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雪域高原的神秘之酿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62年前,当生活在云南省昆明等内地的达官贵人、老板们还不知道什么是葡萄酒干红的时候,生活在云南雪域高原的德钦县澜沧江畔的茨菇村、茨中村等地的藏族同胞们就已经在享受用“玫瑰蜜”这个古老酿酒葡萄酿造的干红葡萄酒了 这是当年法国的传教士历尽艰辛.沿着横断山的山脉来到这里修建了教堂进行传教的同时.也将从法国美丽的塞纳河谷带来的葡萄籽种植在教堂旁边,从那时起.葡萄酒的香味便开始飘荡在雪域高原 所以,这里的藏民们是云南省首批品尝干红葡萄酒的人。
  
  雪域高原的神秘藏族村庄——茨中村
  
  汽车驶出德钦县城的所在地——升平镇后,沿着澜沧江东岸的盘山公路疾行不久,便进入了神奇、险峻的澜沧江梅里大峡谷,向位于德钦县南部的燕门乡境内的茨中村驶去。算起来我这是第四次到这个名叫茨中的藏族小村子了,这都是为了那神秘、味美的法国玫瑰蜜干红葡萄酒,为了探访法国葡萄酒传人云南雪域高原的历史。
  在2000年的2月上旬,当我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参加一次采风活动来到这个坐落在澜沧江大峡谷的深处,背依被称为众神山之祖的梅里雪山和碧罗雪山之间的村子时,就被它的美丽迷住了。在这里,奔腾不息的澜沧江水从它的脚下流过,村口,一条小溪从雪山上奔流而下,穿过村子汇入了澜沧江:村子边小桥流水,村中绿树簇簇,村舍影影绰绰,炊烟袅袅:在村子的中心地带一座古老的欧式建筑物肃然地耸立着,这就是那座建于1 905年,有着各种神奇传说的中西式合璧的茨中教堂。教堂坐西朝东,面临澜沧江,由门庭、院落、生活房、礼拜堂、花园和葡萄园等组成。整个建筑呈十字架形状,主体为法式(哥特式)的建筑风格,整体成十字形,如意踏跺高1.30米,拱形门廊用条石砌成,教堂进深22米,面宽12.7米,由二排六棵正方形石承托屋脊,两侧各设7个小窗。祭台宽3.8米,进深5.75米。12棵外柱承托脊樟,而钟楼的顶部却是用玻璃瓦覆盖的中式飞椽瓦顶。登上钟楼、茨中村的景色尽收眼底,还可遥览江岸风光。教堂的最后一道拱形门上面用拉丁文、藏文和东巴文装饰而成,一道拱形门头,这样独特设计的意思是欢迎劳累了一天的人进来。而教堂中的圣母像则手捧一串挂着十字架样的佛珠。
  在茨中村,我第一个认识的村民名叫吴公底。今年59岁的吴公底在当地可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因为,他不但是茨中教堂的管委会主任,还会用古老的法国传统酿酒技艺酿造干红葡萄酒。
  吴公底出生在一个六代人都信仰天主教的藏族家庭,而他本人在出生的第八天就接受了罗维神父的洗礼,所以,罗维神父为他取了一个教名——奥斯汀。他的家在茨中村的南边,坐在他家贴有耶稣圣像的堂屋里,当我一说起葡萄酒文化的话题,他的脸上顿时堆满了开心的笑容,说:
  “你想不想尝尝我酿的葡萄酒?”
  “想呀,早就想尝尝了。我从一千多公里外的滇南来到这里,不就是为了探寻这个有着神秘色彩的葡萄酒吗?”
