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新世纪的人才素质必然有新的标准,受教育者不但要有健壮得体魄、良好的行为品德、社会生存能力以及学习的兴趣、习惯和智能,而且要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让幼儿学习粗浅的科学知识,培养初步活动能力,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动机。一堂课教师准备的再好,如果不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这样的课就不会有好的效果。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组织有很多方法,现将谈一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做法。
在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已经感觉到提问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同样的情境提出不同的问题,幼儿探究的主动性深度和广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技术之一,它能激励幼儿专注于探究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真正实现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一、鼓励性提问
鼓励性提问应面向全体而不是针对某个单独个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通过幼儿自己举手的办法选择回答对象,这样虽然避免了强行要求幼儿回答的弊端,但由于经常举手的总是那几个,难免使问题面过窄,使多数幼儿得不到答题的机会,受不到应有的锻炼。因此教师应设法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回答问题,或在某个孩子回答之后让
其他幼儿发表不同看法或分享某个观点,从而扩大提问参与面,逐步培养全体幼儿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二、发散性提问
这种提问没有限定的答案,能够培养孩子的独创性、变通性和精密性,也有利于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科学活动“让热水快点变冷”中教师出示一杯热水,向幼儿提问:“哪些办法能让热水快点变冷呢?”,幼儿的回答中有的说用勺子、筷子搅拌,有的说在热水里加冰块,有的把热水放进冰箱里去,有的说把杯子浸在冷水里面,有的说把一块冷的石头放进杯子里……
幼儿一共想出了十几种办法来。这一提问可以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更加广阔的探索思路(如后来在动手验证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将提出的几种办法一起用,这样能让热水冷得更快)
三、层次性提问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否则充当发展的尾巴”。为此在教学中设计的提问要有层次性,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利用层次性逐步加深,丰富知识,建构概念,使整个活动过程结构严谨,体现发展性原则。
如在观察蜗牛活动中,当孩子们用各种方法将蜗牛捉回来准备在植物角喂养时,教师提出问题:“蜗牛吃什么呢?”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猜想不断从家里带来各种食物喂蜗牛,在喂养的过程中他们对蜗牛的食性有了基本的了解。为了把孩子们对蜗牛食性的探究引向深处,教师又进一步 提出问题:“蜗牛最喜欢吃什么?”最后通过分组喂食实验,孩子们知道了蜗牛最喜欢吃甜的东西。这两个问题在幼儿原有水平上一步步加深,体现了问题的层次性。
四、矛盾性提问
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幼儿常常不去注意那些矛盾的事件,此时需要教师提出矛盾性问题,引起他们的注意,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如在“让热水快点变冷”活动中,两个孩子都使用了筷子搅拌这一方法使热水快点变冷,但最后热水冷却的温度却不一样,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刚才两个小朋友使用的材料和方法是一样的,为什么水冷却后的温度不一样呢?”这个问题在幼儿的认识中引起了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从而激发幼儿更进一步的去
探究让热水快点变冷的秘密。
五、开放性提问
开放性提问允许幼儿能够作出多种解释或回答。它的提问形式多种多样,如“如果……,那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看法吗?”等等。如在科学活动“快捷的交通工具”中教师提问:“未来的汽车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设计出什么样的汽车来?”;“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发生什么事呢?”当教师向幼儿提出开放性问题时,会刺激幼儿自己产生具有新意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教师也能从幼儿的回答和提问中了解幼儿当前的知识经验水平状况。
六、启发性提问
教师所提的问题,对幼儿的探究活动要能起到指导或引导作用,给幼儿指出大致方向或从哪个方面着手去探究。一个探究性的提问对幼儿来说实际上就是一个提示。如在小班“让蛋宝宝站起来”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棉花、卡纸、橡皮泥、积塑、布等各种材料,你们能用这些材料让蛋宝宝站起来吗?”这一提问能帮助幼儿打开思路,激发幼儿动手探究的欲望。
教师对幼儿的提问应遵循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应尽量避免向幼儿提出指向明确或有鲜明倾向性的问题。因为幼儿往往会揣摩教师意图作答,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形成一种依赖教师暗示的不良思维习惯,遇到问题并不作积极思考,而是猜测“老师想我怎么答”、“怎么答
老师才会喜欢”;此外教师也应尽量不向幼儿提出只有两种选择答案的问题,如“对不对”、“好不好”等等,这种二者必选其一的问题限制了幼儿的思考,长此下去,幼儿原来活跃发散的思维难免会陷入非此即彼的僵化巢臼之中。
