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诵读是对小学生进行诗歌启蒙教育的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其作用不仅能使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还能陶冶情操。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来说,诵读为学生打开了一个足够辽阔的文化空间,进而达到精神空间的扩展。让经典诵读成为学生的生命需求,促进学生精神和灵魂的成长,是阅读教学的任务。
古诗是我国文苑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古诗这片姹紫嫣红的百花园里,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倾倒,为之陶醉。“腹有诗书气自华”,引领学生徜徉在古诗的海洋里,领略长江、黄河的气魄与胸襟,感悟唐诗、宋词、元曲的柔媚与豪迈,品味端午的粽子、中秋的圆月、春节的鞭炮……让学生从小沐浴在经典诗文的浓郁芬芳中,视诵读古诗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则传承民族的精神。诵读是我国古代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秉承的信念。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今,一踏进校门,就会听到这朗朗上口的经典美文。在校园里,经典名句随处可见,处处弥漫着经典的气息,洋溢着国学的墨香。让学生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的年龄阶段诵读经典美文、唐诗宋词,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学会做人,还可以提高学生驾驭自己民族语言的能力,培养读书兴趣,增加文化底蕴。因此,我校安排了2~5年级的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名篇。
经典诵读,产生了喜人的效应,对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起着积极的作用,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三年级的廖清芳同学自从学了《三字经》,她开始佩服古人,她说:“这么多的人生哲理,古人们都可以三个字一顿地概括出来,我终于理解了老师让我背诵经典的缘由,这对我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五年级的卢向明同学说:“当我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就会用《三字经》中的‘子不学,断机杼’‘幼不学,老何为’来开导自己,使自己不半途而废;当有人为我解惑时,我就会想起《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我做错事时,我就会用《弟子规》中的‘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来告诫自己不要明知故犯,要知错就改。”廖清芳的爷爷说,背古诗文,可以让孩子积累词汇,丰富语言,提高专注力、记忆力。五年级学生韦福自从进行经典诵读后,懂得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怎样做一个好孩子,他说他还要继续诵读经典,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完善自己。家长们也普遍反映,他们的孩子读了经典古诗文后,从经典中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比以前懂事了,变得更有礼貌了。
经典诵读,使学生从小就对文字敏感,为未来的听、说、读、写打下基础。据从镇小升入初中的学生说,经典诵读帮了他们的大忙,而今他们学习文言文轻松多了。通过交流、比赛、游戏等形式,学生自觉快乐地背诵经典,乐此不疲,受到了家长的表扬和肯定。
诵读优秀文章和诗词,品陶涵泳,是中华民族教书育人的一个传统。四百年前,无锡东林书院有一幅顾宪成撰写的著名对联,到现在还家喻户晓。上联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11个字,生动地描绘出了大自然之声和学子的吟诵之音交织齐鸣、天人合一的境界,令人神往。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这句话说出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在诸多学习习惯中,朗读习惯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这不仅因为诵读教育是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法宝,而且我们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良好的朗读习惯,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知识面,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趁儿童心性纯净时,我们要让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伴随着人生的经验的成长,如吐芬芳,绽放光明,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长期的诵读,可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古文的能力,那么,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将任其悠游探取,陶冶其性灵,开阔其心胸,端正其品行。诵读经典诗文,能让学生切实打下扎实的文化功底,培养人文素养,不再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现断层现象,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将继续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最精华的作品牢牢刻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那些浓缩了世界经典文化与精神的作品构建孩子一生发展的文化根基,在孩子生命长河的源头,筑起一座文化的高山,让孩子一路有书香相伴。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灿烂辉煌,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寓意深刻的美文,需要我们21世纪的新一代去传诵,让我们一起向经典诵读发出挑战吧!
(责编 莫彩凤)
古诗是我国文苑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在古诗这片姹紫嫣红的百花园里,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倾倒,为之陶醉。“腹有诗书气自华”,引领学生徜徉在古诗的海洋里,领略长江、黄河的气魄与胸襟,感悟唐诗、宋词、元曲的柔媚与豪迈,品味端午的粽子、中秋的圆月、春节的鞭炮……让学生从小沐浴在经典诗文的浓郁芬芳中,视诵读古诗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则传承民族的精神。诵读是我国古代语文学习的优良传统,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秉承的信念。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今,一踏进校门,就会听到这朗朗上口的经典美文。在校园里,经典名句随处可见,处处弥漫着经典的气息,洋溢着国学的墨香。让学生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的年龄阶段诵读经典美文、唐诗宋词,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学会做人,还可以提高学生驾驭自己民族语言的能力,培养读书兴趣,增加文化底蕴。因此,我校安排了2~5年级的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名篇。
经典诵读,产生了喜人的效应,对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起着积极的作用,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三年级的廖清芳同学自从学了《三字经》,她开始佩服古人,她说:“这么多的人生哲理,古人们都可以三个字一顿地概括出来,我终于理解了老师让我背诵经典的缘由,这对我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五年级的卢向明同学说:“当我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就会用《三字经》中的‘子不学,断机杼’‘幼不学,老何为’来开导自己,使自己不半途而废;当有人为我解惑时,我就会想起《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当我做错事时,我就会用《弟子规》中的‘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来告诫自己不要明知故犯,要知错就改。”廖清芳的爷爷说,背古诗文,可以让孩子积累词汇,丰富语言,提高专注力、记忆力。五年级学生韦福自从进行经典诵读后,懂得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少先队员,怎样做一个好孩子,他说他还要继续诵读经典,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完善自己。家长们也普遍反映,他们的孩子读了经典古诗文后,从经典中学到了不少做人的道理,比以前懂事了,变得更有礼貌了。
经典诵读,使学生从小就对文字敏感,为未来的听、说、读、写打下基础。据从镇小升入初中的学生说,经典诵读帮了他们的大忙,而今他们学习文言文轻松多了。通过交流、比赛、游戏等形式,学生自觉快乐地背诵经典,乐此不疲,受到了家长的表扬和肯定。
诵读优秀文章和诗词,品陶涵泳,是中华民族教书育人的一个传统。四百年前,无锡东林书院有一幅顾宪成撰写的著名对联,到现在还家喻户晓。上联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这11个字,生动地描绘出了大自然之声和学子的吟诵之音交织齐鸣、天人合一的境界,令人神往。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这句话说出了学校教育的根本。在诸多学习习惯中,朗读习惯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这不仅因为诵读教育是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法宝,而且我们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良好的朗读习惯,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知识面,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趁儿童心性纯净时,我们要让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伴随着人生的经验的成长,如吐芬芳,绽放光明,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长期的诵读,可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古文的能力,那么,中华文化的智慧宝藏,将任其悠游探取,陶冶其性灵,开阔其心胸,端正其品行。诵读经典诗文,能让学生切实打下扎实的文化功底,培养人文素养,不再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出现断层现象,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将继续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最精华的作品牢牢刻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那些浓缩了世界经典文化与精神的作品构建孩子一生发展的文化根基,在孩子生命长河的源头,筑起一座文化的高山,让孩子一路有书香相伴。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灿烂辉煌,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寓意深刻的美文,需要我们21世纪的新一代去传诵,让我们一起向经典诵读发出挑战吧!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