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翻译学是一门具备浓郁学科交叉特色的学科,其中引用了生态学的观点和办法,体现出学者对传统翻译的创新性研究。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具有跨学性特点的学科,是运用生态理性及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理论。利用生态学理论对译者主体性进行证明的过程是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翻译工作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愈加得到重视。其中学者胡庚申提倡的生态翻译学中翻译适应选择学为确立译者的中心地位提供了巨大支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上探究“译者中心”的具体含义和主要表现方式。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译者主体性 翻译适应选择学
生态翻译学的发生和发展,既有全球因素,又有中国因素;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因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人为因素;生态翻译学诞生于新世纪之初,既有其偶然性,更有其必然性。我国近几年对于翻译主体的研究不断在深入,翻译主题的相关问题成为翻译界激烈探讨话题,国内对于翻译的主体缺乏统一性的认识。杨武能是最早谈论译者主体性话题的学者,他认为翻译的主体是译者,而翻译的原文和译文都只是作者与翻译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工具,属于客体地位。在翻译活动进行中,译者是处于绝对中心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实际作用。生态翻译学为译者的主体性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野,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生态系统中有具体的表现形式。
一、生态翻译学对“译者中心”的解释
生态翻译学是由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创新视角的翻译研究,其提出依据为生物进化论。胡庚申将生物进化论带进翻译研究中,使翻译研究呈现出个性的创新视角。以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和选择为理论依据,胡庚申提出“翻译适应选择学说”,他本人对于翻译的解释为“翻译者适应翻译环境的选择性活动”,指的是翻译者身处巨大的翻译环境中进行适应和不断选择的循环过程。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是翻译者,翻译原文和译文为客体,译者既需要适应也需要进行选择。译者不但要适应翻译环境还需根据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文,译者适应翻译环境目的为生存,选择的根据是优胜劣汰。生态翻译学中阐述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脑力活动,译者为中心体现了译者的主导性。
二、生态翻译学中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诸多学者都对译者为中心的内涵做过具体论述,许钧认为译者中心指译者在翻译中变现出来的创造性和人格意识。查明建认为译者的主体性主要指译者为实现翻译目的从而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主观能动性,包括译者的文化水平、个人素质和审美观等方面。仲伟合也指出,译者中心指译者尊重客观翻译环境的前提下体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综合以上学者对译者中心的阐述,笔者认为译者主体性为: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为达到翻译和生存的目的,基于适应翻译大环境上体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译者本人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是译者中心的特点,同时译者遵循“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
三、生态翻译学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形式
1.译者对翻译活动的“适应与选择”。基于翻译生态学来看,翻译作为译者适应翻译大环境的一种选择性活动,译者的选择和适应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方面包括译文和原文,适应的目的为了生存,适应的主要方法是优化选择。译者基于适应翻译环境的前提,要做出适用于翻译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因此译者的选择是多向性的,包括翻译文本和策略等方面。
针对翻译文本的选择,译者在适应翻译环境的情况下,会尽可能地选择与自身风格和能力相差甚微的作品。例如,近代翻译家严复在中华民族面临危机的时代,他希望可以通过翻译来强大自己的祖国,从而实现改良社会及政治的目的。当时中国历经甲午战败,中国面临亡国命运。根据时势,严复选择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目的借书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来警醒国人的反抗意识。如他所愿,《天演论》一经面世,就起到极好的唤醒国人的作用,严复的翻译选择真正体现了译者在适应翻译环境下做出的适应性选择。
针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无论直译或意译,均是译者为适应翻译环境做出的翻译策略,是译者主观的适应性选择。即译者基于翻译原文的制约和翻译语言的支配,主观选择服从或颠覆原文的程度。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翻译环境,译者创作时会根据翻译生态环境做出适应选择。例如,严复的《天演论》使用先秦古文,文体优雅,是当时我国社会广为使用的文体。从翻译文本的语言选择到翻译的语言风格都是严复本人在适应翻译环境和自我文学功底的前提下做出的选择结果。
2.译文修改过程的“汰弱留强”。译者基于翻译生态的大环境下,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做出主观的选择和适应,其主体性发挥会受到生存法则的制约,翻译过程遵循“优胜劣汰”原则。生态翻译学指出,翻译操作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都是基于“优胜劣汰”原则进行的。翻译工作中,特别是修改译文,译者要不厌其烦的一次次校对修改,修改译文的过程就是“汰弱留强”的过程,诸多译文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就在此。基于生态翻译学角度,最佳译文是译者“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只有适者才能长久留存。
结论:综上所述,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适应整个翻译生态环境并不断做出交替的适应与选择的过程。本文主要结合了生态翻译学中关于“译者中心”的核心理念,从一个创新性视角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尝试性探讨,旨在为译者主体性研究开拓一个全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余甜甜.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解读[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4,S2(07):109-112.