总之,儿童是主动学习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在获得了大量的特例、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最终得以真正和内化,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要让幼儿真正的“做科学”,体验发现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河北省涿州市第一幼儿园)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让幼儿学习粗浅的科学知识,培养初步活动能力,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动机。一堂课教师准备的再好,如果不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这样的课就不会有好的效果。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组织有很多方法,现将谈一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做法。
在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已经感觉到提问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同样的情境提出不同的问题,幼儿探究的主动性深度和广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技术之一,它能激励幼儿专注于探究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真正实现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一、鼓励性提问
鼓励性提问应面向全体而不是针对某个单独个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通过幼儿自己举手的办法选择回答对象,这样虽然避免了强行要求幼儿回答的弊端,但由于经常举手的总是那几个,难免使问题面过窄,使多数幼儿得不到答题的机会,受不到应有的锻炼。因此教师应设法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回答问题,或在某个孩子回答之后让
其他幼儿发表不同看法或分享某个观点,从而扩大提问参与面,逐步培养全体幼儿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二、发散性提问
这种提问没有限定的答案,能够培养孩子的独创性、变通性和精密性,也有利于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科学活动“让热水快点变冷”中教师出示一杯热水,向幼儿提问:“哪些办法能让热水快点变冷呢?”,幼儿的回答中有的说用勺子、筷子搅拌,有的说在热水里加冰块,有的把热水放进冰箱里去,有的说把杯子浸在冷水里面,有的说把一块冷的石头放进杯子里……
幼儿一共想出了十几种办法来。这一提问可以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更加广阔的探索思路(如后来在动手验证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将提出的几种办法一起用,这样能让热水冷得更快)
三、层次性提问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否则充当发展的尾巴”。为此在教学中设计的提问要有层次性,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利用层次性逐步加深,丰富知识,建构概念,使整个活动过程结构严谨,体现发展性原则。
如在观察蜗牛活动中,当孩子们用各种方法将蜗牛捉回来准备在植物角喂养时,教师提出问题:“蜗牛吃什么呢?”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猜想不断从家里带来各种食物喂蜗牛,在喂养的过程中他们对蜗牛的食性有了基本的了解。为了把孩子们对蜗牛食性的探究引向深处,教师又进一步 提出问题:“蜗牛最喜欢吃什么?”最后通过分组喂食实验,孩子们知道了蜗牛最喜欢吃甜的东西。这两个问题在幼儿原有水平上一步步加深,体现了问题的层次性。
四、矛盾性提问
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幼儿常常不去注意那些矛盾的事件,此时需要教师提出矛盾性问题,引起他们的注意,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如在“让热水快点变冷”活动中,两个孩子都使用了筷子搅拌这一方法使热水快点变冷,但最后热水冷却的温度却不一样,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刚才两个小朋友使用的材料和方法是一样的,为什么水冷却后的温度不一样呢?”这个问题在幼儿的认识中引起了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从而激发幼儿更进一步的去
探究让热水快点变冷的秘密。
五、开放性提问
开放性提问允许幼儿能够作出多种解释或回答。它的提问形式多种多样,如“如果……,那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看法吗?”等等。如在科学活动“快捷的交通工具”中教师提问:“未来的汽车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你是设计师,你会设计出什么样的汽车来?”;“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会发生什么事呢?”当教师向幼儿提出开放性问题时,会刺激幼儿自己产生具有新意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教师也能从幼儿的回答和提问中了解幼儿当前的知识经验水平状况。
六、启发性提问
教师所提的问题,对幼儿的探究活动要能起到指导或引导作用,给幼儿指出大致方向或从哪个方面着手去探究。一个探究性的提问对幼儿来说实际上就是一个提示。如在小班“让蛋宝宝站起来”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棉花、卡纸、橡皮泥、积塑、布等各种材料,你们能用这些材料让蛋宝宝站起来吗?”这一提问能帮助幼儿打开思路,激发幼儿动手探究的欲望。
教师对幼儿的提问应遵循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应尽量避免向幼儿提出指向明确或有鲜明倾向性的问题。因为幼儿往往会揣摩教师意图作答,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形成一种依赖教师暗示的不良思维习惯,遇到问题并不作积极思考,而是猜测“老师想我怎么答”、“怎么答
老师才会喜欢”;此外教师也应尽量不向幼儿提出只有两种选择答案的问题,如“对不对”、“好不好”等等,这种二者必选其一的问题限制了幼儿的思考,长此下去,幼儿原来活跃发散的思维难免会陷入非此即彼的僵化巢臼之中。
总之,儿童是主动学习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在获得了大量的特例、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最终得以真正和内化,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要让幼儿真正的“做科学”,体验发现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河北省涿州市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