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该澄清一些观念的时候了。
当代赏石终于走到需要严肃思考的时刻。这一点,我们许多人都意识到了。
纵然我们现在还无从或无力立即为当代赏石建立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但执着者的一些局部、片段的深入探索,勇敢反思和真诚争论,已开始厘清赏石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混乱概念,为今后铺路。这在当下是最扎实和可贵的工作。
赵德奇先生在文中批评了对赏石主题的牵强附会和过度解读,鲜明地提出“一方观赏石是否能成为艺术品,与它表达的内容无必然联系,与它完美的形式有必然联系,甚至,形式可单独地成为艺术品”,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形式与内容,是赏石过程中首要的,绕不开的问题。文中观点,立论是否与您的赏石体会契合?与您的赏玩思考一致?我们与赵德奇先生一起,期待读者的反馈,并欢迎反问与反驳。
——杨靖
一、形式与内容理论的现状
观赏石可以成为艺术品,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观赏石的鉴赏必定要涉及主题与形式问题,也就是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多年以来,国内赏石界,多从哲学的意义上界定和评判赏石艺术的所谓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并从一般哲学意义上推导出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的性质和状貌的观点,认为某种本质的内容找到恰当的反映形式是艺术唯一正确的出路。从这一观点出发,形式常常被单纯地规定为操作技术,甚至被贬抑为无足轻重的附庸或等同于外表和包装。更多的观点是侧重强调形式为内容服务的论述。
我的观点是,在赏石艺术中,形式决定了某方石头可否成为艺术品,这个观点一定会遭到质疑,依据也必是一般哲学意义上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推导。
所谓“主题内容”和“艺术形式”常常是多年来分析赏石作品的法宝,以这种理论模式进行点评鉴赏的文章成了典范格式,主题的过度联想成了鉴赏的通病,以致此类格式常被用来复制和粘贴。至今各种美学与文学概论教材亦没有完全离开这一理论模式。
但是近20多年来,随着现当代西方美学和文艺学理论及方法的引入,国内涌动着一股新的思潮:将形式规定为美和艺术的本质或本体所在。不在于谁决定谁,而在于形式在艺术这一人类精神创造成果的整体存在中处于怎样的状态,对它的理论描述如何才能恰当地进行,才能提供对艺术审美与鉴赏的合理认识。本文认为,形式决定物化的存在能否成为艺术品,形式的完美程度决定艺术品的品位高下。
我终于明白了,米芾的漏、瘦、透、皱,为什么都在说形,包括他的书法实质也是形的演绎,只有符合了这些形式的要求,才能成为传统石的艺术品。所以,漏、瘦、透、皱的形式决定了某方石头是否为传统意味的艺术品(图一)。
现代赏石中的色、质、纹也是美学意义上的形式美,柳州的摩尔石便是由形式决定其是否为艺术品的典型代表(图二)。
二、形式是个什么东西
艺术形式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形式,即主题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如画面石中的构图、线条、意境、意象、情绪,小品组合所反映的故事意韵等;二是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如观赏石的石形、底座的式样、比例,小品组合中象形石所选的造型,所置的位置关系,衬板、水盘赏石置景的比例、颜色、位置等。在住何艺术作品中,内形式与外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才能够得到表现。艺术形式具有意味性、民族性、时代性、变异性等特点,但意味性是其重要特点。一般情况下内容与形式是互为存在的前提,但艺术形式可以反作用于艺术内容,既可以有助于艺术内容的完美展示,也可以阻碍艺术内容的充分表现,艺术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需要介绍的是在古希腊,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开始了对形式的研究,他们认为数理形式是研究美的基本规律,认为数是世界的本源,由此发现了“黄金分割律”,但此数理形式一说,还仅仅停留在以自然事物的自在存在为审美对象的阶段。到了赫拉克利特,才将对形式的认识及审美的重心从自然数理转化到人文精神的层面上来。本人据此也写过一篇《0. 618在小品组合上的应用》。
先哲黑格尔和康德之间对形式与内容的不同观点是:黑格尔将“形式”严格地置于“内容”的对立面,黑格尔认为是内容决定形式,或二者处于辩证统一的关系中,黑格尔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有直接的影响;而康德的理论则是唯美主义或形式主义艺术思潮的理论根据。我知道我的理论溯源大概是康德,而批判者的依据也一定是黑格尔或马克思主义美学。