  听到这样的回答,吴公底呵呵地开心笑了。原来,在1997年的8月,他那曾在教堂当过修女的小姨妈德利擞,将这一套法国传教士传授的酿酒技术传授给了他,而他又将这项古老的酿酒技术传授给了村里的村民们。
  吴公底走到一个大瓦缸前,用一个大木碗舀了满满一碗呈红色散发着醉人醇香的葡萄酒端到了我的面前。我接过来喝了一口,那酒的味道、口感果然美不可言,从酒里能喝出乡土的气息。这时,教堂里的钟声响了,我端着酒碗走到屋子的楼台上随声寻去,只见那耸立在一片汉、藏风格相结合的土木结构民居中的法式教堂是那么的古朴、神秘,旁边的葡萄园和那些独具特色的藏族民居在夕阳的映射下,显得格外的美丽、动人;古老的法式教堂、葡萄园、藏族民居、悠悠回荡在澜沧江梅里大峡谷里的钟声和那脚下奔腾着唱着欢歌的澜沧江水,在我的面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醉人的水墨山水画卷,这种感觉是在大都市的酒吧、酒店里无法享受到的呵……
  
  雷域高原的神秘之酿
  
  从1846年开始,罗马教宗额我略十六世就专门设置了西藏教区,为的是要将上帝的福音传到西藏那块神秘的雪域高原。当第一批传教士远渡重洋,翻山越岭来到了西藏后便沿澜沧江而下寻找合适的传教点进行传教。其中,法国传教士顾德尔也来到了海拔近4000米的德钦县,他先在距离茨中村1.5公里的茨菇村修建了教堂进行传教。教堂建成后这里便成为天主教法国外方传教会西藏教区属下的云南驿区主教座堂,并开办了茨姑教堂小学。
  清光绪十八年(1892),德钦县发生了第一次阿墩子排洋教风潮,因清政府对当地藏民实行残酷镇压,烧毁德钦林寺,激起了藏族僧俗的愤怒--…终于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 905年)爆发了反洋教事件。为了追击由阿墩子天主教堂逃往茨姑教堂的余伯南、普德元两个法国传教士,当地僧俗与来自盐井的僧俗一起,沿澜沧江南下来到了茨姑村,不但放火烧毁了茨姑教堂,还杀害了余伯南、普德元神父和管家梁长寿和他的两个幼小的儿子。
  在茨菇教堂被烧毁的这一天,贡山天主教堂的任安木神父到茨菇教会办事,当他翻越过碧罗雪山,在山顶上看到茨姑教堂火光冲天时,就知道事情不妙,于是返回贡山,以教会的名义到昆明告状,法国领事便要求清政府赔偿损失。清政府被迫让步,强令德钦各大寺院及民众罚银上万两,并指地为界,用占茨中十分之一的土地重建教堂。于是,在1 905年,由彭门带(音)神父设计,在茨中村重建了天主教堂。
  关于修建茨中教堂,这里还有着一个传说:当年,教会的传教士们骗清政府的官员说,他们赔偿牛皮大的一块土地就行了,立刻得到了清政府的同意。可谁知传教士们将牛皮切成了细细的一条线,拉着在茨中最好的地盘上绕了一大圈,这样,这里十分之一的土地就被用来修建了教堂。传教士们在这里办班教藏民们学习藏文,还背着药箱走村串寨为藏民们治病……他们的友善赢得了当地人的信任,许多村民从此后便改信天主教……
  葡萄酒是天主教信仰中不可缺少的圣物。这是因为神父在举行弥撒时要用葡萄酒做圣血,让主的子民在做完弥撒后领取圣体、圣血一同享用,这是表明主把他的血与身体奉献给了他的子民们的象征。所以,在修建茨中教堂的时候,传教士们不但将葡萄籽种植在教堂的后院里,而且也将葡萄的栽培技术、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全部传给了这些主的子民们。当人们第一次在葡萄收获的季节后做弥撒,从大木桶里将那红色的液体倒出来时,在此后的1 00多年里,葡萄酒的香味就一直在这澜沧江梅里大峡谷里弥漫、飘逸……
  后来,澜沧江畔所有教堂里的外国传教士们也在1953年接到了令他们限期离开教堂,前往维西县集中后离开中国的驱逐令。而在所有教堂当修女的本地妇女们,也被勒令离开教堂。
  传教士们要离开德钦县了,在即将离开脚下的这块土地时,他们遥望着那滚滚南流而去的澜沧江水,默默地看着留在茨菇教堂、茨中教堂旁边的土地上埋葬着传教士的那一 座座坟墓!自100多年前第一批传教士来到这里进行传教到现在,一共有72尊传教者的墓留在了澜沧江畔的土地上,这些逝者年龄在27至36岁之间。他们的魂灵将永远留在德钦,永远守护着耸立在那里的教堂和那些青青的葡萄园……
