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我”眼看鲁迅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er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教师节那天,中央电视台以新闻的形式就鲁迅作品从部分省市的高中课改教材中撤下来的事情做出回应,再一次让人们感受到了鲁迅在中国尤其是文化思想界的影响力。我做为一个在鲁迅的作品中长大,又用鲁迅作品来教育学生的初中语文教师,也想提起一支远不如先生犀利的笔,透过鲁迅小说中“我”的眼来解读一下我们新中国的巨人——鲁迅,从而引导学生在今天这个隔离先生甚远的时代更深入的体会鲁迅思想的前瞻性与深刻性。
  如果把鲁迅小说作品中的“我”按照年龄排序,我们就可以从中看到一个与周树人无限接近慢慢长大的“我”。
  《社戏》中的“我”还是一个近似于少爷的大家族的公子哥,留恋农村生活,珍视少年友谊,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这是家境富裕时期的儿童周树人的写照。
  《孔乙己》中的“我” “整天温酒,不离开酒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是一个不太伶俐讨喜学徒——可是推荐他来酒店的人有势力,所以还可以继续在咸亨酒店呆下去——这些是那个家道中落并且父亲病重需要四处求医的少年周树人的真切体会。唯其如此,才有了那个让人读后难忘的孔已己的出现。祖父的科考舞弊案是压在周家人心上的一块大石头,否则,以周树人的人生经历,他怎么可能要去关注那些饱受科考之苦的“读书人”(《白光》就是一例明证),还独创出孔已己这么一个典型人物形象?
  到了《狂人日记》的时候,“我”已经初步具有了鲁迅真的猛士的特性了:“我”是一个爱憎分明,有着美好理想的“狂人”。“我”看见了“很好的目光”便精神分外爽快而且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是一个“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吃人社会。对吃人者,“我”怒斥:“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界上。”“……对弱者和小孩则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和无限的信任、爱护:“我妹子才五岁,可爱可怜的样子”“救救孩子”等。当“我”意识到自己的天真之后,马上变得敏锐犀利起来,并且有着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大无畏勇气。小说安排“我”从“发昏”中醒悟过来后,立刻敏锐地察觉到整个社会笼罩着一股吃人的气氛,而带着这些认识去认真研究历史,进一步揭穿了封建社会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通过对现实和历史的分析、研究,看透了吃人者的凶暴、狡诈、虚弱的本质。“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似的狡猾”,体现的都是鲁迅自身对社会的认识,对中国传统的虚伪道德礼仪的洞悉。所以小说中的“我”不仅识破了封建社会掩盖着的假面具,而且大胆地同他们斗争。“二十年前,就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诅骂吃人的人”等等。这个“我”吹响了中国新文学的第一声战斗的号角,而这正是站在新文化运动前列的青年鲁迅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因为这个“我”,人们看到了鲁迅对社会进行的独特而深刻的思考,当然还有所有文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的那么一点因思考而犹疑的特性。
  狂人的疯狂还没有结束,鲁迅笔下的“我”就开始脆弱起来。《伤逝》中,作家展示了“我”的另一面,他是属于涓生(这个名字就有意思,与贡生相类的一种身份的谐音)的。涓生是一个生活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社会里的知识分子,既接受了“五四”新思潮的影响,渴望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同时,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又是一个个人主义者,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个人奋斗的幻想上,企图通过个人奋斗获得解救——结果四处碰壁。在冷酷的现实的逼迫下,涓生把对社会的满腔怨恨发泄在身边最亲密的人——子君的身上:“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虽然因为骄傲,从来不与世往来,迁居也疏远了所认识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活还宽广的很。”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家庭革命,最终却只酿成了子君一个人的悲剧。
  我们应该看到,在这篇小说里,“我”离周树人已经有了距离。现实中的周树人一直都没有抛弃许广平;但是还是有很浓很浓的周树人的影子,因为他一生都没有和朱安离婚,一生都只是给了自己的爱妻一个事实婚姻。在家庭革命上,他和涓生一样不如身边的人那么坚决,而是表现的有些懦弱。不过我们还是可以透过鲁迅对涓生的无情剖析看到周树人自己的一些想法——子君回到了娘家会活不下去,朱安若是被休了,也一定是活不下去的。周树人透过涓生和子君看清了这一点,所以才有了自己维持了一生的婚姻状况。
