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传统材料为研究基础建构课堂教学新模式,以实践为核心开创实验性教学改革。探析传统建筑材料在地方物质文化传承中文化物态的空间设计样态,挖掘流转文化载体中空间设计所能表现的本体物态语汇。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拓展社会秩序内里文化生长基因的再设计及文化传承,将激发学生的空间设计创作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作为教学目标。
[关键词]环境设计 课程体系 创新 实践
基金項目:2019年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平行实践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中的创新实践研究——以材料课程实践为例》(项目编号:19BY098)。
前 言
平行教学是以环境设计专业系统教学为主体,在其外部生成一组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课程群,构成两条内容联动、形式互补、目的一致的并行培养通道,进一步优化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西安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多年来聚焦于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致力于推动西部地区环境设计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倡导传统营建文化与人居环境研究的成果转化,积极开展材料学科研究,促进传统文化在学科纵深层次的研究,探索传统文化历史传承和发展的学术研究方法与提取手段,进一步推行双创教学模式。将激发学生的设计创作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和落脚点,践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努力实现本科普及教育所对标的国家建设目标。西安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在艺术设计类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中,构建了集价值观、技术观、方法论等为一体的,能够体现学院特色的新体系,论证了实践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完善了管理运行机制的职责分工及规范界定。
平行实践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研究情况与过程
1.研究的方式
初始课题组对实验材料进行实地考察——走出去;邀请四川宜宾当地的工艺美术大师进课堂,外邀日本丸山新也教授进行辅助教学指导,与环境设计专业授课教师共同设计和优化现有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并在后续教学中融入不同的研讨方式,以吸收、融合不同的教学声音——请进来。整体教学环节在“动态教学”中实现了知行合一的课程设置,优化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2.研究的作用
平行实践课程的内容与现有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并行设定,以同期课程介入或工作坊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对标现有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建筑空间构成与创意、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声光环境设计、家具设计与制作、建筑结构与造型设计、材料与工艺、空间环境陈设设计、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场地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是对现有教学研究的一个推进及对整体课程体系的提升。学院在教学改革中以系列材料设计研究为切入点,采用新材料、新实践、新实验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学生的空间形态表现能力及设计创新能力,推动平行实践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整体优化的作用。
3.研究的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基础编织方法探析、竹编材料空间设计和竹材料空间搭建三部分。竹编立体微空间探究成为该项目研究实验的一个关键点,教师可以结合空间设计方法和学生掌握的空间理论知识,指导学生顺利完成艺术空间实体的搭建设计。针对基础研究材料对象方法的探析,将材料形态空间的设计与相关课程体系相结合,将传统竹编非遗技艺引进课堂,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传统技艺,还能够使教师在实施创新教学和创业实践的同时,实现材料从平面特性到三维立体空间的转换,打造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纵深升级的目的,这也将成为该课题实验研究的一个切入点,以此积极开展课程探索的研究。
4.研究的特色
(1)传统为因。传统竹文化中所蕴含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和艺术之美属于东方传统美学范畴,“因”也是对传统文化“基因”的承载,在“物态”基础上重视“意象”的文化表达,包括对东方审美文化气质、思维、观念及生活行为方式的传承,这些都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因素。
(2)物化为果。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以传统平面编织为生发点,根据竹材料的特性与设计语言交汇,一方面是对竹材料空间形态的设计生成,另一方面是对竹材料装饰界面的直观应用,提升了竹材料本身的多层级效用。
(3)场域美学。空间形态作为场域的观念更胜于以平面材料为单体的对象,即形体作为美学对象转向空间形态的社会场域关系,从“因”到“果”都是在材料属性嫁接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生成,是以材料单体为研究对象的启发式教学介入。
(4)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对材料起始的发端与终极的思考,是以材料为切入点思考“识”“知”“思”“行”四部分的衔接,使学生明白读什么、知什么、怎么做、如何做,通过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设计方案由浅至深的拓展,挖掘学生潜在的设计能力。