[2]李琳琳,王敏.生态翻译学视阈下译者主体性介入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9(09):78-80.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译者主体性 翻译适应选择学
生态翻译学的发生和发展,既有全球因素,又有中国因素;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因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人为因素;生态翻译学诞生于新世纪之初,既有其偶然性,更有其必然性。我国近几年对于翻译主体的研究不断在深入,翻译主题的相关问题成为翻译界激烈探讨话题,国内对于翻译的主体缺乏统一性的认识。杨武能是最早谈论译者主体性话题的学者,他认为翻译的主体是译者,而翻译的原文和译文都只是作者与翻译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工具,属于客体地位。在翻译活动进行中,译者是处于绝对中心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实际作用。生态翻译学为译者的主体性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野,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生态系统中有具体的表现形式。
一、生态翻译学对“译者中心”的解释
生态翻译学是由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创新视角的翻译研究,其提出依据为生物进化论。胡庚申将生物进化论带进翻译研究中,使翻译研究呈现出个性的创新视角。以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和选择为理论依据,胡庚申提出“翻译适应选择学说”,他本人对于翻译的解释为“翻译者适应翻译环境的选择性活动”,指的是翻译者身处巨大的翻译环境中进行适应和不断选择的循环过程。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是翻译者,翻译原文和译文为客体,译者既需要适应也需要进行选择。译者不但要适应翻译环境还需根据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文,译者适应翻译环境目的为生存,选择的根据是优胜劣汰。生态翻译学中阐述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脑力活动,译者为中心体现了译者的主导性。
二、生态翻译学中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诸多学者都对译者为中心的内涵做过具体论述,许钧认为译者中心指译者在翻译中变现出来的创造性和人格意识。查明建认为译者的主体性主要指译者为实现翻译目的从而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主观能动性,包括译者的文化水平、个人素质和审美观等方面。仲伟合也指出,译者中心指译者尊重客观翻译环境的前提下体现出的主观能动性。
综合以上学者对译者中心的阐述,笔者认为译者主体性为: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为达到翻译和生存的目的,基于适应翻译大环境上体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译者本人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是译者中心的特点,同时译者遵循“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
三、生态翻译学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形式
1.译者对翻译活动的“适应与选择”。基于翻译生态学来看,翻译作为译者适应翻译大环境的一种选择性活动,译者的选择和适应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译者的适应方面包括译文和原文,适应的目的为了生存,适应的主要方法是优化选择。译者基于适应翻译环境的前提,要做出适用于翻译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因此译者的选择是多向性的,包括翻译文本和策略等方面。
针对翻译文本的选择,译者在适应翻译环境的情况下,会尽可能地选择与自身风格和能力相差甚微的作品。例如,近代翻译家严复在中华民族面临危机的时代,他希望可以通过翻译来强大自己的祖国,从而实现改良社会及政治的目的。当时中国历经甲午战败,中国面临亡国命运。根据时势,严复选择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目的借书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来警醒国人的反抗意识。如他所愿,《天演论》一经面世,就起到极好的唤醒国人的作用,严复的翻译选择真正体现了译者在适应翻译环境下做出的适应性选择。
针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无论直译或意译,均是译者为适应翻译环境做出的翻译策略,是译者主观的适应性选择。即译者基于翻译原文的制约和翻译语言的支配,主观选择服从或颠覆原文的程度。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翻译环境,译者创作时会根据翻译生态环境做出适应选择。例如,严复的《天演论》使用先秦古文,文体优雅,是当时我国社会广为使用的文体。从翻译文本的语言选择到翻译的语言风格都是严复本人在适应翻译环境和自我文学功底的前提下做出的选择结果。
2.译文修改过程的“汰弱留强”。译者基于翻译生态的大环境下,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做出主观的选择和适应,其主体性发挥会受到生存法则的制约,翻译过程遵循“优胜劣汰”原则。生态翻译学指出,翻译操作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都是基于“优胜劣汰”原则进行的。翻译工作中,特别是修改译文,译者要不厌其烦的一次次校对修改,修改译文的过程就是“汰弱留强”的过程,诸多译文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就在此。基于生态翻译学角度,最佳译文是译者“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只有适者才能长久留存。
结论:综上所述,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适应整个翻译生态环境并不断做出交替的适应与选择的过程。本文主要结合了生态翻译学中关于“译者中心”的核心理念,从一个创新性视角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尝试性探讨,旨在为译者主体性研究开拓一个全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余甜甜.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解读[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4,S2(07):109-112.
[2]李琳琳,王敏.生态翻译学视阈下译者主体性介入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9(09):78-80.