  而茨中教堂的最后一位传教士一一罗维神父离开茨中教堂的这一天清晨,村民们将自己家中最好的干粮、青稞酒和自己腌制的腊肉——“瑟琶肉”背在身上来为他送别。大家都知道眼前的分别是生死离别了,这一生不会再有相会之日。
  妇女们绞下自己的长发,铺撒在罗维神父将要踏过的小路上。罗维神父走上铺撒着长发的山路后,村民们便陪着神父、修女上路,依依不舍地走了整整五天。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有一对恋人的分手情景禁不住让大家簌然泪下。他们一个是教堂里束发的修女,而一个是当地高大、英俊的藏族青年。修女原来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在他们相爱时姑娘困生活所迫,进教堂里成为一位从事葡萄酿酒的修女。现在,他们要分手了,为了纪念他们的这段恋情,修女将一口酿葡萄酒用的酿酒锅送给了自己的恋人。此时,这种破了教规为神、人不容的恋情得到了大家的同情,因为,这是教会与藏民密切关系的标志啊!修女带着对恋人的惦念之情走了,此后她再也没有回到茨中村。而那口酿酒锅就一直伴随着小伙子走过了70多个春夏与秋冬,至今仍存放在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枕头边。问其原因,他说每天晚上一睡觉,当头落到了枕头上时,就像伴着自己的亲人一样入睡,能睡得很香、很甜……
  茨中教堂的后院,是一个绿色的世界,除了那遮天蔽日的香樟树、桉树,还有婀娜多姿的肉桂树外,就是那片有着神秘色彩的碧绿的葡萄园。在葡萄树边,静静地伫立着两尊法国传教士的坟茔,一尊没有名字,另一尊,墓碑上刻着的姓名是伍许冬。当看到这些坟茔时,我不禁想起了德钦县一个朋友告诉过我的故事:改革开放后,外国旅游者的身影又开始在澜沧江大峡谷里出现。一天,他到茨中教堂办事,看到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老太太捧着一束野花献到了墓碑前,流着泪水久久地站在传教士的墓前,朋友说他看到老太太看着墓碑的眼神是很深情的,泪水也是很真诚的,那种神情只有在怀念自己的恋人情景下才会产生的……
  是啊,也许是这个博学多才的传教士牺牲了自己的爱情来到了这里传教后,一个痴情、美丽的女郎还在那遥远的法兰西塞纳河谷一直默默地守望着他……我想。
  
  饱经沧桑的法式酿造葡萄酒传统手工艺
  
  在修建茨中教堂的时候,法国传教士们不但将葡萄籽种植在教堂的后院里,而且也将酿酒葡萄的栽培技术、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全部传给了这里的人们。当人们第一次在葡萄收获的季节后从大木桶里将那红色的液体倒出来时,在此后的1 60多年里葡萄酒的香味就一直在这澜沧江梅里大峡谷里弥漫、飘逸……
  如今,在澜沧江梅里大峡谷里每年一到葡萄成熟的季节,各家各户的酿酒坊都会飘荡着那醉人的酒香。这是聪慧的藏族同胞在继承了来自法兰西那古老的葡萄种植、酿酒技术后,又使其得到了发扬光大的结果。对此,吴公底有着不可埋没的功绩。
  在1 997年的年初,当旅游者的身影开始出现在茨中村里观赏教堂时,吴公底心想:如果能用过去教堂里酿的葡萄酒来招待游客,让他们在这里不但能了解教堂的建筑文化、风格,同时也能品尝用法式传统酿葡萄酒的手工艺酿出的葡萄酒,了解葡萄酒文化岂不是一件更完美的事?吴公底那曾在茨中教堂当过修女,现移居到西藏芒康县盐井教堂的小姨妈德利撒知道了他的想法后,将这一套法国传教士传授给自己的酿酒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吴公底每年便将教堂葡萄园里的葡萄以一公斤一元钱的价格全部收购下来,进行酿造葡萄酒。