研究平行实践课程有助于优化当前已推行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联合教学导师的培养、创新创业实践导师制度的完善和协同育人与社会需求之间再优化的结构设置问题。
平行实践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以竹材料为切入点的研究
1.研究思路
根据创新创业改革要求。协同实践单位构建合作育人新机制,加强校企合作以期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学、科研及实践体系;通过双创教育增强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引领作用;创新机制改革优化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实践能力。平行实践课程实现多项实践项目成功落地,使双创教育平台资源得到丰富,毕业生创业和就业情况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实现了高校为国家提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传统竹编文化解读
(1)未知(待知领域)。竹制农用物品遍布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民间工艺的造物对象并不是脱离审美特征的独立存在,更多还是存在于农耕、养殖、竹纸、竹瓦等现实生活,“竹”作为器物美学的体现,是将生活与美学完美结合的产物。 (2)初知(传统器具)。竹编工艺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关系紧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有重要影响,从传统文化角度来说,竹编工艺实现了人们对实用美学的追求。如竹制建筑、竹制家具、竹制饰品、竹制器皿、竹制农具等,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竹编成为设计应用与现代设计美学紧密结合的实践课题类型。
(3)熟知(掌握属性)。“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文人雅士的一种追求,其定义了精神层面所赋予竹的“人格化”的文化内涵。竹具备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和艺术之美,属于东方传统美学范畴,具有刚直端庄、高风劲节、骨气挺坚、人品无瑕、屹然傲立的文化品性。
(4)相知(变通应用)。竹编工艺大体可以分为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以经纬法为主,穿插各种编织技法形成三角孔、圆形及十字经纬法为基础的扩展纹样。
3.研究方法
(1)材料与认知。从本体思维与设计方法的角度来研判材料的空间塑造关系,注重实验性探索,强调实验操作中的体会与最终设计物的联系。了解设计的创作路径、工匠技艺和开拓意识,这也是实践实验课堂的核心所在。
(2)体感与触觉。从材料设计本体入手,构建具有材料肌理特性的艺术化处理方式,其核心是进行再次创作的设计过程,从人们的感知中呈现其对物的体会和感悟,使其成为一个能承载设计灵魂的载体。
(3)场域与语境。解读材料与所涉主题的语境关系是空间物化后设计思维的延续。场域是对材料设计空间的进一步梳理和对空间文化主题的定位,要赋予场域一定的语境,使材料释放出物质以外的人文价值,赋予空间设计饱满的生命力。
(4)偶然与相遇。聚焦实验创作过程,转化惯性的设计思维模式,尊重材料本身的特殊属性。细致研读材料与技艺的变化原理,挖掘材料在设计空间中的无限可能性,使材料与设计碰撞出“化学效应”,激发创作灵感,从而达到活化教学环节的目的。
平行实践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研究成果
1.优化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物尽其用、就地取材是传统建筑或装饰材料在地方物质文化传承中文化物态的表现,在历史的文化载体中随着时间的流转和扩展,形成了本体的物态语汇,成为社会秩序内里文化的生长基因。因此,认知传统成为当代解读设计的钥匙,也成为平行实践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创新实践研究的目标。通过传统文化和建筑材料的融合,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此时,民族文化的属性不再仅仅局限并停留于非遗工匠技艺的层面,而是透过社会生活文化更迭和不同传统材料空间艺术属性进行了升华,利用传统技艺手法转换立体微空间,成为平行实践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中的创新实践研究课题的关键点和教学诉求点。
2.创新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目标
(1)新材料
以建筑材料研究为切入点,依托传统材料工艺和审美经验,对材料进行挖掘和开创性的空间拓展,合理应用实体空间呈现完美的设计效果,培养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动态教学中实现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实践要求。
(2)新实验
教学改革要紧跟创新创业理念,通过建筑材料课程的实验性,将专业和理论相结合,深化专业设计实践的逻辑推导过程,激发受众个体的积极性和创作潜能。在实验中,首先要掌握认知传统材料的方法,其次是能够准确判断材料的属性,利用材料的特殊性和易操作性,围合空间形体并产生内部叠加与消減,从而生成空间的流线组织关系,形成不同课程空间的逻辑推理构架。
(3)新实践
对文化的认知与解读要通过实践的方式,最终呈现逻辑推导视觉化的物态效果,使“学之精神”在传统文化中绽放出设计该有的独特魅力。
结 语
环境设计专业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设计课程,其教学内容涵盖对专业设计、创作实践的认知、分析、推演等,能激发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结合视觉图像逻辑思维导图,采用启发导引式创作的教学模式,通过材料与认知,场域与语境,体感与触觉,偶然与相遇四个模块,诠释视、知、听、触、嗅五感原理教学法,通过材料与设计原理的实践融合,达到更好表达设计主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洪超.平行课程模式探究从资优教育到常规课堂的差异教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日)原研哉(Hara Kenya).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日)宫宇地一彦.建筑设计的构思方法 拓展设计思路[M].马俊,里妍,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
