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及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作文教学应是毋庸质疑的。学生如何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有真情实感且文采斐然的好文章,一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依据笔者平日的教学实践反思,以学生日常写作兴趣和作文水平的提高为检验结果,着力分析生活随笔对提高学生作文积极性和水平的功效。笔者认为,生活随笔能很好地解决作文难题之素材积累、写作兴趣、文笔练习、写作笔法等诸多问题,更能够通过记述心绪、编写故事、思想沉淀、自我展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发现写作与生活的潜在关系以及写作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当然,写作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生活随笔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更依托以时间的积累,并非一日之功。要通过生活随笔,写出佳作仍需要学生善于感悟生活,教师善于启发和鼓励。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作文;素材积累;素养;习惯;文法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114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如是说。关于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境界并非是考试中的应试作文所能达到的效果。笔者这样说,实在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感受到不少学生对作文的望而却步与《语文课程标准》“乐于表达”的目标相去甚远。他们常常在写作时“挤牙膏”,绞尽脑汁完成考场上或者教师布置的作文,最终却只能很无奈地收获一个很尴尬,但难于阐明感觉的作文评分。导致的结果就是写作情趣丧失殆尽。幸得如今倡导的半命题作文明显的限制条件甚宽,而作文辅导资料可谓堆积如山,从他山之上借个一个半块,亦能当做现成作品来用。或许偶尔还能骗过教师的法眼,取个不错的等第。
走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或者处在教育第一线的家长们,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笔者所指出的学生写作现状与新课程标准之间的内在矛盾。
面对学生不易动笔、难于表达、生搬硬套等作文问题,教师应当怎样去操作作文教学始终是一个鲜活的话题,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主题。近年来,笔者在尽力改变以前专题作文讲解的传授方式,而是努力尝试做到作文文法上课渗透,生活随笔时时积淀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能力。以下就是笔者在要求倡导学生写生活随笔实践中获得的一些粗浅经验,述之以文,以待进一步改进作文教学。
一、走进生活、亲近写作,以生活随笔积累写作情感及素材
写作要务之一,在于写什么,也就是取材问题。罗丹说得好,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名言就很真切地阐明了写作素材与写作者视野的问题。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可以写入文章的素材,而什么样的素材是最好的呢?那么我们可以说,属于自己的才是最好,属于自己的事件,属于自己的感动,属于自己的体验才是文章最动人、最美丽的素材。进入初中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了,对世界的认识也加深了,更主要的是在接收世界给予自己的信息时,他们会凭着自己较为成熟的思维形式去识别、去截取属于自己的体验。笔者认为,成长中的思绪律动时刻有之,只是学生不能在思维律动之时,有积累素材的想法和用笔写作的记录方式。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减轻其他的语文机械训练作为负担,给学生留一片记录成长的自留地。让学生能在发生事情、萌发感动的时刻想到以书写的平台来记录成长的心路历程。
于是,学生七年级入校的第一堂语文课,笔者就从思想上引领,方法上指导,和学生一起达成三年“生活随笔”的“盟约”。每人用心准备16K的质地精良的硬皮本,每日随性记录,多则多写,少则少写,不做强制性日日要求。学生随时上交,教师随时批阅点评。教师进行阶段性整合讲评,标榜优秀,点拨写法,每月评出优秀“生活随笔”若干,集结成册,形成每月一期的班级“生活随笔月刊”,于班级传阅,颇受学生欢迎,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生活随笔”热情。心理学研究曾表明,“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功感,而成功感则能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如是这般,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写能收获成功感的“生活随笔”,“随笔”更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这“生活随笔,随笔生活”该是一种怎样理想的美妙状态啊!