形式美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和审美特性(它与美的形式之间的区别本文不讨论)。形式美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构成形式美的感性材料所表现出来的,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所表现出来的美;另一部分为感性材料之间的规律关系,如:整齐与参差、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黄金分割律、主从与重点、过渡与照应、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渗透与层次、质感与肌理、调和与对比、多样与统一等所表现出来的美。
艺术家把这两部分形式美运用的如何,或,天然观赏石把这两部分形式美“天生”的如何,决定了一个感性物体(本文中指天然观赏石)能否以艺术品的名义存在,它的形式完美的程度决定了艺术品品位的高下。这就是形式和形式美的意义。
三、观赏石形式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当下观赏石的鉴赏鉴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主题的挖掘牵强而过度,形式的研究缺乏而不够,以为一方石头写篇美文再套个主题便可名播天下。在赏石理论文章中也少见关于形式问题的论述。一位朋友有方像狗的石头,写了篇鉴赏文章,从二郎神写到哮天犬,洋洋洒洒一千多字,他认为他的文章为他的石狗找到了主题,提高了石狗的品位,我看不出这似是而非的石狗放在一个树桩座上,与二郎神有什么关系。
我认为,鉴评一方观赏石艺术品位的高下,可着重在形式美的两个部分着手赏析,一方面从色、质、形、纹、声等感性材料的角度上论长评短,另一方面从观赏石天生的外形长相或内在图案上,在整齐与参差、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黄金分割律、主从与重点、过渡与照应、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渗透与层次、质感与肌理、调和与对比、多样与统一等方面论优评短。
从笔者创作的一幅赏石作品上,看本人对赏石艺术形式问题的理解和考量,与石界同仁共勉(图三)。
先从形式美的感性材料表现出来的色彩、线条、形状上选择了着黄色古装衣袍的象形男女风砺石和马料花瓶,红色珊瑚小花。参考了插屏镶嵌的手法和工艺。并由这些感性材料的颜色,来决定底板生漆颜色的走向并与之相容、反差与和谐。再考虑这些参与组合的感性材料之间的规律关系,如:人物间的距离、花瓶与人物之间的主从关系、外围的尺寸与长宽比,印章的大小位置与画面轻重的关系,词句的内容及历刻位置及断句的形式与字体的大小等,这些感性材料内外形式完美的程度,决定了这幅观赏石组合石画艺术品位的高下。
我很希望有赏石艺术评论家来进行评论,现在不缺鉴评师,也不缺价格评估师,现在缺少公认的赏石艺术评论家,艺术界无评论家会显得无序,因为没有了批评。当然,评论家如缺了公德之心也会造成艺术的不公。
总之我认为,一方观赏石是否能成为艺术品,与它表达的内容无必然联系,与它完美的形式有必然联系,甚至,形式可单独地成为艺术品。
当代赏石终于走到需要严肃思考的时刻。这一点,我们许多人都意识到了。
纵然我们现在还无从或无力立即为当代赏石建立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但执着者的一些局部、片段的深入探索,勇敢反思和真诚争论,已开始厘清赏石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混乱概念,为今后铺路。这在当下是最扎实和可贵的工作。
赵德奇先生在文中批评了对赏石主题的牵强附会和过度解读,鲜明地提出“一方观赏石是否能成为艺术品,与它表达的内容无必然联系,与它完美的形式有必然联系,甚至,形式可单独地成为艺术品”,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形式与内容,是赏石过程中首要的,绕不开的问题。文中观点,立论是否与您的赏石体会契合?与您的赏玩思考一致?我们与赵德奇先生一起,期待读者的反馈,并欢迎反问与反驳。
——杨靖
一、形式与内容理论的现状
观赏石可以成为艺术品,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观赏石的鉴赏必定要涉及主题与形式问题,也就是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多年以来,国内赏石界,多从哲学的意义上界定和评判赏石艺术的所谓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并从一般哲学意义上推导出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的性质和状貌的观点,认为某种本质的内容找到恰当的反映形式是艺术唯一正确的出路。从这一观点出发,形式常常被单纯地规定为操作技术,甚至被贬抑为无足轻重的附庸或等同于外表和包装。更多的观点是侧重强调形式为内容服务的论述。
我的观点是,在赏石艺术中,形式决定了某方石头可否成为艺术品,这个观点一定会遭到质疑,依据也必是一般哲学意义上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推导。
所谓“主题内容”和“艺术形式”常常是多年来分析赏石作品的法宝,以这种理论模式进行点评鉴赏的文章成了典范格式,主题的过度联想成了鉴赏的通病,以致此类格式常被用来复制和粘贴。至今各种美学与文学概论教材亦没有完全离开这一理论模式。
但是近20多年来,随着现当代西方美学和文艺学理论及方法的引入,国内涌动着一股新的思潮:将形式规定为美和艺术的本质或本体所在。不在于谁决定谁,而在于形式在艺术这一人类精神创造成果的整体存在中处于怎样的状态,对它的理论描述如何才能恰当地进行,才能提供对艺术审美与鉴赏的合理认识。本文认为,形式决定物化的存在能否成为艺术品,形式的完美程度决定艺术品的品位高下。