[关键词]环境设计 课程体系 创新 实践
基金項目:2019年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平行实践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中的创新实践研究——以材料课程实践为例》(项目编号:19BY098)。
前 言
平行教学是以环境设计专业系统教学为主体,在其外部生成一组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课程群,构成两条内容联动、形式互补、目的一致的并行培养通道,进一步优化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西安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多年来聚焦于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致力于推动西部地区环境设计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倡导传统营建文化与人居环境研究的成果转化,积极开展材料学科研究,促进传统文化在学科纵深层次的研究,探索传统文化历史传承和发展的学术研究方法与提取手段,进一步推行双创教学模式。将激发学生的设计创作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和落脚点,践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努力实现本科普及教育所对标的国家建设目标。西安美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在艺术设计类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及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中,构建了集价值观、技术观、方法论等为一体的,能够体现学院特色的新体系,论证了实践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完善了管理运行机制的职责分工及规范界定。
平行实践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研究情况与过程
1.研究的方式
初始课题组对实验材料进行实地考察——走出去;邀请四川宜宾当地的工艺美术大师进课堂,外邀日本丸山新也教授进行辅助教学指导,与环境设计专业授课教师共同设计和优化现有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并在后续教学中融入不同的研讨方式,以吸收、融合不同的教学声音——请进来。整体教学环节在“动态教学”中实现了知行合一的课程设置,优化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2.研究的作用
平行实践课程的内容与现有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并行设定,以同期课程介入或工作坊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对标现有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建筑空间构成与创意、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声光环境设计、家具设计与制作、建筑结构与造型设计、材料与工艺、空间环境陈设设计、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场地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是对现有教学研究的一个推进及对整体课程体系的提升。学院在教学改革中以系列材料设计研究为切入点,采用新材料、新实践、新实验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学生的空间形态表现能力及设计创新能力,推动平行实践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整体优化的作用。
3.研究的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基础编织方法探析、竹编材料空间设计和竹材料空间搭建三部分。竹编立体微空间探究成为该项目研究实验的一个关键点,教师可以结合空间设计方法和学生掌握的空间理论知识,指导学生顺利完成艺术空间实体的搭建设计。针对基础研究材料对象方法的探析,将材料形态空间的设计与相关课程体系相结合,将传统竹编非遗技艺引进课堂,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传统技艺,还能够使教师在实施创新教学和创业实践的同时,实现材料从平面特性到三维立体空间的转换,打造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纵深升级的目的,这也将成为该课题实验研究的一个切入点,以此积极开展课程探索的研究。
4.研究的特色
(1)传统为因。传统竹文化中所蕴含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和艺术之美属于东方传统美学范畴,“因”也是对传统文化“基因”的承载,在“物态”基础上重视“意象”的文化表达,包括对东方审美文化气质、思维、观念及生活行为方式的传承,这些都是设计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因素。
(2)物化为果。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以传统平面编织为生发点,根据竹材料的特性与设计语言交汇,一方面是对竹材料空间形态的设计生成,另一方面是对竹材料装饰界面的直观应用,提升了竹材料本身的多层级效用。
(3)场域美学。空间形态作为场域的观念更胜于以平面材料为单体的对象,即形体作为美学对象转向空间形态的社会场域关系,从“因”到“果”都是在材料属性嫁接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生成,是以材料单体为研究对象的启发式教学介入。
(4)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对材料起始的发端与终极的思考,是以材料为切入点思考“识”“知”“思”“行”四部分的衔接,使学生明白读什么、知什么、怎么做、如何做,通过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设计方案由浅至深的拓展,挖掘学生潜在的设计能力。
