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是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赋予各级党员干部的重要使命。
古人说“天行有常”。这个“常”,实质就是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发展。“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以科学发展观来引领和统筹社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程度提高和成熟的标志,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力武器,是我们党理论和实践全面走向自觉的坐标。我们党要走出执政兴亡周期律的怪圈,实现长期执政,就必须牢记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科学,目的在发展,根本在领会,重点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是科学与发展的有机统一。科学体现规律性,发展体现目的性,只有把规律性和目的性有机统一,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突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全面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要把握和体现科学发展观这个核心,就要坚持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始终抓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主题,把人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坚持科学为人发现、为人理解、为人运用、为人服务。要坚持对人对事的科学态度,不怨天尤人,把客观实际与人的创造精神紧密联系起来。要讲客观,但不唯条件论。以貌似唯物主义的态度掩饰不作为,实质是对科学精神的背离,也与党的实事求是的宗旨相违背。建设和谐小康社会不能“望时而待之”,而要“应时而使之”,积极作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制天命而用之”这个社会主义长期兴盛和繁荣的规律,为社会主义的长期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武器,党员干部要自觉运用好这个武器,使之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小康社会服务。
政策决策,凸显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政策既是政党行动的出发点,又是行动的过程和归宿,是政党赖以建立和生存的基础,是推行党的重大方针路线的根本保障。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决策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为民、惠民、富民,体现执行力和公信力的统一,连续性和开拓性的统一,现实性和预见性的统一。执行力是政策的生命力,在任何时候都要维护政策的权威性,令行禁止。但是,政策制订前应充分考虑和尊重社会各阶层的具体状况,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解决民生最紧迫的问题,关注民众的诉求愿望,在兼顾公平原则的基础上,表现出灵活性。政策的连续是科学的要求,是一个社会理性、自信和成熟的标志,是政府取信于民的手段,是民众信任感和安全感的依托。社会的良性发展始终离不开政策的指导、调节和制约,政策的连续性越强,社会震荡的风险也就会愈小。但连续性并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在政策制订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结合,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胡锦涛总书记鲜明指出,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的结果。因此,政策决策要完整体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要求,实现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有机结合,既急民之所急,立足现实,又知民之所欲,擘画未来。
求真务实,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繁荣提供了一以贯之的检验标准和理论武器。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群众利益创造政绩,唯事、唯实、唯是,是科学发展观对实践工作的要求。要坚持抓大事与办小事的统一,既要抓大局、议大事,又要关注群众的冷暖疾苦,在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上赢得民心。要深入一线,切实把现实情况搞清楚,把存在的矛盾问题搞清楚,坚持哪里棘手就从哪里切入、什么问题突出就在什么问题上突破,强化工作的针对性。“治乱非天也”,社会的长治久安总是取决于人自身的行为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理性把握。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清醒认识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就是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当今我们要恪守的大道,就是胡锦涛总书记讲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立国之本,强国之路。一旦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政令不明,举措不时,本事不理”。我们只有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才能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才能因地制宜,应物而动,关乎人文,化成天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腾飞。
古人说“天行有常”。这个“常”,实质就是遵循客观规律,科学发展。“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以科学发展观来引领和统筹社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程度提高和成熟的标志,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力武器,是我们党理论和实践全面走向自觉的坐标。我们党要走出执政兴亡周期律的怪圈,实现长期执政,就必须牢记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科学,目的在发展,根本在领会,重点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是科学与发展的有机统一。科学体现规律性,发展体现目的性,只有把规律性和目的性有机统一,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突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全面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要把握和体现科学发展观这个核心,就要坚持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始终抓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主题,把人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坚持科学为人发现、为人理解、为人运用、为人服务。要坚持对人对事的科学态度,不怨天尤人,把客观实际与人的创造精神紧密联系起来。要讲客观,但不唯条件论。以貌似唯物主义的态度掩饰不作为,实质是对科学精神的背离,也与党的实事求是的宗旨相违背。建设和谐小康社会不能“望时而待之”,而要“应时而使之”,积极作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制天命而用之”这个社会主义长期兴盛和繁荣的规律,为社会主义的长期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武器,党员干部要自觉运用好这个武器,使之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小康社会服务。
政策决策,凸显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政策既是政党行动的出发点,又是行动的过程和归宿,是政党赖以建立和生存的基础,是推行党的重大方针路线的根本保障。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决策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为民、惠民、富民,体现执行力和公信力的统一,连续性和开拓性的统一,现实性和预见性的统一。执行力是政策的生命力,在任何时候都要维护政策的权威性,令行禁止。但是,政策制订前应充分考虑和尊重社会各阶层的具体状况,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解决民生最紧迫的问题,关注民众的诉求愿望,在兼顾公平原则的基础上,表现出灵活性。政策的连续是科学的要求,是一个社会理性、自信和成熟的标志,是政府取信于民的手段,是民众信任感和安全感的依托。社会的良性发展始终离不开政策的指导、调节和制约,政策的连续性越强,社会震荡的风险也就会愈小。但连续性并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在政策制订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结合,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胡锦涛总书记鲜明指出,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的结果。因此,政策决策要完整体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要求,实现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有机结合,既急民之所急,立足现实,又知民之所欲,擘画未来。
求真务实,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繁荣提供了一以贯之的检验标准和理论武器。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群众利益创造政绩,唯事、唯实、唯是,是科学发展观对实践工作的要求。要坚持抓大事与办小事的统一,既要抓大局、议大事,又要关注群众的冷暖疾苦,在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上赢得民心。要深入一线,切实把现实情况搞清楚,把存在的矛盾问题搞清楚,坚持哪里棘手就从哪里切入、什么问题突出就在什么问题上突破,强化工作的针对性。“治乱非天也”,社会的长治久安总是取决于人自身的行为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理性把握。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清醒认识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就是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当今我们要恪守的大道,就是胡锦涛总书记讲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立国之本,强国之路。一旦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政令不明,举措不时,本事不理”。我们只有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才能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才能因地制宜,应物而动,关乎人文,化成天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