  《伤逝》与《狂人日记》相比,很明显的,笔锋冷峻起来,鲁迅在这篇小说中显得更理性更无情,他把锋芒直接的对准了“五四”退潮之后找不到新的出路的知识分子的彷徨与痛苦,批判他们开始为真实的利益去牺牲曾经的追求,最后,生活里只剩下忏悔、哀痛。因为他们毕竟不是那群封建卫道士中的一员,所以即使暂时靠拢了他们以取暖,最终还是无法和他们走在一起,《在酒楼上》《孤独者》写的都是这种情况。这些反映知识分子苦闷彷徨的小说,其实也和《狂人日记》一样具有极强的前瞻性:他们不是可以真正彻底改变旧中国现状的革命者。所以,“我”在呐喊过后的彷徨、犹豫、迷茫,反映的其实是周树人到鲁迅的一个痛苦嬗变过程,随着“我”的风霜日增,鲁迅的思想也更加深刻。《一件小事》就为鲁迅找到了继续前行呐喊的方向。《一件小事》写于1919年,小说通过“我”与车夫的三次对比,展示了城市最底层的苦力工的光明磊落、正直无私的高贵品质;“我”,则成了一个受教育者。第一次是在一个冬天的早晨,“为生计”不得不上路的“我”雇了一辆人力车,在这里,我与车夫的身份形成了一个对比。第二次是“我”与车夫对老妇人的思想感情与态度的对比。车夫“立住脚”,“放下车”亲切的询问,热情地搀扶,“向着巡警分驻所走去”,充分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我”的态度:只凭伊“伏在地上”,况且还以为“别人没看见”,可以溜走,甚至还以为老妇人是装腔作势,车夫是“自讨苦吃”,充分暴露了“我”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利己主义思想。第三次是“我”自身的对比。这一件小事让“我”几乎怕敢想到自己,于是感觉到车夫的高大,而且越来越大,要“仰视才见”;相对的感觉到自己的渺小,而且越比越小。这里的“我”无疑具有了最朴素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他不与旧时代同流合污,把目光盯准了下层穷苦人民,并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力量,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这一点于鲁迅来说,应该是对以前的自己的认识的一个否定:《药》也好,《示众》也好,《明天》也好,鲁迅都是把下层人民刻画成麻木的看客的形象的,在他们的身上,是看不到一点点关于新中国未来的希望。可是《一件小事》否定了鲁迅从前的看法,所以鲁迅对“我”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驳,确实展现出鲁迅无情解剖自己时的勇敢刚毅,这正是鲁迅之所以是鲁迅的精神核心所在。
  也许,只看小说解读鲁迅还不够全面,但是抓住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我”来解读鲁迅,应该是可以读出一些不同于教学参考书的意味来的;而且,作者的形象也会因依附在“我”的身上而丰满起来。就请借助“我”眼,把鲁迅看分明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护理记录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避免和减少医患纠纷。方法:随机抽查妇科住院病人护理记录200份,对护理记录涉及的法律责任及其抑制方法,进行全面的探索和总结。结果:了解
中国农村问题关乎民族的治乱兴衰。新农村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战略部署和既定目标,绩效依然难以彰显,而半个多世纪以来形成的“二元结构”制度即一纸户籍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人类的寿命正在逐步延长,老年人在总人口数比例逐年增大,患外科系统疾病尤其是泌尿外科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目的:探讨全膀胱切除、代膀胱手术前患者肠道清洁的效果。方法:将45例需做代膀胱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3例口服磷酸钠盐溶液联合生理盐水灌肠,B组22例单纯生理盐水灌肠,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3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运动中相互促进。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领袖与群众的合力结出的丰硕果实。  关键词:改革开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8)11-0043-06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
8月1日上午,人民银行召开2018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金融工作的重要部署,总结上半年工作,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研究
本文以宜昌市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采用2007年各县的统计数据,选取14个反映其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根据德尔菲法对宜昌市的5县3市1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从区位交通、资源禀赋
中国古代政治童谣的本质,是建立在常识理性基础上的政治判断,指引人们的政治选择。然而它常以神秘怪异的形式出现,这使它成为强大的政治工具,服务于自己的目的:或攻击政敌,或自造舆
整体护理是指以现代护理观为基础,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把护理程序系统化地运用到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中的思想和方法。它包括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护理服务及
近代义务教育是在清末地方自治的推动下兴起的.清末地方自治不仅承担了义务教育的宣传、发动,组织和实施工作,而且,在它的影响下,义务教育经费的筹集逐渐走向了制度化,私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