其实,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亲近写作,“生活随笔”的确为学生积累写作情感及素材奠定了基石。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学生对身边的事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七年级新生刚进校时,生活随笔的主题词为:陌生。在这样独自离开温暖的避风港,只身一人来到寄宿制学校,遇到陌生的人、感受着陌生的事,在那小小的心房里,又怎能不感慨万千。仍记得一位同学在一篇名为《军姿展风采》的生活随笔中写道:“军姿展现的是军人的风采,也展现出一份从容之美,坚定之心。硬骨傲苍穹,笑傲风霜雪,你会觉得有股浩然正气贯长虹。如果青春是精品,那么军姿就是美丽。”或许这就是他在军训中深切体会到的自我尊严。
在我们的“生活随笔月刊”里,还有这样的一篇看似很普通实则极有味道的文章——《“魔鬼”班主任》,其中有这样的一段生动描写就是来自学生切身的感受,更是来自简单的学习生活。
有一天晚自修,破例没有作业,可叹的是,自主作业的人也没有。随着“铃……”的一声下课铃,整齐而响亮的“耶——”也响起,接着就是超过一百五十分贝的接连不断的吵闹声。同学们东跑跑、西蹿蹿,到这儿搭上几句,到那儿聊上一会儿。班主任坐在讲台上,一言不发,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她额头上一条条清晰可辨的皱纹蔓延开去,眉心一个超过三画的“川”字格外引人注目,两条法令线深深地嵌在脸上。她还时不时地动动手中的鼠标,或是转动转动他那小却很有“杀伤力”的眼睛,以便观察到全方位的动向。
如果要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小说。只是有人把他记录,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更多的人则是让生活的细节在时间中遗忘,似乎很多人都会在岁月的冲刷下,忘掉许多情愫,忘掉许多不该忘却的东西。 站在给自己的人生留点东西的角度上,生活随笔是极好的人生财富。站在写作的角度上,生活随笔更是写作者的素材库。有了平时的积累,经常翻看翻看,考前翻阅翻阅,就会得到取材上的启发,有事半功倍之效。
有了生活随笔的要求,“生活随笔文刊”的激励,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关注节气、成长、天气等一切变化。在夏季来临时,他们会明显感觉气温的骤升,然后就会讨论关于夏季的话题。有人说,夏季令人讨厌,蚊虫不说,还心绪烦躁;也有人说夏季是优雅而蓬勃的,因为只有他的生长,才能让春花变成秋实。阅读学生的生活随笔,教师会惊讶于那点滴的感动,会感叹细腻而深刻的哲理。
二、坚持写作、培养思维,以生活随笔培植写作素养和习惯
写作的进步不在朝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取得写作上质的飞跃,其关键在于素养的提升。语文素养的提升途径很多。笔者认为,人文素养除了需要时间来帮助蜕变之外,更主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做一个善于思考,三省吾身的人。生活随笔,就是一个很好的思考和反省平台。通过坚持写生活随笔,养成归纳一天,回顾一天的习惯。可以发现,久而久之,学生会把这片自留地当成是自己与自己交流的空间。这种情愫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写作者态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曾说,写作就是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拷问。每一个人都需要对灵魂进行拷问,对灵魂的拷问可以去掉我们心灵的邪恶,灵魂才会高尚。在生活随笔中,学生可以对自己走过的路,再回头看看,就会发现这种审视自己,得出道理的过程,就是写作最需要的素养提高的过程。
说到底,写作除了文法之外,关键还在于敢不敢去思考自己存在的问题。如果学生能养成看看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习惯,用心体悟身边的情感与爱的习惯,作文又怎会枯燥无味呢?
曾与一位学生家长交流时,他很兴奋地说,阅读儿子的作文,发现如今的文字相比以前的文字,最大的变化就在于文章有了思想。人的成长贵在思想的变化。在十三四岁的年龄,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陡然增长,对社会、人生、自我的审视都会有很大的变化。那么如何将这种变化变为写作的内涵,是需要通过写作练习,让写作成为交流的一种习惯的。我们教师应该努力让学生感觉写生活随笔就是自己情绪的一种梳理、一种排解、一种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明白写作的真谛。
在此,笔者也略举一例。曹同学在某天与张同学为一件事情争执不下,最后伤了和气,互生闷气,一言不发。最后在晚自习间,反思此事,终究想断出个责任人来,结果是无语,两人皆有错,但又都委屈。最终他悟出其实许多的争执不在于争执本身,而在于处世之道须讲求一个“尺度”,故得出一篇名为《度》的佳作。这种由事及理的思维习惯,必须通过生活随笔的坚持方能更好得之。
三、探讨文法、勤练文笔,以生活随笔践行写作方法与修辞
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学生在平时的课文解读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许多的文法。这些理论性的东西都需要通过勤练笔来实践,并且发现练习的效果后,积极地转化成为自己的写作风格。在本文前两节中,学生可以通过生活随笔的形式积累素材和素养,那么如何把一些写作的细节,深化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还需要一个用文法实践的过程。
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冰心的文章叫《观舞记》,文章的起始为了表达对卡拉马姐妹的舞蹈之美的丰富及难于形容之美,用了六个假如。在上课的时候,笔者着力赏析了这一段落。在当天的生活随笔中,就有同学运用这个句式写了一段文字,名为《假如》。
“假如我是一个诗人,我就要用动情的诗篇,来讴歌大海的波澜壮阔。假如我是一位歌者,我就要用深情的歌声,来赞颂大地的广袤辽阔。假如我是一个医生,我就要用精湛的医术,来赞颂生命的丰富多彩。”