我终于明白了,米芾的漏、瘦、透、皱,为什么都在说形,包括他的书法实质也是形的演绎,只有符合了这些形式的要求,才能成为传统石的艺术品。所以,漏、瘦、透、皱的形式决定了某方石头是否为传统意味的艺术品(图一)。
现代赏石中的色、质、纹也是美学意义上的形式美,柳州的摩尔石便是由形式决定其是否为艺术品的典型代表(图二)。
二、形式是个什么东西
艺术形式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内形式,即主题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联系;如画面石中的构图、线条、意境、意象、情绪,小品组合所反映的故事意韵等;二是外形式,即由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所构成的外在形态,如观赏石的石形、底座的式样、比例,小品组合中象形石所选的造型,所置的位置关系,衬板、水盘赏石置景的比例、颜色、位置等。在住何艺术作品中,内形式与外形式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内容才能够得到表现。艺术形式具有意味性、民族性、时代性、变异性等特点,但意味性是其重要特点。一般情况下内容与形式是互为存在的前提,但艺术形式可以反作用于艺术内容,既可以有助于艺术内容的完美展示,也可以阻碍艺术内容的充分表现,艺术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需要介绍的是在古希腊,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开始了对形式的研究,他们认为数理形式是研究美的基本规律,认为数是世界的本源,由此发现了“黄金分割律”,但此数理形式一说,还仅仅停留在以自然事物的自在存在为审美对象的阶段。到了赫拉克利特,才将对形式的认识及审美的重心从自然数理转化到人文精神的层面上来。本人据此也写过一篇《0. 618在小品组合上的应用》。
先哲黑格尔和康德之间对形式与内容的不同观点是:黑格尔将“形式”严格地置于“内容”的对立面,黑格尔认为是内容决定形式,或二者处于辩证统一的关系中,黑格尔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有直接的影响;而康德的理论则是唯美主义或形式主义艺术思潮的理论根据。我知道我的理论溯源大概是康德,而批判者的依据也一定是黑格尔或马克思主义美学。
形式美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和审美特性(它与美的形式之间的区别本文不讨论)。形式美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构成形式美的感性材料所表现出来的,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所表现出来的美;另一部分为感性材料之间的规律关系,如:整齐与参差、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黄金分割律、主从与重点、过渡与照应、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渗透与层次、质感与肌理、调和与对比、多样与统一等所表现出来的美。
艺术家把这两部分形式美运用的如何,或,天然观赏石把这两部分形式美“天生”的如何,决定了一个感性物体(本文中指天然观赏石)能否以艺术品的名义存在,它的形式完美的程度决定了艺术品品位的高下。这就是形式和形式美的意义。
三、观赏石形式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当下观赏石的鉴赏鉴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主题的挖掘牵强而过度,形式的研究缺乏而不够,以为一方石头写篇美文再套个主题便可名播天下。在赏石理论文章中也少见关于形式问题的论述。一位朋友有方像狗的石头,写了篇鉴赏文章,从二郎神写到哮天犬,洋洋洒洒一千多字,他认为他的文章为他的石狗找到了主题,提高了石狗的品位,我看不出这似是而非的石狗放在一个树桩座上,与二郎神有什么关系。
我认为,鉴评一方观赏石艺术品位的高下,可着重在形式美的两个部分着手赏析,一方面从色、质、形、纹、声等感性材料的角度上论长评短,另一方面从观赏石天生的外形长相或内在图案上,在整齐与参差、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黄金分割律、主从与重点、过渡与照应、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渗透与层次、质感与肌理、调和与对比、多样与统一等方面论优评短。
从笔者创作的一幅赏石作品上,看本人对赏石艺术形式问题的理解和考量,与石界同仁共勉(图三)。
先从形式美的感性材料表现出来的色彩、线条、形状上选择了着黄色古装衣袍的象形男女风砺石和马料花瓶,红色珊瑚小花。参考了插屏镶嵌的手法和工艺。并由这些感性材料的颜色,来决定底板生漆颜色的走向并与之相容、反差与和谐。再考虑这些参与组合的感性材料之间的规律关系,如:人物间的距离、花瓶与人物之间的主从关系、外围的尺寸与长宽比,印章的大小位置与画面轻重的关系,词句的内容及历刻位置及断句的形式与字体的大小等,这些感性材料内外形式完美的程度,决定了这幅观赏石组合石画艺术品位的高下。
我很希望有赏石艺术评论家来进行评论,现在不缺鉴评师,也不缺价格评估师,现在缺少公认的赏石艺术评论家,艺术界无评论家会显得无序,因为没有了批评。当然,评论家如缺了公德之心也会造成艺术的不公。
总之我认为,一方观赏石是否能成为艺术品,与它表达的内容无必然联系,与它完美的形式有必然联系,甚至,形式可单独地成为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