研究平行实践课程有助于优化当前已推行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联合教学导师的培养、创新创业实践导师制度的完善和协同育人与社会需求之间再优化的结构设置问题。
平行实践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以竹材料为切入点的研究
1.研究思路
根据创新创业改革要求。协同实践单位构建合作育人新机制,加强校企合作以期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学、科研及实践体系;通过双创教育增强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引领作用;创新机制改革优化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实践能力。平行实践课程实现多项实践项目成功落地,使双创教育平台资源得到丰富,毕业生创业和就业情况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实现了高校为国家提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传统竹编文化解读
(1)未知(待知领域)。竹制农用物品遍布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民间工艺的造物对象并不是脱离审美特征的独立存在,更多还是存在于农耕、养殖、竹纸、竹瓦等现实生活,“竹”作为器物美学的体现,是将生活与美学完美结合的产物。 (2)初知(传统器具)。竹编工艺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关系紧密,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有重要影响,从传统文化角度来说,竹编工艺实现了人们对实用美学的追求。如竹制建筑、竹制家具、竹制饰品、竹制器皿、竹制农具等,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竹编成为设计应用与现代设计美学紧密结合的实践课题类型。
(3)熟知(掌握属性)。“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文人雅士的一种追求,其定义了精神层面所赋予竹的“人格化”的文化内涵。竹具备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和艺术之美,属于东方传统美学范畴,具有刚直端庄、高风劲节、骨气挺坚、人品无瑕、屹然傲立的文化品性。
(4)相知(变通应用)。竹编工艺大体可以分为起底、编织、锁口三道工序,以经纬法为主,穿插各种编织技法形成三角孔、圆形及十字经纬法为基础的扩展纹样。
3.研究方法
(1)材料与认知。从本体思维与设计方法的角度来研判材料的空间塑造关系,注重实验性探索,强调实验操作中的体会与最终设计物的联系。了解设计的创作路径、工匠技艺和开拓意识,这也是实践实验课堂的核心所在。
(2)体感与触觉。从材料设计本体入手,构建具有材料肌理特性的艺术化处理方式,其核心是进行再次创作的设计过程,从人们的感知中呈现其对物的体会和感悟,使其成为一个能承载设计灵魂的载体。
(3)场域与语境。解读材料与所涉主题的语境关系是空间物化后设计思维的延续。场域是对材料设计空间的进一步梳理和对空间文化主题的定位,要赋予场域一定的语境,使材料释放出物质以外的人文价值,赋予空间设计饱满的生命力。
(4)偶然与相遇。聚焦实验创作过程,转化惯性的设计思维模式,尊重材料本身的特殊属性。细致研读材料与技艺的变化原理,挖掘材料在设计空间中的无限可能性,使材料与设计碰撞出“化学效应”,激发创作灵感,从而达到活化教学环节的目的。
平行实践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研究成果
1.优化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物尽其用、就地取材是传统建筑或装饰材料在地方物质文化传承中文化物态的表现,在历史的文化载体中随着时间的流转和扩展,形成了本体的物态语汇,成为社会秩序内里文化的生长基因。因此,认知传统成为当代解读设计的钥匙,也成为平行实践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创新实践研究的目标。通过传统文化和建筑材料的融合,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此时,民族文化的属性不再仅仅局限并停留于非遗工匠技艺的层面,而是透过社会生活文化更迭和不同传统材料空间艺术属性进行了升华,利用传统技艺手法转换立体微空间,成为平行实践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中的创新实践研究课题的关键点和教学诉求点。
2.创新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目标
(1)新材料
以建筑材料研究为切入点,依托传统材料工艺和审美经验,对材料进行挖掘和开创性的空间拓展,合理应用实体空间呈现完美的设计效果,培养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动态教学中实现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实践要求。
(2)新实验
教学改革要紧跟创新创业理念,通过建筑材料课程的实验性,将专业和理论相结合,深化专业设计实践的逻辑推导过程,激发受众个体的积极性和创作潜能。在实验中,首先要掌握认知传统材料的方法,其次是能够准确判断材料的属性,利用材料的特殊性和易操作性,围合空间形体并产生内部叠加与消減,从而生成空间的流线组织关系,形成不同课程空间的逻辑推理构架。
(3)新实践
对文化的认知与解读要通过实践的方式,最终呈现逻辑推导视觉化的物态效果,使“学之精神”在传统文化中绽放出设计该有的独特魅力。
结 语
环境设计专业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设计课程,其教学内容涵盖对专业设计、创作实践的认知、分析、推演等,能激发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结合视觉图像逻辑思维导图,采用启发导引式创作的教学模式,通过材料与认知,场域与语境,体感与触觉,偶然与相遇四个模块,诠释视、知、听、触、嗅五感原理教学法,通过材料与设计原理的实践融合,达到更好表达设计主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洪超.平行课程模式探究从资优教育到常规课堂的差异教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2](日)原研哉(Hara Kenya).设计中的设计[M].朱锷,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日)宫宇地一彦.建筑设计的构思方法 拓展设计思路[M].马俊,里妍,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