这些酒除了自己喝以外,全部用来出售。吴公底恢复了用法式传统手工艺酿造葡萄酒的消息传出后,县城里和附近村子里喜爱饮葡萄酒的人们都纷纷前来购买、品尝,都为这用传统的法式手工酿造葡萄酒的味道、口感而陶醉。酒好不怕巷子深,随着这酒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洒也出现供不应求的趋势,往往是每当酒经过陈酿可以喝的时候,便被前来旅游和县城里的人一购而空。村子里的人们看到吴公底酿造葡萄酒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便纷纷前来要求他传授酿酒技术。帮助他人,为别人解难本来就是藏族人的性格,更何况吴公底本来就是一个心地慈善,乐于助人的藏族汉子。于是,他便将酿造葡萄酒的技术毫无保留的全部传授给了乡亲们。从那后,每当到了葡萄成熟的季节,便呈现出全村家家都酿葡萄酒出售的局面,也达到了吴公底那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的心愿。
  然而,令他家人不安的情景也出现了,就是自己的葡萄酒销售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于是,善于心计的吴公底便在酿酒的质量上下功夫,延长酒的陈酿时间,增加过滤的次数等酿造工艺使自己的酒更醇、更美。然后,再将酒的价格提高一些,再加上吴公底的名气大,尽管他的酒价格虽然高一些但喜爱品牌的人仍然偏爱他酿的葡萄酒,还是供不应求。为了有个长远的打算,吴公底从教堂的葡萄园里剪下几枝葡萄枝,移植到自己家的果园里获得了成功。现在,他家种植的3.5亩葡萄,使他每年就能增加一万多元的经济收入,还为大家在发展种植业上起了模范带头作用,为此,他先后被评为全省绿化先进个人、全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和全县种植先进个人。
  时间到了2008年的8月,吴公底家的葡萄成熟了,也就到了他酿造葡萄酒的时候,我又一次来到了茨中村,准备采访、拍摄他用法式的葡萄酒传统手工艺酿造葡萄酒的工序。
  这天一大早,他便和家人一起到自己的葡萄园里将那些已经成熟了的玫瑰蜜、赤霞珠葡萄采摘回来,将葡萄叶子等杂物拣干净后,全部倒在大桶里。用木制的杵棒将葡萄捣碎,去皮,然后按葡萄多少的比例放入糖,一般是每50千克葡萄加5千克糖,随后就密封起来进行存放……他边忙碌着边告诉我:法式的传统酿造葡萄酒共有破碎、发酵、过滤等工序。看似简单但很复杂。现在存放的这些葡萄酒3天要放一次气,12天后进行发酵的工序将葡萄皮渣捞出来;再存放2周后进行第2道过滤,目的是吸出酒液除掉罐底的渣子:再过2周后进行第3次过滤经3次这样的过滤后,再用纱布过滤。然后满罐密封6个月后,酿造的葡萄酒就可以喝了。以上的这些的工序除了耍精心操作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好发酵期间的温度,温度高了不行,低了也不行,一般在18℃为最佳。这样,酿成的葡萄酒才醇美。
  在采访、拍摄酿酒过程和工序的这段时间,每天看着吴公底一家人酿酒时的忙碌身影,听着屋子外面采摘葡萄归来的村民们那爽朗的笑声,我不禁想起了那本外国书籍《图画中的世界》所描写的情景:
  葡萄在葡萄田中生长、繁殖。
  把葡萄的藤蔓连接在树杆、枝杆或架子上。
  到了收获的季节,人们割下了葡萄串,
  用背箩搬运集中,全部倒在大桶里。
  用脚踩或用木制的杵棒将葡萄捣碎。
  用葡萄榨汁机将葡萄汁榨出,
  倒入桶中,塞上寨子。
  平放进地客的贮藏室成为葡萄酒……
  屋子外传来了一串姑娘开心的笑声,随着房门的推开,两个一身户外打扮的男女青年走了进来冲吴公底嚷嚷着要喝葡萄酒。吴公底笑眯眯的为他俩端来了一盘小吃,打了一壶葡萄酒。他俩依偎木桌子前边喝着葡萄酒,边说着只有他俩能听到的悄悄话语。在这之前我就听吴公底说:这是两个在旅途中才认识的青年人,都有旅游和品尝各地葡萄酒的爱好。
  
  旅游资讯!