这样的火花在学生的生活随笔中是常见的。它可以给学生一个练习修辞的平台,还可以让学生论及自己对文本的一些个性解读。只要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做到真正的有话可说,有理可悟。譬如,一位思维活跃的学生,对历史很感兴趣,不过在这之前,笔者一直认为郑同学在语言上有点无厘头,比如他在形容运动场的学生充满激情时,说“运动场的同学一个个像是打了鸡血”。看后,不禁要发笑,这样的比喻虽然很准确,但语言却失去了文学的魅力。如何开发这类学生的写作思维,让他们的语言走入正轨,笔者认为,生活随笔的循序渐进是非常重要的。譬如,一次他在写《读李白》之时,就在开篇论及“李白之死”,讲述了一个关于李白之死的笑话。大意如此——李白某天对月抒怀,结果却因酒醉而跌入河里,捞月淹死。这本是无厘头之搞怪说,难登大雅之堂,但是郑同学在讲述了这个开头之后,笔风一转,略补述一句——这类的传说,大抵与这位诗仙飘逸的性情而起。我认为这就是生活随笔随性而深刻的地方。学生可以很好地用生活随笔,记录简短的思想体验,更能够通过生活随笔来合理构建文本和使用修辞的习惯。
总之,笔者认为生活随笔的内容可以是宽泛的。学生可以叙事,也可以抒发心绪,还可以对课内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及书写读书的后感。通过生活随笔的联系,学生能很好地解决作文难题之素材积累、写作兴趣、文笔练习、写作笔法等诸多问题,更能够通过记述心绪、编写故事、思想沉淀、自我展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发现写作与生活的潜在关系以及写作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样,兴许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写作现状与新课程标准之间的内在矛盾吧。当然,写作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生活随笔对写作的提高更依托以时间的积累,并非一日之功,可笔者坚信生活式随笔的恒久效应必乃随笔式生活,诗意而富有思想,此番良性循环,还怕学生对作文有畏难情绪吗?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刘天平,王林发.高效学习的策略与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3] 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一中实验学校 314050)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作文;素材积累;素养;习惯;文法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114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如是说。关于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境界并非是考试中的应试作文所能达到的效果。笔者这样说,实在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感受到不少学生对作文的望而却步与《语文课程标准》“乐于表达”的目标相去甚远。他们常常在写作时“挤牙膏”,绞尽脑汁完成考场上或者教师布置的作文,最终却只能很无奈地收获一个很尴尬,但难于阐明感觉的作文评分。导致的结果就是写作情趣丧失殆尽。幸得如今倡导的半命题作文明显的限制条件甚宽,而作文辅导资料可谓堆积如山,从他山之上借个一个半块,亦能当做现成作品来用。或许偶尔还能骗过教师的法眼,取个不错的等第。
走在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或者处在教育第一线的家长们,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笔者所指出的学生写作现状与新课程标准之间的内在矛盾。
面对学生不易动笔、难于表达、生搬硬套等作文问题,教师应当怎样去操作作文教学始终是一个鲜活的话题,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主题。近年来,笔者在尽力改变以前专题作文讲解的传授方式,而是努力尝试做到作文文法上课渗透,生活随笔时时积淀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能力。以下就是笔者在要求倡导学生写生活随笔实践中获得的一些粗浅经验,述之以文,以待进一步改进作文教学。
一、走进生活、亲近写作,以生活随笔积累写作情感及素材
写作要务之一,在于写什么,也就是取材问题。罗丹说得好,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名言就很真切地阐明了写作素材与写作者视野的问题。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可以写入文章的素材,而什么样的素材是最好的呢?那么我们可以说,属于自己的才是最好,属于自己的事件,属于自己的感动,属于自己的体验才是文章最动人、最美丽的素材。进入初中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了,对世界的认识也加深了,更主要的是在接收世界给予自己的信息时,他们会凭着自己较为成熟的思维形式去识别、去截取属于自己的体验。笔者认为,成长中的思绪律动时刻有之,只是学生不能在思维律动之时,有积累素材的想法和用笔写作的记录方式。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减轻其他的语文机械训练作为负担,给学生留一片记录成长的自留地。让学生能在发生事情、萌发感动的时刻想到以书写的平台来记录成长的心路历程。
于是,学生七年级入校的第一堂语文课,笔者就从思想上引领,方法上指导,和学生一起达成三年“生活随笔”的“盟约”。每人用心准备16K的质地精良的硬皮本,每日随性记录,多则多写,少则少写,不做强制性日日要求。学生随时上交,教师随时批阅点评。教师进行阶段性整合讲评,标榜优秀,点拨写法,每月评出优秀“生活随笔”若干,集结成册,形成每月一期的班级“生活随笔月刊”,于班级传阅,颇受学生欢迎,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生活随笔”热情。心理学研究曾表明,“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功感,而成功感则能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如是这般,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写能收获成功感的“生活随笔”,“随笔”更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这“生活随笔,随笔生活”该是一种怎样理想的美妙状态啊!
