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

来源 :校园英语·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shi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翻译学是一门具备浓郁学科交叉特色的学科,其中引用了生态学的观点和办法,体现出学者对传统翻译的创新性研究。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具有跨学性特点的学科,是运用生态理性及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理论。利用生态学理论对译者主体性进行证明的过程是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翻译工作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愈加得到重视。其中学者胡庚申提倡的生态翻译学中翻译适应选择学为确立译者的中心地位提供了巨大支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上探究“译者中心”的具体含义和主要表现方式。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译者主体性 翻译适应选择学
  生态翻译学的发生和发展,既有全球因素,又有中国因素;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因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人为因素;生态翻译学诞生于新世纪之初,既有其偶然性,更有其必然性。我国近几年对于翻译主体的研究不断在深入,翻译主题的相关问题成为翻译界激烈探讨话题,国内对于翻译的主体缺乏统一性的认识。杨武能是最早谈论译者主体性话题的学者,他认为翻译的主体是译者,而翻译的原文和译文都只是作者与翻译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工具,属于客体地位。在翻译活动进行中,译者是处于绝对中心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实际作用。生态翻译学为译者的主体性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野,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生态系统中有具体的表现形式。
  一、生态翻译学对“译者中心”的解释
  生态翻译学是由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创新视角的翻译研究,其提出依据为生物进化论。胡庚申将生物进化论带进翻译研究中,使翻译研究呈现出个性的创新视角。以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和选择为理论依据,胡庚申提出“翻译适应选择学说”,他本人对于翻译的解释为“翻译者适应翻译环境的选择性活动”,指的是翻译者身处巨大的翻译环境中进行适应和不断选择的循环过程。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是翻译者,翻译原文和译文为客体,译者既需要适应也需要进行选择。译者不但要适应翻译环境还需根据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文,译者适应翻译环境目的为生存,选择的根据是优胜劣汰。生态翻译学中阐述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脑力活动,译者为中心体现了译者的主导性。
  二、生态翻译学中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诸多学者都对译者为中心的内涵做过具体论述,许钧认为译者中心指译者在翻译中变现出来的创造性和人格意识。查明建认为译者的主体性主要指译者为实现翻译目的从而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主观能动性,包括译者的文化水平、个人素质和审美观等方面。仲伟合也指出,译者中心指译者尊重客观翻译环境的前提下体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综合以上学者对译者中心的阐述,笔者认为译者主体性为: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为达到翻译和生存的目的,基于适应翻译大环境上体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译者本人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是译者中心的特点,同时译者遵循“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
  三、生态翻译学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形式
  1.译者对翻译活动的“适应与选择”。基于翻译生态学来看,翻译作为译者适应翻译大环境的一种选择性活动,译者的选择和适应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方面包括译文和原文,适应的目的为了生存,适应的主要方法是优化选择。译者基于适应翻译环境的前提,要做出适用于翻译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因此译者的选择是多向性的,包括翻译文本和策略等方面。
  针对翻译文本的选择,译者在适应翻译环境的情况下,会尽可能地选择与自身风格和能力相差甚微的作品。例如,近代翻译家严复在中华民族面临危机的时代,他希望可以通过翻译来强大自己的祖国,从而实现改良社会及政治的目的。当时中国历经甲午战败,中国面临亡国命运。根据时势,严复选择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目的借书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来警醒国人的反抗意识。如他所愿,《天演论》一经面世,就起到极好的唤醒国人的作用,严复的翻译选择真正体现了译者在适应翻译环境下做出的适应性选择。
  针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无论直译或意译,均是译者为适应翻译环境做出的翻译策略,是译者主观的适应性选择。即译者基于翻译原文的制约和翻译语言的支配,主观选择服从或颠覆原文的程度。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翻译环境,译者创作时会根据翻译生态环境做出适应选择。例如,严复的《天演论》使用先秦古文,文体优雅,是当时我国社会广为使用的文体。从翻译文本的语言选择到翻译的语言风格都是严复本人在适应翻译环境和自我文学功底的前提下做出的选择结果。
  2.译文修改过程的“汰弱留强”。译者基于翻译生态的大环境下,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做出主观的选择和适应,其主体性发挥会受到生存法则的制约,翻译过程遵循“优胜劣汰”原则。生态翻译学指出,翻译操作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都是基于“优胜劣汰”原则进行的。翻译工作中,特别是修改译文,译者要不厌其烦的一次次校对修改,修改译文的过程就是“汰弱留强”的过程,诸多译文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就在此。基于生态翻译学角度,最佳译文是译者“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只有适者才能长久留存。
  结论:综上所述,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适应整个翻译生态环境并不断做出交替的适应与选择的过程。本文主要结合了生态翻译学中关于“译者中心”的核心理念,从一个创新性视角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尝试性探讨,旨在为译者主体性研究开拓一个全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余甜甜.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解读[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4,S2(07):109-112.
  [2]李琳琳,王敏.生态翻译学视阈下译者主体性介入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9(09):78-80.
其他文献
纳米材料的制备和研究,一直是整个纳米科技的基础。令我们惊叹的是,直径不到1毫米的微电机、指甲大小的微摄像头、饼干大小的纳型卫星……都是由微纳米制造材料及技术等来制
【摘要】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不少教师为提升教学质量,不断尝试应用新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也应运而生,并且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笔者主要针对任务驱动下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进行分析研究,并且列举出部分有效的设计方法,帮助广大教师应用到教学活动中。  【关键词】任务驱动 高中英语 阅读课教学 设计  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主要强调让学
旅游景区双语标牌是沟通中外文化的重要桥梁。合格的双语标牌不仅能够向中外游客传递直接正确的信息,而且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本文举例说明若干泰山景区标牌误译现象,分析当
这个世界正在小型化!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的诞生,为人类实现世界尽在“掌”握中,提供了无限的可能……看智能手机传感器微结构、生物医疗基因测序芯片、美容护肤纳米3D细胞
【摘要】英语是世界通用语言,各国都开始学习并使用英语。随着英语的逐渐普遍化,不同地区也产生了具有本地特色的英语,中国的中式英语也是其中之一。中式英语是一种畸形英语,但是却依然在我国被广泛运用,并在与外国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地位日渐升高。中式英语在我国运用最多就是翻译领域,本文就中式英语在翻译中的实际运用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中式英语 翻译 实际运用  中式英语是中国语言文化对英语的影响结果,
【摘要】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高效性问题是众多英语教师讨论的比较多的话题。尽管新教材已应用多年,但不难发现许多英语教师还仍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授课。如何让众多英语教师脱离传统并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高效的教学活动,使得高中英语课堂充满生命力,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英语 英语课堂 生命力  高中英语新课标中针对学生的语言知识、口语技能、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文化涵养等五个方面分
摘要:燃燒热、中和热不同教材中表述不同,用文字表述的时候是否带上“+” 、“—”也出现了不同的要求。没有同一标准的概念表述给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带来了困扰。  关键词;燃烧热 ;中和热;概念表述
【摘要】思维导图是英语詞汇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识记习惯,改变学生的词汇积累方式。本文基于思维导图的相关理论依据,探讨将思维导图应用于牛津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 牛津初中英语 词汇教学  英语思维导图能够使学生对词汇的识记、提取和再现等方面都更具有有效性,是对传统词汇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和飞跃,从本质上改变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思维导图对学生培养
甜菜(BetavulgarisLcv.Loke)种子的人工老化(30℃,100%RH)导致种子的干重、生活力和活力逐渐丧失,线粒体的呼吸速率、细胞色素c氧化酶和苹果酸脱氢酶的活性下降。线粒体蛋白质随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英语教学应该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的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