  
  交通:坐飞机至香格里拉机场,再从香格里拉县坐班车前往德钦县。
  德钦县县城离茨中教堂89公里。每天早上有发往维西县的二趟班车前往。到茨中村的票价30多元。游客可从县城租的士、面的车前往,租车的费用在200元左右。
  住宿:推荐住宿在吴公底家的玫瑰客栈:床位每人20元(天)联
  系电话1 3988766228
  茨中客栈:两人间每天50元。电话:0887--8536096
  饮食:茨中村的每家客栈都能做出昧美、爽口的藏味农家饭菜,价格极为便宜。那用传统手工酿造的葡萄酒可是不能不喝,特别是吴公底家的葡萄酒。
其他文献
[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思政课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理论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融入思政课理论教学,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实践教学奠定基础;作为实践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促进知行有效转化,实现价值观塑造目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秦志凯(1966- ),男,江苏淮安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Q:传统车企做新能源,会干不过造车新势力吗?  A:未必干不过啊,你看看新能源车销量第一名是谁。Q:你如何看机场这样的生意模式?  A:当作债券来看吧,估值足够低,分红足够高,就是不错的投资。Q:你对紫金矿业的公司治理和企业文化或商业模式有何看法?  A:这是一家神奇的企业。它最早的矿床紫金山金矿,勘探时被认定为贫矿,国家不要的,所以才轮到县里面来开发。  后来他们技术创新成功,硬是从贫矿里面炼出
关键词:泉州  开元寺   梨园戏   润饼    西街是守着开元寺的街,法器佛像香烛流通的店铺也多,但更多的还是世俗的日常用品店,热闹,热闹里有一种可以感觉到却难述说清楚的古老。    鸟头一口咬进了嘴里。把鸟头咬进嘴里咀嚼的感觉真好。  别担心,那是糯米鸟,是包成鸟形的肉粽。棕黑色,浇了番茄汁,是泉州的名小吃。每当我们在东街的侯阿婆店吃肉粽,必定是惦着进西街逛了。侯阿婆店守着西街口,店小,干净
坊间说,“有钱无钱,回家过年”,语意通俗地道出“年”在人心里的坐标,“年”的重要,“年”的不可或缺,“年”的无以替代,一语中的;  季羡林说,“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但当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地一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寥寥数语中,有关“年”的语境恬淡悠远,细味绵长;  而到了民俗学者那里,眼看着曾经丰美温润的年俗渐行渐远的背影,更加直抒胸臆,追问的是:在无
近年来,读书甚少,即使以往读过的东西也变得模糊难辩,常常有论今却无力通古之痛,终于寻得“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的借口以自慰,于是开始“出走”。我常将每一次旅行当做看一本书,如果说目的地的文化、历史、民族风情、信仰风俗是文字,那么当地的山水之面貌、草木之色彩、民居之风格便是这本书的插图。我着迷其中,用我的双脚和照相机贪婪地读书和翻图。  滇川的藏区高原就是这样一本厚厚的、我不曾伸手够得着的书。终于,
《哈利·波特》问世24年来,围绕魔法世界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IP衍生品。近日,除了刚开业的北京环球影城,华纳兄弟与网易游戏共同推出的《哈利-波特:魔法觉醒》同样引发了“巫师”们的狂欢。  经过近两年的内测,9月9日,《哈利·波特:魔法觉醒》正式开放公测。这款手游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为主要场景,核心玩法是卡牌对战。玩家既可以在魔法史課、黑魔法防御课等课程上重温原著中的经典元素,也可以通过策略组合构成套
平均每小时10公里的时速让非洲之做成为世界最慢的火车,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把车窗外的风景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闻到野草的清香在鼻尖下像风一样地掠过。    发车仪式让时间倒流    非洲之傲列车(Rovos Rail)是世界7大顶级豪华火车之一,每次发车前在位于比勒陀利亚的公园车站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发车仪式。此时两层的候车大厅已被香槟酒的醇香和小提琴的悦耳音色填充得满满当当,乘客都缩进松软的沙发里
曾经看到过一幅画,是以细腻的工笔描摹的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贴自然”式的消闲生活场景:人们袖笼宽博飘逸,神情闲淡自然,于山间于溪旁,盛水的瓢就漂在水上,渴了就随手捞起来喝。人在自然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如一。这是魏晋时倡导的自然和简约的生活,还有一个专门的词来自鲁迅,叫“魏晋风度”。  魏晋是一个让人无法释怀的年代,那时文人的风度气韵也算叹为观止了。那是个文学、书画的至高点,那时的文人处
这是我第一次发现黎明时的鸟鸣,同暗夜里的鸟鸣相比,有明显的不同。暗夜中的鸟鸣叫,声音拖得长,节奏慢,单调,平析,很少变化,有时很怪异,有时是突然的尖叫。而且,接近黎明,这些鸟会准时退下表演的舞台,它们的鸣叫会渐渐地消失。黎明后的鸟鸣,音色明亮,调子轻快,情绪活跃。      初见大鸟    第一次看到雕鸮这种样子惊人的大鸟,是在辽宁东部的宽甸满族自治县。一户农民收养了一对小雕鸮,当地的报纸报道了这
“中国重新定义了‘发展’。”谈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程,年近九旬的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知名學者梅龙·梅齐尼这样告诉记者。  70载,国际社会见证了中国沧海桑田的巨变。一个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古老国家,从积贫积弱的状况起步,经过70年发展,逐渐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奇迹,并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的关键力量。  “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越发展,越能为世界作贡献,这一朴素的逻辑关系,在广袤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