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悲秋,是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常怀的情结。早在战国时期,宋玉笔下的《九辩》就曾以“悲秋”主题抒发自己对盛夏、对兴盛的楚国的回忆。自此,文人笔下的秋天,似乎早早地就被染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
杜甫的“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传书曰,秋来为客情”,陆游的“我岂楚逐臣,惨怆出怨句?逢秋未免悲,直以忧国故”以及“残年孤寂不禁秋,醉自凄凉醒更愁”……一到秋天,诗人们就变得格外多愁善感,竞相借着落叶纷飞、秋风萧瑟、斑驳一片的秋景,抒发自己的哀怨与愁绪。但是,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笔下,秋天这个自古以来让人感到哀伤忧愁的季节,却无时无刻不生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刘禹锡,盛唐时期的诗人、哲学家,字孟德,今河南洛阳人。他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文采飞扬如他,性格却十分倔强,有一种认准了理就不回头的精神,导致了他屡遭贬谪,《秋词》这首诗就是刘禹锡因为参加政治革新运动而被贬谪到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时写下的。
《秋词》一反前人悲秋伤春的常情——“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刘孟德的笔下,秋天是明朗的、热烈的,这样明丽的秋景蕴含的便是诗人豪迈的诗情,表现了诗人愈挫愈勇、坚忍不拔的精神。
的确,初读这首诗,你能够充分感受到诗歌在色调、画面、用语方面的敞亮、豪迈。然而,在反复咀嚼与寻味中,我却在这明丽的秋景下体味到了诗人的感伤与无奈。
首先,我们看“晴空一鹤排云上”这句,为什么作者不写“群鹤”,而是“一鹤”呢?大家都說这首诗中排云而上的鹤是刘禹锡本人的自诩,殊不知,“一鹤排云上”虽然让我们看到了他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但我却更多体会到的是这“一鹤”的孤独,一种不为世人所理解的寂寞。这世间能真正懂他的人,真是太少太少。其次,“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句,乍看之下,是一种洒脱,可细细品读后,我不由得替诗人感到阵阵哀伤,一个生长在皇天后土中的诗人,他的诗情,他的理想和抱负,为何只能抛洒向万里长空呢?归根到底,他的理想和抱负,在他所生活的现实世界里,终是无法实现的。空怀一腔美好的社会理想,却难于在世间立足,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孤苦,一种无奈呢!
所以,我认为《秋词》一诗,实际上蕴含着诗人深深的寂寞与无奈。
尽管如此,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百折不挠的刘禹锡——他迎难而上、乐观豁达,这就是刘禹锡。而他笔下的秋景,既有让人觉得明丽清朗、耳目一新的感受,又让我读出了诗人生活在那样的现实中的万般无奈与孤独惆怅。刘禹锡眼中、心里、笔下的秋天,不仅在唐诗中留下了独特的韵律,也穿越了历史的时空,让我们回味久久。
这,正是刘禹锡笔下,独特的、在人心里留下深深印记的秋天。
(编辑:王莹)
演戏,要布景,没有布景,光几个人走来走去,乏味。议论说理,揭示论点,也要有一点衬托,一点背景。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是言之有据,二是可以突出论点。这篇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反衬),来揭示刘禹锡笔下秋天的真面目。作者首先从视觉上剖析了“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笔下,秋天这个自古以来让人感到哀伤忧愁的季节,却无时无刻不生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接着从精神层面论证“在这明丽的秋景下体味到了诗人的感伤与无奈”;最后总结刘禹锡笔下的秋景“既有让人觉得明丽清朗、耳目一新的感受,又让我读出了诗人生活在那样的现实中的万般无奈与孤独惆怅”。文章由表及里,先分后总,层层挖掘,逻辑严密。
杜甫的“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传书曰,秋来为客情”,陆游的“我岂楚逐臣,惨怆出怨句?逢秋未免悲,直以忧国故”以及“残年孤寂不禁秋,醉自凄凉醒更愁”……一到秋天,诗人们就变得格外多愁善感,竞相借着落叶纷飞、秋风萧瑟、斑驳一片的秋景,抒发自己的哀怨与愁绪。但是,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笔下,秋天这个自古以来让人感到哀伤忧愁的季节,却无时无刻不生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刘禹锡,盛唐时期的诗人、哲学家,字孟德,今河南洛阳人。他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文采飞扬如他,性格却十分倔强,有一种认准了理就不回头的精神,导致了他屡遭贬谪,《秋词》这首诗就是刘禹锡因为参加政治革新运动而被贬谪到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时写下的。
《秋词》一反前人悲秋伤春的常情——“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刘孟德的笔下,秋天是明朗的、热烈的,这样明丽的秋景蕴含的便是诗人豪迈的诗情,表现了诗人愈挫愈勇、坚忍不拔的精神。
的确,初读这首诗,你能够充分感受到诗歌在色调、画面、用语方面的敞亮、豪迈。然而,在反复咀嚼与寻味中,我却在这明丽的秋景下体味到了诗人的感伤与无奈。
首先,我们看“晴空一鹤排云上”这句,为什么作者不写“群鹤”,而是“一鹤”呢?大家都說这首诗中排云而上的鹤是刘禹锡本人的自诩,殊不知,“一鹤排云上”虽然让我们看到了他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但我却更多体会到的是这“一鹤”的孤独,一种不为世人所理解的寂寞。这世间能真正懂他的人,真是太少太少。其次,“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句,乍看之下,是一种洒脱,可细细品读后,我不由得替诗人感到阵阵哀伤,一个生长在皇天后土中的诗人,他的诗情,他的理想和抱负,为何只能抛洒向万里长空呢?归根到底,他的理想和抱负,在他所生活的现实世界里,终是无法实现的。空怀一腔美好的社会理想,却难于在世间立足,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孤苦,一种无奈呢!
所以,我认为《秋词》一诗,实际上蕴含着诗人深深的寂寞与无奈。
尽管如此,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百折不挠的刘禹锡——他迎难而上、乐观豁达,这就是刘禹锡。而他笔下的秋景,既有让人觉得明丽清朗、耳目一新的感受,又让我读出了诗人生活在那样的现实中的万般无奈与孤独惆怅。刘禹锡眼中、心里、笔下的秋天,不仅在唐诗中留下了独特的韵律,也穿越了历史的时空,让我们回味久久。
这,正是刘禹锡笔下,独特的、在人心里留下深深印记的秋天。
(编辑:王莹)
评点:葛平
演戏,要布景,没有布景,光几个人走来走去,乏味。议论说理,揭示论点,也要有一点衬托,一点背景。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是言之有据,二是可以突出论点。这篇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反衬),来揭示刘禹锡笔下秋天的真面目。作者首先从视觉上剖析了“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笔下,秋天这个自古以来让人感到哀伤忧愁的季节,却无时无刻不生发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接着从精神层面论证“在这明丽的秋景下体味到了诗人的感伤与无奈”;最后总结刘禹锡笔下的秋景“既有让人觉得明丽清朗、耳目一新的感受,又让我读出了诗人生活在那样的现实中的万般无奈与孤独惆怅”。文章由表及里,先分后总,层层挖掘,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