其实,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亲近写作,“生活随笔”的确为学生积累写作情感及素材奠定了基石。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学生对身边的事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七年级新生刚进校时,生活随笔的主题词为:陌生。在这样独自离开温暖的避风港,只身一人来到寄宿制学校,遇到陌生的人、感受着陌生的事,在那小小的心房里,又怎能不感慨万千。仍记得一位同学在一篇名为《军姿展风采》的生活随笔中写道:“军姿展现的是军人的风采,也展现出一份从容之美,坚定之心。硬骨傲苍穹,笑傲风霜雪,你会觉得有股浩然正气贯长虹。如果青春是精品,那么军姿就是美丽。”或许这就是他在军训中深切体会到的自我尊严。
在我们的“生活随笔月刊”里,还有这样的一篇看似很普通实则极有味道的文章——《“魔鬼”班主任》,其中有这样的一段生动描写就是来自学生切身的感受,更是来自简单的学习生活。
有一天晚自修,破例没有作业,可叹的是,自主作业的人也没有。随着“铃……”的一声下课铃,整齐而响亮的“耶——”也响起,接着就是超过一百五十分贝的接连不断的吵闹声。同学们东跑跑、西蹿蹿,到这儿搭上几句,到那儿聊上一会儿。班主任坐在讲台上,一言不发,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她额头上一条条清晰可辨的皱纹蔓延开去,眉心一个超过三画的“川”字格外引人注目,两条法令线深深地嵌在脸上。她还时不时地动动手中的鼠标,或是转动转动他那小却很有“杀伤力”的眼睛,以便观察到全方位的动向。
如果要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小说。只是有人把他记录,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更多的人则是让生活的细节在时间中遗忘,似乎很多人都会在岁月的冲刷下,忘掉许多情愫,忘掉许多不该忘却的东西。 站在给自己的人生留点东西的角度上,生活随笔是极好的人生财富。站在写作的角度上,生活随笔更是写作者的素材库。有了平时的积累,经常翻看翻看,考前翻阅翻阅,就会得到取材上的启发,有事半功倍之效。
有了生活随笔的要求,“生活随笔文刊”的激励,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关注节气、成长、天气等一切变化。在夏季来临时,他们会明显感觉气温的骤升,然后就会讨论关于夏季的话题。有人说,夏季令人讨厌,蚊虫不说,还心绪烦躁;也有人说夏季是优雅而蓬勃的,因为只有他的生长,才能让春花变成秋实。阅读学生的生活随笔,教师会惊讶于那点滴的感动,会感叹细腻而深刻的哲理。
二、坚持写作、培养思维,以生活随笔培植写作素养和习惯
写作的进步不在朝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取得写作上质的飞跃,其关键在于素养的提升。语文素养的提升途径很多。笔者认为,人文素养除了需要时间来帮助蜕变之外,更主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做一个善于思考,三省吾身的人。生活随笔,就是一个很好的思考和反省平台。通过坚持写生活随笔,养成归纳一天,回顾一天的习惯。可以发现,久而久之,学生会把这片自留地当成是自己与自己交流的空间。这种情愫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写作者态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曾说,写作就是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拷问。每一个人都需要对灵魂进行拷问,对灵魂的拷问可以去掉我们心灵的邪恶,灵魂才会高尚。在生活随笔中,学生可以对自己走过的路,再回头看看,就会发现这种审视自己,得出道理的过程,就是写作最需要的素养提高的过程。
说到底,写作除了文法之外,关键还在于敢不敢去思考自己存在的问题。如果学生能养成看看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习惯,用心体悟身边的情感与爱的习惯,作文又怎会枯燥无味呢?
