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到“我”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ming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14年,让·弗朗索瓦·米勒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罗曼·罗兰在《米勒传》中写他的父亲是一位教区教堂唱诗班的指挥,他文雅、喜欢思考、有艺术气质。米勒从小受到了父亲的影响,父亲向他指出了乡间的美丽,让他养成纯洁朴实的品质,内敛、静心观察的艺术修养让他走向了现实主义风格,而对于艺术的敏感和悲悯的艺术气质成就了他在艺术上的独特风格。
  他23岁到巴黎学习作画,米勒的巴黎生活穷困潦倒,为了他的生活费,他什么都愿意去画,因此被人诟病。这些关于他的评论让米勒觉得伤心,同时也让他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最初的尝试总是饱含凄凉和心酸的,卖画糊口对于他来说无疑是艰难的,然而这段时间的磨炼,让他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功底,让他为寄居巴比松村时期的创作爆发积蓄力量。1849年黑热病开始在巴黎肆虐,于是米勒迁至枫丹白露的巴比松村,在这里开始了他现实主义风格的乡村风景画的创作。
  而在现实主义这一艺术发展脉络中,让·弗朗索瓦·米勒是与众不同的。他开拓了现实主义画作的描绘题材,把目光转向了农民的田园生活;而他的构图简练概括,色彩沉稳,造型严谨,形成了他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最重要的是他的现实主义精神中存在着浪漫主义的气息。米勒的创作大多是凭借记忆或是速写素描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并不只着重于描摹物象,而是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自己对于田园生活的理解,这就使巴比松派的风景画有了故乡的韵味和情调,使画面中蕴藏着紧密厚实的情感,使他更加关照人的内心,注重人的心灵和外界世界的和谐统一。
  温情的乡村图景
  米勒艺术创作的最独特之处正在于其对于乡村生活的表现,米勒的画作再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图景,其中有劳作的艰难和疾苦、农民单纯而朴素的美以及温暖宁静的爱意。
  米勒对于农民劳动生活的表现毫无遮掩,直接展现劳动场景和过程,直接而纯朴的画面直击人的内心。《晚钟》描绘的便是农民在一天的劳动后,听着教堂的晚钟祷告的画面,再现了19世纪农民的生活图景:画面上的一对夫妻衣着朴素,神情严肃而虔诚。一天的辛勤劳作虽然让他们感到疲惫,却也给他们带来宁静和安全感——那种直接来自于劳动本身的安稳,同时他们也对未来有所期待,帶着一种宿命观念的祥和。《扶锄头的人》则更直接的表现了劳动的艰辛,如此繁重的劳动已经耗尽了农民的生命。米勒描绘了一个正在扶着锄头喘气的农民形象,挺不直的脊背,短暂的休息把气喘匀,无不诉说着他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的疲惫感。画中的那位勤劳朴实的劳动者给人们带来感动,而那压垮这位坚韧的农民的繁重劳作则给人带来了反思:这种不平衡的社会制度是不是真正的合理?这些繁重的工作是否真是他们应该承担的?因此这幅画带着浓厚的批判主义色彩。而所表现出来的震撼人心的美则在于他那望向远方的眸子里依然是对于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这种乐观的永远满怀希望的美好品质是农民身上所独有的。
  无论是生活的艰辛还是人性之美,米勒笔下的田园生活都是暖色调的,显得宁静温暖,像一首悠扬的田园牧歌。画面中的农民虽然没有华丽的衣衫,而且脸上常露出疲惫,但是他们与土地、与乡间丛林的景色总是浑然一体,人物与人物、与自然是相互关联和沟通的,农民的劳动与自然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像在城市一样产生异化。
  从关照别人到表达自己
  现实主义的其他画家也有表现农村生活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与米勒的画作的最根本的区别正在于:那些画家把农民作为别人去关照,而农民和田园生活对于米勒来说则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在表现他自己。
  无论是劳动的艰辛还是内心的宁静,米勒对于画作上的农民主人公表现出来的从来都不是同情,或是赞美;他所表现的一直是他对于乡村生活的巨大热情,对于农民的苦难他表达的是悲悯,这不是同情,而是一种悲伤和心痛。这与他对于乡村生活的热爱形成了一种矛盾的情绪:温暖宁静的田园生活下,是农民的艰辛生活,我想米勒每每思及此都是不忍心落笔的。
  所以说农民对于米勒来说从来不是表现的对象,而是表达他对自己生活的思考和认识,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他的朋友和邻居,甚至是他自己的一部分。所以他对画面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充满着丰富的感情,他熟悉乡村生活的每一种姿态,也让温暖中蕴含痛苦,艰难中酝酿出希望和幸福。
其他文献
这些美食可以藏在台湾的大街小巷,不同的地方味道也有些差别。为了吃货方便,以地理和游玩路线为线索串起来。废话不多说,下面进入正题!  1、台北士林夜市  代表食物:王子起司马铃薯、十全排骨、胡椒饼、鲜虾蛋筒、大肠包小肠、豪大大鸡排、柠檬爱玉。  首领介绍:王子起司马铃薯是士林夜市最美好的东西,外皮炸的热热酥酥,里面却是冰冰凉凉的土豆泥,填满火腿、玉米、蔬菜……再淋上特别熬制的浓郁起司,绝对的大赞! 
