文明的代表,“梯田”“不可移动”,则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三、分析括號的使用艺术
写回忆性文章碰到要写明作者的情绪或彼时的心态时,为省去文字过渡,避免拖沓,往往需要插入一些词语或句子,为了区别于正文,对这些插入的话语,都要加上括号。 [例3] (2014年高考全国大纲卷第16题)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标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相关语段]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砖抹上白灰。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里人住得分散,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到现在说到“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
(叶延滨《听雨》,有删节)
解析:解答此题,应理解标示内容与对应段落的关系。此文为回忆性散文,作者在回忆过程中,穿插现实生活,表达对过去事情的印象、理解,充分显示过去的生活对自己的影響。这样将过去与现在交织,使内容更加充实,内涵更加丰富。
参考答案:①将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情思区别开来。②直述其情其事,省去文字过渡。③扩充文章的思想内涵。
四、探究问号连用的匠心
标点符号的使用同语句的结构和意思有密切的关系。标点符号除了基本的语法功能外,还有修辞功能乃至篇章结构上的特殊作用,使文章语言通顺、脉络清楚。
[例4] (2015年高考山东卷第22题)文中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相关语段]
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和临汾,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惟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依然故我。从遥不可及的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融入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应该说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的。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那么谁救四堡呢?
(冯骥才《四堡雕版》,有删节)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注意反问的作用、结构作用、作者的情感(对四堡雕版的期待、痛惜、呼吁等)
参考答案:(1)第一个问句,表明作者对四堡雕版儒雅景象的期待和进行实地考察的愿望;中间三个问句,表现作者在面对四堡雕版现实窘境时的痛心、无奈与不甘;最后一个问句,表现作者对四堡雕版前途的担忧,强烈呼吁对这种文化遗产进行拯救。(2)五个问句,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表现了作者对四堡雕版文化历史兴衰和未来命运的反复思考与追问,形成文章内在有机的文脉,串起全文。
由上可知,高考在现代文阅读中对标点的考查具有动态性,命题人根据选文特点灵活设题,既考查其语法功能,更考查其修辞功能,尤其是后者,能够有效检测考生语文核心素养水平,应成为备考的重点。
(作者:王广清,江苏省兴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