曾与一位学生家长交流时,他很兴奋地说,阅读儿子的作文,发现如今的文字相比以前的文字,最大的变化就在于文章有了思想。人的成长贵在思想的变化。在十三四岁的年龄,学生所接受的社会信息陡然增长,对社会、人生、自我的审视都会有很大的变化。那么如何将这种变化变为写作的内涵,是需要通过写作练习,让写作成为交流的一种习惯的。我们教师应该努力让学生感觉写生活随笔就是自己情绪的一种梳理、一种排解、一种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明白写作的真谛。
在此,笔者也略举一例。曹同学在某天与张同学为一件事情争执不下,最后伤了和气,互生闷气,一言不发。最后在晚自习间,反思此事,终究想断出个责任人来,结果是无语,两人皆有错,但又都委屈。最终他悟出其实许多的争执不在于争执本身,而在于处世之道须讲求一个“尺度”,故得出一篇名为《度》的佳作。这种由事及理的思维习惯,必须通过生活随笔的坚持方能更好得之。
三、探讨文法、勤练文笔,以生活随笔践行写作方法与修辞
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学生在平时的课文解读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许多的文法。这些理论性的东西都需要通过勤练笔来实践,并且发现练习的效果后,积极地转化成为自己的写作风格。在本文前两节中,学生可以通过生活随笔的形式积累素材和素养,那么如何把一些写作的细节,深化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还需要一个用文法实践的过程。
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冰心的文章叫《观舞记》,文章的起始为了表达对卡拉马姐妹的舞蹈之美的丰富及难于形容之美,用了六个假如。在上课的时候,笔者着力赏析了这一段落。在当天的生活随笔中,就有同学运用这个句式写了一段文字,名为《假如》。
“假如我是一个诗人,我就要用动情的诗篇,来讴歌大海的波澜壮阔。假如我是一位歌者,我就要用深情的歌声,来赞颂大地的广袤辽阔。假如我是一个医生,我就要用精湛的医术,来赞颂生命的丰富多彩。”
这样的火花在学生的生活随笔中是常见的。它可以给学生一个练习修辞的平台,还可以让学生论及自己对文本的一些个性解读。只要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做到真正的有话可说,有理可悟。譬如,一位思维活跃的学生,对历史很感兴趣,不过在这之前,笔者一直认为郑同学在语言上有点无厘头,比如他在形容运动场的学生充满激情时,说“运动场的同学一个个像是打了鸡血”。看后,不禁要发笑,这样的比喻虽然很准确,但语言却失去了文学的魅力。如何开发这类学生的写作思维,让他们的语言走入正轨,笔者认为,生活随笔的循序渐进是非常重要的。譬如,一次他在写《读李白》之时,就在开篇论及“李白之死”,讲述了一个关于李白之死的笑话。大意如此——李白某天对月抒怀,结果却因酒醉而跌入河里,捞月淹死。这本是无厘头之搞怪说,难登大雅之堂,但是郑同学在讲述了这个开头之后,笔风一转,略补述一句——这类的传说,大抵与这位诗仙飘逸的性情而起。我认为这就是生活随笔随性而深刻的地方。学生可以很好地用生活随笔,记录简短的思想体验,更能够通过生活随笔来合理构建文本和使用修辞的习惯。
总之,笔者认为生活随笔的内容可以是宽泛的。学生可以叙事,也可以抒发心绪,还可以对课内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及书写读书的后感。通过生活随笔的联系,学生能很好地解决作文难题之素材积累、写作兴趣、文笔练习、写作笔法等诸多问题,更能够通过记述心绪、编写故事、思想沉淀、自我展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发现写作与生活的潜在关系以及写作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样,兴许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写作现状与新课程标准之间的内在矛盾吧。当然,写作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生活随笔对写作的提高更依托以时间的积累,并非一日之功,可笔者坚信生活式随笔的恒久效应必乃随笔式生活,诗意而富有思想,此番良性循环,还怕学生对作文有畏难情绪吗?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刘天平,王林发.高效学习的策略与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3] 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一中实验学校 31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