1、  黃昏,与山对坐,心里有个声音说,我本爱寂静。是的,已经寂静、孤独惯了,有一点热闹就受不了。埋头文字中吧,心自然会静下来。  2、  早上起来,看山,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只见淡淡云烟,轻笼在山头,整个天空灰白色,那云烟,那天空,连接在一起,通向了宇宙洪荒,它们和青山,构成了一幅巨幅的米家山水图,虚空中,有清脆的鸟鸣敲击声。站在窗前,痴痴地看了很久。这一山烟云,供养了我的心。  3、  读张岱
约三五好友去餐厅吃饭,千篇一律地点餐等菜,不是聊天就是低头玩手机,几乎是顾客的综合焦躁症。如何解决这一不完美的等待时间?来自比利时的两个吃货级技术宅男,利用3D投影映射及动作捕捉技术的创意餐饮解决方案,一定带给你非一般魔力的视觉和味觉双重盛宴。这个"3D小厨师餐桌秀"会把你面前的餐桌餐盘当舞台,不仅为你上演一部逼格爆棚的小厨师烹饪表演秀,还能让你享受到餐桌
1、安史之乱  唐玄宗执政后期,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攻陷洛阳,安禄山自立为帝,号大燕皇帝,之后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不久,安禄山部下史思明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此次叛军持续8年,史称“安史之乱”,是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2、五代十国  唐王朝灭亡以后的53年中(公元907至960年),中国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
花香四溢时,若伴有书香,日子过得该有多么活色生香啊?  从去年春天开始,或许就是宝清中央大街两侧的丁香花开的时节,我总能看见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坐在喧闹的人行街上,低头手捧一本书,聚精会神地看着。她面前摆着一个方型的纸壳箱子,上面放着一个塑料口袋,里面装着五摞酥饼。焦黄的酥饼让我误以为是圆形饼干,每次经过她时,从没见过有人买酥饼,一直都见她沐浴在风里看书。  在春暖花开的四月里,她依旧穿着厚实的红
闭上双眼,不去看这世界的来来往往;堵塞双耳,不去听这世界的是是非非。即便是绚丽多彩又于我何干,我不曾迷恋一丝的喧闹浮华,也不曾追逐片刻的奢美惊艳,一个人的脚步始终走在自我沉沦的路上,不是来时。  沉醉在四周的黑寂之中,听着窗外风声的躁动,我屏住呼吸,试图不去惊扰它们的私语。将自己陷入黑暗,模糊了彼此的界限,分不清何处是我。不时传来的声响总能震惊我的内心,也许是太过敏感,又或者太过清晰。我只是紧闭双
鸭血粉丝汤是南京的传统名吃,是久负盛名以鸭为特色的美食之一,以其口味平和,鲜香爽滑的特点,以及南北皆宜的口味特色,风靡于全国各地。  主料:鸭血、午餐肉、土豆粉。  辅料:葱、姜、蒜、香油、花椒、干辣椒、辣椒油、香菜、花生。  步骤:  1、锅内烧开水,将午餐肉煮烂捞出,再将切块后的鸭血倒入锅内煮熟;  2、土豆粉用水泡好后,开水煮3分钟后捞出备用;  3、锅内烧热油,葱、姜、蒜、花椒、干辣椒炒香
摇滚MAO的民歌之夜  这是两年前2012年3月25日的晚上,坐落在鼓楼东大街上的MAO一改往日的躁动:没有人“跳水”,也没有人POGO。观众静静地站在台下,聆听来自遥远贵州黎平县的侗族歌队唱起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音色高亢处,清亮悦耳,如飞鸟欢腾扎入云端;音色低迷处,如梦如雾,回旋环绕,像春雨抖落早春的花瓣。  两年后的上海,在普陀区浅水湾文化艺术中心,来自贵州的十姐妹即将再度献声。她们从偏远的小
在路上,遇见最初的自己  ——搭车去云南之七  再难以割舍的感情,到最后依然逃不开分离的宿命;再奇妙的旅程,也总有终结的一天。在南糯山呆了三天之后,多多、黑娃和我三人离开半坡老寨,继续新的旅程。我们打算沿着214国道走,先向西,再一路向北去往大理。  离开的前一天下午,我们还参与了制作普洱茶的最后一道工序:筛选茶叶。其实非常简单,只是把晒干的茶叶倒进机器,机器会自动筛选,一个机器有四个出口,每个口
立夏一过,布谷声接踵而来。    午后的阳光硬是从窗格里挤进来,粘在床和地板上。梦中惊醒后,掀起窗帘,想看清,那群叫个不停的鸟身上是不是装了扩音器,竟能把这个周末的午后叫得如此混乱不堪。我猜它们一定是参加过一个叫“布谷鸟”的声乐辅导班,那阵 “布谷,布谷”的声音,像踩着音乐的旋律,联合着其它鸟叫,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还错落有致。我怀疑,夏天就是被这群鸟儿叫出来的。  拉开窗帘,阳光像纯金一样铺洒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